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黑龍江省大慶職業(yè)學院 石油工程系,黑龍江 大慶 163255)
嫩江組地層形成于第二湖進—湖退旋回過程。嫩二段(H3)是整個松遼盆地沉積范圍最大的時期。巖性以灰黑、深灰色泥巖為主,夾油頁巖、灰綠色粉砂巖和砂質泥巖,嫩二段底部發(fā)育了幾乎在全盆地范圍內(nèi)分布的油頁巖,嫩二段(H3)劃分為 H31、H32、H33、H34四個油層組。嫩三段(H2)巖性由下至上粗碎屑物質明顯增多,整體呈現(xiàn)反旋回。嫩三段(H2)劃分為H21、H22、H23三個油層組。嫩四段巖性由下至上粗碎屑物質明顯增多,整體呈現(xiàn)反旋回。嫩四段(H1)劃分為五個油層組,H15、H14、H13、H12、H11。
嫩江組二、三段是處在姚家組和嫩江組對稱性旋回上半個旋回,在整個對稱性旋回中,頂?shù)捉鐬椴徽辖缑?,而中部均為連續(xù)沉積地層,因此中期旋回的地層層序界面為湖泛面或沉積轉換面。嫩三段為基準面下降期形成的時間地層單元,其下部界面為湖泛面,上部應為沉積轉換面,即由進積到加積的轉換面,這種劃分方法確保了嫩三段分層界面是一個等時界面。嫩三段底界面以上由泥巖向粉砂巖、砂巖轉變,向上形成進積層序。在測井上表現(xiàn)為電阻率曲線呈低值中略有起伏,形成第一個進積準層序。嫩三段頂界是沉積作用轉換面,向上地層層序由進積疊加組合轉變?yōu)榧臃e組合,嫩三段從基準面旋回和時間地層單元上,都成為一個完整的基準面下降中期旋回和由數(shù)個進積準層序疊加的地層層序單元。嫩二段的底界是最大湖泛面,是嫩江組沉積時期湖水最深、湖面最大的時期,具有廣泛分布近15米厚的油頁巖,電性上R曲線具有鐘形高值、SP曲線具有平滑低值的特點。
圖1 YING854井DT合成記錄
如圖1是YING854井DT合成記錄,圖中Sonic Density、K2n3、Impedance、SYN與Seis有較好的一致關系。K2n2(T07)、(T06)、K2n4(T05)、K2n5(T04)分別對應著嫩二底、嫩三底、嫩四底、嫩五底。K2n2(T07)和K2n4(T05)界面的DT曲線與地震強軸有較好的對應關系。K2n2(T07)對應嫩二底部的油頁巖,K2n4(T05)對應著最大湖泛面,K2n3(T06)和K2n5(T04)對應著轉換面,界面的DT曲線對應的地震軸相對較弱。
嫩三段(H2)頂界T05反射層是一個較強的反射界面,可以作為區(qū)域地層對比的等時界面。界面之上發(fā)育有厚度約8-10m的穩(wěn)定分布的泥巖隔層,界面之下為穩(wěn)定分布的H21砂層組,由于界面上下的波阻抗差值較大,地震反射波能量較強,連續(xù)性好,特征穩(wěn)定。
嫩二段(H3)底界對應著全區(qū)發(fā)育的油頁巖,T07反射層是一個較強的反射界面,可以作為區(qū)域地層對比的等時界面,地震界面特征表現(xiàn)為高連續(xù)、強振幅。
嫩二段(H3)是整個松遼盆地沉積范圍最大的時期,湖水面積遠遠超過10萬平方公里,嫩二段底部發(fā)育了幾乎在全盆地范圍內(nèi)分布的油頁巖。嫩二段以灰黑、深灰色泥巖為主,夾油頁巖、灰綠色粉砂巖和砂質泥巖,是主要的生油層。本次研究利用等厚法將嫩二段(H3)劃分了四個油層組,巖性均為厚層穩(wěn)定黑灰、灰黑色泥巖。H34時期水體較深,H33時期水體達到最大,H32湖平面開始下降,至H31水體持續(xù)性水退,四個油層組的巖性一致。
嫩三段(H2)巖性由下至上粗碎屑物質明顯增多,整體呈現(xiàn)反旋回。研究中將嫩三段(H2)劃分了三個油層組,H23、H22、H21油層組,以沉積轉換面或湖泛面的穩(wěn)定泥巖為分層界限,測井曲線特征均為電阻率低值、SP基線、GR高值。
(1)油層組H23為嫩三段下部沉積,研究區(qū)中西部巖性整體為穩(wěn)定泥巖沉積,不發(fā)育砂巖,研究區(qū)東部H23頂部發(fā)育粉砂巖組,厚度較薄。
(2)油層組H22為嫩三段中部沉積,發(fā)育三個砂巖組,上部砂巖組常缺失,中下部兩個砂巖組發(fā)育較厚,以泥巖、泥質粉砂巖和粉砂巖為主。
(3)油層組H21為嫩三段上部沉積,發(fā)育三個砂巖組,上部砂巖組常缺失,中下部兩個砂巖組發(fā)育較厚,以泥巖、泥質粉砂巖和粉砂巖為主。
嫩四段(H1)巖性由下至上粗碎屑物質明顯增多,整體呈現(xiàn)反旋回。將嫩四段(H1)劃分了五個油層組,H15、H14、H13、H12、H11,以沉積轉換面或湖泛面的穩(wěn)定泥巖為分層界限,測井曲線特征均為電阻率低值、SP基線、GR高值。
(1)H11發(fā)育上正下反兩個旋回,巖性主要為灰色、綠色粉砂巖,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
(2)H12發(fā)育兩個等厚的反旋回,巖性主要為灰色、綠色粉砂巖,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
(3)H13發(fā)育上厚下薄兩個反旋回,巖性主要為灰色、綠色粉砂巖,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
(4)H14發(fā)育上薄下厚兩個反旋回,巖性主要為灰色、綠色粉砂巖,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
(5)H15發(fā)育一個反旋回,研究區(qū)西部反旋回厚度較薄,東部厚度較大,巖性主要為灰色、綠色粉砂巖,薄層泥質粉砂巖、泥巖。
1.地震分層界面特征:嫩二底對應T07,地震界面特征表現(xiàn)為高連續(xù)、強振幅;嫩二、嫩三分界面對應T06,地震界面特征表現(xiàn)為高連續(xù)、中振幅;嫩三、嫩四分界面對應T05,地震界面特征表現(xiàn)為高連續(xù)、強振幅;嫩四頂界面對應T04,地震界面特征表現(xiàn)為低連續(xù)、弱振幅。
2.測井分層界面特征:嫩二底為油頁巖,電阻率異常高值、SP低值(接近基線)、GR高值;嫩二頂(嫩三底)為最大湖泛面,穩(wěn)定泥巖,電阻率低值、SP基線、GR高值;嫩三頂(嫩四底)和嫩四頂(嫩五底)為沉積轉換面,穩(wěn)定泥巖,電阻率低值、SP基線、GR高值。
3.12個油層組均以沉積轉換面或湖泛面的穩(wěn)定泥巖為分層界限,測井曲線特征均為電阻率低值、SP基線、GR高值。
[1]關德師.松遼盆地下白堊統(tǒng)層序地層及沉積體系研究[D].廣州: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2004.
[2]柳成志.齊家-古龍地區(qū)葡萄花油層層序特征及隱蔽油氣藏預測[D].大慶石油學院,2006:32~86.
[3]高祥成.大慶油田英臺地區(qū)黑帝廟油層組構造特征與油氣成藏關系[D].東營:中國石油大學(華東),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