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楊林
黨的十八大后,中央出臺了關于改進工作作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八項規(guī)定,各地也紛紛跟進,規(guī)范會議、精簡簡報、接待要求勤儉節(jié)約……一系列新規(guī)定新舉措陸續(xù)面世,整頓不良風氣,深受群眾歡迎和贊揚。
不過,凡事過猶不及,在轉作風的問題上,如果熱衷于劍走偏鋒,就可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比如,文山會海人人痛恨,因為它不但助長了官僚習氣,還影響工作效率,是早就應當革除的積弊。但如果因此就無論什么工作,全以“短會”論之,就未免形式主義了。工作有大有小,任務有輕有重,會議當然要有長有短。一味求短,不看會議是否收到實效,實質上同樣陷入了形式主義的窠臼,與務實相去甚遠。
作風是“修于內而形于外”的,是由“作”而形成的“風”。轉作風要有“形”,這個“形”是形式之“形”,但更要有“行”,這個“行”是行動之“行”、可行之“行”。作風好與壞、優(yōu)與劣,群眾的心里自有一桿秤,都能給出比較公正的評價。如果只注重形式上的作風轉變,而不愿下真工夫付諸行動,或者干一些不切實際之事,轉作風就會虛張聲勢,徒有虛名,虛有其表,就可能“轉”錯了方向,甚至“轉”亂了思想,結果可能比未轉之前更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