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哲
(作者系安徽大學哲學系教授,科學發(fā)展觀研究中心研究員)
中國共產(chǎn)黨的群眾路線,也是黨員干部在社會活動中必須遵循的群眾路線。中國共產(chǎn)黨群眾路線的基本內(nèi)容是“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在黨的群眾路線中,核心觀點是“一切為了群眾”,它是立黨為公的一種根本理念。對于黨員干部來說,它就是黨員干部指導、支配自己的一切社會行為的根本思想依據(jù)。因為,黨員干部只有真正樹立一切為了群眾的根本觀點,才能在實際工作中進一步自覺地努力做到一切依靠群眾,以及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而“一切為了群眾”六個字言簡意賅,包含著黨員干部要正確看待自己和正確看待群眾,要樹立正確的自我身份意識和價值意識等方面的內(nèi)容。黨員干部若要真正樹立“一切為了群眾”的根本理念,其一是應該樹立正確的自我身份意識:自己在社會中乃是亦“官”亦民;其二是應該樹立正確的自我價值意識:自己是人民群眾的公仆和工具,必須勤奮工作以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
在社會中,人們在是否擔任公職、是否掌握公共權力上互有區(qū)別,就此而言可以劃分為擁有不同的身份:官員或者平民。那么,我們當今社會中的黨員干部,究竟應擁有怎樣的身份?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黨員干部,應該擁有雙重身份:亦“官”亦民。
其一,黨員干部擁有“官”的身份。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的執(zhí)政黨,黨員干部在黨政機關任職,掌握著一定的社會公共權力,所以在身份上都是屬于“干部”而區(qū)別于普通民眾。“干部”,按照中國民間傳統(tǒng)說法那就是“官員”,是當官的。因而,他們與普通民眾的關系便就是“干群關系”或者“官民關系”。
其二,黨員干部還擁有“民”的身份。黨章指出,中國共產(chǎn)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所以,在中國的社會主義社會中,任何黨員包括黨員干部都不是外在于人民群眾,而是置身于人民群眾,乃是人民群眾中具有先進性的成員。從這個意義上說,黨員干部的身份也是“民”,而不是像以往的社會中的“官員”那樣,跟普通民眾相區(qū)別、相對立。
于是,客觀地看,或者從理論上說,黨員干部的個人身份就具有二重性,乃是亦“官”亦民:從相對的意義上說,黨員干部的個人身份是“官”;從絕對的意義上說,黨員干部的個人身份又是“民”。既然如此,每個黨員干部應該確立的個人身份意識,就是自己乃是亦“官”亦民,而非只是“官” ,或者只是民不是“官”的片面性意識。
然而實際情況如何呢?據(jù)我們看來,所有黨員干部都會確認自己“官”的身份。他們上班辦公,掌握和使用社會公共權力,管人、管事、管財、管物,而這些都是普通民眾無權辦到的,只有官員能夠辦到,所以他們自然會意識到自己的身份是官員。這毫不奇怪,也無可非議。但是,是否所有的黨員干部又都能意識到自己還有另一個“民”的身份呢?那就不盡然了。固然有些黨員干部是能夠清醒地意識到自己的身份在根本上還是“民”的,但也有不少的黨員干部缺乏這種意識,他們在行為上大肆顯擺自己“官”的身份,就反映出其內(nèi)心里只承認和重視自己“官”的身份,甚至完全忽視自己還有“民”的身份。
在當今社會的黨員干部隊伍中,這種只承認和重視自己“官”的身份,而忘卻、否認“民”的身份的官員,并不鮮見,其片面性的身份意識都會通過丑陋、惡劣的言語行為暴露無余。請看:有的干部喜歡在普通民眾面前擺官架子,打官腔;有的干部為了表明和顯擺自己“官”的身份,坐駕要高檔,辦公室要豪華,出行要前呼后擁;有的干部千方百計享受特權:煙酒要“特供”,赴宴、開會要特殊接待;還有的干部連獎金也要與普通員工劃清界限:2010年7月間,東北某市環(huán)保局分配責任制獎,局長與職工的獎金相差三倍,有人認為不公,向紀檢部門反映,結果惹惱了局長,他在一次大會上破口大罵:“領導就得騎馬坐轎,老百姓想要公平?臭不要臉!”更有甚者在違反社會公德時仍然大?!肮偻保褐心夏呈姓ㄎ睍浘谷痪芙煌\囐M并動手打收費員和前來勸阻的市民,記者在派出所見到打人男子時,他竟聲稱“無所謂的,打人就打人”,態(tài)度相當囂張。上述這些黨員干部對于自己身份的認識,顯然是十分錯誤的。正是由于認識上的片面性,所以就造成了行為上的惡劣性。他們不是把普通民眾當作平起平坐的同事、朋友,更不是把自己當作“公仆”,是把自己視為高高在上的官老爺,所以就自然而然地在普通民眾面前顯擺“官威”。他們的惡劣言行,必然會惡化干群關系。
在我國社會中的干群關系也包含著價值關系。我們認為,社會主義社會中的黨員干部,應該樹立的價值意識是:要樂以自己為價值客體,而以廣大民眾為價值主體,自己要勤奮工作,發(fā)揮公仆和工具的作用,努力滿足廣大民眾的需要,從而實現(xiàn)自己作為官員的社會價值。
誠然,黨員干部在社會中自己也是價值主體,也有自己的種種需要,也希望社會、他人作出貢獻來滿足自己的需要。這無可非議,并不過分。但是,黨員干部決不能僅僅如此。
黨員干部畢竟不是只有“民”的身份,而是還有著“官”的身份,是擔任社會公職者。所以,黨員干部就不能只想著自己是價值主體,不能像普通民眾那樣只追求自己干活取酬、勞動致富。黨員干部還有著“官”的身份,掌握、使用著社會公共權力,擔負著普通民眾祈求國強民富、社會和諧的寄托和期望。因此,黨員干部在思想上就不能只把自己混同于普通老百姓,不能只想著自己的需要和利益,而是應該主要以廣大民眾為價值主體,主要想著廣大民眾的需要和利益,自己則須自覺地充當價值客體,發(fā)揮出公仆和工具的作用,通過自己的勤奮工作,來盡量滿足廣大民眾的需要,為社會的發(fā)展和人的發(fā)展作出較大的貢獻。黨員干部真正做到了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才算是盡到了自己作為“官”的職責,實現(xiàn)了官員對于廣大民眾的價值,這也就是官員的社會價值。否則,一個黨員干部假如利用職權只是為自己謀利而不是為廣大民眾謀利,那就是失職、瀆職,就沒有實現(xiàn)作為官員的社會價值。而一個黨員干部假如利用職權謀取自己的私利而不惜損害民眾利益,那則是完全違背黨章和民意,是犯罪,其作為官員的社會價值不僅沒有正價值,只有負價值。
考察當今社會中的許多黨員干部,我們看到,大部分黨員干部是誠心地以廣大民眾為價值主體,自己樂當價值客體,權為民所用,積極為人民服務,力求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zhì)文化生活水平。因此,他們被人民群眾稱贊為好干部、好公仆。但是,我們也看到一些干部只把自己視為價值主體,而把普通民眾視為價值客體,利用職權千方百計地謀取自己的私利,卻不惜損害普通民眾的利益。
總而言之,人民群眾氣憤、反對某些干部只愿當“官”不愿當“民”,尤其是那些不作為、亂作為、逆作為的官員。人民群眾喜歡的是既當“官”又當“民”的干部,他們與普通民眾沒有距離,以人民群眾為價值主體,自己樂當價值客體,積極地為滿足人民群眾的需要而勤奮工作的好干部,而這也正是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和社會主義制度所要求的。因此,黨員干部一定要牢記黨的宗旨和群眾路線,嚴格自律,樹立正確的自我身份意識和價值意識,跟群眾打成一片,切實地在工作中做到一切為了群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