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有的孩子沒主見,總看別人的臉色做事?為什么有的孩子說話顛三倒四、繞來繞去,或者不敢說話,不會和人溝通?為什么有的孩子一遇到困難就逃,只會向父母求助?針對目前孩子常見的一些問題,2013年7月,本刊記者采訪了國際NLP大師李中瑩。李中瑩說,這些孩子都有一個問題,就是不會照顧自己,欠缺人生必備的一些能力。
建立自我意識,
不做一味聽話的乖孩子
李中瑩發(fā)現,現在的乖孩子越來越多,隨處可見。乖孩子總能得到家長的表揚,可當乖孩子長大后,他們不會照顧自己,把生活弄得一團糟。
有個乖乖女長到28歲,一直單身。一個男孩約她看電影,她的反應是立即掏出手機給媽媽打電話:“媽媽,我要不要和這個男孩一起看電影呢?”媽媽還在電話那頭表揚她:“女兒,你真乖!”等女孩掛斷電話,男孩早被嚇跑了。連看不看電影這種小事自己都決定不了,誰會和她談戀愛呢?有的孩子因為一直聽話,事事聽從家長安排,不會獨立思考,自理能力也很差??墒羌议L不管這些,看見出國熱就把孩子送出去留學。父母不在身邊,沒人幫自己拿主意,孩子只能找個有主意的人談戀愛,繼續(xù)聽戀人的話。這種愛情是很盲目的,往往以分手告終。
乖小孩問題的根源是沒有自我意識。對孩子來說,建立自我意識非常重要。擁有自我的孩子會自信、自尊、自愛,因為他知道在自己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我”是獨立的,“我”要為自己負責,“我”要活得更好。
我是誰?我在哪里?我要什么?我正在做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這些都是自我意識。曾經有很多人問過李中瑩一個相同的問題:“李老師,請問我要怎么把自己找回來呢?”李中瑩說,問這種話的人,百分之百都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人。
沒有“自我”的孩子會活在鏡子中,活在別人的反應里,這個鏡子可以是家長、老師、同學、朋友……他會活得非常辛苦,因為必須看別人的反應,才知道自己做得對不對,完全由別人主宰他的感受。別人對他說一句好話,他可以開心一整天;別人說一句不好的話,他會哭上好幾天。
沒有自我的人,不懂得拒絕別人,因為不知道“我”和別人的界限到底在哪里;沒有自我的人,沒有改變和提升自我的動力,只會埋怨別人,怨恨社會;沒有自我的人,更不會經營自己的人生。近些年,社會上爆發(fā)過許多惡性案件,撞人后滅口的藥家鑫、對妻子家暴的李陽、殺死自己父母妻兒的李磊……他們都是沒有自我意識的人,所以不能夠為自己負責,也不能發(fā)現自己的問題。
那么,沒有自我的乖小孩是怎么“培養(yǎng)”出來的呢?李中瑩說,很多家長把乖不乖作為衡量孩子好壞的唯一標準,要求孩子做聽話的乖孩子,拿孩子與其他乖孩子比較,要求孩子聽話、不許頂嘴、必須服從命令和安排。在這種家庭長大的孩子,久而久之就會失去自我,習慣性地依賴父母,不會獨立思考。
還有一些家長,喜歡用否定、批評、指責,甚至犯罪感、羞愧感來引導孩子,導致孩子不想要“我”。李中瑩是在香港長大的,他發(fā)現在香港、廣東這邊,家長一看見孩子哭就說:“不要哭啦,等下警察來抓小孩!”“不要哭啦,拐子會把你拐走!”“不要哭啊,女孩子都會笑你!”這些話會讓孩子產生糟糕的感覺,從而不敢表達自己的情緒。
矛盾的是,父母覺得孩子亂七八糟的情緒很煩,不準孩子哭、發(fā)脾氣,可又不肯告訴孩子,怎么把自己心中的那份難過、憤怒消除掉。于是,孩子知道“哭和發(fā)脾氣”是不對的,但不知道為什么“不對”,自己應該怎么做。這種情況發(fā)生幾次后,孩子就會想:“為什么這種‘不對’的東西總是出現呢?為什么我一哭和發(fā)脾氣,父母總是罵我、打我?到底是怎么搞的呀,是不是我不正常?”再過一段時間,孩子就不會注意自己的內心感受了。父母點頭就是對,搖頭就是錯,而且還會小心翼翼地看家長的臉色,根據家長的反應做事。從那一刻起,孩子的“自我”和“感覺”分家了—那些“感覺”總害我挨罵挨打,我不要它們了!可是,真正的“我”恰恰是存在感覺之中。當一個人和感覺分家時,就是和“我”分家了。也因此,“與感覺在一起”是孩子照顧自己必備的能力。
只有當家長用心去感受孩子時,孩子才會意識到“我”的存在。李中瑩舉了一個例子:小明因為和老師頂嘴,被老師趕回家,躲在房間里一直哭。媽媽知道后,對小明說:“哎呀,你這樣做是不對的,身為學生,怎么可以和老師頂嘴呢?”媽媽說的道理沒有錯,可小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定是很反感的。這件事我已經做了,現在你說這個還有什么用?媽媽可以試試先接受他的情緒:“小明,我看見你心里很難受,要不要先和媽媽聊聊呢?”這樣小明就會感覺舒服很多,因為媽媽不在乎“我”的對錯,而是在意“我”內心的那份感受。
幫助孩子建立自我意識,家長可以多引導孩子用“我”做開頭說話,譬如“我要吃飯”“我很高興”……“我”說得多了,孩子就會意識到“我”的存在,然后愛護這個“我”。
說話達意,
你有教孩子有效表達嗎
有一次,李中瑩在商場看見這樣一幕:一個5歲的小男孩突然躺在地上,一邊用力蹬腿,一邊“哇哇”大哭,周圍聚了很多人。媽媽不知道孩子到底是怎么了,煩得頭頂都要冒煙。她一邊努力安撫孩子,一邊指著一把玩具槍問:“寶寶,你是不是要這個?”孩子搖頭,哭。媽媽又指著悠悠球問:“你是不是要這個?”孩子搖頭,哭。媽媽嘆口氣,指著小火車問:“那你是不是要這個呢?”孩子點頭,繼續(xù)哭。媽媽不耐煩地說:“你早說出來就行了嘛,哎呀真煩!”然后,媽媽給孩子買了小火車,孩子停止哭泣,站起來走了。
李中瑩說,這個媽媽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讓孩子停止哭,以為孩子沒有情緒,問題就解決了。她從來沒有耐心去了解,在情緒的背后,孩子需要在什么地方成長,她要培養(yǎng)孩子什么樣的心智能力。很明顯,這個孩子不會有效、清晰地表達自己的需要,只會用“哭”這一種方式。孩子從媽媽的反應中學到什么經驗呢?那就是如果我哭,你就會滿足我的需要。那么當他以后再想表達自己的需要時,不會好好說話,只會哭。
正確做法是,當確認孩子想要小火車后,媽媽對孩子說:“寶寶,你能完整地說出‘媽媽,我想要小火車’嗎?如果你完整說出來,媽媽就買給你?!遍_始時,孩子可能不想說話依舊哭,但媽媽要不斷地重復這句話,直到孩子自己完整地說出自己的需要。如果媽媽每一次都堅持讓孩子完整、清晰地說出自己的需要,那么孩子就會知道,我不哭,也可以拿到自己想要的東西,自然就不會哭了。孩子的每一次情緒,其實都是在說:“媽媽,我有學習的需要,請你幫我學到!”
在現實中,我們經常會看見這樣的女孩,談戀愛時一不開心就哭,也不說為什么。男友問得急了,她就回答說:“既然你愛我,就應該知道我想什么?!庇眠@樣的態(tài)度過日子,能過得好嗎?愛情能長久嗎?伴侶一定會非常累的。她為什么不肯好好說話呢?就是因為從小父母沒有教會她怎么去告訴別人自己想要什么。
“只會哭”的人其實是欠缺“說話達意”的能力。什么是“說話達意”呢?就是有效地表達自己的思想意念、情緒感受和行為意欲。
“說話達意”,首先要把話說出來。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說話,不是因為天生性格內向,而是長期受到家長的命令、批評和責罵,內心充滿了無力感,所以不敢說話。有一次,李中瑩請幾個孩子介紹一下自己,其中一個孩子一直不吭聲,低著頭糾結地扭手指。最后,是李中瑩的助教一手按著他的后背,一句句引導他說出來的,這個孩子緊張得汗流浹背。連說話都不敢,他怎么和別人交流?怎么融入這個社會呢?可想而知,他在社交方面會存在很大問題。等他長大結婚,有什么不滿憋在心里不和老婆講,婚姻也一定會有矛盾。
后來李中瑩了解到,孩子的父母非常嚴厲,總是用“你必須”“你應該”等命令式的口吻,如果他表達自己的想法,就會馬上受到批評和否定。父母不允許他有“我”的想法。久而久之,他就不敢自己說話了。所以,家長應該給孩子創(chuàng)造一個安全的表達環(huán)境,讓他自由地發(fā)揮,暢所欲言。
其次是說話要有效。李中瑩做講座時,很多人提問時說了一堆話,但總說不到重點,讓人聽了云山霧罩。李中瑩經常會溫和地問對方:“所以,你想問我什么呢?”經過他的引導,提問者才能把心里真正想問的東西提煉出來。這種說話方式,其實就不夠“有效”。在現實里,我們經常發(fā)現,很多孩子說話口羅嗦、顛三倒四、繞來繞去。
家長可以用這種方式來訓練孩子說話達意:讓孩子把想說的話先寫在紙上,看看自己能不能看明白。如果不夠清晰,就進行修改刪減,直到能用15~20個字來準確表達自己的想法。通過這種訓練,孩子的話能說得更加簡潔、有效。家長也可以這樣訓練自己:每次要求孩子做一件事,說話都控制在15個字以內,而且要簡單明白。這樣孩子才能明白,家長到底要他做什么。要是噼里啪啦說一堆話,同時發(fā)出多個指令,孩子都被繞暈了,自然不知道該做什么。
李中瑩強調,說話達意還需要注意一點,就是要用心聆聽對方。兩個人溝通,我在說話你在聽,看起來是嘴巴和耳朵在做事。但真真正正的是:一個人心里冒上來一個想法,通過嘴巴說出來;對方耳朵聽進去,然后把它放到心里。所以,真正的溝通,永遠是心與心的連接。嘴巴和嘴巴之間的溝通,永遠是敷衍的,沒有意義的。打個比方,你在公車上不小心踩到別人的腳,如果你心中沒有歉意,就會粗聲粗氣地說“對不起”,對方會很生氣,因為他能聽出你真實的心態(tài)。說話需要配合聲調、身體語言以及相應的心理狀態(tài)。
所以,最重要的不是我們說什么,而是話語里所包含的那份情感、那份心意。只有用心去聆聽,了解對方的心,你說出的話才能被對方放在心里,才能夠有效。
多線思維:
凡事至少有三種解決方法
有個讀高二的孩子,曾經問過李中瑩這樣一個問題:“媽媽讓我參加學校組織的高考輔導班。我不想去,輔導班教的東西很枯燥??扇绻蝗?,又擔心萬一因此沒有考上大學,自己將來會后悔,媽媽也會傷心、失望。李老師,我該怎么辦?”
李中瑩說,有沒有第三種方法,讓他不用那么難受,又不影響高考呢?譬如上一個比較輕松的輔導班?或者不上輔導班,自己總結好的學習方法,把成績提高上去?
每次聽到李中瑩的建議,家長總會毫不猶豫地反駁:“不可能!怎么會有輕松的輔導班?不上輔導班,怎么可能考上好大學?”正是“不可能”的信念,限制了所有的可能性。家長之所以覺得“不可能”,是因為其本身就缺乏多線思維的能力,他們的思想已經僵化了。
多線思維,通俗地說就是從多個角度看問題。李中瑩經常對上NLP課程的學員說一句話:凡事至少有3種解決方法。找到的可能性越多,解決困難、面對沖突的能力就越強。
李中瑩說,現在的孩子真是太欠缺多線思維的能力了。孩子從小被家長要求聽話,被學校要求回答標準答案,被灌輸大量的“不可以”“不應該”“不實際”等限制性信念,單線思維長期盤踞他們的頭腦。不是A就是B,要么做要么停下,從來不考慮其他的可能性,所以他們常常左右為難,進退維谷,解決困難的能力很差。
而單線思維的家長,很難培養(yǎng)出多線思維的孩子。家長總愛逼孩子寫作業(yè),因為在他們的想法里,寫作業(yè)是一件痛苦的事,如果不逼迫,孩子就不會寫。可是,為什么不想想其他的可能呢?譬如家長和孩子一起想想,怎么把這件事變得快樂起來?由于家長認為寫作業(yè)很苦,所以孩子也把寫作業(yè)與快樂完全對立起來。在理性上,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寫作業(yè);在感性上,他沒有積極的情緒和感覺支持,所以沒有動力。身心不能合一,所以孩子內心就會有沖突。如果孩子知道自己應該寫作業(yè),同時能從中獲得快樂,那么就是“感性與理性并重”?!案行耘c理性并重”也是孩子們常常缺乏的一種能力。
再比如,有的家長總對孩子說:“你不要看電視,要乖哦?!薄澳阋窃倨圬撔∨笥眩揖筒蛔屇愠燥?!”類似的話重復一千遍,孩子還是依舊。為什么明明這種方法沒有效果,家長卻不去想別的方法呢?正是單線思維,讓家長總是重復被否定的行為。不應該、不可能,不實際……能想出來的辦法自己就先全都否定掉,然后讓自己一直停留在無助、無力的狀態(tài)里。李中瑩建議這樣的家長看一看《重塑心靈》這本書,能幫助他們的人生態(tài)度更加積極,更有力量。
那么,平時怎么培養(yǎng)孩子多線思維的能力呢?李中瑩建議媽媽和孩子一起玩“3種方法”的小游戲。媽媽問孩子:“從北京到達杭州,你想出3種方法來?!焙⒆涌隙ㄏ然卮鹱顚嶋H的選擇,譬如火車、飛機、大巴。然后媽媽說:“這3種方法不準用,再想3種。”孩子漸漸拓寬思路,回答不常見的答案,譬如出租車、馬車、驢車。媽媽再說:“這6種方法都不準用,你再想3種方法。”這時候,孩子的想象就會天馬行空,回答一些所謂“不實際”的答案,譬如游泳、坐熱氣球、走路……這個游戲可以一直玩下去,如果孩子答不上來,媽媽可以輕輕打一下孩子手板,這樣他會感到更刺激。玩著玩著,思路就一點點打開了。
李中瑩說,相信凡事有可能,再找到可能性,然后困難就被突破了。過去有10件你認為沒可能的事,現在找到3件有可能,那么你就會快樂很多。追求輕松、快樂、幸福、成功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權利,所以我們一定要尋找各種幸福的可能,讓你好,我好,世界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