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輝文
這幾天,河南光山小學生被砍傷事件正在善后,與此同時,當?shù)赜嘘P“輿論應對”工作也在有計劃有步驟地展開。比如,當記者進入事發(fā)學校時,一位梁姓老師拒絕了記者進校采訪的要求,理由是縣委宣傳部不讓他們接受任何新聞機構的采訪;而記者進入光山縣委宣傳部采訪時,當?shù)亍肮馍酵ㄓ嵅俊钡囊晃还ぷ魅藛T則正在趕寫表揚英雄人物的稿件。
如今,“媒體輿論應對”似成一門顯學。各級黨委政府、各類機關都十分重視,列入干部培訓課目者有之,延請名師作報告搞輔導者亦有之。效果呢,當然是有的。比如,過去那種以為什么事都可以瞞天過海的認識沒有市場了,過去那種“防火防盜防記者”思維的認同者也不多了。但是,仍然存在著一些誤區(qū)。
一個最大的誤區(qū)是:“應對”。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是認清新聞傳播的本質,從而順應新聞傳播規(guī)律的要求,學會與媒體記者打交道。這既是對新聞本質的了解和認知,也對社交禮儀方面提出了要求。一些觀點也逐步流行和被人接受。比如,記者既不是你的部下也不是你的學生,既不是你的朋友也不是你的敵人;比如對于突發(fā)公共事件快報事實慎報原因等。而一些領導干部關心的是,如何把壞事變成好事,如何通過危機公關在渡過危機之余,收到“正面宣傳”的效果。甚至也不排除有一些講授者專門向領導干部傳授所謂“應對之術”的。于是接待禮儀變成了收買和變相干預,通稿寫作變成了避重就輕或者自我表揚,一些情形表明,“沖喜式應對”很有市場。
讓一些官員尤其是宣傳官員所十分看重的“沖喜式應對”,最近的“光山事件”就表明其行不通。比如14日上午,光山縣一名男子持刀在當?shù)匾恍W砍傷二十二名學生。17日,《信陽日報》居然在頭版以《光山: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為題刊文大贊光山教育,目的就是要突出光山教育的“閃光點”。結果在微博上引發(fā)了網(wǎng)友新一輪的大討伐,眾多網(wǎng)友直言“不要臉”。這一次的“沖喜”,不僅宣告失敗,而且還讓《信陽日報》惹了一身騷,最終不得不在報紙上道歉,自責“新聞職業(yè)素養(yǎng)差、工作責任心不強”。
這事看來還沒完,比如光山當?shù)赜衷诮菇處熃邮懿稍L的同時,組織地方寫手撰寫表揚稿件,這實在是太過執(zhí)迷不悟。誠然,這次光山事件中涌現(xiàn)了一批開車自愿救送學生的英雄,也算是閃光點,甚至光山教育也是找得到一些亮點的,但這個時候,把應對媒體的重點放在表揚上,與當?shù)赜嘘P部門竭力掩蓋之余,指責記者“討論這有啥意義”一樣,在資訊公開的新媒體時代注定是拙劣且無效的,僅從應對洶洶的輿情來看,恐怕只會起反作用。
災難事件報道和應對是有倫理要求的,把壞事變成好事的“沖喜式應對”更是無良而缺德,不僅浪費了行政資源,誤用了媒體資源,而且對于社會公眾也是極大的不尊重。
【原載2012年12月19日《中國青年報·青年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