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總路線:
陜西西安-佛坪-漢中-勉縣-四川廣元-梓潼-姚渡-江油-綿陽-成都
全程總里程:約1300公里
“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側身西望長咨嗟?!崩畎椎倪@一句嗟嘆,大約是許多人對蜀道的第一印象。
據(jù)說這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早的國道,還是中國古代僅次于京杭大運河的第二大經濟動脈,是連接關中平原和四川盆地經濟貿易繁榮的重要紐帶。
蜀道始鑿于先秦,《戰(zhàn)國策·秦策》里載:“棧道千里,通于蜀漢”,在秦朝之前,四川通往外界一般都是取道重慶從三峽出川。及至戰(zhàn)國后期,強大的秦國對巴蜀豐饒的物產垂涎已久,但礙于蜀有劍門之險,巴有江河之阻,道路崎嶇,運輸艱難,征伐很不容易。直到秦惠文王以計騙得蜀王開采“蜀棧”金牛道,蜀道因此面世。
而所讀的那些關于三國的書,真實如《三國志》,虛構如《三國演義》,還包括幼年所翻看的連環(huán)畫所勾勒出來的那一條條艱險的蜀道,使得自駕走一回與歷史并行的這條古道成為念想,在腦中盤桓多年,終得以成行。
且就一路咀嚼著歷史的余味,體會著浪花淘盡英雄的悲歡,讓那些刀光劍影的故事在行車途中“重演”一回。
出長安越秦嶺 深山中有秘境
從西安到成都,走高速公路已經可以一日通達,但走蜀道就得選擇走國道。
從舊時的長安開車出發(fā),國道108先到達周至縣城——走的便是蜀道中的“儻駱道”。 儻駱道全面疏通于三國時期,“漢中去長安,取儻駱道,凡652里”,是當時從長安通往漢中的三條古道——另兩條為子午道、褒斜道中最近的一條?!睋?jù)說李白出川所走的是儻駱道。而魏將曹爽伐蜀,蜀將姜維伐魏,皆取道儻駱。
儻駱道上的周至是關中平原著名的縣城,有“金周至”之稱,在古時有著重要的交通位置。始建于唐的八云塔位于縣城中央,簡樸大氣,可惜頹敗傾斜,已成危塔,看不到雕刻在塔基那終年洇濕的八朵云。塔下有地攤、臭豆腐攤,小花市、簡易版兒童樂園……小小的熱鬧點綴著現(xiàn)世百姓的生活,歷史已經是歷史。
出周至,便開始越秦嶺。秦嶺之名來自春秋戰(zhàn)國,是當時秦國最高的山脈。秦嶺在地理上的意義非同尋常,不僅是黃河長江的分水嶺,更是中國大陸的南北分界線?!妒酚洝分姓f:“秦嶺天下之大阻也?!闭乔貛X的阻隔使得蜀道之難,“爾來四萬八千歲,不與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連李白也如是感嘆。
秦嶺的公路逶迤盤旋,山中桃花梨花紅紅白白,在青山中開出少人欣賞的春天,偶見山中民居,檐前屋后景致令城市中人艷羨。 這一路是沿著黑水翻山,黑水是西安的水源地,還建有“黑河國家級森林公園”, “峰攢望天小,亭午見日初,夜宿月近人,朝行云滿車”, 岑參寫蜀道的詩句此時比起李白的喟嘆更為貼切。
沿秦嶺到佛坪,途中不時有關于野生大熊貓和金絲猴的保護地路牌。金絲猴、大熊貓、朱鹮、羚牛這秦嶺四寶卻是因蜀道之難,而得以在生態(tài)良好的深山生存。要看到野生動物不僅要蹲守,還可遇不可求。隨意在秦嶺里找一個溪谷曬太陽,拿出后備箱的功夫茶具,用戶外的爐頭和山泉水,燒水泡茶,這倒是可遇也可求的當下享受了。
佛坪城郊山的茱萸花海,黃色細碎的小花在山間成片開放很美麗,到了秋天滿山小紅果子招搖,也是一景。
朱鹮展翅 石門棧道走天梯
繼續(xù)國道108,從佛坪到洋縣。
倘若早點來,途經的城固還有橘子花和櫻桃花可看。油菜花已經在地里層層疊疊,大片怒放,漢中春日的油菜花近幾年也是旅游熱點。過洋縣,數(shù)日前還燦爛的梨花海洋已開始凋敗,我們去尋朱鹮的蹤跡。
在朱鹮的保護站里,看到朱鹮展開粉紅的羽翅,在被網住的“天空”里飛翔,美雖美矣,終覺可惜。據(jù)說現(xiàn)在朱鹮也放回山林,追蹤養(yǎng)護,如果想追著它們在山野間的身影,可與保護站預約,付一些費用,工作人員會帶著去尋找和拍攝。
“小天府”漢中被尊為“漢家發(fā)祥地”,是劉邦成就漢室天下的福地。漢中的富庶古來有名,城中還有古漢臺,原是漢王劉邦的行宮,現(xiàn)在變身為漢中市博物館。夜晚沿著漢江邊散步,看看現(xiàn)代化的水幕表演,傳說當年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入川前并沒有將楊貴妃賜死,而是讓她過儻駱道沿漢江而去……
漢中城外十五公里處便是石門棧道,被稱為“世界第一條人工開鑿的隧道”。 石門棧道位于褒斜道上,“明修棧道,暗度陳倉”中指的就是這條棧道?!暗乇郎酱輭咽克?,然后天梯石棧相鉤連”這說的便是石門。如今的石門棧道已是按原樣復建的,大部分的古棧道由于修建水庫已經沒于水中,但站在水庫大壩前,還能看到舊川陜公路的蹤跡。走一段棧道,體會“棧道千里,無所不通”—— 蜀道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路程就是棧道。
石門之上,有通往甘肅的現(xiàn)代公路隧道,陳倉道原指的便是這一段。而另一段荔枝道則是從陜西洋縣到重慶涪陵?!耙或T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唐玄宗為取悅愛吃荔枝的楊貴妃,從當年的荔枝產地涪陵附近到都城長安之間開辟的專門供應運送荔枝的新蜀道——荔枝道也交會于此。
石門有褒姒故里,烽火戲諸侯的傾城一笑也只是傳說,還有張良廟可看。春日漢中辦油菜花節(jié),其實無需去所謂的主會場湊熱鬧,自駕車閑走,上漢山去看花田,或者野地里隨處都是花的海洋。最美是在夕陽路途上,看到的暮色中的油菜花。
定軍山下 古關隘無人踏足
勉縣是三國時期蜀國與魏國爭奪的主戰(zhàn)場,也是諸葛亮曾經的“根據(jù)地”,他被葬于城外的武侯祠。
武侯祠的清晨靜穆,漢桂高大。對面則是蜀國大將馬超之墓。城外加油站邊上,十分偏僻的角落竟然藏著古陽平關的入口。古陽平關傳為蕭何所建,曾是川陜要塞,今已幾無人踏足,而城墻下油菜花正盛,只見農人在田間勞作,定軍山下天下三分的故事已無跡可尋了。
從勉縣去往四川廣元,路過著名的棋盤關、大灘鎮(zhèn),嘉陵江已在公路邊流淌。想要尋找老川陜公路的痕跡——民國時,為了打通四川與外界的交通,開始大規(guī)模修建川陜公路,其中大部份道路是在古蜀道的基礎上擴建、改建而成。1936年,川陜公路正式開通。
在一個叫厚巖村的地方,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民國時期在嘉陵江畔的懸崖上開鑿的僅容一人通過的路,顯然荒廢已久,尋到小路下去走了一段,在峭壁間看著對面的火車軌道,以及江上挖沙的船——有村民說是挖寶船,此地曾有沉船,挖出許多古錢幣。
進廣元市區(qū)前,可先到朝天區(qū)的明月峽一看。明月峽號稱是中國道路交通史上的“天然博物館”,在寬僅百米的深谷險峽之內,聚集了古今6種交通道路:一是遠古先民們在絕壁之上沿石縫草隙開出的羊腸小道;二是先秦時期官府臨江峭壁開鑿的棧閣驛道;三是嘉陵江沿岸的船工纖夫道;四是嘉陵江內河航道;五是民國時期修建的川陜公路;六是上世紀五十年代興建單軌、經九十年代改造為雙軌的寶成鐵路電氣化隧道。
黃昏,來到四川廣元,武則天的故鄉(xiāng)。吃完麻辣火鍋后在江邊慢走,看到四川人巴適得很的生活。對岸有酒店名字中有一“曌"”,大紅霓虹燈極顯眼。
劍門雄關 翠云廊古柏蒼蒼
“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李白所寫的劍閣,便是如今在劍閣的劍門關。
劍門關是蜀中要塞,是在大劍山和小劍山之間有一條三十里長的棧道。這個天然要塞因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一人守隘,萬夫莫向”,據(jù)說歷史上從未被正面攻破過。當年諸葛亮倚天險而建的雄關,使名將姜維憑借劍門一關,只以3萬軍隊將北魏10萬軍隊拒于關外。劍門關也是入川的最后一道天險,軍事上有得劍門便得四川之說。過了劍門,自此向南,到梓潼、江油,經綿陽、德陽至成都,已是大道通衢,蜀道再無險阻。
劍門古關也在修建老川陜公路時被毀,現(xiàn)在的關隘是近年依樣復建。但站在關口,看到周圍群峰聳立,削壁中斷如門,還是驚嘆天險之險。在劍門關,還可走走金牛古棧道,這也是峭壁中還原的古道。
古柏蒼天的翠云廊也在古蜀道之上,它西至梓潼、北通昭化、南到閬良,三路全長約有300多里。翠云廊里的柏樹,自秦時起植,在三國、晉、唐、宋、明5個朝代都有種植。而在三國時期,則是由張飛主持栽種,所以這里的柏樹又被稱為“張飛柏”,唐栽種柏樹卻是為遮陽和凈化空氣,為給楊貴妃運送的荔枝起保鮮作用。
所謂“前人種樹,后人乘涼”,午間在千年古柏樹下睡個午覺,聞見植物的芬芳,在那個瞬間,好似最接近古時的生活……
再行至昭化古城一游。昭化古城舊稱“葭蔭”,據(jù)稱是現(xiàn)存最完整的一個三國古城。相傳當年《三國演義》里張飛夜戰(zhàn)馬超就發(fā)生在此地;劉備曾在此壯大軍隊;諸葛亮以葭蔭為起點,六出祁山伐魏……不過我最記得的是與蜀將姜維有關的一場數(shù)十萬人參加、一戰(zhàn)決定蜀漢命運的葭萌大戰(zhàn)……小時候看連環(huán)畫,姜維的魁梧形象至今仍有印象,再難更改。
爬到附近山巔,俯看整座古鎮(zhèn),青山之下,一馬平川,的確有古戰(zhàn)場的氣勢。但城內百姓生活照舊,去向曾經的古桔柏渡的路已經被建筑工地所阻斷。游客并不多,夜色降下,麻將聲已經響起……
半日踏三省 地震遺跡里溫暖照見
出廣元,一路可沿著白龍江而行。白龍江發(fā)源于青海的郎木寺,是嘉陵江的正源。沿路水色澄碧,清晨霧氣彌漫,竟有幾分煙雨江南之態(tài)。212國道車少,往青川方向的白龍江已辟出白龍湖風景區(qū),景區(qū)包括四川廣元、陜西寧強和甘肅文縣的流域,有“西南第一湖”之稱。
除去秦巴山區(qū)的蜀道,連接甘肅和四川的這一條蜀道名為“陰平道”。從四川昭化到甘肅文縣的陰平道以險惡聞名,《三國演義》中曾有鄧艾偷渡陰平道滅蜀的艱險過程,此戰(zhàn)是魏滅蜀的關鍵一戰(zhàn),陰平道因此揚名。白龍湖區(qū)古時便是交通要道,是金牛道、景谷道、陰平道、馬鳴閣道交匯的所在。往甘肅方向的山區(qū),已可見民居簡樸,少了幾分天府的富庶。
經過沙州魚市,經過“四川人民歡迎您再來”和緊挨著的“甘肅人民歡迎您”的界牌,也經過正在維修的塵土飛揚的姚渡大橋,便到了三省通衢的姚渡鎮(zhèn)。這個小鎮(zhèn)屬四川管轄,西北與甘肅文縣相鄰,東南與陜西寧強接壤,在三國時期已有歷史記載。
在姚渡吃了一碗排骨面,看嶄新的鎮(zhèn)子上,街邊吃飯的人家菜式惹人垂涎,這里曾被512地震后的兩次余震震垮了,如今已是重建后的模樣。
再回到四川地界,一路過青川和北川地震區(qū),雖新房林立,仍有痕跡可尋??吹奖痪奘覊牡姆浚荒嗍鳑_毀和淹掉的樓,甚至進了再建后的平武縣走馬羌寨去逛了一圈,看看地震遺址……
夜幕中過江油至綿陽,看到指向當年嗟嘆“蜀道難”的李白的故里路標。
隔日,一路高速飛馳去向錦官城,沒有再在古代由秦入蜀的最后一道關隘——德陽停留,只想速速去到閑適的成都吃香的喝辣的,休整也算是為蜀道之行畫一個完美的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