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碩(海門市常樂鎮(zhèn)政府,江蘇海門,226124)
倪約求獲得的民國第三次全國運動會體操第一名的獎牌
近代中國由于經(jīng)濟貧困落后,國人受鴉片毒害以及對體育的忽視,被帝國主義列強譏諷為“東亞病夫”。張謇深以為辱,為了雪洗國恥,在清末民初的30年里,他以提高國民素質(zhì)為目標,把體育教育、設(shè)施建設(shè)、競技運動納入南通地方自治的范疇,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張謇認為“圖存救亡,舍教育無由”、“一國之強,基于教育”,國民教育是立國之本,同時他認識到教育需要大批經(jīng)費,于是采用“以實業(yè)輔助教育,以教育改良實業(yè),實業(yè)所至即教育所至”策略發(fā)展教育與實業(yè),明確提出“父實業(yè),母教育”的思想。1902年張謇在《師范章程改定例言》中首次提出了他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國家思想、實業(yè)知識、武備精神三者,為教育之大綱”。1904年他在為扶海垞家塾擬定的章程中指出:“謀體育、德育、智育之本,基于蒙養(yǎng),而尤在就兒童所已知,振起其受教育之興味,使之易曉而直覺”。他在《扶海垞家塾章程》中制訂了這樣一份課表。
由表可見在扶海垞家塾里,每天有半小時的體操(今稱體育)時間。另外每天11時和下午4時安排游戲。中國到了1905年才廢除科舉制度,而在這之前,張謇就擺脫了舊教育制度的桎梏,大膽進行了課程改革。
南通公共體育場大門
扶海垞家塾第一學年第一學期每星期功課時間表(共二十一小時)
誠然,張謇是中國近代最先提出教育必須使學生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教育家之一。中國封建時代的書院等教育機構(gòu)沒有體育課程設(shè)制。學文與學武分得很清,學武的主要課程為“騎射七藝”,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行獵、下棋、吟詩。而中國傳統(tǒng)教育提倡“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數(shù)千年封建教育形成讀書人的“文弱”形象,是忽略體育教育的惡果。張謇把體育列入教育大綱,體現(xiàn)其教育理念的先進性。在他制訂的家塾章程中,把體育列于“三育”之首,說明張謇對學齡兒童的體育教育特別重視。在張謇看來,人的身體是精神的基礎(chǔ)和依托,沒有健康的體魄就不可能有健康的心理,就不可能學好知識和本領(lǐng)以報效祖國。
張謇主持第一屆南通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
清末民初的30年里,張謇在南通地方創(chuàng)辦的370多所學校,都把體育列為三大教育目標之一,作為必修課程,校校有操場,校校上體育課。張謇的教育理念在江蘇乃至全國影響很大。1909年6月,江蘇教育總會舉辦學校成績展覽會,會上通州師范校長江謙把張謇給他的手書函件匯印成《教育手牒》展出,《教育手牒》中多處提及關(guān)于學校體育事宜。如:“表門外菜園空地一定做外體操場,鄙意筑土墻五尺高,傍墻周圍種樹,此是今冬明春事?!庇郑骸八诬S翁云,敏之欲于雨中體操場西北面裝窗以障風,此與鄙意不合,欲練學生筋骨造于有用,烏可使畏風如冒家郎哉?!笨梢姡瑥堝涝谝?guī)劃建造學校之時必把體育考慮其中,從源頭上確立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地位。
為了進一步發(fā)展南通的體育事業(yè),張謇于1917年在南通城南的段家壩建造南通第一公共體育場,占地約20畝,建有平房作為乒乓球室和工作人員的宿舍。運動項目分球類和器械游戲兩大類。球類有網(wǎng)球、籃球、野球、隊球和乒乓球等;器械游戲有秋千、木馬、平臺、浪橋、浪船、滑臺、旋板、高梯等。體育場的經(jīng)費縣撥1/2,還有1/2由創(chuàng)辦人張謇等籌集。公共體育場每天上午9時到下午6時對外開放,“任人運動,無貧富老幼男女之分,亦無入場費”。每逢星期日節(jié)假日,來體育場鍛練的更是“濟濟盈盈,各自為戲”。公共體育場的興建,對南通體育運動的普及和競技體育運動水平的提高都起了很大的推動作用。
1922年,張謇又在城區(qū)與狼山之間興建南通第二公共體育場,占地40畝,規(guī)模是第一公共體育場的兩倍。一縣之內(nèi)擁有兩個公共體育場,這在當時全國1700多個縣中是絕無僅有的,由此足見南通體育在國內(nèi)所處的位置。
當時南通除了開辟兩個體育場外,張謇還在五個公園建設(shè)時有機結(jié)合體育游戲的設(shè)施建設(shè)。例如東公園內(nèi)秋千、木馬、平臺、轉(zhuǎn)車等游戲運動器具一應(yīng)俱全。西公園內(nèi)另辟競漕船塢和游泳池等水上運動設(shè)施,以供水上運動。張謇在《致師范、師附、農(nóng)、商、醫(yī)、紡、中、高小各學校》的信中稱:“西公園游戲,有游泳、競漕二種,均與體育有關(guān)。游泳池雖已竣工,而氣候不適;演習競漕,則船及太平衣已備,尚可試習。該園特聘教師,可為指導。希擇各生之身體健壯者,詢問各該家庭,如有自愿學習此技者,盡于本月十六日以前赴公園報名,俾可于紀念會日(九月十八日)分班演習。所有競漕船非常輕便,太平衣之浮水量亦甚富足,并無危險也,此致……”信中提及的“競漕”,張謇專門作了原批:“競漕,日本名詞,于字義亦通,故用之”。競漕是龍船、游艇一類的競賽運動。西公園增辟水上體育運動設(shè)施,為南通游泳等水上運動的開展搭建了正規(guī)化的平臺。張謇為訓練培養(yǎng)水上運動員專門發(fā)函南通地方高小以上的學校,說明了他對這項運動的重視,同時也說明了南通水上體育運動源遠流長,有史久矣。
南通近代歷史上的國民體育競技是由張謇時代開始的。
在張謇提倡學校必須開展體育教育和國民開展體育競技以前,南通民間的體育運動是舞龍燈、蕩湖船、跳馬夫、打蓮湘、踩高蹺、踢毽子、耍石擔、耍石鎖、拔河、弈棋等一類歷史風俗項目,和當時國際體育競技項目有很大的差別。
南通第一體育場建成后,決定在這里兩年召開一屆全縣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1919年,張謇在公共體育場主持南通第一屆中等以上學校運動會,主要的比賽項目是田徑與球類。為了擴大運動會的影響,讓全社會重視體育教育和體育運動,張謇還發(fā)動全縣各地學校組織代表隊觀光。上世紀80年代,常樂鎮(zhèn)南郊時年85歲的退休老教師印維倫(原麒麟中學體育教師)回憶這屆運動會時介紹:
1919年,我就讀于常樂鎮(zhèn)張邵高等小學,這年春季,張謇先生召集南通師范、南通女師、南通中學、南通農(nóng)校、醫(yī)校、商校、紡校等學校在公共體育場舉辦運動會。運動會開幕前幾天,校長黃雨臣接到張謇先生的信函,邀請學校組織代表隊前往觀光。我們學校組成了40余人的代表隊,因為我平時喜歡體育運動,所以有幸成為代表隊成員,心情萬分高興。運動會召開前一天,我們在黃雨臣、施清穆、陳裕六、施伯昌、徐秀五老師的帶領(lǐng)下,排著整齊的隊伍、扛著校旗,從學校步行至四楊壩,乘坐鹽運河班船到南通,下午六時到達目的地,住宿在千佛寺。第二天運動會開幕,南通7所中等學校的學生和觀光代表隊的學生站在體育場的四周。主席臺前是穿著各色運動衣的運動員隊伍。八時許,開幕式開始,張謇先生在南通地方官員及社會名流的陪同下來到會場,頓時全場響起雷鳴般的掌聲,有數(shù)十人組成的軍樂隊奏樂,先生一行繞場一周,頻頻向我們招手點頭。開幕式非常隆重……
印維倫還介紹說,運動會歷時三天,比賽除了田徑項目以外,還有兵式操比賽,因為張謇要求學校的體育課中安排軍事訓練項目。運動會上的兵式操比賽步伐整齊,技藝精湛,深得好評。印維倫說這次運動會開得很成功,不少運動員取得了很好的成績,我們觀光的學生特別受鼓舞,師生們都說回去后要把學校的體育課上得更好,體育運動搞得更好。
1922年農(nóng)歷五月廿二日,第二屆南通中等以上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召開,張謇在會上發(fā)表演說。他以近世瑞士的教育制度使國家強盛為例,分析強身健體與衛(wèi)國治國的關(guān)系,闡明開展全民體育運動的重要性。這屆運動會上,還增加了女子體育競技的項目。
第二屆運動會正值張謇70壽辰期間召開,張謇把南通地方教育界賀壽禮金作為南通第二公共體育場的建造資金。會上張謇與其三兄還進行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短跑比賽。在短跑決賽結(jié)束時,短跑裁判見張謇和他三哥張詧都在興致勃勃地觀看比賽,就說:“讓我們邀請張三先生和張四先生也參加我們的短跑比賽,如何?”裁判的煽情引來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張謇和三哥張詧相視一笑:“好!我們老弟兄應(yīng)該為運動會助興?!卑l(fā)令槍“啪”的一響,兩位古稀老人精神抖擻地沖出起跑線,全場掌聲雷動,“加油!加油!”的口號連天,現(xiàn)場歡騰一片,倍受鼓舞。
南通除了召開全縣運動會外,各校還在春秋兩季組織召開學校運動會。張謇常常參加南通師范等學校的運動會,每次到會都發(fā)表演講,鼓勵開展競技比賽,提高體育水平。
第一屆運動會撐竿跳場面
張謇提出的體育精神是“武備精神”,就是國民要有強健的體魄和尚武的精神,具備身體和精神兩個方面的優(yōu)良素質(zhì),擔當起捍衛(wèi)祖國的重任。張謇的“武備精神”是在清朝末年國窮民弱,中華民族被歧視、受凌辱,中國陷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的背景下產(chǎn)生的,以拯救民族、振興國家為最終目的。它在本質(zhì)上與我們今天提倡的體育精神是一致的。
為了弘揚這種精神以壯國威,張謇積極資助南通的體育健將參加國內(nèi)外的體育比賽。1914年,江蘇省舉辦首屆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張謇委派南通五屬中學(時稱江蘇省第七中學)、通州師范(時稱江蘇省第一代用師范學校)的運動員參賽。1915年第二屆江蘇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上,南通代表隊獲甲等獎狀。1916年第三屆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上,南通代表隊獲得田徑項目第一名。以后歷屆省立學校聯(lián)合運動會上,南通代表隊都獲得出色的成績。1924年,中華民國第三屆全國運動會在武昌舉行,通州師范運動員倪約求(常樂鎮(zhèn)人)獲得體操第一名、100米小組第一名,徐彥儒獲跳遠第二名,徐維賢(常樂鎮(zhèn)人)獲撐竿跳第三名。1923年,遠東運動會在日本舉行,徐維賢、徐彥儒分別獲撐竿跳和跳遠第三名?;貒髲堝篮徒K督軍為倪約求、徐維賢、徐彥儒等運動員頒發(fā)“東亞健兒”的錦匾。南通體育健將的出色表現(xiàn)讓人揚眉吐氣。倪約求、徐維賢等通師生畢業(yè)后,張謇安排他們在海門、南通等地的中小學擔任體育教師。
張謇在南通實踐地方自治的年代里,每當南通體育代表團完成賽事回通,他都親自迎接、開會表彰,以放大其社會影響,贏得社會關(guān)注、重視與支持。張謇的舉措有力地推進了南通群眾體育運動發(fā)展和體育競技水平的提高。
近百年過去了,今天的南通被譽為“體育之鄉(xiāng)”,先后走出17位世界冠軍和7位奧運冠軍,拿了12塊奧運金牌,成為我國唯一連續(xù)六屆奧運會屆屆見金牌、屆屆出新人的地級市。江蘇省體育局殷寶林說:“南通對江蘇體育的貢獻無與倫比”,“這樣的成績在國內(nèi)恐怕除了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外,很難做到?!?/p>
回顧南通百年體壇,我們不能忘記開拓者張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