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姝
在芬芳四溢的中國古典文化藝術園地中,詩歌是其中一株璀璨的奇葩。在兒童時期進行古詩熏陶,對孩子的一生中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會在幼小的心靈中產(chǎn)生潤物無聲、潛移默化的效果,感悟著高尚,品味著正直,潤育著純潔。
古詩走進課堂,作為一名教師,經(jīng)過幾年來的不斷探索與實踐,我有了些感悟。
一、 進入詩境
帶領學生進入詩境的方法有多種,可根據(jù)古詩自身的特點來選取相應的方式。
1. 探究背景
白居易說:“文章合為時而作,詩歌合為事而作?!泵恳皇自姡加兴a(chǎn)生的社會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必須對作者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及其個人遭遇作詳細介紹,從中獲悉作者的性情特點和寫作特色,這樣對于詩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體了,而且對情感的把握拿捏得更準,為詩歌的吟誦和理解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可以說,充分了解詩歌寫作時的歷史背景是進入詩歌意境的前提,也是進入詩歌意境的鑰匙。如在教學《送孟浩然之廣陵》時,了解到作者與詩人一見如故,建立了深厚感情,好友此一別不知何時能再見,再去體會“唯見長江天際流”所包含的兩重意思,既寫景,又抒情,就更加容易了。
2. 聯(lián)系現(xiàn)實
以現(xiàn)實生活中的事物作為入境古詩的橋梁。例如教學《望洞庭》時,引導學生回憶游覽南湖、凈月潭等熟悉的景點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感,再去學習詩歌,就會興趣盎然了。
3. 故事引入
通過一個小故事,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如教學《贈汪倫》時,先講述發(fā)生在李白和汪倫之間的小故事,不但能引起學生的興趣,對于理解詩人寄予詩中的情感也起到了良好的鋪墊作用。
二、解好題眼
古詩題目簡潔、含蓄、深刻,弄懂題意,內(nèi)容便略知一二。題意理解的關鍵是對重點字詞的理解。如竇桂梅教學《游園不值》一課時,對于“不值”講解得就非常有創(chuàng)意:“不值嗎?值!”讓人拍案叫絕。
三、 理解詩意
用我們的感官去參與古詩的學習,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看——找準關鍵
對于古詩中關鍵字的理解不應只停留在字面意思,還要挖掘其古今意思的區(qū)別,以及暗含的情感。如教學《滁州西澗》時,抓住“獨憐幽草澗邊生”中的“憐”,弄懂它是喜愛、憐惜的意思,“野渡無人舟自橫”一句則抓住“自”理解是自在地漂浮的意思,從而體會作者對歸隱山林、安閑生活的向往!
2. 聽——古樂悠揚
恰當?shù)囊魳繁尘暗牟シ牛梢詭椭鷮W生盡快地進入古詩的意境。如在教學《春望》一詩時,播放一首《霓裳曲》讓學生感受盛唐繁華,隨著理解的深入,再播放一曲低沉、傷感、蒼涼的古樂,詩人對往日盛世繁華的懷念,對如今悲慘遭遇的無奈,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入侵者的仇恨之情就在這樂曲中滲入到了學生的心里。
3.嗅——品味意境
品味詩境要學會賞析,整體把握,如《春曉》一詩的前一句“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不說春光使詩人心情愉悅,而是使飛鳥怡然自得,這就是含蓄不露,這就是詩味。同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也是同理,這就是借物境寫心境,用聲和景營造詩歌的境界?!按荷珴M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墻來”用一支出墻的紅杏使?jié)M園春色盡現(xiàn)我們眼前,我們教師要引導學生有一個敏銳的鼻子,嗅出古詩中的味道。
4.想——聯(lián)想畫面
學生要充分了解古詩中意境。詩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去補充和領悟,這就需要發(fā)揮想象力,將詩中描繪的各種形象利用想象根據(jù)詩意把大腦中記憶的各種意像進行再造組合,從而在大腦中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畫面。這樣不僅對詩意的理解更加深刻,也發(fā)展了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如在學習《憶江南》一詩時,“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啟發(fā)學生想象在這這如夢如幻的江南里度過了美好的時光,這美景怎能不令人懷念!這情懷怎不令人追憶!
5.讀——誦讀成韻
古詩注重音韻的和諧,所以朗讀一定要講究節(jié)奏。如五言絕句可用“二二一”節(jié)奏或“二一二”節(jié)奏,七言絕句可用“二二三”或“二二一二”節(jié)奏,同時韻腳要讀得響亮而稍長,讀出詩歌的韻味。當然誦讀古詩最重要的是讀出情來。現(xiàn)在很多教師以讓學生高聲誦讀來增加效果,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孩子們扯著脖子高聲地吼出清新自然的《清平樂》、想象瑰麗的《將進酒》、蒼涼悲壯的《從軍行》、憂國憂民的《示兒》,不禁汗顏,莫讓這一聲聲吼毀掉我們中華千年的文化瑰寶。
那么如何避免這個問題,就要我們的教師除了利用前面的方法在教學時做好功夫,還要以身示范,進行朗讀指導,用我們的聲音,我們深刻的體會去誦讀,從而感染學生從對我們的模仿到自己心靈的進入,然后從他們喉嚨中發(fā)出的就是詩人的慷慨豪邁和淺唱低吟了。
四、 用好輔助手段
基于學生的年齡特點,在教學過程中穿插一下輔助手段,既可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又通過多種感官的參與加深學生對古詩的理解與感悟。
1. 以詩作畫
“畫是有形詩,詩是無形畫,詩畫同源”。教學中既可以借助配畫插圖引導學生展開想象,也可以詩詞為內(nèi)容,任由孩子展開想象的翅膀,畫心中所想,描繪出詩詞中的意境。
2. 以詩寫文
在教學中有針對性地進行古詩補白、改寫、仿寫、寫讀后感、獨立創(chuàng)作等多種練習形式讓孩子將自己的理解與想象用文字描繪出來,不但加深了理解,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寫作能力。
3. 以詩成戲
低年級學生形象感知能力強,所以對于他們進行的古詩教學,可以邊說邊唱,邊講邊演。如教學《古朗月行》時,學生了解“白玉盤”、“瑤臺鏡”、“青云端”、“搗藥”這些詞意,在之后的朗讀和背誦中,用手勢和動作將他們形象的表演出來,恰當?shù)闹w語言能夠提高孩子們的記憶與理解。
4. 以詩放歌
古詩的語言生動,充滿音韻之美, 極適合配樂演唱,谷建芬老師專門為孩子們學古詩譜的作品有二十余首。如《春曉》《出塞》《長歌行》……課外的還有我們耳熟能詳?shù)脑里w的《滿江紅》、李煜的《虞美人》、李清照的《月滿西樓》等。課堂上讓學生欣賞并學唱,自然興趣盎然。同時還可以開展給古詩配新曲的活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得到了最大的調動。同時為了給古詩找對曲子,使學生對古詩詞的內(nèi)蘊有了透徹的了解。
五、 創(chuàng)新設計作業(yè)
詩歌教學的作業(yè),應該多層次,富有個性化,既能夠對課堂學習加以鞏固,又能使學生學習水平和興趣愛好得到更大的發(fā)展。如教學《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后,設計如下作業(yè):(1)說:把詩歌的內(nèi)容說給家長聽一聽;(2)畫:畫一幅表現(xiàn)詩歌意境的畫;(3)寫:寫一段話,將詩中所描繪的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的情景展現(xiàn)出來。多元化的作業(yè)形式激活了學生的智慧,也更增強了學生學習古詩的熱情與信心。
當我們聽到校園里回蕩起朗朗的誦讀聲,這是古典文學生命力旺盛的體現(xiàn),當我們看到課堂上學生滔滔不絕地引經(jīng)據(jù)典,這是民族文化振興的曙光!讓我們引領著孩子們在古詩中漫游,用古詩的神韻去滋潤他們的心田,領略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神奇魅力,充分享受徜徉古典文化的無窮樂趣!
(作者單位:長春汽車經(jīng)濟技術開發(fā)區(qū)實驗小學)
責編/張曉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