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菲
摘要:《論語》是我國的文化經(jīng)典。《論語》中有大量的人生智慧和處世哲學值得我們學習。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由于文學素養(yǎng)不夠而對孔子的思想產(chǎn)生一些誤解,本文立足于現(xiàn)實談談孔子思想的啟發(fā)意義。引導學生以正確的態(tài)度對待古代的文化。
關鍵詞:《論語》;孔子思想;“仁”;消除誤解
0 前言
儒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核心。而《論語》正是儒學文化的重要經(jīng)典之一。《論語》雖然篇幅短?。ü?0篇),但其中所蘊含的人生態(tài)度、價值觀念,在我國文化史思想史上都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墩撜Z》是孔子思想和智慧的結晶,包含著深刻的社會人生智慧,而且在兩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仍然有著巨大的現(xiàn)實啟發(fā)意義。學一點《論語》不僅能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yǎng),而且對學生將來的立身處世也大有裨益。
高二下學期我們開設了《論語》選修課。而在具體教學過程中,我發(fā)現(xiàn)由于學生的文學積累太少,文化底蘊相對薄弱,對兩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思想和經(jīng)歷知之甚少。課本也只是選取了《論語》中的一些經(jīng)典語句,學生讀到的是一些只言片語,難免會斷章取義。加上《論語》中中的某些內(nèi)容離我們的時代較為久遠,致使學生難以理解,所以有些學生對孔子的思想產(chǎn)生了一些誤解和消極情緒。因此,要想讓學生理解經(jīng)典,并能從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啟發(fā),首先就應該消除學生對孔子思想的誤解。
1 對孔子之“仁”的理解
孔子十分推崇仁德?!叭省笔撬硐肴烁竦暮诵?。那什么是“仁”呢?子貢曾經(jīng)問孔子:“有沒有一個字值得我們終身踐行呢?”孔子說:“大概就是‘恕吧!就是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保ā墩撜Z.衛(wèi)靈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出了仁的根本。它是一種由己及人的精神,而有的同學卻說:“人和人的需求和愛好怎么會是相同的呢?自己喜歡的,對方不一定喜歡,而自己不喜歡的,對方卻不一定討厭。以自己的欲或不欲去推及別人,這就不是愛護別人了,反而是將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別人,如果好惡的標準不同,那豈不是給別人造成了傷害?”這其實就是對孔子思想的一種誤解?!凹核挥?,勿施于人?!笔且环N博愛的精神,而不是具體的方法論?!八 本褪怯米约旱男娜ンw察別人的心,用愛自己的心去愛別人。它的標準不是一人一事,而是普遍的大家都認可的標準,那就是愛。當你看到一個頑皮的孩童,想到自己的弟弟妹妹而目光中多一些寬容和疼愛;當你與父母因瑣事而起了爭執(zhí),想到自己也終有為人父母時而能心存理解和感恩;當你發(fā)現(xiàn)別人錯誤的行為,想到自己也不是無缺的,因此不是粗暴地指責而是委婉的提醒……每當這樣的時刻,你的心就會溫柔而幸福,因為仁正在你的心里。
2 孔子并不否定私欲
顏淵也曾問過仁。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仁?!保ā墩撜Z﹒顏淵》)這句話的意思是“克制自己的私欲,回復到仁”。(《先秦諸子選讀》 人教版26頁)而課后相關鏈接中卻將“克”解釋為“克服”?!安钪晾?,失之千里”,這一字之差就讓許多同學對孔子思想產(chǎn)生了誤解。他們認為孔子否定私欲。人不能愛自己,一切只能遵循禮的規(guī)定,孔子就是一個禁欲主義者。而孔子稱贊他最喜愛的學生顏回:“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憂。回也不改其樂?!保ā墩撜Z﹒雍也》)所以有人認為孔子是一個只愿過苦日子的清教徒。其實孔子沒有否定過私欲。他所說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提正是愛自己。面對富貴,他說:“富與貴,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貧與賤,是人之所惡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保ā墩撜Z﹒里仁》)他只是在提醒我們,不能任由自己的私欲無限膨脹,而做出有損仁德的事。不能只想到自己而傷害他人。君子也愛財,只是君子取之有道。“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保ā墩撜Z﹒述而》)
孔子說,君子應安貧樂道。并不是說孔子生來就喜歡過貧苦的生活。他曾經(jīng)說過:“富而可求也,雖執(zhí)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保ā墩撜Z﹒述而》)在奴隸社會,出身決定富貴,命運不是自己能主宰的??鬃拥陌藏殬返谰蜑檫@些生而貧苦的人們尋找到了一條心靈解脫之道??鬃诱f:“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保ā墩撜Z﹒述而》)貧困不是最可怕的,如果你有一顆從容淡定的心,在任何境遇中你都能活的快樂。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小人因為整日糾結于自己的私利,唯恐失去,最怕吃虧,因此整日患得患失,忐忑不安。人活一世,追求富貴也罷,名利也好,最終都是為了內(nèi)心的幸福。若不擇手段,蠅營狗茍。失去的正是一顆可以幸福的心,人不要因為走的太遠而忘記了自己為什么出發(fā)。而君子因為內(nèi)心善良,寬容而活得坦坦蕩蕩。仁就是我們的幸福之道。
3 如何認識孔子推崇的“禮”
顏淵曾經(jīng)問仁的具體做法,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論語﹒顏淵》)有的學生就對孔子產(chǎn)生了這樣的誤解:孔子以“禮”來束縛人們的自由,壓抑人們的個性,就是為了以森嚴的等級制度維護君主專制。 孔子的確十分推崇周公制定的禮樂制度。但我不認為他僅僅是為了維護等級制度。正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等級制度森嚴的時代,在那樣的社會里人們的生命由地位高的人主宰??鬃诱f:“禮之用,和為貴?!保ā墩撜Z﹒學而》)這句話道出了“禮”的根本。孔子向地位低的人傳道,希望他們能謹言慎行,不招致怨怒,從而保全自己??鬃油瑫r向地位高的人傳道,希望他們能施行仁政,愛惜民力,不濫殺無辜。我覺得孔子始終以一種悲天憫人的情懷來看待這個世界,來關懷生活在這個世界上的人們。
“克己復禮為仁”(《論語﹒顏淵》)的思想對現(xiàn)代人們的生活也有一定的啟發(fā)意義。不管什么樣的時代,人都不可能脫離群體而生活。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的隨心所欲,你總要考慮到其他人的利益和感受,要顧全大局。禮就是以和諧為目標的行事規(guī)范。時代變了,禮的內(nèi)容和具體要求也應隨之發(fā)生變化,但為他人著想,嚴于律己的精神應該得到傳承。若每個人都只考慮自己而不顧忌他人的感受,甚至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任意損害他人的利益,那就會引發(fā)各種矛盾,破壞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那么,生活在這樣社會中的人就不會生活的幸福。
4 結語
僅由這幾點看來,孔子就不愧圣人之名。他能看透人的內(nèi)心。而道出人性的本質。因此,他的智慧能跨越兩千多年而依舊璀璨。我們應該以拿來主義的態(tài)度來學習古代文化,吸取其精華而摒棄其糟粕,在我們偉大的先哲的引領之下去追尋我們的幸福。
參考資料
[1]楊伯峻:《論語譯注》,中華書局,2006年版。
[2]《先秦諸子選讀》,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3]《先秦諸子選讀教學參考書》,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