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秀芳 鄒新華 (成都師范學(xué)院音樂系 四川成都 610000)
《南飛之雁語》是著名音樂教育家、作曲家蕭友梅的歌曲集《新歌初集》中的一首歌曲,這首歌以三連音加八分音符的節(jié)奏型為特點,旋律非常優(yōu)美,可以說和他的另一首歌曲《問》是姐妹作,都表現(xiàn)了五四運動時期人們對國家命運的憂慮。可惜的是《南飛之雁語》并沒有得到廣泛流傳,音響資料也非常少,這么優(yōu)秀的一個作品為何沒有得到廣泛流傳呢?筆者翻閱了一些資料,研究者大多認為是歌詞惹的禍。比如梁茂在《中國近代專業(yè)音樂創(chuàng)作的開端》中提出:“蕭友梅創(chuàng)作的學(xué)生歌曲,歌詞絕大部分都是出自易韋齋的手筆,易韋齋的歌詞在思想上偏于陳舊,文筆上古奧雕琢,不夠流暢自然,節(jié)奏上又偏于瑣碎、拗口。這就不便于群眾理解和接受。蕭友梅的歌曲流傳面不廣,與易韋齋艱澀的歌詞也有相當?shù)年P(guān)系?!痹凇妒捰衙芬魳肺募分?,蕭淑嫻在一篇題為《回憶我的叔父蕭友梅》的論文中認為:“易先生寫歌詞,叔父譜曲并寫鋼琴伴奏。易先生多才多藝,名士派作風(fēng)很重。只可惜他為青少年寫的新歌詞,用詞有偏陳舊、雕琢,影響了友梅叔的歌調(diào)的流傳?!睏铎o在論文《蕭友梅與趙元任藝術(shù)歌曲比較研究》中也提出:“蕭友梅應(yīng)該是代表新音樂方向的實踐者,但他選用的歌詞給他帶來很大的局限性,這也是導(dǎo)致他的作品不能被大眾所接受和傳唱的原因之一?!苯饦蛟谡撐摹稄膭e校詞說起》中也認為:“他與蕭友梅先生合作的聲樂作品數(shù)量不少,他的詞作文法考究、意韻俱佳,但文字有時過于深奧而不易理解,歌唱起來有些拗口,所做的大部分歌詞,審音琢句,難以為廣大普通群眾所接受。”劉靖文在論文《蕭友梅的音樂思想與實踐》中也認為:“蕭友梅作品的91首歌曲,80首歌詞是易韋齋寫的。易先生歌詞極盡抒情之能事,可惜過于華麗艱澀,難于歌唱。”晏青在論文《紀念中國新音樂的保姆蕭友梅先生》中也說:“蕭先生對于易先生的歌詞頗有偏嗜,他所有的聲樂曲差不多都是易先生的手筆。易先生是南粵的詞人,受南宋詞人吳夢窗影響很深,所作長短句都系典麗堆砌,過于高雅。先生之歌曲不能流傳坊間深入大眾者,對此無不相當關(guān)系?!笔捰衙返母枨?,除了少量作品是胡適、章太炎、趙國鈞、范靜生等人作詞,大部分都是易韋齋作詞的。由此看來,蕭友梅歌曲沒有得到廣泛流傳,和易韋齋先生的確有關(guān)系。
為什么蕭友梅總是選擇和易韋齋合作呢?其實,蕭友梅對歌詞的選用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一種樂曲之發(fā)生,亦往往籍優(yōu)美的歌詞,以增其效率”[1],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例子。蕭友梅對歌詞有自己的原則,他認為:“歌詞要以淺顯易解為主。如萬不獲己,須引用故實時,于篇末附注說明,以期唱者一望而了然其用意之所在。歌詞應(yīng)注重韻律,但不必數(shù)章同一韻,每章之內(nèi),換韻不妨,兼可采用四聲通協(xié)之法?!盵2]也就是說,蕭友梅是按照自己的標準選擇歌詞。易韋齋寫作的歌詞,是符合他的要求的。易韋齋是老一輩的詞作家,比蕭友梅大10歲,中華民國成立時,他和蕭友梅同時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的秘書,是工作中的同事,當時的秘書長是胡漢民。胡漢民很重視秘書的文學(xué)修養(yǎng),他特別賞識易韋齋。易韋齋作詞,詞律考究,富于韻味,在當時文壇享有很高的聲譽。而蕭友梅從小進的灌根學(xué)堂,為他打下了牢固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chǔ),他自己有很深的文學(xué)修養(yǎng),可以說很賞識易韋齋的才華。蕭友梅是新音樂、新文化的倡導(dǎo)者,易韋齋積極地寫新詞,他們都有大膽的創(chuàng)新精神。蕭友梅在北平生活期間,和易韋齋共同工作,他們對新文化有共鳴,并結(jié)下了很深的情誼。蕭淑嫻在《回憶我的叔父蕭友梅》中說:“易先生寫歌詞,叔父譜曲并寫鋼琴伴奏,每寫好二三首,則從西郊回到城里,要我們姑、侄給他們試唱。他的幾本歌集,大部分是利用暑假時期合作寫成的?!笨梢?,蕭友梅和易韋齋的合作是非常愉快的。蕭友梅1922年出版的《今樂初集》和《新歌初集》都是“先寫歌詞,然后依照歌詞的內(nèi)容配上適當?shù)那{(diào)和鋼琴伴奏,一洗過去依調(diào)填詞的舊習(xí)?!盵3]他們二人的性格和審美有許多相似之處,所以頻頻合作。廖輔叔在論文《回憶蕭友梅先生》中說:“1922年他的《今樂初集》和《新歌初集》先后出版,這在當時不能不說是一新耳目的盛事。雖然這些歌曲,特別是由于那陳舊以致俗濫的歌詞,加以在作曲技術(shù)也無不可議之處,今天大都已經(jīng)成為歷史的陳跡。但是如果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條件看一看,想想新文學(xué)運動初期,胡適的《嘗試集》也曾經(jīng)算是呱呱叫的新詩,兩相比較,似乎也不必求全責(zé)備了吧。”廖輔叔先生的話說得好,雖然易韋齋的詞有點深奧,但是以歷史的眼光看待,他和蕭友梅的合作打破了我國學(xué)堂樂歌照譜填詞的歷史,開了完全獨立作詞作曲的先河。
龍榆生曾在《近三百年名家詞選》中概括易韋齋:“填詞務(wù)為生澀,愛取周邦彥吳文英諸僻調(diào),一一依其四聲虛實而強填之,用心之苦,自謂,百澀詞心不用通?!彼脑~雖難懂,但他為新歌詞的創(chuàng)作作了探索。易韋齋在文章《聲韻是歌之美》中,提出“詞最合作歌的規(guī)范”,他為新歌詞的開創(chuàng)做了努力,雖然形式上還有些舊詩詞的影響,但是比起以前填詞嚴格依照四聲清濁,現(xiàn)在已經(jīng)寫起了長短句,已經(jīng)是很大膽的解放了。就歌詞的內(nèi)容來說,也有進步性。和蕭友梅合作的《問》和《南飛之雁語》的歌詞,表達了心系國家民族、對國家命運擔(dān)憂的愛國熱情。廖輔叔先生在《人民音樂》1999年第9期上的論文《從藝術(shù)歌曲的定名說起》中,說道:“蕭友梅的作品,除了《問》之外,我覺得《南飛之雁語》就是不失為優(yōu)秀的作品。”筆者也認為《南飛之雁語》的旋律流暢動聽,結(jié)構(gòu)方正有規(guī)律,作品有起有伏,歌詞有韻味,是一首相當好的作品。
我們來看《南飛之雁語》的歌詞:“算不盡云深,話長天了邃!一行行寫不了歸懷,乍霜前嘹淚!只望不見衡陽,化湘煙遙翠!但記著一程程,離不得同群,怕翔騫憔悴!同是飛、鳴、宿、食,同是疏從遠樹,何必千山萬水,一年一度!君莫問春秋來去征途苦,請想想南北分歧冷暖殊!這便叫我們仆仆空中,欲留不可留,欲住無從??!盼得到氣候平和,愿珍重汝一封書!”這首歌詞寫于國家南北對峙時期,和歌曲《問》中寫到的“你知道今日的江山,有多少凄惶的淚?”一樣是寄托了知識分子對國家命運的擔(dān)憂,是一種愛國憂思的感情表達?!赌巷w之雁語》中的歌詞,有些詞句是難于理解,但大意是能夠懂的,如果再聯(lián)系一下寫作背景,就更容易理解了。今天,站在蕭友梅博士的塑像前,我們回顧他的一生,為建立我國第一所專業(yè)音樂院校所做出的努力,值得人們敬佩。創(chuàng)辦國立音專時,他把為校長買小汽車的??睿脕碣I了三角鋼琴。蕭友梅臨死之前,還在擔(dān)心學(xué)生的琴房漏風(fēng),囑托人用紙把門縫塞上,以免凍傷學(xué)生的手指。蕭友梅一生都在關(guān)心音樂教育事業(yè),他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在音樂會中,我們經(jīng)常聽到的是青主的《大江東去》《我住長江頭》,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和黃自的《玫瑰三愿》等歌曲,而幾乎沒有聽到有人演唱《南飛之雁語》,它的錄音也非常少,目前能找到的只有香港人費明儀的一個錄音。實際上,蕭友梅的《南飛之雁語》是一首非常優(yōu)秀的歌曲,我們應(yīng)該多唱,讓這首作品得到廣泛流傳。
注釋:
[1]名言《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dǎo)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69
[2]《20世紀中國音樂批評導(dǎo)論》,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69
[3]廖輔叔《廖輔叔文集》,華樂出版社,199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