賈志安
近年來,我國農業(yè)增產、農民增收的“瓶頸”主要體現在農業(yè)技術的推廣和落實上。由于受各種因素的羈絆,農業(yè)技術推廣很難在基層生根發(fā)芽,“科技棚架”的現象已經嚴重制約了現代農業(yè)的發(fā)展。“科技小院”應時而生,在農業(yè)技術推廣、良種良法應用等方面,切實解決了農民的很多問題。
5月31日,記者走進位于河南省禹州市順店鎮(zhèn)康城村的一個特別的農家小院,大門口的對聯(lián)上寫著“科學研究示范推廣緊密結合傳技術,政府專家企業(yè)農民共同參與保豐收”,前來咨詢的村民絡繹不絕。院里住著幾名來自河南農業(yè)大學的老師和學生,屋里擺放著實驗設備、計算機、遠程視頻客戶端,樓上培訓教室的黑板上“農業(yè)技術培訓會”幾個大字顯得格外清晰。這個特別的農家小院,就是當地農民熟知并與之朝夕相處的“科技小院”。
2012年9月,河南農業(yè)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以下簡稱資環(huán)學院)教授葉優(yōu)良和他的研究生團隊聯(lián)手許昌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站、禹州市農林局、王新農業(yè)專業(yè)技術服務合作社在康城村建立了這個“科技小院”,一方面可以組織師生開展教學實踐和科學研究;另一方面,針對農民生產生活開展科技知識培訓、高產高效示范展示、遠程視頻服務和技術支持,扎扎實實服務三農。學校選派的教授、研究生和本科生到小院與農民吃住在一起,傳播農業(yè)科技知識,指導生產實踐,開展田間試驗,逐步探索出了一條讓農民受益、政府滿意,也讓師生得到鍛煉成長的農業(yè)科教服務新模式。
大學實驗室搬進農戶試驗田
“學校里的實驗室研究過程,經常會與實際相脫節(jié),比起實驗室里的研究結果,在田間地頭得出的數據,更能獲得令人信服的一手資料?!瘪v扎在“科技小院”的資環(huán)學院2011級研究生劉海坤如是說。
劉海坤等數名研究生在“科技小院”開展了“施氮對小麥、玉米產量和病害發(fā)生狀況的影響、配方肥應用效果對比,不同施肥管理模式效果比較、葉面噴施尿素對小麥群體質量的影響”等國家自然基金項目、973項目。這些研究在測土配方施肥、高產高效栽培等農業(yè)技術的推廣應用方面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學院針對本科生開展的大學生飛鷹創(chuàng)新計劃,如“玉米、小麥配方肥設計與應用效果研究”“玉米黃葉病營養(yǎng)診斷和矯正技術研究”兩個項目,也依托“科技小院”高質量地完成。
除了課題研究,“出診”也是“科技小院”每天的重要工作,他們會針對當季作物出現的問題對村民進行免費培訓。大到莊稼生病、施肥播種,小到瓜苗打杈,村民們都習慣性地找“科技小院”。
通過近一年在“科技小院”的學習和生活,飛鷹創(chuàng)新團隊的成員更加熱愛專業(yè)學習,主動性明顯增強,求知欲望變得更加強烈。
5月份,大學生開始畢業(yè)實習以來,學生們都積極要求到“科技小院”實習,由于“科技小院”住宿條件有限,學生們只有“輪崗”了。村干部也打心眼里喜歡這群學生,積極爭取給學生們改善條件,希望更多的學生能夠入住小院,為老百姓帶來更多的歡笑。
去過“科技小院”的學生們,毫無例外地發(fā)出這樣一種共同的聲音:在這里工作和學習,和農民交往,在農田里試驗,感覺收獲很大,對專業(yè)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明白了一個農科大學生的使命感和責任感……
汗水灑進農村科普路
發(fā)展現代農業(yè),根本靠科技,關鍵是讓廣大農民掌握科學種田的本領。小院的師生們經過入戶調查及田間檢測,對農戶田地里目前存在的肥料施用錯誤、病蟲害防治盲目、灌溉不及時等問題進行分析整理。專家們定期舉辦技術講座,為農民朋友講解糧食高產高效技術,解決農業(yè)生產難題。通過河南農業(yè)大學的中原惠農網,實現了專家與農戶的“零距離”交流。小院先后培訓農民20余場500余人次,發(fā)放明白紙5000多份。
學生長期駐村“坐診”,以服務農民為宗旨,為農戶免費進行技術服務,隨時隨地為農戶解決問題,實現了“科技小院”技術服務的“零門檻”“零費用”“零時差”。為確保農戶使用正確的田間管理方法,“科技小院”的學生走在田間地頭,時時刻刻為農戶檢測田間苗情,在田間指導農戶如何施肥、打藥、灌水等。通過培訓、田間指導、示范帶動等措施發(fā)展了一批科技農民,通過他們傳播先進農業(yè)技術,實現了在技術傳播上的“先富帶動后富”。把科技示范田建在農戶的田里,發(fā)展科技示范戶,讓農戶看清農業(yè)技術的效果,引領農戶科學種田。小院培訓農戶200多戶,發(fā)展科技示范戶38戶。另外,開展測土配方工作,為當地10個村民小組26個地塊共計2400畝耕地測土配方。
“種莊稼一有疑問,不管大事小事,到這里串個門兒就把問題解決了,方便還有效?!碧崞稹翱萍夹≡骸保党谴宕迕裢趵蠞h頗有感觸。
搭建農技推廣橋梁
為了使肥料、種子、農藥等農資供應與技術配套,使所有技術都能夠物化、傻瓜化,“科技小院”的同學們探索出了政府、企業(yè)、學校、合作社等多方力量共同服務普及農業(yè)技術的新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業(yè)技術的普及率,減少了假冒偽劣農資給農民帶來的損失,增強了企業(yè)為農民真正服務的信心,促進了農民的節(jié)本增收。
“科技小院”的學生通過田間指導、科技長廊展示等讓農戶認識到科學種田的重要性,合作社對入選的農資企業(yè)進行初步篩選,再由“科技小院”對篩選出的產品進行小區(qū)域試驗驗證,把質量合格、效果好的產品推薦給農民使用。針對康城村的土壤分析結果,“科技小院”的學生設計了針對本區(qū)域的玉米配方肥,由北京根力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負責生產,當地的王新農業(yè)專業(yè)技術服務合作社負責配送,“科技小院”的學生負責跟蹤指導,第一批送來的10噸配方肥已被老百姓搶購一空。而前來參觀的種子、肥料企業(yè)負責人也紛紛表示愿意與“科技小院”合作。
另外,為了豐富村民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駐守在“科技小院”的同學們還制作了60余張圖文并茂的農業(yè)技術宣傳展板,整齊有序地布置在街道的兩側墻體上,全長千余米,被形象地稱為“千米科技長廊”,村民們茶余飯后經常駐足觀看學習和交流。
“科技小院”模式為服務三農、開展農業(yè)科技推廣搭建了一座便捷的橋梁,為新農村文化建設、文化下基層、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打通了新的途徑,使大學生在實踐中受教育、長才干、作貢獻。
如今,“科技小院”的學生幾乎成為康城村的正式村民,不管是村干部或是普通農戶,有啥事都喜歡找他們,當然他們有好吃的也忘不了這群學生,經常給學生送菜送飯,果園的杏還沒熟就要采過來讓學生們品嘗,一些熱心的村民還要為“科技小院”的男生介紹對象,希望他們能夠留下來。
“小院模式”待推廣
6月7日,“科技小院”傳來喜訊,小院發(fā)展的40余戶科技示范戶、技術示范田喜獲豐收。其中,“一噴三防”技術示范田100畝,產量高出周邊平均值約8%;高產高效技術示范田70畝,產量高出周邊平均值15%左右。
康城村村委會主任對記者說:“‘科技小院的興建,對我們村農業(yè)的發(fā)展來說是個難得的機遇。其實剛開始許多村民包括我都懷疑,他們只是來這兒看看,最多是走馬觀花地做點表面文章,所以并沒有對他們表現出興趣和熱情??墒强吹饺~優(yōu)良教授和他的團隊踏踏實實地為村民在莊稼種植、技術推廣方面作出的無私奉獻后,我們全體村民都改變了原有的認識,打心眼里感謝葉教授和他的團隊,希望‘科技小院能夠長久駐扎在基層,為農業(yè)發(fā)展、農民增收增效作出更大的貢獻,我們也會盡最大力量改善‘科技小院的生活條件?!?/p>
談及小院日益紅火的態(tài)勢,葉教授備感欣慰。他告訴記者:“經過不到一年的實踐,我們初步實現了‘專家學生企業(yè)農民的良性可持續(xù)農業(yè)技術推廣模式,即選派學生下農村接地氣,了解現代農業(yè)生產難題和農民需要解決的問題,反饋到學校由專家拿出解決方案,讓信得過的企業(yè)生產出合格的產品,再由學生到農村,通過試驗示范、農技培訓等模式教給農民。”
中國農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員佟屏亞參觀過“科技小院”后,對“科技小院”的模式贊不絕口,說這是真正給農民做實事來了,同時還培養(yǎng)了一批對農業(yè)生產有幫助的學生。
河南農業(yè)大學副校長譚金芳教授專門到禹州考察“科技小院”后給予肯定,他說:“‘科技小院雖然成立時間不長,但效果已經顯現,這種以教授專家為主導、以研究生和本科生為主體、以三農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模式,一方面為農業(yè)高校人才培養(yǎng)提供了有效探索和積極嘗試,另一方面,‘小院模式有效地解決了農業(yè)技術推廣和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問題,這種零距離農技服務的模式很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