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忠意
(江蘇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江蘇 南京 211153)
苦楝(Melia azedarach L.)為楝科楝屬落葉喬木,分布于中國、韓國、日本、印度、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歐洲、美洲也有栽培。它生長速度快、材質優(yōu)良、驅蟲、耐腐、抗風、耐煙塵,其根、皮、花、果均可入藥,是高效、低毒的廣譜生物農藥原料之一,又是優(yōu)良的蜜源植物和工業(yè)原料樹種[1~4]。我國鹽堿土地約有9.91×107hm2,其中,現(xiàn)代鹽堿土3.69×107hm2,殘余鹽堿土4.49×107hm2,潛在鹽堿土1.73×107hm2[5]。抑制土壤鹽漬化,改良利用現(xiàn)有鹽漬土地的一條重要途徑是恢復植被。據(jù)相關資料報道,苦楝可耐4.6‰的鹽脅迫,且分布和用途廣泛,是沿海地區(qū)鹽堿土植被恢復的優(yōu)良樹種[6]。因此,對江蘇東臺沿海地區(qū)苦楝無性系年生長節(jié)律展開研究,初步了解苦楝在當?shù)亓⒌貤l件下的生長情況,將為苦楝無性系的選育和利用奠定一定的理論基礎,也有利于東臺及其周邊土壤氣候條件相似地區(qū)土地資源的開發(fā)利用。
試驗地設在江蘇省東臺市林場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20°47'~52',北緯32°51'~54'。該地臨近黃海,屬北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年均降水量1 100 mm,年均氣溫14.5℃,年均日照2 209 h,年太陽輻射總量118 kcal·cm-2,年均無霜期237d。境內為沖積平原,平均海拔4.5 m。試驗地土壤類型為脫鹽草甸土,土壤質地為沙質壤土,土質疏松,土壤肥沃,pH 值7.5,地下水位1.2 m~1.5 m。
2010年4月8日在已有生長量測定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選取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個生長優(yōu)勢明顯的苦楝無性系,剪取粗度一致的苦楝根制成插穗,插穗粗1.5 cm~2.0 cm,長15 cm。于2010年4月10日扦插于東臺林場苦楝試驗田內,株行距50 cm×110 cm。2010年4月18日開始至10月18日止,對供試苦楝無性系進行生長量測定,每個無性系選取10株,每30d 測量一次苗高和地徑。
相關數(shù)據(jù)處理使用Excel 和DPS 軟件。
苦楝苗木的年生長高度是衡量苗木質量的重要指標之一,是苦楝苗木分級,以及是否能夠達到出圃和造林標準的主要依據(jù)。由供試苦楝無性系苗高月累計生長曲線(圖1)可知,供試10個苦楝無性系苗高年生長曲線的形狀和趨勢基本一致,從7月中旬進入速生期至10月中旬高生長趨緩。由供試苦楝無性系4月18日~10月18日月均苗高凈生長量表(表1)可知,10個供苦楝無性系1a 生扦插苗的苗高生長速度在4月18日~7月18日平穩(wěn)增長,7月中旬之后進入快速增長期,并形成生長高峰,至9月中旬苗高生長迅速減速至慢慢停止。A357、A360、A325、A234、A333 和A254 等6個苦楝無性系月均苗高凈生長量最大值出現(xiàn)于7月18日~8月18日這一個月,分別為185.00 cm、142.60 cm、172.80 cm、106.10 cm、117.73 cm 和80.54 cm 分別是其月均苗高生長量的3.37 倍、2.88 倍、3.20 倍、2.44倍、2.67 倍和2.28 倍。A2、A5、A195 和A7 等4個苦楝無性系月均苗高凈生長量最大值出現(xiàn)于8月18日~9月18日這一個月,分別為88.20 cm、85.67 cm、88.00 cm 和89.38 cm 分別是其月均苗高生長量的2.33 倍、2.61 倍、2.52 倍和2.36 倍。就苦楝苗高生長最為迅速的7月18日~9月18日這2個月而言,上述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個苦楝無性系苗高凈生長量分別達272.4 cm、229.0 cm、267.6 cm、176.1 cm、205.4 cm、210.84 cm、159.57 cm、147.8 cm、149.53 cm 和173.88 cm,占全年總生長量的82.72%、76.95%、82.64%、77.65%、78.88%、79.56%、80.94%、69.86%、71.41%和76.43%。
圖1 供試苦楝無性系苗高月累計生長曲線
表1 供試苦楝無性系月均苗高凈生長量表 單位(cm)
圖2 供試苦楝無性系地徑月累計生長曲線
由供試苦楝無性系地徑月累計生長曲線(圖2)和供試苦楝無性系4月18日~10月18日月均地徑凈生長量表(表2)可知,10個供試苦楝無性系地徑年生長曲線的形狀和趨勢基本一致,與苗高生長類似,從4月中旬開始,地徑生長持續(xù)加速,至7月中旬到9月中旬間進入速生期,9月中旬之后地徑生長趨緩。地徑生長最高峰基本集中于7月~9月。其中,無性系A357 和A325 的月均地徑凈生長量最大值出現(xiàn)于7月18日~8月18日,分別為1.37 cm 和1.25 cm,是其月均地徑生長量的2.45倍和2.55 倍。A360、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8個苦楝無性系的月均地徑凈生長量最大值則出現(xiàn)于8月18日~9月18日分別為1.06 cm、0.96 cm、1.01 cm、1.09 cm、1.14 cm、0.89 cm、1.15 cm 和1.01 cm,分別是其月均地徑生長量的2.21 倍、2.59 倍、2.24 倍、2.22 倍、3.00 倍、2.41倍、2.74 倍和2.46 倍。就苦楝地徑生長最為迅速的7月18日~9月18日這2個月而言,上述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等10個苦楝無性系地徑凈生長量分別達2.13 m、1.98 cm、2.07 cm、1.42 cm、1.81 cm、1.96 cm、1.54 cm、1.30 cm、1.50 cm 和1.62 cm,占全年總生長量的63.02%、68.51%、70.17%、64.55%、67.54%、66.97%、68.49%、58.04%、59.11%和66.58%。
表2 供試苦楝無性系月均地徑凈生長量表 單位(cm)
供試苦楝無性系苗高和地徑方差分析表(表3)結果顯示,針對苗高性狀,各無性系間方差分析F值為21.785,差異達極顯著水平,其中,無性系A357、A360、A325 與其余7個無性系差異達極顯著水平,而A357 和A325 與A360 的差異達顯著水平。針對地徑性狀,各無性系間方差分析F 值為4.756,差異達極顯著水平。LSD 法多重比較結果(表4)顯示,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個苦楝無性系苗高年生長量平均值分別為329.30 cm、297.60 cm、323.80 cm、226.80 cm、260.40 cm、265.00 cm、197.14 cm、211.56 cm、209.38 cm 和227.50 cm。其中無性系A357 均值最大,較均值最小的無性系A5 增幅達67.04%。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和A7 等10個苦楝無性系地徑年生長量平均值分別為3.38 cm、2.89 cm、2.95 cm、2.20 cm、2.68 cm、2.93 cm、2.25 cm、2.24 cm、2.54 cm 和2.43 cm。其中無性系A357 均值最大,較均值最小的無性系A2增幅達53.64%,較無性系A5 的增幅也達到50.22%。
表3 供試苦楝無性系苗高和地徑方差分析表
表4 供試苦楝無性系苗高和地徑LSD 法多重比較表
對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個苦楝無性系1a 生扦插苗的年生長節(jié)律進行研究,結果表明:供試10個苦楝無性系苗高和地徑速生期主要集中于7月中旬至9月中旬,各無性系之間略有差異。A357、A360、A325、A2、A234、A333、A5、A254、A195 和A7 等10個苦楝無性系1a 生扦插苗在7月中旬至9月中旬的苗高生長高峰期,苗高凈生長量占全年總生長量的82.72%、76.95%、82.64%、77.65%、78.88%、79.56%、80.94%、69.86%、71.41%和76.43%;地徑凈生長量占全年總生長量的63.02%、68.51%、70.17%、64.55%、67.54%、66.97%、68.49%、58.04%、59.11%和66.58%。其中無性系A357 苗高和地徑年生長量均值最大,分別為329.30 cm 和3.38 cm,較苗高年生長量均值最小的無性系A5 增幅達67.04%,較地徑年生長量均值最小的無性系A 2增幅達53.64%。各無性系間苗高和地徑性狀生長差異均達極顯著水平。無性系A357、A360、A325 苗高和地徑年生長量均值均超過0.5 倍標準差,而無性系A357 苗高和地徑年生長量均值超過1.5 倍標準差,分別達到1.54 倍標準差和1.88 倍標準差。
本試驗說明在江蘇濱海同一立地條件、同樣的培育管理方式下各供試苦楝無性系間的生長存在差異,在今后應加強進一步的對比栽培研究,以求探知其在江蘇濱海地區(qū)的適應性和生長情況,為更好地培育適應當?shù)赝寥?、氣候和水分等條件的優(yōu)良苦楝無性系打下良好的基礎。
本研究僅限于10個苦楝無性系1 a 生扦插苗在江蘇東臺沿海地區(qū)生長的試驗結果,各無性系最終的生長性狀、適應性等差異,尚需進一步的觀測和研究。
[1]曲良譜,喻方圓,張新.苦楝容器苗育苗技術研究[J].林業(yè)科技開發(fā),2008,22(6):103~106.
[2]教忠意,徐長柏,丁學農.苦楝優(yōu)良家系初步選擇[J].浙江林業(yè)科技,2011,31(3):54~56.
[3]蔣澤平,梁珍海,汪有良,等.苦楝優(yōu)良無性系試管苗玻璃化的影響因素[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6,23(4):420~423.
[4]教忠意,唐凌凌,隋德宗,等.苦楝的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J].福建林業(yè)科技,2009,36(4):269~274.
[5]王遵親,祝壽泉,愈仁培,等.中國鹽漬土[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3.
[6]苗海霞,孫明高,夏陽,等.鹽脅迫對苦楝根系活力的影響[J].山東農業(yè)大學學報,2005,36(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