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積連
【關鍵詞】脫肛;中醫(yī)藥療法;臨床觀察
【中圖分類號】R657.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8517(2013)10-0069-01
脫肛又稱直腸脫垂,是指直腸黏膜、肛管、直腸全層及部分乙狀結腸向下移位而脫出肛門外的一種慢性疾病。多見于小兒、老年人和婦女。我們自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采用中藥內服配合坐浴治療脫肛6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xiàn)總結報道如下。
1、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全部62例病例中,男34例,女28例;年齡11~65歲,平均(42.5±6.6)歲;病程2個月~3年;I度脫垂36例,Ⅱ度脫垂20例,Ⅲ度脫垂6例。
1.2 治療方法
1.2.1 中藥內服 方用補中益氣湯加減:紅參15g(另煎),黃芪30g,山藥20g,白術12g,當歸12g,陳皮12g,柴胡9g,升麻9g,大棗5枚,烏梅15g,甘草5g。每日一劑,水煎兩次,混勻分早晚2次服。
1.2.2 中藥坐浴 坐浴方:補骨脂40g,五倍子30g,金銀花30g,烏梅20g,加水3000ml文火煎15分鐘左右,取汁,置于盆內熱氣熏蒸患處,以患者能耐受為度,待水溫后坐浴20分鐘,2次/d;同時在坐浴后囑患者做提肛運動。
以上治療20天為1個療程,治療1個療程結束后觀察療效。
2、療效觀察
2.1 療效標準參照相關文獻制定。治愈:癥狀消失,肛門指診病變部位壓痛消失,肛門鏡檢查肛竇充血水腫、破損恢復正常;好轉:癥狀減輕,肛門指診病變部位壓痛減輕,肛門鏡檢查肛竇仍有少許充血水腫;無效:癥狀無改善,肛門指診及肛門鏡檢查無變化。
2.2 結果 62例病例中,治愈44例,占70.97%;好轉15例,占24.19%;無效3例,占4.83%;總有效率95.16%;從脫出程度看:36例I度脫垂患者全部治愈;20例Ⅱ度脫垂患者中治愈8例,好轉12例;6例Ⅲ度脫垂患者中好轉3例,無效3例。治療過程中未發(fā)現(xiàn)任何副作用。
3、典型病例
趙某,男,64歲,2011年5月11日就診。反復肛門腫物脫出2年余。初起于排便時脫出約1em,可自行還納。日久加重,負重或下蹲均會脫出,便后有時需用手還納。就診時脫出約4cm,還納困難,伴肛門脹痛,小便困難,食欲不振,面色恍白,精神萎靡,氣短乏力,舌淡苔薄白,脈細。專科檢查發(fā)現(xiàn)直腸粘膜松弛,輕度充血腫脹,伴局部輕度潰瘍,色紫。診斷:直腸脫垂。以上法中藥內服配合坐浴治療,7天后患者自訴已還納不脫,繼續(xù)給藥7劑,患者自訴完全痊愈,繼續(xù)予補中益氣湯加味治療2周以鞏固療效。隨訪至今未復發(fā)。
4、小結
脫肛為肛腸科常見疾病,臨床多見于老人、小兒和婦女。中醫(yī)認為本病多因氣血不足,氣虛下陷,不能收攝,以致肛管直腸向外脫出,小兒氣血未旺,老年人氣血衰退,中氣不足,婦女分娩用力耗氣,氣血虧損,故此發(fā)??;此外,習慣性便秘、慢性瀉痢、長期咳嗽均易致氣虛下陷,不能收攝,引發(fā)本病。西醫(yī)多采用局部注射或手術治療,痛苦大,費用高,患者難于接受。
補中益氣湯源于李東垣之著作《內外傷辨惑論》,是中醫(yī)經(jīng)典方劑之一,由黃芪、人參、白術、炙甘草、當歸、陳皮、升麻、柴胡等八味藥組成,功能補中益氣、升陽舉陷,是以甘溫為主的培中舉陷之名方。臨床以脾胃氣虛、清陽下陷為辨證要點,是補中益氣、升陽舉陷之代表方。依據(jù)《素問·至真要大論》“下陷者舉之”,治法以“虛者補之”為原則,故選補中益氣湯強中益氣,升陽固攝。外用熏洗坐浴治療脫肛,可使藥物直達病所,迅速起到溫經(jīng)通脈、消腫活血、改善局部血液循環(huán)的作用。配合補骨脂溫陽收斂,五倍子、烏梅酸甘收斂,對腸粘膜有顯著的收澀作用,煎湯坐浴局部治療起溫陽酸甘收斂之效。內外并用,治療脫肛效如桴鼓。
按脫肛程度看,本治療方法對I度脫垂可徹底治愈;Ⅱ度脫垂全部有效,部分治愈;Ⅲ度脫垂療效較差。所以我們認為該治療方法簡便易行,療效好,也利于保護患者隱私,患者易接受,還可防止交叉感染,可作為輕度脫肛的首選療法,值得臨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