約翰·厄普代克
出生于1977年的喬納森·薩福蘭·弗爾因發(fā)表小說《一切皆被照亮》(Everything Is Illuminated,2002)而聲名鵲起。該小說滑稽可笑而又溫和細膩,跌宕起伏,令人驚嘆。小說中的烏克蘭導游亞歷山大·佩喬夫說著令人捧腹的蹩腳英語,還充滿激情地想象了一個波蘭猶太村莊在1791年至1942年間發(fā)生的事情,讓讀者應接不暇,帶來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弗爾的第二本小說《劇響,特近》(Extremely Loud and Incredibly Close)繼續(xù)以高超的創(chuàng)造力和步步緊逼的情感節(jié)奏,講述以眾所周知的2001年世貿(mào)中心遇襲事件為背景的紐約故事。
小說的主人公是個名叫奧斯卡·謝爾(Oskar Schell)的9歲男孩,父親托馬斯在雙塔倒塌時喪生。死前父親受困于世界之窗會議室,他是唯一聽見父親臨終電話留言的人,這五條留言一條比一條絕望。一年后,奧斯卡出現(xiàn)了許多癥狀:失眠,害怕電梯和阿拉伯人,時刻感到自己“身處浩淼的黑色海洋中央”。當讀者意識到在接下去的300多頁里將與這樣一位郁郁寡歡、不諳世事的9歲孩子做伴的時候,心里不免有些沉重。傳統(tǒng)意義上的小說猶如西方資產(chǎn)階級的一面鏡子,指導人們怎么刮胡子、如何穿衣打扮以及言談舉止,關(guān)注成年人的道德選擇及其后果。小說家很少重視兒童,不會把他們當作主角,只有狄更斯、馬克·吐溫和亨利·詹姆斯等杰出作家例外。無論兒童多么敏感、如何善于觀察,普通孩子沒有財產(chǎn),也不具備性事能力,因此總處在社會契約的邊緣,就像附加文件一樣。但是,近年來,一些年輕小說家,比如斯蒂芬·米爾豪瑟(Stephen Millhauser)和喬納森·勒瑟姆(Jonathan Lethem)等積極投身兒童文學創(chuàng)作,細致刻畫當代美國兒童對通俗文化的狂熱愛好與過度沉溺,以及童年時期的疏離和依賴。人類學認為人是部落神話、信仰及規(guī)范的接受和傳承者,因此,將童年的新活力納入小說題材可能標志著人的存在本質(zhì)發(fā)生了轉(zhuǎn)變。諸如喬伊斯、普魯斯特和海明威等老一輩小說家描寫過卸去傳統(tǒng)包袱的痛苦過程;新一代小說家基本上沒有從作風自由、思想散漫的中產(chǎn)階級父母那里繼承什么老套思想,而是把童年視作每個個體創(chuàng)造自己的單人部落的圖騰、儀式和生存經(jīng)驗的時期。
主人公是個9歲的無神論者,一條叫布克敏斯特的狗是他的家庭成員之一。母親是個對他異常寬容的上班族,但母子關(guān)系有些疏遠;深愛著他的祖母住在街對面,通過嬰兒監(jiān)聽器與之交談;祖父在經(jīng)歷了德累斯頓轟炸后喪失語言能力,深陷創(chuàng)傷之中。所以,奧斯卡幾乎沒有什么合適的抗體來治愈突如其來的喪父之痛。相比之下,《一切皆被照亮》中的主人公時年20歲,他那明顯的猶太血統(tǒng)和猶太文化是其身份的根基,但小奧斯卡只有一面小手鼓、一本名叫“發(fā)生在我身上的事”的剪貼簿以及一位認為他應該住院治療、以免在過度悲傷和驚嚇時自殘的心理醫(yī)生。他的家人似乎都處于古怪的無根狀態(tài)。祖父母說德語,但并非猶太人,因為1945年2月盟軍突襲德累斯頓時,他們還能自由行動,并且祖父母還在家里藏了一名猶太人。盡管據(jù)說祖母相信上帝,但沒有證據(jù)表明他們是基督徒。奧斯卡的母親是位忙碌的律師;想成為雕塑家的失語的祖父創(chuàng)立了一家珠寶行,由父親在生前不情不愿地著手經(jīng)營。謝爾家族基本上就像塞林格筆下生活在美國西岸經(jīng)濟區(qū)的格拉斯家族一樣,有足夠的經(jīng)濟實力允許大家沉浸在絮絮叨叨的文字和傷痕累累的過去之中。
奧斯卡的祖父母在百老匯的一家面包房里相遇,在一種相互拯救的沖動之下結(jié)為夫妻。實際上,他們年輕時曾在德累斯頓見過面,祖父深愛的女孩(祖母的姐姐)在德累斯頓轟炸中喪生,當時已懷有身孕。祖父母的婚姻生活極為簡單,沉默是其生活的主調(diào),并且嚴格遵守公寓里“無事區(qū)”和“有事區(qū)”的區(qū)隔約定。1963年,當?shù)弥拮舆`反兩人的規(guī)定偷偷懷孕后,祖父逃回德累斯頓,40年后她也離開了紐約。他們在各自的角落給被殘酷拋棄的人們寫信:祖母寫信給奧斯卡,老托馬斯·謝爾給兒子寫了上千封信,但從未寄出過。素未謀面的兒子在韶華之年死于2001年的“9·11”事件。
兩個寫信人的風格都很古怪,一眼便可識別。祖母的信段落短小,采用左對齊格式,句子之間留有空行。老托馬斯·謝爾喜歡寫大段文字,與人對話時除外。他寫下單句,并且這些單句占據(jù)一整頁篇幅,成為小說真正的翻頁器,好像福餅里的字條一樣:
真遺憾,這是我吃到過的最小的
開始散播消息……
照例來一份
謝謝你,但我已經(jīng)吃飽了
我不確定,但已經(jīng)晚了
幫幫忙
哈哈哈!
請嫁給我
小托馬斯·謝爾在閱讀時總喜歡拿著支紅色鋼筆,邊讀邊把錯誤圈出來,這種習慣和技巧頗受兒子歡迎。他在弗爾的書頁上做標記,在一封1978年4月收到的信上畫了很多紅圈(的確是紅色,這是一本全彩小說)。插圖和排版方面的賣弄還不止于此,文本中穿插著各種照片:星星、珠寶、鑰匙、曼哈頓的窗戶、指紋、后腦勺、大象的眼睛、交配的烏龜、電視上的史蒂芬·霍金、勞倫斯·奧利弗爵士扮演的哈姆雷特等。還有一幅從一家葡萄牙網(wǎng)站上弄來的正從世貿(mào)中心下墜的模糊身影圖,奧斯卡覺得這可能是他父親。所有照片都反映了他的心聲。此外,為了表明“這個本子寫不下我應該告訴你的一切”,祖父最長的一封信挑戰(zhàn)了電腦排版的諸多可能性:行距與詞距逐漸越擠越攏,以至于書頁變得無法閱讀,最后幾乎變成一塊抽象派畫家艾德·萊因哈特(Ad Reinhardt)筆下的全黑畫布。在這封特殊的信出現(xiàn)之前,老托馬斯還描述了如何利用電話鍵盤來打字,于是出現(xiàn)了兩頁半的數(shù)字密碼,可能只有理想讀者(不是我)才能破譯。小說中間還有三頁空白,來展示一次不幸事件:祖母坐在打字機旁,書寫她的人生故事,寫了千頁之后竟然發(fā)現(xiàn)打字機里根本沒有色帶。她怎么會一點沒察覺呢?她總說自己的眼睛“不太靈光”。即使作為溝通缺失的魔幻現(xiàn)實主義寓言,這種盲目的堅持也讓讀者困惑不已。
同樣讓讀者難解的是,人們竟然允許一個9歲男孩每個周末在紐約市的5個地區(qū)穿行,按照電話簿里列出的姓“布萊克”的地址,按序拜訪216戶人家。他在父親的壁櫥頂上發(fā)現(xiàn)了一個藍色花瓶,瓶里有內(nèi)裝鑰匙、上書“布萊克”的信封。剛開始他拒絕任何交通工具,邊走邊搖小手鼓,“因為這幫助我記得,即使我在不同的街區(qū)穿行,我還是我”。這一英勇舉動是他接近其亡父的特有方式;他接近健在的母親的方式則是:在她準備出門前幫她拉上裙子背后的拉鏈。
在他們樓上的公寓里,碰巧住著一位叫布萊克的103歲老人——確切地說,叫布萊克先生。盡管24年來他從未離開過公寓,卻答應陪奧斯卡一起踏上尋鎖之旅。弗爾擅長列表,在設(shè)計清單時富有匠心,并且在拜訪布萊克的漫游中不乏生動瞬間:流行病學家阿比·布萊克住在紐約最狹窄的房子里,那兒曾經(jīng)是普利策詩歌獎得主埃德娜·圣·文森特·米萊的住所。她和奧斯卡討論大象的記憶和眼淚時,一個未露面的男人在隔壁房間里叫嚷著吸引她的注意力。住在康尼島的阿貝·布萊克帶著奧斯卡去坐過山車。艾達·布萊克擁有兩幅畢加索的真跡,有一個名叫蓋爾的黑人女傭,奇怪的是她似乎知道不少有關(guān)奧斯卡的事情。住在唐人街的?!げ既R克家里到處貼著“I·NY”的海報,因為在中文里,“ny”讀作“你”。住在史坦登島的喬治亞·布萊克把臥室變成了丈夫生活博物館,丈夫在隔壁房間也創(chuàng)建了一個關(guān)于妻子的博物館。我絲毫不懷疑弗爾的才氣,他能帶領(lǐng)我們按字母順序一一拜見所有可愛又古怪的人們,但我很感激他沒有這樣做。戲謔式的創(chuàng)造力可能會變得裝腔作勢。漸漸地,弗爾令我們忘記了奧斯卡的小手鼓,忘記他在退縮時說“自己拉上睡袋的拉鏈”、沮喪時說“穿著沉重的靴子”。至于奧斯卡的小發(fā)明——一個壺口能變成嘴巴、吹奏美麗旋律或朗誦莎士比亞作品的茶壺;一個人們吞下后便能播放體內(nèi)聲音、讓大家都能聽見的小型麥克風;一輛可降解的汽車;遍布各處的安全網(wǎng)絡(luò)——我猜它們體現(xiàn)了奧斯卡企圖改善糟糕世界的欲望,也能為絕望無助的孩子提供安撫。
本書的圖像點綴在最后幾頁達到頂峰,一些兒童讀物采用的翻頁技法滿足了奧斯卡逆轉(zhuǎn)一切的渴求——墜落變成飛升。這堪稱有史以來最有趣的幸福結(jié)局,出人意料,也令人動容。但總的來說,本書過于熱烈的視覺效果從一定程度上彌補了語言戲劇的空洞單調(diào)。謝爾家族陷于混亂和冷漠之中,即使作者描寫了德累斯頓轟炸或廣島原子彈爆炸(書里特別為后者安排了篇幅)也難以令人信服。《一切皆被照亮》中困擾祖父輩的納粹暴行帶來的震撼在該作品中沒有體現(xiàn)出來。因此,與他描寫“舊世界”的前期作品相比,這本描寫當下紐約的新作似乎相對薄弱一些,過于鋪展,情感上有些蒼白。我感覺書中沒有解釋清楚祖父謝爾為何拋棄懷孕的妻子,令人費解。祖母這樣向奧斯卡描述他的離去:
你為什么要離開我?
他寫道,我不知道怎樣生活。
我也不知道,但我在努力。
我不知道該怎樣努力。
在解釋自己狹隘、靜止的生活時,祖母說:“那一直是我的問題。我想念已經(jīng)擁有的東西,同時沉浸在已逝的東西中無法自拔?!弊娓改干贽q得太多,在漸行漸遠時喊著“我愛你,我愛你!”就像作者想把自己火熱的心給予筆下之人,但對方卻不接受這種移植一樣。祖母在給奧斯卡的信中寫道:“我愛你,愛到傷了自己。”在這個家里,每個人都不斷地說,“我很抱歉”,但他們的行為卻沒有體現(xiàn)歉意。
事實上,奧斯卡的母親一直細微照顧著兒子,只不過外表上看不出來,必須靠奧斯卡自己推斷出這一點。饒有趣味的是,他的風格是在段落中插進對話,只是有時候在描寫母子對話時除外。對兩人的交談他一律輕描淡寫,短得就像兒童文學的先鋒之作《愛麗絲漫游奇境記》里的老鼠尾巴。祖母的最后一封信也采用一種類似的極簡主義老套風格,似乎表達了該小說的主旨,并成為奧斯卡的人生信條。她在信中回憶了與姐姐(丈夫的真愛)同睡一張床上的情景:
我們手臂上的汗毛碰觸著彼此。
夜已深,我們也累了。
我們想著可能還有更多的夜晚……
我說,我想告訴你一件事。
她說,你可以明天再說。
我從沒告訴過她我有多愛她……
我想過要叫醒她。
但沒有必要。
來日方長
你怎么能對一個你愛的人說我愛你呢?
我轉(zhuǎn)過身,在她身旁入睡。
奧斯卡,這就是我一直想告訴你的最重要的事:
永遠有必要。
這段話娓娓道來,非常精彩,但是可能過于重視言辭,就像孩子們常做的那樣。人們感知到的遠比別人告訴的多。即使在“愛”尚未成為一個人人掛在嘴邊的字眼的年代,人們也清楚知道相愛的時刻。與T.S.艾略特筆下的疏離相比,以下文字也毫不遜色:
沒有詞匯
來描述家人之愛,家人被愛包圍
卻不屑一瞥,
光明之中,其余的一切都能進入視線,
除了愛。
各種愛都能找到表達的語言,除了這份
沉默的愛
在這樣一個懼怕沉默的年代,在交通噪音留下的少許空白也被音樂、電視和電腦制作的音像節(jié)目填補的年代里,即使沉默不語,我們也必須讓父母或孩子聽見我們的聲音。我想說,弗爾天生是一個熱鬧的作家——具備與生俱來的模仿能力和詼諧風格,主意不斷,特效頗多,善于讓我們獲得驚喜和娛樂。這本小說的標題“劇響,特近”表明了他想在讀者身上制造出的效果。但是,多一點沉默,少一點信息,少一點圖像,可能會讓弗爾深刻的同情心、豐富的想象力和滿懷的善意更易引發(fā)更為強烈的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