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夜
在寫下這個標題的時候,我在想在目前國際形勢如此復雜而國內(nèi)形勢又如此和諧的情況下,我應(yīng)該說什么,朝著什么方面說。說不好,我擔心自己流于那些拿著孔孟圣賢的口水話當令箭說教的遺老;倘若說好了,我又擔心我們媒介的尺度和成人電影一樣是限制級的,弄不好,就把廣大青年才俊當成未成年人給限制了。畢竟周立波說我們國家已經(jīng)是一個很開放的國家,只有兩個不允許,就是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
之前有媒體報道說國外一些高級智庫花重金研究中國課題,其中一個被重點研究的課題是中國“憤怒的青年”這一現(xiàn)象。針對國外高級智庫的這一舉動,評論員胡安東如此說:“在開放的語境下,我們的輿論和智庫,更多的應(yīng)該去研究‘憤青責任意識的培養(yǎng)和提升,研究他們對公共事務(wù)的參與,而不應(yīng)把這個應(yīng)盡義務(wù)拱手讓給那些外國智庫。”
“憤怒的青年”是一個比較飽和的說法,而在中國卻有另一個極具貶義的說法是“憤青”。作為“憤青”,在中國的傳統(tǒng)觀念和普遍社會價值取向之下,總顯得一無是處而不入流,多少有點痞子味道,而且是要被和諧掉的。
關(guān)于憤青的定義,天才作家奧斯卡·王爾德有個絕妙的說法——“憤青只知道事物的價格而不知道事物的價值?!惫烙嬋藗円埠屯鯛柕乱粯尤绱苏J為憤青從頭到尾都—無是處,即使拉出來的大便放到農(nóng)地里也無法具備肥效,幫助植物生長。我想指出的是,那些認為憤青一無是處的人其實也只知道憤青的憤怒而不知道憤青的價值,這些人也是憤怒的,只是不再年輕,于是只能做“憤老”了。
對于憤青,美國布魯金斯學會表示理解中國的憤青行為,并認為“中國憤怒的青年是推動世界前進的正面力量,他們特立獨行的精神氣質(zhì),將對中國未來產(chǎn)生開明的影響。”高中時讀英國大文豪蕭伯納的劇本《巴巴拉少?!罚袌鰬蚪o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工業(yè)巨頭安德謝夫老爺子見到了多年不見的兒子斯泰芬,問他對做什么有興趣。這個年輕人在科學、文藝、法律等一切方面一無所長,但他說自己有一項長處:會明辨是非。老爺子把自己的兒子暴損了一通,說這件事難倒了一切科學家、政治家、哲學家,怎么你什么都不會,就會一個明辨是非?我看到這段文字時不到二十歲,雖然蕭伯納把“明辨是非”狠狠地諷刺了一下,但是我當時還是痛下決心,說這輩子我可以在科學、文藝、法律等方面一無所長,但一定要讓自己有一項長處,那就是:明辨是非。
但是直到現(xiàn)在我也還不確定我自己是否真的具備了“明辨是非”的能力。因為,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只要你明辨是非,只要你說出真相,只要發(fā)表自己的觀點,你就會很危險地落入“憤怒的青年”的陷阱里。
QQ群里有一個瘋子在罵娘,問“云雨”為何物。無人理睬,獨自像潛艇般沉下又浮起。某哥們適時出現(xiàn),攪渾了這江春水。駱駝在沙漠里干著意淫綠洲的勾當。然而,綠洲從無所謂有。一只野雞扭著屁股走過,天驟然下雨。某些時候,經(jīng)過社會磨損而消失多年的想法又突然裝滿了頭腦,像放環(huán)后意外懷孕,讓人有些難堪。一成不變的日子干篇一律的生活,很多人想逃離卻無能為力,想?yún)群皡s唯有一聲嘆息,而很多人就在這一聲嘆息中老去。更加悲哀的是,有的人連嘆息的機會也沒有。
人們喜歡用社會的標準來衡量青年,卻忘記了用青年的標準來衡量社會。如果用一個社會的價值標準來衡量一個青年,那么這個青年的全部錯誤乃在于憤怒。我們的社會只不過是一個馴獸師,并不代表一種良性而美好的教育。但是我想要說的是,現(xiàn)在就開始離經(jīng)叛道吧,別等老了頭發(fā)胡子全白了的時候才豎起中指說“這個社會對不起我”。
我認為,年輕人就要有年輕人的態(tài)度,不要大學一畢業(yè)就老成的不行,像中年男人一樣。一副腎虧體力不支的樣子。該泡妞把妹的就泡妞把妹,該爛醉如泥的就爛醉如泥,該流浪的就流浪,該憤怒的就憤怒,該迷惘的就迷惘,該垮掉的就垮掉,該拼命的就拼命,該奮斗的就奮斗,該干嘛的就干嘛。就如同《猜火車》里所說的那樣;你無法阻止我選擇垮掉,我選擇用哪種方式垮掉實際上并不重要,我們來這里不是為了做夢,而是為了清醒。所以,不管你是作為文藝青年,2B青年,還是傻B青年,或者憤怒青年,總之一定要有屬于自己的姿態(tài),一定要清醒。當然了,這樣的清醒絕對不是每個月被幾千塊的房貸逼的睡不著覺的清醒。
丹尼洛·契斯有一篇非常著名的文章叫做《對一個青年作家的忠告》,這篇忠告雖然針對性很強,但是對青年的針對更強。這不是誘惑,而是告訴你:培養(yǎng)自己對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權(quán)威們的懷疑。相信你自己比社會普遍價值更有價值,而且不要把社會普遍價值作為一個量桿。不要相信統(tǒng)計、圖形,或公眾的陳述,肉眼是看不見真實的。不要訪問工廠、集體農(nóng)場或建筑工地,肉眼是看不見進步的。不要滿足于你的命運,只有傻瓜才會滿足。謹防“可怕的一致性”。不要讓任何人告訴你,你是—個社會寄生蟲。不要歌功頌德,因為你將會后悔。最后——我仍然相信陳獨秀在《敬告青年》里提到的六點——“自主的而非奴隸的、進步的而非保守的、進取的而非退隱的、世界的而非鎖國的、實利的而非虛文的、科學的而非想象的?!弊詈蟮淖詈螅^續(xù)相信但丁說的“走你的路,讓別人去說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