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近日公布實施了一年多的公車改革成績:一輛車一年可節(jié)約5000元,全年節(jié)省財政資金達4000萬元之巨。然而讀者注意到,在今年的財政預算里,公務車運行費用卻仍按過去每輛車每年2.8萬元至3.5萬元的標準撥付。一邊說節(jié)約,一邊還按原標準撥錢養(yǎng)車,這樣的公車改革,難免讓人心生疑慮。既然有那么多錢可以節(jié)省,那就應大刀闊斧地砍掉,給行政開支瘦身。通過預算把關,扎緊政府部門的錢袋子,才能使這些部門從此失去大手大腳花錢的底氣。
因自己經營的公司被要求強制拆遷,拆遷補償協商未果,河南鄭州中牟縣企業(yè)主史國旗多次起訴,而鄭州市中級法院立案庭副庭長李小青對他說,“是市委領導不讓立案”,“這種事就是立了案,法院也管不了”,“這種情況,是咱們中國特色”……這些話足以讓我們看到,權力怎么在左右司法以及司法獨立之現狀,也會讓我們看到,強拆何以不止,民眾為何總是舍棄正常的法律救濟轉向上訪,矛盾何以一再激化。而“中國特色”粗暴而無理地等同于非法治,是對“中國特色”這個詞匯嚴重的污名化。對于處在深刻轉型期的中國而言,“中國特色”恰恰應當指向法治的更完善,司法的更獨立,權利更好的保障,權力更有效的監(jiān)督。它是我們可以實現的“中國夢”之路徑,亦是能夠抵達的“美麗中國”之保障。
中國水務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王文柯在2013年第十一屆水業(yè)戰(zhàn)略論壇上表示“水價要提高到30元到40元一噸”,理由是通過較高的水價收費來遏制居民生活和工業(yè)生產中的水資源浪費。當前,國內“漲”聲一片,理由不外乎是為了保護資源、環(huán)境等公共利益,調整的手段歸根結底就是“漲價”。在此不禁要問,這些“漲價”舉措的背后是否有周密細致的調研?是否有詳細的社會、道德、經濟收益與風險的評估?如果有相關的調研文獻背景資料,是否應該公之于眾?是不是應接受全體居民和更廣泛專家的審視,不要認為民眾的骨髓是永遠壓榨不干的,而非一味用漲價來解決所有的問題。
2013年IT領袖峰會不久前在深圳正式召開;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馬云演講時表示,現在很多人動不動就談政治改革,似乎不談政治改革就干不了事,但“其實跟你一點關系都沒有!”在這里不禁要質問馬云:難道你身在中國大陸,就一點也感覺不到現實社會存在的官員嚴重腐敗、社會嚴重不公、貧富差距過大、倫理道德嚴重滑坡等等丑惡現象,以及老百姓買房難、看病難、子女入學難、養(yǎng)老難等等的民間疾苦嗎?難道上述社會問題,還沒有構成大陸社會的政治危機嗎?難道你和你的那些成功人士,真的不需要通過政治改革來保障你們的合法財產嗎?可以說,馬云的這句話不但顯露了對歷史與社會的無知更暴露了中國傳統奴性的根深蒂固!
廣西柳江縣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局局領導辦公樓層,8個房間牌子上一律只標“辦公室”。來辦事的群眾說,辦事不知該到哪兒找人。住建局副局長張華斌稱,住建局正在調整辦公室,還沒有完全調好,所以沒有標明。對于住建局大樓冒出的“辦公室迷魂陣”,有多少人相信這真的是“調整領導辦公用房”所致?倒是該局的紀檢組長還算實誠,坦言住建局不同于其他單位,要面對很多“違章建房的上訪戶”,為了減少這些人動輒說要“找領導”的麻煩,才讓領導們像“真假美猴王”那般地統一隱身于“行政辦公室”。若說“辦公室迷魂陣”的招術,稱得上是“悉心照顧領導”的典范之舉,這種跟服務對象玩“躲貓貓”的高明設計,與中央“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去對照,則昭然若揭地映襯了某些官員的作風飄浮、不接“地氣”。想想看,連群眾主動上門來反映情況和問題都難見“官面”,希冀這些“仆人”能在公眾那兒擁有良好的“官聲”和口碑,簡直可謂是異想天開了。
據說,因有“排污費”的收入,環(huán)保局成了創(chuàng)收余地大的“好單位”,人員嚴重超編。李嘉作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