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亮/文
我媽退休以后熱衷于學習養(yǎng)生知識,健康報刊訂了好幾份,電視里的各類養(yǎng)生節(jié)目更是一個不落,幾年下來,儼然修煉成了營養(yǎng)專家,我每次回去,她都像模像樣地給我講授一番,小米怎么比大米好,哪種蘑菇最有營養(yǎng),馬鈴薯怎么吃才健康……我對照平日里自己掌握的知識,覺得她所言基本在理,所以每次吃著她精心挑選搭配的健康美食,都深感欣慰。
不想,前陣子我媽例行查體,竟查出了缺鐵性貧血。醫(yī)生盤問了半天,判斷說就是營養(yǎng)不良??上攵粋€自詡營養(yǎng)專家的老太太得知自己營養(yǎng)不良時的心情,我媽第一反應就是拒絕相信:不可能,我營養(yǎng)太好了,三天的飯菜都不帶重樣的,按說什么都不能缺。醫(yī)生問,你吃肉多嗎?老太太一下就給問住了,說,不多,但是現在不是提倡老年人減少吃肉嗎?醫(yī)生撇嘴了:人是肉長的,不吃肉能行?你說減少吃肉,那是發(fā)達國家提的,他們一天吃七八兩肉,當然要減,你一天一兩都不到,還減個啥?再說你這血壓血脂都不高,就放心回家吃肉去吧,一天二兩。
后來我再回家,餐桌上葷菜明顯多了,久違的豬肝里脊取代了那些稀奇古怪的蘑菇魔芋。我媽后知后覺地反?。呵瓣囎哟_實覺得身體虛,沒勁,還以為是人老了的自然現象呢。又說,那些健康報刊也是,天天說這個菜好那個米好,沒一個說不吃肉不行的。
我明白,其實我媽也不是覺得吃肉怎么不好,就是聽了那些專家說這個好那個好,心思都放那些東西上了,人的胃口是有限的,你要多吃南瓜芹菜西紅柿,還要多吃海帶豆腐黑木耳,自然就沒地方裝肉了。
后來我查資料,看到一份報告說,中國有近三分之一的老人有貧血,基本是吃肉少造成的。我想,以現在的生活水準,大部分人是吃得起肉的,之所以不吃,大概還都是我媽這種情況。
都是專家惹的禍。
可是難道營養(yǎng)專家就不知道吃肉重要嗎?我想他們一定知道,只是覺得沒必要說。因為這大概已經是常識,他們整天說這個,誰聽呢?關鍵是請他們說話的媒體,人家要標新立異,要吸引眼球,所以必須讓專家劍走偏鋒說別人沒聽過的話,比如冬瓜可治肝硬化、春筍能療氣管炎——這樣的小偏方,起碼能吸引住讀者觀眾的興趣。而且隨著時日長久,老百姓越來越“見多識廣”,這小偏方得越來越偏,才能達到目的,慢慢的,人們的目光就都盯在了那些之前從未關注過的邊緣食品上,最重要最不可缺少的頂梁柱反而被拋棄了。
悲哀的是,這種舍本逐末生活中處處皆是。
比如牛奶。商家為了拼市場,花樣越來越多,又是添加微量元素又是添加膠原蛋白,看得我眼花繚亂。其實我喝奶不為美容更不為減肥,您就給我真正的奶,別加三聚氰胺就行了——可是現在哪里才有真正的純牛奶呢?真奶比真愛還難找??!
比如教育。我把孩子送去學校,其實不指望他把導數函數標準方程研究得多么得心應手,我的目標不是把他培養(yǎng)成數學家,我只希望他能有點基本認識,同時培養(yǎng)起良好的社交、學習能力和優(yōu)秀的品德,教育的本質不就是塑造完美的人格嗎?可是敢問我們的學校培養(yǎng)出過幾個人格完美的孩子?小小的人就為了分數殫精竭慮,勾心斗角,幾乎喪失了生命本能的求知欲,也并沒有真正掌握學習和創(chuàng)造的能力——不但沒吃上肉,連吸收肉的能力都喪失了。
比如人生。我們去祝福別人,最簡單也永遠不會有錯的就是:祝你天天開心?!l都清楚,生命最好的狀態(tài)就是開心??墒乾F實中有幾個人是真正天天開心的?這不是開心有多難,而是我們極力追逐的并不是讓自己開心的東西。社會風氣正引領我們無止境地去追求物質,而開心是精神層面的,物質豐厚和開心根本是兩碼事。你開寶馬住豪宅,做著既不喜歡也不擅長的事,也許以社會公認的價值觀,你很成功,只是不快樂。這樣的成功,跟每天吃著公認營養(yǎng)健康的蔬菜結果卻營養(yǎng)不良,有什么差別?
所以,如果你覺得自己一直在追求公認的好東西,卻常常感到煩悶不快,那么想必你的快樂已被某種錯誤共識綁架。放下那些別人告訴你的所謂的成功標桿,仔細想想你內心想要的是什么,放心去做吧。該吃肉吃肉,別聽他們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