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任滿收
(河南財政稅務高等??茖W校 河南·鄭州)
清·貪夢道人《彭公案》第26回:“這日大家暢飲,正是‘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不知不覺,喝了個酩酊大醉?!边@里“酒逢知己千杯少,話不投機半句多”說的就是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指的是文化背景不同的情況下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具有如下特征:
1、人際性:發(fā)生在兩個以上人之間。
2、時間性:有的人際關系維持的長一些,有的短一些。
3、感情性:感情距離遠近、深淺不同。
4、社會性:人際關系存在于社會大環(huán)境下,受社會環(huán)境的約束。有的人際關系能夠為社會所接受,有的人際關系不能為社會所接受。
5、互動性:人際關系主體之間是需要有互動的。在互動過程中,有的表現(xiàn)積極主動,具有主動性;有的表現(xiàn)消極被動,具有被動性。具體表現(xiàn)主動還是被動受到關系主體的性格及主體對關系的重視程度的影響。
6、雙向性:人際關系指向各位關系主體。任何主體的思想活動或行為如果只是一廂情愿,就形不成目標人際關系,只能劃歸個人的思想活動或另一種人際關系。
7、穩(wěn)定性/脆弱性:有的人際關系比較穩(wěn)定,如刎頸之交;有的人際關系比較脆弱,如酒肉朋友。
8、文化性:關系雙方的文化背景不一樣。
劃分多元文化背景下人際關系的標準有維持時間、感情深淺、法律和血緣等。
根據(jù)人際關系維持的時間長短,可以分為長期關系、短期關系、無關系;根據(jù)感情深淺,可以將人際關系分為陌生人、點頭之交、熟人、朋友、知己;根據(jù)法律,可以將人際關系分為合法關系(同學、同事、姻親、親戚、家人、配偶)和非法關系;根據(jù)血緣可以將親戚與家人關系分為血親(直系血親、旁系血親)和非血親。
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人際關系受到以下因素的影響:
1、文化相似性/共同語言: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容易聚到一起,這是因為有共同文化特征的人之間有共同的話題可聊,共同文化特征可以成為連接雙方關系的穩(wěn)固紐帶。
2、互助性:關系主體之間如果能夠互相幫助,也有利于雙方關系的發(fā)展。
3、互補性:關系主體如果在性格或能力上能夠互相彌補對方的缺點,也有利于雙方關系的發(fā)展。
4、責任心:人際關系能否維持長久,還受到關系主體責任心的影響。責任心強的人會努力維持雙方的關系,責任心差的人會隨心所欲。
5、組織因素:組織因素對人際關系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級別、部門隸屬等方面。
6、法律因素:人際關系受到法律的制約。有的關系受法律的保護,有的關系則不受法律保護。
7、血緣因素:血緣因素決定了人與人之間的親屬關系。
8、技術因素:技術因素影響著人與人之間結識的機會和方式以及溝通的方式和渠道。
1、多元文化背景下維持人際關系的驅動力。多元文化背景下維持人際關系的驅動力需要根據(jù)管理學的期望理論進行分析。
Vroom認為,期望理論有三個要素:EP(Expentency)期望:我努力了,能不能實現(xiàn)所要求的業(yè)績;PO(Instrumentality)期望:我實現(xiàn)相應的業(yè)績后能不能得到許諾的回報;效價(Valence):許諾的回報能不能滿足我的需求與想要。最終激勵力Motivational Force(MF)=Expectancyx Instrumentalityx Valence。EP期望、PO期望和效價三個要素中,任何一個要素值為0,激勵力值就為0。激勵力要大到足以促使關系主體努力去維持雙方的關系。
人際關系的維持即期望理論里的Performance(業(yè)績)。所以,人際關系的維持在期望理論里是具有工具性的。雙方經過努力能不能維持雙方的關系,能不能讓雙方得到相應的回報,而雙方對相應的回報對雙方有沒有足夠的效價決定了雙方是否愿意維持關系。
效價指的就是重要性。重要性分為主體甲所認知的主體乙對主體甲的重要性、主體甲所認知的主體甲在主體乙心中的重要性、主體乙所認知的主體甲對主體乙的重要性、主體乙所認知的主體乙在主體甲心中的重要性四種。如果關系主體都認為對方對自己來講具有重要性,并且做到了良好的溝通,那么雙方的關系就能維持下去。重要性的表達主要是通過語言和行為。單憑語言往往無法判斷信息發(fā)出者的真實意圖,所以需要“聽其言,觀其行”。而行為(事實上,語言表達過程與方式本身就是行為)由行為主體的態(tài)度決定,行為主體的態(tài)度由行為主體的價值觀決定。而價值觀,就是行為主體給事物賦予重要性的根本。
2、雙向供需平衡及其實現(xiàn)條件——等效交換。北京大學陳正達教授認為維持人際關系的基礎是互惠平衡(能夠互相滿足對方的需求,你給我的是我想要的,我給你的是你想要的,你給我的和我給你的不一定一樣)。
人際關系能否得以維持,從經濟學的角度分析,首先需要看關涉雙方的需求與想要,雙方需要有與對方維持關系的需求與想要,并且達到雙向供需平衡,雙方關系才能維持下去。雙向供需平衡的條件是雙方能夠實現(xiàn)等效交換。
所謂雙向供需平衡指的是:以甲方為供方,乙方為需方,供需雙方實現(xiàn)供需平衡;反過來,以乙方為供方,甲方為需方,同時也能實現(xiàn)供需平衡。雙方的供需內容可以不一致,量綱可以不同。在甲認為甲供>乙供,也就是甲認為自己得不償失的時候,甲有減少供應提高索求的取向;在甲認為甲供<乙供,也就是甲認為賺了乙便宜的時候,甲有提高供應降低索取的趨向;在甲認為甲供=乙供的時候,也就是甲認為甲對得起乙、乙也對得起甲的時候,甲方供需平衡狀態(tài)實現(xiàn)。在乙認為乙供>甲供,也就是乙認為自己得不償失的時候,乙有減少供應提高索求的取向;在乙認為乙供<甲供,也就是乙認為賺了甲便宜的時候,乙有提高供應降低索取的趨向;在乙認為乙供=甲供的時候,也就是乙認為乙對得起甲、甲也對得起乙的時候,乙方供需平衡狀態(tài)實現(xiàn)。在甲認為甲供=乙供,乙認為乙供=甲供,也就是甲認為甲對得起乙、乙也對得起甲,乙也認為乙對得起甲、甲也對得起乙的時候,雙向供需平衡狀態(tài)得以實現(xiàn)。如圖1所示,O點即雙向供需平衡點。(圖1)
圖1 雙向供需平衡圖
在圖1中,O點左方刻畫的是乙方溢效交換區(qū),O點右方刻畫的是甲方溢效交換區(qū),O點即是雙向供需平衡點,同時也是等效交換點。在乙方溢效交換區(qū),乙有維持雙方關系的欲望;在甲方溢效交換區(qū),甲有維持雙方關系的欲望;雙方關系最終得以穩(wěn)定維持的條件是等效交換。
1、對方的可替代性指的是對方的地位是否可以被第三方替代。對方的地位被第三方替代的可能性越大,對方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大;對方的地位被第三方替代的可能性越小,對方的可替代性也就越小。
2、對方與第三方的互補性是指與對方與第三方是否有互補關系。如果與對方交往必須與第三方交往,對方與第三方就有互補關系;如果與對方交往不必與第三方交往,對方與第三方就沒有互補關系。
3、對方的成本彈性指的是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的關系所需花費的成本的降低對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關系的需求的影響。如果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的關系所需花費的成本的降低對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的關系的需求的影響比較大,對方的成本彈性就比較大;如果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的關系所需花費的成本的降低對與對方建立關系或維持與對方的關系的需求的影響不大,對方的成本彈性就比較小。
1、對方是生活中必需的還是奢侈的。必需的人彈性小,奢侈的人彈性大。
2、對方可替代的人越多,性質越接近,彈性越大;反之則越小。如點頭之交甲可被點頭之交乙、點頭之交丙、點頭之交丁等替代。
3、維持與某人關系的支出在人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大,彈性就大;比重小,彈性就小。
4、某人用途的廣泛性。某人的用途越廣泛,它的需求彈性越大,反之越小。
5、時間因素。同樣的人,長期看彈性大,短期看彈性小。因為時間越長,人們越容易找到替代人員或調整自己的交往習慣。
[1] 春日西湖寄謝法曹韻,http://baike.baidu.com/view/4107635.htm,2012.12.14.
[2] Business Management(5.1 Edition)[M].Victoria University,Australia,December,2011.
[3] 價 格 彈 性:http://baike.baidu.com/view/713123.htm,2012.1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