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歡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網(wǎng)絡稱呼語“親”的社會語言學分析
徐歡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親”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稱呼用語,近年逐漸擴展到日常生活中。作為人際稱呼語“親”的使用主要受到職業(yè)、性別、年齡因素的影響,工作于較自由環(huán)境的工作者使用“親”較為頻繁,使用“親”的女性比男性更多。年輕人也比中老年人多,其使用場合和被稱呼的對象具有限制性,被稱呼的對象多是與使用者關系親密的人,多用于非正式場合,還沒有成為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
“親”;網(wǎng)絡稱呼語;社會語言學分析
稱呼語是言語交際中使用較頻繁的詞語,中國社會注重禮儀,幾乎所有交談都由稱呼別人開始?!胺Q呼語是指在言語交際中,處在一個言語事件兩端的講話者和受話者,通過一定的渠道(口頭、書面或電訊)交際時直接稱呼對方所使用的名稱?!保?](P1)“親”作為稱呼語,是隨著網(wǎng)絡購物的發(fā)展而產(chǎn)生,并逐漸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對于“親”的研究,學者們將其定位于“淘寶體”,研究它出現(xiàn)的原因、在網(wǎng)絡交際過程中的使用情況等。如:鄒貞對“親”作為網(wǎng)絡稱謂語出現(xiàn)理據(jù)的分析[2](P159-160);賴廣昌主要分析“親”的發(fā)展過程[3](P21-22);任歡對“親”作為稱呼語在網(wǎng)絡上流行的原因及用法做語用上的分析[4](P40-41);張雪燕分析“親”發(fā)展流行的原因[5](P160-161);車向前將“親”定位于“淘寶體”研究它的運用及人際意義。[6](P67-69)由此可見,關于“親”的已有研究多是在網(wǎng)絡用語的范圍之內(nèi)。本文主要探討網(wǎng)絡稱呼語“親”在現(xiàn)實社會生活中具體使用情況如何,在日常生活交際中“親”主要由誰使用,人們使用“親”是出于什么心理以及它的社會認可程度。
第一,用“親”來稱呼具有共同特點或者擁有共同興趣愛好的人。如:
(1)親,去麗江嗎?一個人孤單的話,可以結伴,兩個人太少的話,可以結群游玩。親,美麗的麗江,旅途上怎么可能少了歡聲笑語,來吧,加入我們的麗江自助游。(天涯社區(qū)·結伴旅游)
這里“親”指稱的是都愛旅游的“驢友”。
第二,電子商務中網(wǎng)店老板和顧客之間相互稱呼。如:
(2)小店開張。希望各位親多多捧場。全網(wǎng)最低哦。(淘寶網(wǎng)某店開張的廣告語)
此例中,“親”指稱的是所有可能成為小店顧客的人。
第三,論壇或者微博網(wǎng)友之間互動時彼此的稱呼。如:
(3)“親,注意拼車危險”在火車站,汽車站等地方,不少出租車司機為了多賺些路費……(某警官的新浪微博)
這里“親”指稱的是所有能看到這條微博的網(wǎng)民,多是博主不認識的。
“親”被定義為“淘寶體”,是因為出現(xiàn)并廣泛使用于網(wǎng)絡交流,但由于使用者和使用頻率的增加,“親”開始了從網(wǎng)絡稱呼語到日常人際稱呼語的轉(zhuǎn)變。在短信中使用,用來稱呼身邊的同學、朋友或者需要被通知的人。如:
(4)親,這個禮拜五三點在9號樓三樓進行《安全技能》考試,親們一定要準時參加哦。
(5)親,您的快遞已到,請于下午1點之前在食堂門口來取……
例(4)和(5)為短信內(nèi)容,例(4)是班長發(fā)給班里同學的關于一場考試的通知,“親”指稱的是需要參加考試的同學,稱呼的是認識的人。例(5),快遞員并不認識收到短信的人,這里“親”僅指稱需要來拿快遞的所有人。
“親”加“們”構成復數(shù)形式,例如某位老師在期中考試之后將自己的QQ簽名改為:“親們,想要知道分數(shù)嗎?那就來辦公室找老師吧?!边@里的“親們”指稱的是該老師的所有學生。如果用“親”來稱呼一群人則需要在“親”之前加上諸如“各位”、“諸位”等表示復數(shù)的詞語,如上面的例(2)中的“各位親”?!坝H”最初是網(wǎng)絡稱呼語,常和網(wǎng)絡語氣詞一起使用,較多是和“哦”一起使用,如例(2)、例(4),句末語氣詞“哦”緩和語氣,提高話語的可接受度。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J.B.Pride說過:語言是一面社會的鏡子,它折射了社會的方方面面,并帶有深深的時代烙印。[7](P17)語言的發(fā)展變化也離不開社會,無論是新詞語的產(chǎn)生,還是舊詞語的消亡,都受到社會因素的影響。稱呼語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使用廣泛,具有鮮明的社會性,因此受社會因素的影響明顯。作為稱呼語“親”的使用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包括性別、年齡、職業(yè)、受教育程度等。
本文采用實證研究的方法對“親”在人們?nèi)粘?谡Z中的使用情況進行了調(diào)查,主要采取問卷的方法,發(fā)放問卷150份,收回148份,其中有效問卷145份。通過對問卷的分析可以對“親”這個新興起的稱呼用語有個初步的認識。
(一)“親”的使用與職業(yè)
收回的145份問卷當中,學生占41.4%,社會上工作的各行業(yè)工作者共占58.6%,問卷所涉及的職業(yè)主要有教師、公務員、文秘、職員、網(wǎng)絡編輯、酒店工作者以及工人等。
總體而言,“親”這一稱呼在校園中最流行,其他職業(yè)對“親”的使用頻率都低于學生(見表1)。不論是男同學還是女同學都有相當一部分人使用“親”來稱呼別人。由于大學校園氛圍活躍,大學生們追逐新穎的稱呼用法,來彰顯個性,顯得年輕時尚,并且他們有機會接觸社會最新近的改變,所以他們對于“親”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遠遠高出其他的人群。工人幾乎不使用“親”來稱呼別人,教師和公務員偶爾會使用“親”來稱呼別人,由于工作性質(zhì)的制約,他們在大多數(shù)場合下不使用“親”。一些行業(yè)的工作者(指表中的“其他”),他們大多是時尚的引領者,工作環(huán)境比較自由,氣氛活躍,工作性質(zhì)要求他們緊跟社會發(fā)展的步伐,因而在人際交往中也會比較多地使用“親”。
表1 “親”的使用與職業(yè)的關系
(二)“親”的使用與年齡
將所調(diào)查的年齡分為20歲以下、21—25歲,26—30歲,30歲以上四個階段,從表2可以看出“親”的使用頻率與年齡呈反比。隨著年齡的增長,不用“親”的頻率分別為11.1%、33.3%、 58.3%、63.6%,總體呈上升趨勢。相反,偶爾使用和常使用的頻率則呈下降趨勢,分別為44.4%、36.7%、29.2%、27.3%和44.4%、30.3%、12.5%、9.1%??梢?,“親”的使用和年齡關系非常密切。
表2 “親”使用與年齡的關系
然而,“親”的使用卻沒有受到受教育程度的明顯影響,對問卷進行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年齡為25歲左右的中專學歷、大專學歷甚至是高中學歷的人也會傾向于使用“親”,而一些受過高等教育甚至更高教育而年齡較大的人卻不能接受“親”,且不會在自己的生活中用“親”來稱呼別人。
Chambers指出,年齡對社會人存在著巨大的影響。[8](P21-30)青少年一般被認為喜歡更多地運用創(chuàng)新的語言形式,形成一種與他們的年長者明顯不同的言語表達,以此來彰顯他們獨立的身份,而中老年的言語比較保守。這就是心理學中所說的“詞匯獲得年齡”[9](P1),詞匯獲得年齡是指人們通過口頭或者書面的形式第一次學會這個詞并理解這個詞的含義的年齡。對早獲得的詞人們會加工得更快并且更準確。因而較早獲得“親”的青少年對于“親”的使用頻率自然超過年齡較大的中老年者。
(三)“親”的使用與性別
性別差異對“親”的使用影響明顯,不論是學生還是其他職業(yè)工作者,男性使用“親”的頻率普遍低于女性。回收的問卷有男性57份,女性88份,表3是“親”的使用情況與性別關系的直觀體現(xiàn)。通過表3的對比可以看出男性不用“親”的頻率為33%明顯高于女性的27%,而女性常使用“親”和偶爾使用“親”的頻率分別為31%和30%明顯高于男性的5%和19%。
問卷中使用“親”的男性大多聲明只用“親”稱呼自己的女朋友或者在私下非正式場合稱呼異性朋友以此來活躍氣氛,很少稱呼同性朋友。女性在使用“親”的方面,主要原因和男性相同,但是她們也用“親”來稱呼自己的同性朋友,她們認為這樣來稱呼自己的朋友可以拉近自己和對方的距離,有種溫馨、親切的感覺。
表3 “親”的使用與性別的關系
“親”的使用有性別的差異主要是由于,一方面,女性在言語方面比男性更喜歡使用具有情感色彩或能夠增強言語表現(xiàn)力的詞語來賦予語言強烈的感情色彩,“親”能夠拉近交際者之間的距離,營造一種和諧、親切、甜蜜的氣氛使言語活動更加順利地進行下去,因而“親”受到很多女性的青睞。另一方面,普遍認為女性比男性更加注重話語交際時的禮貌程度,體現(xiàn)在言語活動當中就表現(xiàn)為對言語使用的不同,女性重禮貌,因而會更頻繁的使用稱呼用語,并且更加注重營造一種和諧的言語交際環(huán)境。
總之,影響“親”使用的社會因素主要是職業(yè)、年齡和性別,其中年齡和性別對“親”的使用影響最為明顯。學生使用“親”的頻率高于其他各職業(yè)工作者,通過對其他各職業(yè)工作者使用“親”的情況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工作的性質(zhì)和環(huán)境對于“親”的使用有影響,工作在較為自由和隨性的環(huán)境中使人易于接受并使用“親”,例如,電視臺、酒店、動漫公司等。相對來說,事業(yè)單位、政府部門這些嚴肅的工作環(huán)境則限制著“親”的使用。年輕人對于“親”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高于年齡較長者,女性對于“親”的接受和使用程度高于男性。
對于“親”的社會認可程度的調(diào)查主要從“親”的稱呼對象,“親”的使用場合,“親”的心理接受程度這三方面進行。
(一)“親”的稱呼對象
“親”最初廣泛使用的場合是網(wǎng)絡,多用來稱呼網(wǎng)店老板,問卷中有這樣一個問題:“在日常生活中“您通常使用‘親’來稱呼哪些人?”此題為多項選擇題,根據(jù)問卷對答案進行整合,將所得的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可得圖1:
圖1 “親”的稱呼對象
通過圖1可以看出在日常的話語交際中人們大多使用“親”來稱自己好朋友或者稱呼自己身邊的戀人、家人,被稱呼的對象具有一個共同點:和使用“親”的人關系非常密切,但是,從上圖可以看到用“親”稱呼自己親人的僅有3人,而稱呼好朋友的則有61人,稱呼戀人的有21人,這說明“親”更多地用于關系密切的同齡人之間。“親”最初是由網(wǎng)絡交易興起的,所以相當一部分人仍然僅在稱呼淘寶賣家時才使用“親”,在日常的口語中沒有人使用“親”來稱呼陌生人或者和自己關系一般的人。
(二)“親”的使用場合
問卷就“親”的使用場合設置了一個問題:“您通常在什么場合下使用‘親’?”此題也是多選題,通過對答案的整合,將所得數(shù)據(jù)制成圖2。從圖2可見,“親”的使用場合比較狹隘,多使用于非正式的場合以及網(wǎng)絡聊天、短信等私下場合,不用于正式場合,問卷中沒有人選擇在正式的場合使用“親”來稱呼別人,可見“親”作為稱呼語的使用范圍相當有限。
(三)“親”的接受程度
作為一種新的言語現(xiàn)象,“親”的社會認可程度最直觀的體現(xiàn)是人們對“親”的使用程度和心理接受程度(聽到別人稱呼自己“親”時的感覺)。從表4可見,有相當一部分人不能接受被稱呼為“親”,完全能夠接受別人用“親”來稱呼自己,感覺“很喜歡”的僅有34.5%,還有一部分人對于別人使用“親”來稱呼自己沒有特殊的感覺,可以接受。雖然被別人稱呼“親”有很大一部分人感覺很不好,但是使用“親”的人卻超過不用的人,完全不使用“親”的人僅有41.4%。
圖2 “親”的使用場合
表4 “親”被稱呼者心理感受情況
上述兩個變量的數(shù)值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種態(tài)度,因為上述兩個變量在問卷設計和數(shù)據(jù)分析時均采用從1-3程度遞增的方式排列,為同向變量,因此數(shù)值可以加權計算。我們將上述兩個變量求和再除以二得到一個新變量,將其命名為社會認同情況,分析后可得表5:
表5 “親”的社會認可程度
從表5可以看出“親”的社會認可均值為1.903 4,是在中間值的右邊,且方差較小。所以總體來看“親”的社會認可程度還是較為良好的。
雖然“親”的社會認可程度較為良好,但是人們選擇用“親”來稱呼別人的主要原因是希望拉近彼此的距離,表示親近的關系,帶有濃厚的主觀感情色彩,一般只用于非正式的私下場合稱呼和自己關系密切的家人、朋友。因為“親”最初廣泛地使用于網(wǎng)絡交易,商業(yè)氣息濃厚,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有時會使被稱呼者有一種對方是“無事不登三寶殿”或者“有求于自己,虛情假意”的心理感覺。通過對“親”的接受程度的分析可知,“親”還沒有被現(xiàn)代漢語共同語,尚未普遍使用。
綜上所述,“親”是隨著網(wǎng)絡的發(fā)展而興起的稱呼用語,當前,有些人很樂意接受在日常的言語交際中使用“親”,而有些人卻排斥,但總體來說“親”的使用率較高,社會認可程度較好?!坝H”雖然逐漸在日常人際交往中被使用,但主要仍使用于網(wǎng)絡,年輕人較多使用,女性使用較多,學生使用頻繁,它的使用對象和使用場合相當狹隘,還沒有被社會普遍接受。這種言語現(xiàn)象若要為最廣大的社會人群所接受,普遍地使用于人際交流,并成為現(xiàn)代漢語的固定用法,還需要一段時間來接受社會的檢驗和認可。
[1]么孝穎.稱謂語=稱呼語嗎?——對稱謂語和稱呼語的概念闡釋[J].外語教學,2008,(4).
[2]鄒貞.網(wǎng)絡購物新稱謂——親[J].渤海大學學報,2003,(5).
[3]賴廣昌.“親”,你被這樣稱呼了嗎?[J].第二課堂:初中版,2011,(12).
[4]任歡.網(wǎng)絡交易中稱呼語的語用研究——以“親”字為例[J].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11,(2).
[5]張雪燕.淺析網(wǎng)絡稱呼語“親”的泛化[J].大眾文藝,2011.
[6]車向前.網(wǎng)絡“淘寶體”中稱呼語和語氣詞的人際意義探析[J].隴東學院學報,2012,(1).
[7]祝畹瑾.社會語言學概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8]Chambers,Jack.Sociolinguistic Theory 2nd edn.Oxford:Blackwell,2003.
[9]王麗紅,王永妍,閆國利.詞匯獲得年齡效應的眼動研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10,(8).
The Social linguistics Analysis of Network Address Forms
XU Huan
(College of Art,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China)
"Qin"is a kind of addressing terms that appeared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network and is gradually used in daily life communication recently.As an interpersonal addressing term,the use of"Qin"is mainly affected by such factors as career,gender and age.People who working in a free environment use more frequently,women use it more than men and young people use it more than older people The occasions where this term are used and the objects that are addressed are restrictive.It is usually used to call the one who are familiar with and more used in informal situations. Consequently,it has not been a form of Chinese common language.
"Qin";network address term;sociolinguistic analysis
H0
A
1673-4343(2013)03-00 07-05
2013-02-14
徐歡,女,安徽六安市人,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對外漢語教學、應用語言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