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永友
【摘要】 目的 探討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腦梗死的臨床療效。方法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治療136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對照組予低分子肝素鈣2500u皮下注射q12h,連續(xù)治療7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尿激酶80萬u+生理鹽水150ml靜脈滴注,30min內滴完,連續(xù)治療7d。結果 兩組在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ESS評分在治療前后以及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兩組在療程結束和治療2個月后NDS和ADL明顯改善,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基本治愈22例,顯著進步33例,進步6例,無變化4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為89.7%,對照組基本治愈12例,顯著進步27例,進步11例,無變化6例,惡化12例,總有效率為73.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結論 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腦梗死療效顯著、安全,值得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關鍵詞】 尿激酶;腦梗死;溶栓治療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454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6-3231-01
腦梗塞多發(fā)于老年人,是由于腦局部組織血液供應障礙,缺血、缺氧引起的腦組織軟化,若治療不及時,致殘率和死亡率較高。近年來,我們采用尿激酶靜脈溶栓治療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收集我院2011年1月——2012年12月治療136例腦梗塞患者,隨機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8例,全部病例均符合中國急性缺血性腦卒中診療指南2010診斷標準,其中觀察組男性40例,女性30例,年齡44-83歲,平均65.8歲,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28.1±5.4。對照組男性47例,女性31例,年齡46-86歲,平均66.5歲,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為27.9±5.3,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等方面無顯著性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予低分子肝素鈣2500u皮下注射q12h,連續(xù)治療7d;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用尿激酶80萬u+生理鹽水150ml靜脈滴注,30min內滴完,連續(xù)治療7d。
1.3 療效評定 神經(jīng)功能評定以歐洲卒中量表(ESS)評分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NDS)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量評分(ADL)標準進行評定。療效評定參照腦卒中病人臨床療效評分標準[1]:①基本治愈: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0%或以上,病殘程度為0級;②顯著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89%,且病殘程度為1-3級;③進步: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④無變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不足18%;⑤惡化:神經(jīng)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或更多。
2 結 果
2.1 觀察組與對照組ESS評分比較 兩組在治療前與治療后比較,ESS評分在治療前后以及組間比較均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1。
2.2 2組療程結束后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NDS)評分和日常生活活動量評分(ADL)情況 兩組在療程結束和治療2個月后NDS和ADL明顯改善,觀察組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基本治愈22例,顯著進步33例,進步6例,無變化4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為89.7%,對照組基本治愈12例,顯著進步27例,進步11例,無變化6例,惡化12例,總有效率為73.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3。
3 討 論
腦梗塞形成的主要原因是血管內壁損壞,血小板聚集增加,血粘度增高,凝固性增高,血流緩慢,導致血栓形成。故溶栓治療時間越早越好。尿激酶(UK)是由人尿或人腎培養(yǎng)物制得的一種纖維蛋白溶解藥,直接催化纖溶酶原變?yōu)槔w溶酶,使已形成的纖維蛋白水解[2]。低份子肝素是一種帶陰離子的粘多糖,它通過抑制干擾纖維蛋白合成的因子以及抑制血栓延伸而起作用,可以增加血管再通率。
本組資料結果顯示:觀察組基本治愈22例,顯著進步33例,進步6例,無變化4例,惡化3例,總有效率為89.7%,對照組基本治愈12例,顯著進步27例,進步11例,無變化6例,惡化12例,總有效率為73.5%,兩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因此,尿激酶超早期靜脈應用治療腦梗死,安全有效,方便易行,可明顯改善腦梗死患者神經(jīng)功能缺損,提高顯效率和治療率,降低致殘率,在嚴格掌握適應證和禁忌證的前提下,出血風險較小,可以在基層醫(yī)院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中華神經(jīng)科學會,中華神經(jīng)外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jīng)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1995).中華神經(jīng)科雜志,1996,42(6):62-64.
[2] The IMS study investigators.Combined intravenous and intra-arterial recanalization for acute ischemic stroke:the interventional management of stroke study.Stroke,2010,35:904-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