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
5年前,李老先生的老伴因腦血栓臥床不起。李老先生因此迷上了保健品,不但花重金購買,而且還常常參加廠家舉辦的各種集會。半年的時間花了近兩萬元退休金。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去年有人在大街上發(fā)了李老先生一本書《氫的革命》,還邀請他去聽保健講座。在講座上,銷售人員向他推薦了一款保健品,一瓶要560元。據說,這款標注“輔助食品”的保健品是從日本進口的,配料是天然珊瑚提取物,能增強心腦血管患者的免疫力。李老先生對此深信不疑。兒女們都很著急,勸父親不要上當受騙。雙方為此吵了幾回,李老先生甚至氣得離家出走。
為了弄清事實的真相,兒女們決定一項一項地查。既然說原產地在日本,李老先生的兒子特意拜托在日本生活了30年的同學,開車跑遍東京所有的藥店、保健品、食品店,結果沒有一家店出售這種保健品。女兒通過網站查詢標簽上注明的生產廠家,發(fā)現(xiàn)對方的主營業(yè)務是IT。他們又按照地址探訪保健品的經銷商,發(fā)現(xiàn)那所寫字樓里根本沒有那家所謂的“經銷商”。但是即使這樣,李老先生還是不相信:“人家保健品公司組織了1000多個顧客去度假村開大會,難道這1000多人中就我一個上當了?”
大半年過去了,李老先生依然固執(zhí)地給老伴服用保健品。
記者發(fā)現(xiàn),像李老先生這樣癡迷于保健品的老人非常多。有一項調查顯示,在全國接受調查的2000戶家庭中,有近6成的老人都購買過保健品。其中,1/3的老人消費額在1000至5000元之間;1/5的老人,消費額在5000元以上。因此有人說,在中國,最供需兩旺的市場就是保健品市場。
那么,老年人為什么會如此癡迷保健品呢?中國保健協(xié)會食物營養(yǎng)與安全專業(yè)委員會的孫樹俠會長告訴記者,由于老人不再從事社會活動,加上年老易患病、子女照顧上的疏忽等原因,他們比一般人更注重健康,多貴的保健品也愿意買。
老人癡迷保健品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難過親情營銷關。老人們需要陪伴和傾聽,針對這個心理需求,銷售人員組織老人們聚餐、出游,時時噓寒問暖,陪老人聊天,甚至像子女一樣直呼老人“爸爸媽媽”,親情營銷的方式五花八門。很多老人在這種銷售模式下,成了保健品的鐵桿粉絲。
孫會長告訴記者,在國內很多保健品其實申報的都是“食品”。拿螺旋藻來說,真正能調節(jié)免疫力的保健品,螺旋藻含量達到70%~80%;而一些申報為食品的產品,螺旋藻含量只有30%~40%。老百姓不了解這兩者的區(qū)別,所以常常會上當受騙。她建議消費者購買時,一定要認清“小藍帽”的標志?!靶∷{帽”是保健食品的特有標志。帶有“小藍帽”標志的“健”字號保健品,是經過衛(wèi)生部和國家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正規(guī)批準的。消費者可以登錄藥監(jiān)局網站查詢保健品的真實情況。凡是沒有“小藍帽”標志的,都屬于普通營養(yǎng)食品。對于沒有小藍帽的保健品,建議消費者看一下營養(yǎng)配料表,看看里面都有什么東西。
事實上,很多癡迷保健品的老人,生活中并不懂得如何保健,日常飲食的營養(yǎng)都不夠均衡。記者帶著北京軍區(qū)總醫(yī)院高級營養(yǎng)配餐師于仁文一起來到李老先生家,發(fā)現(xiàn)食物不新鮮,儲存的方式也不對。他家的柿子椒已經壞了。柿子椒本身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但放置久了,里面就會長霉。李老先生牙不好,喜歡吃軟的,于是會把桃放很久,導致桃的表面出現(xiàn)黑斑。于仁文建議,老人買回桃子后,先用鹽水洗一洗,脫去桃毛。然后用開水燙一下,桃肉就軟了。而姜如果爛掉,還會產生黃姜素,對身體影響特別大。吃不完的月餅,可以冷凍起來,想吃的時候,切碎了放進熱粥或炒飯里一起吃。肉要盡量切成一小塊或者肉絲,薄薄地壓著一層保鮮膜凍著。如果把一大塊肉反復地冷凍和融化,那么它的表面就會長出淡綠色的菌,對身體不好。另外,像豆皮這種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天熱的時候,不適合放在悶熱的地方,因為豆皮會氧化,對肝腎不好。
最后,于仁文建議李老先生,一是當天買的食物,盡量當天吃;二是保健品要在醫(yī)生指導下,搭配營養(yǎng)健康的食品一起吃,這樣比較安全,營養(yǎng)效果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