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家輝
都說櫻花是不等人的。都說今年花是開得晚了一點。
反正,來到了京都,就遇見滿城的櫻花,觸目有兩種:白色和粉紅色,在尋常人家的巷弄里,伸展出來,肆無忌憚的。
4月的京都穿著一件薄薄的外套,涼風習習,一吹,就把櫻瓣吹入發(fā),小小的一片漠不關心的美感。那寺院之中、河流之旁亦有櫻,那大片大片的花海,風吹落地、飄落水面,悠悠地流著,時間時間,櫻花是關乎時光之流逝,是關乎美之失落,是關乎風與花的遇見和分手。季節(jié)的斷層,一斬就決絕不回頭的意味。
日本人賞櫻,喜歡花之盛開,更喜歡花之凋落。日本人拾起花瓣,流下眼淚,讓自己淹沒于悲劇的喜悅里。
有櫻的地方往往有一塊小木牌,牌上往往釘著許多小紙條,紙上寫了俳句,短短幾行字,說的不外是“谷間流水,石亦歌詠,櫻花樹下”或“塵世碌碌,櫻花剎那,永恒思慕”之類的憐嘆。若只是在報紙書本里讀到,想必無動于衷,但在櫻下讀來,忽然每個字都變得有血有肉,立體地站起來,一陣風吹過,把它們吹走了,跟花瓣一同在風里起舞。尋常的事物,來到櫻前,皆有感動。
二十多年前,東京卷起過一陣年輕人自殺潮,有些死者在跳樓前留下一封遺書和一片花瓣,遺書寫的就只是幾行字,大意是:讓飛揚的飛揚,你先去吧,像櫻花一樣先凋謝才永生,我隨后就來。
情何以堪。
日本人賞櫻,叫作“花見”。
花見,擴大解釋是不僅見花也見人,花下見,花下相見,花下不能不相見。獨自賞櫻是會流淚的。
在京都清水寺,望見兩個背影,沉默不語,靜靜地坐著、坐著,各對櫻花想著事情。這是他們第幾回一起賞櫻了?第一回,在何時、在何地?
下個花季,我再來這里等你,這是我們的花季,繁花盛放,我們的青春就在里面。說定了,不見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