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 紅 王???/p>
(重慶圖書館,重慶 400037)
知識經(jīng)濟和信息社會的急劇變革對圖書館事業(yè)形成了前所未有的沖擊與震撼。如何在變革中求生存,在生存中求發(fā)展是每一個圖書館面臨的嚴峻挑戰(zhàn)。重慶圖書館在做好傳統(tǒng)讀者服務工作的同時,努力拓展圖書館的服務功能和領域,增加服務輻射能力,主動將城鄉(xiāng)弱勢群體納入服務的重要對象,探索不同的服務方式和服務內(nèi)容,力爭為社會公眾提供多樣化、個性化服務。重慶圖書館地處重慶沙坪壩區(qū),該區(qū)是歷史悠久的長江上游科教文化名區(qū),區(qū)內(nèi)有高校19 所、中小學113 所。重慶圖書館周邊就聚集了近十所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優(yōu)勢,和學校搭建合作平臺、拓展合作領域,在關注學生尤其是城市留守兒童身心健康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
“留守兒童”的概念在誕生之初,指的是由于父母雙方或單方出國而留在家里的兒童。隨著流動人口的大量出現(xiàn),“留守兒童”的概念也發(fā)生了變化,其外延越來越大。起初人們更多的是關注農(nóng)村留守兒童,但隨著留守兒童數(shù)量趨增,城市留守兒童也不容忽視。城市留守兒童是指戶籍所在地為城市,父母雙方或者一方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長期不能在其身邊(一般在半年以上),年齡在18 周歲以下的未成年人[1]。作為一個特殊的弱勢群體,城市留守兒童現(xiàn)象是社會轉(zhuǎn)型時期應運而生的產(chǎn)物。城市競爭機制的引入使得城市中企事業(yè)單位的改革步伐加快,單位制的解體迫使大批下崗職工面臨外出打工,使得這些家庭的兒童缺乏足夠的關愛和多渠道的溝通,從而引發(fā)一系列心理行為問題。如何讓城市留守兒童擁有健康幸福的童年,順利度過敏感叛逆的青春期,不僅是每一個家庭的義務,也是整個社會的責任。重慶圖書館作為社會公益性、服務性、社會教育性機構(gòu),理應以幫扶弱勢群體為己任。重慶圖書館創(chuàng)造性地利用繪畫藝術治療在城市留守兒童中開展心理干預工作,避免他們成為精神上的“留守兒童”。
繪畫藝術治療是指以繪畫活動為中介的一種心理治療方式。它通過繪畫讓患者產(chǎn)生自由聯(lián)想來穩(wěn)定和調(diào)節(jié)情感,在追求藝術美的過程中治療心理疾病或矯正行為問題[2]。繪畫藝術治療模式的探索開始于20世紀40年代,其代表人物是Margaret Naumburg。她認為,繪畫是無意識的窗口,治療師可以通過解釋繪畫的象征意義和傾聽繪畫者自己的解釋來進行心理探索和治療。經(jīng)過不斷發(fā)展,繪畫治療擴展出多種形式,包括涂鴉畫、自由畫、續(xù)筆畫、九格分割法、風景構(gòu)成法、團體繪畫法、畫人測驗(D-A-P)、動態(tài)“房-樹-人”測驗(K-H-T-P)、動態(tài)家庭畫(K-F-D)、動態(tài)學校畫(K-S-D)等。
以重慶圖書館周邊5 所中小學的學生為調(diào)查對象,采用整群抽樣法隨機選取535 名學生,共發(fā)放問卷535 份,回收有效問卷495 份(92.5%),其中城市留守兒童187 名(女生86 名,男生101 名),非留守兒童308 名(女生147 名,男生161 名),年齡在7~16 歲之間,平均年齡10.56 ±0.37 歲。
1.2.1 自編城市留守兒童情況調(diào)查問卷,了解研究對象的人口統(tǒng)計學資料、家庭情況及行為表現(xiàn)。
1.2.2 心理健康診斷測驗(Mental Health Test,MHT),測驗研究對象的心理健康水平,該量表由日本鈴木清等編制,華東師范大學心理系周步成等修訂,有很好的信效度。該量表共有100 道是非題,由學習焦慮、對人焦慮、孤獨傾向、自責傾向、過敏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沖動傾向等8 個內(nèi)容量表和1 個效度量表組成。得分越高表示被試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繪畫心理治療大師Robin 對繪畫藝術治療的作用機制做了如下概括:人們的思維大多是視覺的,因此通過可視的繪畫更有利于認識和解決問題;記憶可能是前語言的或者是禁錮的,人們的創(chuàng)傷可能被壓抑,用語言無法提取,從而難以治療。繪畫作為一種視覺語言,能夠傳達人們內(nèi)在的、潛意識層面的各種信息。同時,繪畫藝術本身的符號性和價值中立性,使得患者表達具有極強的隱蔽性,可以在安全的環(huán)境中將內(nèi)心深層次的動機、情緒、價值觀等投射在繪畫作品中,也可以將早期被壓抑的記憶釋放出來,緩解不良情緒、解決問題、完善人格[3]。
國外研究者普遍認為繪畫藝術治療的適應癥包括:不能說話的患者或不愿說話的患者,例如孤獨癥、大腦損傷、聾啞;有表達障礙的患者、情緒障礙的神經(jīng)癥、團體不適應癥、飲食障礙癥、創(chuàng)傷性心理疾病。已有的研究證明繪畫治療在處理情緒沖突、創(chuàng)傷、離喪有很好的療效。目前國內(nèi)學者采用繪畫藝術治療對情緒障礙者進行臨床心理干預,效果明顯[4]。繪畫藝術治療還可以促進自我的完善和社會技能的提高。國內(nèi)的相關研究表明繪畫治療可以使患者的自我形象、自我概念、人際交往技能等得到提高[5]。Hammond 對兩名有情緒障礙的學生開展繪畫治療,發(fā)現(xiàn)繪畫治療在改善他們自我意識、情緒管理和社交技能方面效果顯著,有助于獲得持續(xù)的社會支持和同伴友誼[6]。兒童的自我資源缺乏,難以組織語言準確表達內(nèi)心沖突,繪畫藝術使得兒童得以借助繪畫作品,通過構(gòu)圖、色彩、線條、陰影等形式安全地把語言無法表達或不愿表達的情感經(jīng)歷投射出來,幫助兒童從不良情緒沖突和創(chuàng)傷經(jīng)歷中解脫出來,是維護城市留守兒童健康心理的有效途徑。
繪畫藝術治療是心理學和繪畫技術的結(jié)合。繪畫藝術治療效果的關鍵在于心理治療師的專業(yè)干預和指導的水平。治療團隊由心理咨詢師和美術教師組成,要求心理咨詢師取得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yè)資格,美術教師有指導兒童繪畫的經(jīng)驗并且參加過心理咨詢師課程培訓。為此,重慶圖書館專門邀請鄰近單位第三軍醫(yī)大學心理系的老師進行專業(yè)培訓和現(xiàn)場指導。
在前期問卷調(diào)查的基礎上,通過城市留守兒童自愿報名的形式,并和兒童的監(jiān)護人簽訂知情同意書,重慶圖書館組成了一支有65 名城市留守兒童的繪畫創(chuàng)作班,這些兒童均存在不同程度或不同類型的心理問題,自愿接受繪畫藝術治療的心理輔導。根據(jù)他們的心理行為問題類型和需求分類開班,共組建4 個班。團體心理治療大師樊富珉認為心理困惑原因相同的來訪者面臨相同的需要解決的問題,將其分成一組,彼此之間會有更多的共同話題,可以拉近心理距離,迅速建立起良好信任的團隊關系[7]。
本研究參考孟沛欣等學者的研究設定繪畫干預方案[8,9],繪畫創(chuàng)作班每次干預時間為90~120分鐘,每班每周實施2 次干預,干預持續(xù)15 周,共實施30 次干預。干預課程分為6 個療程,每個療程分別包括涂鴉、人像、場景、感受、團體共同繪畫5 個主題的繪畫任務,每次完成一個繪畫任務。具體繪畫任務見表1。
表1 繪畫藝術治療干預任務
針對干預對象的年齡和知識結(jié)構(gòu),繪畫創(chuàng)作班在開展干預活動前,專門請美術老師簡單介紹繪畫的基本技巧。本研究的每一次繪畫藝術治療活動設置以下環(huán)節(jié):(1)準備繪畫材料:孩子首先熟悉繪本工作室準備的繪畫材料。(2)明確此次的繪畫任務:通過專業(yè)指導語和簡短的破冰活動,誘導孩子積極開展繪畫創(chuàng)作,并將自己的真實感觸融入繪畫作品中,指導老師自始至終不評價作品創(chuàng)作的質(zhì)量。(3)協(xié)助繪畫創(chuàng)作:在孩子的繪畫創(chuàng)作中,指導老師可以提供協(xié)助,但不能干預孩子的創(chuàng)作意圖,協(xié)助范圍僅限于幫助孩子將色彩或線條按孩子的意愿組合成有意義的畫面。(4)作品回顧,觸及心理困惑:讓孩子依次講述自己的作品及創(chuàng)作意圖,鼓勵其他孩子進行正面評價,融洽團體氛圍。(5)通過傾訴,暴露心理困惑:指導老師即心理治療師通過作品洞悉孩子的心理困惑,引導孩子傾訴,共情孩子的心理體驗,尋找干預切入點。(6)通過探討,解決心理困惑:指導老師針對孩子呈現(xiàn)問題,分析根源,并鼓勵有相似經(jīng)歷的孩子共同探討問題的解決模式,讓孩子在團隊的幫助下自我反思,尋求支持,促進問題解決,最終實現(xiàn)心理治愈。在整個干預活動中,指導老師應確保建立積極、安全、真誠、溫馨的團隊活動氛圍,保證團隊積極向上的動力,維持孩子的活動興趣。
對187 名城市留守兒童和308 名非留守兒童使用自編城市留守兒童情況調(diào)查問卷和MHT 進行心理健康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在187 名城市留守兒童中,61.3%的留守兒童希望“爸爸媽媽都在家”,20.5%的留守兒童選擇“跟著爸爸媽媽共同去異地生活”,12.4%的留守兒童愿意“父母一個出去一個在家”,這些數(shù)據(jù)充分表明了孩子對父母親情關愛的“如饑似渴”。本研究調(diào)查顯示近四成的孩子存在心理或行為問題,53.2%的留守兒童感到孤獨,37.6%存在焦慮情緒、30.4%存在抑郁癥狀。有說謊行為的占41%,有曠課行為的占34.3%,有攻擊行為的占27.3%,有偷竊行為的占11.5%,有觀看色情讀物、賭博等不良行為的占10.9%。在308 名非留守兒童中,心理健康或行為問題的檢出率為21.2%。各種心理健康問題檢出率從高至低依次為:沖動傾向、學習焦慮、對人焦慮、過敏傾向、自責傾向、身體癥狀、恐怖傾向、孤獨傾向。
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為指標,對城市留守兒童及非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jié)果見表2。
表2 城市留守兒童與非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比較和城市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水平性別比較(M±SD)
如表2 所示,除了身體癥狀分量表,城市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各項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兒童。城市留守兒童和非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總分、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分量表上存在顯著差異(P <0.01),在過敏傾向和恐怖傾向分量表上存在比較顯著差異(P <0.05),說明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jīng)]有非留守兒童好。并且他們在沖動傾向分量表的得分均高于8分,說明他們的自制力較差,容易沖動,這符合研究對象的年齡特征及心理特點。
同時,從表2 可知,不同性別的城市留守兒童在心理健康水平上存在顯著差異,女生的總分顯著高于男生,說明女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男生。女生在學習焦慮、恐怖傾向和自責傾向分量表的得分上顯著高于男生,但在孤獨傾向得分上顯著低于男生,可能原因是女生更傾向于通過傾訴等方式尋求外部支持,降低孤獨感。
以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總分及各分量表得分為指標,對65 名城市留守兒童接受繪畫藝術治療前后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獨立樣本t 檢驗。結(jié)果見表3。
表3 城市留守兒童接受繪畫藝術治療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及治療后性別比較(M±SD)
如表3 所示,經(jīng)過為期15 周共30 次的繪畫藝術治療的心理干預,城市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水平總體有顯著改善,尤其在對人焦慮、孤獨傾向和沖動傾向上變化顯著。在性別差異比較中發(fā)現(xiàn),男女生在接受繪畫藝術治療后分別在學習焦慮、身體癥狀和恐怖傾向分量表的變化程度上出現(xiàn)較顯著差異。
通過運用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對187 名城市留守兒童進行調(diào)查、分析,發(fā)現(xiàn)目前城市留守兒童主要存在以下心理行為問題:
第一,害怕孤獨、渴望親情:由于父母忙于工作,在家時間短暫,孩子長期缺少與父母共處的機會。他們強烈地渴望父母的關愛,但得不到滿足,長此以往容易引發(fā)孤獨等心理問題,對其健康人格的成長不利,得不到愛的孩子,成年后也不會付出愛。
第二,難與人處、行為叛逆:研究發(fā)現(xiàn)城市留守兒童普遍存在對他人敏感焦慮的人際交往障礙。究其原因,由于城市留守兒童缺乏有效的溝通渠道,長期處于壓抑狀態(tài),內(nèi)心世界自我封閉,叛逆心理極強,容易沖動,抵觸情緒嚴重,容易和老師、同學以及家庭成員發(fā)生對抗矛盾,同時他們?nèi)狈Π踩袑χ車囊磺谐錆M懷疑,拒人于千里之外,常表現(xiàn)為“冷漠”、“不禮貌”、“暴躁易怒”、“敏感多疑”、“愛惡作劇”等不良情緒和行為,成為老師同學眼中的“問題學生”。
第三,性格膽小、容易自責:研究顯示,年齡越小,出現(xiàn)恐怖和自責傾向的兒童越多,女孩出現(xiàn)恐怖和自責傾向更大,因此父母長期離家對小學階段的兒童、對女孩的影響更大。由于父母不在家,當他們遇到困難時得不到有效支持幫助,使得他們尤其女生膽子較小。同時,絕大部分城市留守兒童知道父母長期外出工作十分辛苦,希望為父母分憂或取得優(yōu)異成績回報父母,因此面對失敗時更容易自責。
第四,學習不良、焦慮嚴重:由于很多留守兒童的代養(yǎng)人由于種種原因,或管吃不管教,或沒有精力能力教育,導致不少留守兒童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缺乏有效的學習策略,學習時遇到困難又缺乏有效的求助對象,因此他們有較強的學習焦慮和困難,學習動機普遍偏低,學習成績較差。
這些城市留守兒童感到孤獨自卑,別的孩子擁有完整的家庭幸福,自己卻不能享有。父母不在身邊,缺乏安全感,面對別人的欺負或歧視,容易產(chǎn)生退縮或攻擊,出現(xiàn)人際交往障礙。他們?nèi)狈彝サ牡赖陆甜B(yǎng),對是非善惡缺乏正確判斷。他們?nèi)狈坌暮徒涣?,不懂得關心和照顧別人,不知道如何理解和體諒別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內(nèi)心封閉、情感冷漠、行為孤僻的社會邊緣人。
父母離異、異地就職、外出學習、常年出差、工作繁忙、應酬頻繁等各種原因造成我國城市大量涌現(xiàn)留守兒童。國際計劃(中國)國家主管詹姆斯·莫瑞認為“留守兒童在缺少父母的引導、關愛和教育的情況下,正面臨著許多社會和心理問題,這些問題將影響到他們未來的生活?!惫P者認為公共圖書館對城市留守兒童的關愛不僅是喚起社會關注,更應該是對他們的精神世界提供主動干預,通過對留守兒童心理世界進行主動的、系統(tǒng)的調(diào)適,幫助其健康成長。
本研究通過為期15 周繪畫藝術治療的心理干預活動,精心設計涂鴉、人像、場景、感受、團體共同繪畫5 個主題的繪畫任務,心理治療師在每一次干預中分別從作品創(chuàng)作、作品介紹、作品分析、共同探討等步驟通過合理干預,引導治療對象自我傾訴、自我審視、自我接納并逐步學會自我提升。心理健康診斷測驗量表的結(jié)果結(jié)合干預對象自我評價和他人評價表明,經(jīng)過繪畫藝術治療干預后,這些孩子的生理自我、心理自我、家庭自我和社會自我等方面的自我認知更為積極客觀,更愿意接納自己,顯著提升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完善自我概念。筆者認為,在繪畫藝術治療干預中,繪畫活動是自主性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通過對藝術主題、選材、構(gòu)圖等方面的自主加工導致干預對象的控制感提升,作品的建構(gòu)和自我的建構(gòu)是同步的,繪畫者在創(chuàng)造藝術作品的同時也重新創(chuàng)造了自我。
同時,研究發(fā)現(xiàn)經(jīng)過團體繪畫藝術治療干預,這些城市留守兒童的社交功能和情緒管理功能都得到較大改善。在團體活動中,他們分享彼此的快樂,分擔彼此的困惑,這樣不僅豐富了他們的業(yè)余生活,減輕了孤獨感,還促使他們在活動中反思、體驗,培養(yǎng)人際交往技能、團隊合作精神,增強歸屬感,最終促進自我成長。
〔1〕林琳.利用博客解決城市留守兒童家庭教育問題的研究[D].碩士學位論文,東北師范大學,2008
〔2〕劉中華.寧波“留守兒童”心理健康與繪畫藝術治療[J].寧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8,21(1):135-140
〔3〕魏源.國外繪畫心理治療的應用性研究回顧[J].中國臨床康復,2004(8):5946-5947
〔4〕李仁鴻,羅俊明,呂明春.繪畫治療在海洛因依賴者心理康復中的臨床應用[J].中國藥物依賴雜志,2004,13(2):124-126
〔5〕趙婉黎,劉云艷.繪畫療法-心理治療的藝術途徑[J].社會心理科學,2006,21(2):191-194
〔6〕Hammond M S.The benefits of expressive art therapy with socially outcast,potentially violent adolescents[M].MA:Ursuline College,2001
〔7〕樊富珉.團體心理輔導[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8〕孟沛欣,鄭日昌,蔡焯基.精神分裂癥患者團體繪畫藝術干預[J].心理學報,2005,37(3):403-412
〔9〕Malchiodi C A.兒童繪畫與心理治療—解讀兒童畫[M].李曉慶譯.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