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在聯(lián)合國學政治,在華爾街讀金融,在百老匯看戲劇,在林肯中心聽音樂。作為美國最古老的五所大學之一,歐元之父蒙代爾在這里留下光輝的足跡,基因學的奠基人摩爾根在這里掀起生物界最徹底的革命,聞一多、徐志摩、李政道在這里留下了青春的腳步。
在哥倫比亞大學換燈泡
“在哥倫比亞大學換一只燈泡需要多少名學生?”
答案是76名。其中,1名學生換燈泡;50名舉行集會,要求爭取不換燈泡的權利;另外25名則舉行反要求的集會。
這是一則在美國流傳甚廣的笑話。笑話背后,調侃的是哥倫比亞大學“太過自由”的學術氣氛。在哥倫比亞大學校長李·鮑林格眼中,“自由”向來就是哥倫比亞大學最重要的文化之一,“我們一直崇尚辯論和言論自由”。
對于坐落在紐約鬧市區(qū)的哥倫比亞大學來說,紐約的性格,也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性格。身處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的學生們也自然“胸懷世界,事事關心”,他們對時事極為關注,也敢于大膽發(fā)表自己的見解。
2009年9月24日,哥倫比亞大學不顧美國政界的反對,做出了一個“冒天下之大不韙”的驚人舉動,邀請正在紐約參加聯(lián)合國大會的伊朗總統(tǒng)——“美國的敵人”艾哈邁迪-內賈德向該校師生發(fā)表演講。此舉遭到政府的反對。
最終內賈德在哥倫比亞大學發(fā)表了演講,講述了伊朗核問題、納粹大屠殺等敏感問題。值得注意的是,在內賈德的演講吸引了700多名師生的同時,也有上百名抗議者在校門舉行了抗議活動。這就是哥倫比亞大學,一所特立獨行的大學,一個自由與寬容的言論場。
盛產頂尖精英
有人說:“美國最有權和最有錢的人,都是從哥倫比亞大學畢業(yè)的人?!边@里“最有權和最有錢的人”,指的是美國現(xiàn)任總統(tǒng)奧巴馬和“股神”巴菲特。
現(xiàn)任美國總統(tǒng)奧巴馬就是哥倫比亞大學的杰出校友之一。奧巴馬正是從進入哥倫比亞大學才開始從過去成績平平的一般生變?yōu)閮?yōu)等生的。奧巴馬曾自稱“中學時候的我是每一個老師的噩夢,沒人知道該拿我怎么辦”。然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之后,在該校崇尚自由與辯論的氛圍下,他開始對國際政治與國際關系發(fā)表見解。奧巴馬的一位同學回憶說,他們當時同修了一門辯論色彩很濃的課程,奧巴馬每次討論都非常活躍,而且表現(xiàn)突出。
一所寬容的大學從來都不會寂寞,一所崇尚自由的大學從來不會缺少杰出的人才。不少在中國歷史上寫下濃墨重彩一筆的人也都曾在哥大求學,如胡適、聞一多、徐志摩、陶行知、潘光旦、馬寅初、馮友蘭、梁實秋等?,F(xiàn)在活躍在中國各界的知名人士,也有不少哥大校友,其中包括李開復、楊瀾、譚盾。
普利策獎和“垮掉的一代”
哥倫比亞大學是美國常春藤聯(lián)盟中唯一一所擁有新聞學院的大學,除了良好的教學質量和師資之外,一年一度的普利策獎的主持頒發(fā)也在該校舉行。而普利策獎的評選也一直以公正嚴謹而聞名,具有極高的權威性,這種傳統(tǒng)的形成跟哥倫比亞大學嚴謹?shù)膶W術氛圍密切相關。
哥倫比亞大學所處的社區(qū)地處黑人哈林與西裔哈林區(qū)交界處,是二十世紀中期“垮掉的一代”文藝運動的發(fā)源地。因而,“垮掉的一代”中不少作家都來自哥倫比亞大學。以此向體面的傳統(tǒng)價值標準進行挑戰(zhàn)。
被譽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杰克·克魯亞克在哥倫比亞大學結識愛倫·金斯堡等人,開始了文學創(chuàng)作,留下了《在路上》《孤獨天使》等傳世之作,也成為二十世紀最有爭議的作家之一。
同時擁有嚴謹?shù)钠绽擢労筒涣b的“垮掉的一代”,哥倫比亞大學的自由寬容可見一斑。
(徐凡摘自《外灘畫報》 圖/羅海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