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外,跑步是很大的一個產業(yè),裝備、書籍、影像、App,都是跑步產業(yè)鏈條上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消費群體非常龐大。這兩年,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從頻繁舉辦的跑步(馬拉松)比賽的數(shù)據(jù),可感受這一運動熱潮正在逐漸發(fā)酵。國內運動品牌紛紛推出各類跑步相關裝備,更可嗅出此一風潮的商業(yè)可能——廠商對商機的敏感度向來高于出版機構。
據(jù)臺灣某運動論壇的統(tǒng)計,臺灣地區(qū)有規(guī)律的跑步人口,有50~300萬。如若以保守的50萬來看,這也是一群非常清楚的消費群體。大陸沒有人做出如此明確的統(tǒng)計,以人口基數(shù)算,這個數(shù)字只會更多。出版是落后指標,面對如此目標明確的潛在讀者群,卻鮮少提供他們需要的,兼具實用性、又滿足心智需求的書籍。兩地皆然。是因為跑者不需要閱讀,還是因為并未深入這一領域,了解并激發(fā)他們的需求?
臺灣有出版人于2010年推出跑者必讀之書《天生就會跑》,算是對跑步風潮興起的回應。此后,又有出版社推出實用類書籍,并受到跑者歡迎,繼而有出版者從這類書的出版行銷上得到經驗,以活動帶動社群經營的方式,同產業(yè)內的廠商合作,并專辟一條線,耕耘此一領域。
而單就跑步這一運動項目來說,其早已脫離了完全純粹的運動范圍,可與生活風格、生活方式、心靈滿足、休閑旅游產生結合。它提供了可以產生跨產業(yè)、跨領域與跨文創(chuàng)媒合的可能。依附于大的產業(yè),它極具出版藍海的潛質。
如若說“跑步的出版經濟學”希望帶來何種啟示,歸根到底不過是新瓶裝舊酒。文化(出版)應及時回應當下潮流,緊跟商業(yè)步伐。當滿大街的年輕人都在騎“死飛”,當囧瑟夫在《致命急件》(Premium Rush)里耍帥,是否可以跟進出版相關書籍?無論是裝備、勵志故事,亦或者如何保證安全騎行,都是不錯的選題。
另一方面,是如何進行社群經營。不再一味指向以往大眾讀者的模糊面貌,而是針對某一特定人群的需求與之產生連結,讓潛在讀者成為實際購買者。當然,期間的跨越,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