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勇 史法見 趙曉龍
脛骨干遠端1/3血供較少,且缺乏肌肉附著,骨折后常因局部血供不足,導致遲緩愈合甚至不愈合[1]。近年來,經皮微創(chuàng)內固定法逐漸被臨床廣泛采用。我院于2011年4月至2013年4月,對收治的29例脛骨干遠端1/3骨折患者采用該方法治療,效果良好。
共29例,男性20例,女性9例,均為脛骨干遠端1/3骨折。本組患者年齡20~63歲,平均(44.6±5.1)歲;傷后至手術時間 1~11 d,平均(3.9±2.3)d。 致傷原因:高處墜落傷6例,交通傷9例,摔傷13例,砸傷1例。所有患者均為閉合性骨折,其中左側17例,右側5例,雙側7例。按骨折AO[2]分型,A型9例,B型11例,C型9例。排除合并嚴重肝腎損害、腦及脊髓損傷、糖尿病和病理性骨折的患者。
于入院當日即給予消腫、制動等的術前干預措施。內固定材料采用鎖定加壓鋼板,按照X線片顯示,以及測量所得數據,將鎖定加壓鋼板塑形。合并有腓骨骨折并需同時行內固定治療者,手術順序視脛腓骨骨折具體情況而定,腓骨骨折無嚴重粉碎者應先復位骨折,再采用解剖鋼板或管型鋼板進行內固定;腓骨骨折粉碎嚴重,無法維持正常長度或無法復位者,則應先固定脛骨遠端1/3骨折,之后固定腓骨骨折?;颊呷⊙雠P位,持續(xù)硬膜外麻醉。于脛骨遠端前內側作弧形小切口,長度約為2~4 cm,充分顯露大隱靜脈,沿脛骨內側潛行剝離骨膜,直至皮外近端標記處,使皮下組織和骨膜之間形成良好手術隧道。利用鎖定導向器將鎖定加壓鋼板置入手術隧道,對骨折進行間接復位,復位效果不佳者轉用切開復位,調整鋼板位置,確保鋼板位置居于正中。于鋼板近端作3~4個小切口,長度約為釘孔直徑,在近端和遠端分別使用3~4枚螺釘鎖定。鋼板固定后攝正側位X線片檢查脛骨力線,及時調整。
29例患者均未行外固定。術后3 d內45°抬高患肢,3~6 d內常規(guī)給予抗生素治療。第1~3天進行股四頭肌鍛煉,第4~5天開始膝關節(jié)鍛煉,第6天開始不負重下地活動,第6周開始10 Kg負重活動,并行X線片復查,視骨折線愈合程度增加鍛煉量。
術中記錄患者手術時間和出血量,術后3周、6周、12周、18周以及術后1年常規(guī)攝患肢X線片,記錄患者X線愈合時間和完全負重時間。同時測量各項成角情況和關節(jié)活動度,按Johner-Wruhs評分[3]將恢復情況分為優(yōu)、良、中、差4個等級。使用我院自制滿意度表格對患者的治療滿意度進行評價,總分100分,滿意度≥90分視為滿意度良好。對患者進行1年隨訪,隨訪中觀察其并發(fā)癥情況,分析該術式的安全性。
所有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分析,對計數資料采用卡方檢驗,對計量資料采用t檢驗,對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為差異有顯著性。
29例患者的手術時間為53~95 min,平均手術時間為(70.7±12.5)min,術中出血量為 109~231 mL,平均術中出血量為(157.3±16.4)mL。29例患者中僅有1例患者因血紅蛋白較低給與輸血支持,所有患者術中生命體征平穩(wěn)。
患者X線愈合時間為12~23周,平均愈合時間為(14.7±2.6)周;完全負重時間為 13~25周,平均完全負重時間為(15.2±3.1)周(圖 1)。
治療前,本組患者Johner-Wruhs評分均為差。治療后,患者評分優(yōu)21例,良7例,中1例,差0例。治療后患者Johner-Wruh評分顯著上升(P<0.05)。
29例患者術后平均滿意度為(93.4±2.1)分,滿意度均良好。
29例患者均獲得有效隨訪,平均隨訪時間(11.2±0.8)個月,隨訪發(fā)現(xiàn)1例不良反應,為內固定松動,經糾正后得到有效控制。
圖1 典型病例Fig.1 Typical case
脛骨骨折約有13%為脛骨干遠端1/3骨折[4]。脛骨干遠端多由松質骨組成,肌肉覆蓋面小,缺乏軟組織保護,容易發(fā)生骨折。另外,該處骨折,沒有充分的血液供應,骨折愈合較困難。同時,肱骨干遠端1/3骨折多因劇烈碰撞導致,損傷范圍比較廣泛,不僅可使該處骨質嚴重粉碎,甚至可波及遠端關節(jié)以及周圍組織,使血液供應中斷,治療不當可致感染、壞死、骨不連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5]。
脛骨干遠端1/3骨折治療主要包括髓內釘、外固定支架以及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3種[6]。髓內釘治療脛骨干骨折的效果良好,但脛骨干遠端1/3骨折的骨折線位置較為特殊,髓內釘不能穩(wěn)固結合,骨折塊極易內翻或外翻,導致力線偏斜。同時,髓內釘還可能造成骨折面的進一步移位,加重骨折[7]。相對而言,外固定支架的保護效果較好,對骨折處血供的影響小,但固定時間比較長,易導致感染等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外固定支架治療脛骨干骨折時釘道感染的發(fā)生率高達15.2%,甚至可造成部分周圍軟組織壞死[8]。另外,為加強支架的穩(wěn)固性,外固定支架大多需要跨關節(jié)固定,術后患者的恢復性功能鍛煉和骨折復位不能達到滿意效果。切開復位鋼板內固定術雖能有效復位骨折,但其過于強調堅強固定,對軟組織可造成二次損傷,并發(fā)癥發(fā)生率高。傳統(tǒng)的鋼板內固定術產生的應力會對血供造成一定影響,加劇固定處骨質疏松,最終導致內固定系統(tǒng)的穩(wěn)固性降低[9]。目前,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已被廣泛接受。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改變了以往對解剖復位和堅強固定的強調,認為應盡可能保護骨折處血供及周圍組織,給骨折愈合提供一個良好的生物學環(huán)境。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通過間接復位,在術中經小切口插入鎖定加壓鋼板,對骨折周圍的軟組織及血供的影響都降到了最低。王海川等[1]認為,傳統(tǒng)的切開鋼板內固定對營養(yǎng)血管的干擾達到了83.6%,而通過皮下和骨膜間手術隧道插入鎖定加壓鋼板,對脛骨干遠端的營養(yǎng)動脈并無損害,保證了良好的血液供應。
與傳統(tǒng)的鋼板內固定技術相比,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使用的材料也有所不同。本次研究全部采用的是脛骨遠端解剖型鎖定加壓鋼板(LCP)作為內固定材料,在最大程度上使患肢恢復。而且鎖定加壓鋼板厚度薄于傳統(tǒng)加壓鋼板,置入隧道后皮膚張力較小。特別需要指出的是,研究中使用的螺釘鎖定僅是作為一種間接復位手段,并非使鋼板緊貼骨面。相反,我們要使骨面和鎖定加壓鋼板之間保留一定距離,最大程度保持血供。同時,鎖定加壓鋼板還可充當內固定支架,保證了患肢的正常力線。
綜上所述,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術具有創(chuàng)傷小,骨折恢復的生物學環(huán)境較好的特點,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我們對29例脛骨遠干1/3骨折采用此法治療取得了滿意效果,對于隨訪發(fā)現(xiàn)的1例不良反應,經調查后發(fā)現(xiàn)是因鍛煉不當造成,經糾正后都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們認為對脛骨干遠端1/3骨折的患者采用經皮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進行治療,創(chuàng)傷小,內固定較為穩(wěn)固,提高了骨折愈合速度,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患者體驗也較好,手術滿意度高,是治療脛骨干遠端1/3骨折的有效方法,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海川,隨承鋒,桑原田.脛骨遠端骨折三種手術方法療效對比分析[J].中國全科醫(yī)學,2011,14(17):1980-1982.
[2]張遠成,何磊,韓立民,等.鎖定鋼板微創(chuàng)固定治療脛骨pilon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2,14(1):88-89.
[3]曹前來,楊海濤,王良意,等.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脛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0,26(10):902-904.
[4]周振宇,劉璠,劉雅克,等.鎖定加壓鋼板橋接技術治療粉碎性脛骨干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骨科雜志,2011,13(3):222-225.
[5]曹前來,楊海濤,王良意,等.微創(chuàng)鋼板內固定技術治療脛骨干骺端粉碎性骨折[J].中華創(chuàng)傷雜志,2010,26(10):902-904.
[6]左玉明,張輝良,王月光,等.經皮微創(chuàng)鎖定加壓鋼板固定治療學齡兒童脛骨遠干骺端骨折[J].中華小兒外科雜志,2010,31(5):357-360.
[7]楊小海,呂建元,張征石,等.分期手術微創(chuàng)鎖定加壓鋼板治療高能量Pilon骨折[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1,25(11):1402-1404.
[8]盧強,陳華,許猛.微創(chuàng)經皮LCP鋼板內固定治療四肢骨折[J].中國矯形外科雜志,2009,17(6):468-469.
[9]高學峰,葛偉.鎖定加壓鋼板內固定失敗原因分析[J].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2010,24(12):1533-1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