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春榮
自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于20世紀初在日本東京發(fā)起成立中國同盟會,制定 “驅(qū)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的革命綱領,首次提出以資產(chǎn)階級民主共和國取代腐朽專制的清王朝的革命目標以來,有多少志士仁人為實現(xiàn)共和夢毀家紓難、流血犧牲,實在數(shù)不勝數(shù)。追隨孫中山多年,并應召在南京孫大總統(tǒng)座前參議建國大計,卒遭陳炯明忌恨陷害的張鐵震,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然而,由于蒙冤受屈,時過境遷,他的事跡卻一直鮮為人知。筆者留意于此久矣,謹將所得披露如次。
張鐵震,譜名文安,學名魚書,號冶羲。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二月十二日生,江西瑞金人。但他祖籍廣東興寧,其曾祖父張迭,又名桂山,為興寧張氏第十七世祖。張迭生4子,長子曉林,單名飄。曉林生4子,幼子益臣,他便是張鐵震的父親。
張益臣,名諒,生于清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十六七歲時,便依客家人習俗離開老家,來到瑞金學做生意。歷經(jīng)數(shù)十年打拼,益臣已積攢下百萬家財,堪稱瑞金富商。期間在瑞金娶妻生子,購地建屋,并通過捐納得為候補清軍府,例授奉政大夫,可謂盛極一時。他在老家曾娶羅氏為妻,生一子名文選。復在瑞金娶蕭氏為妻,俗稱“兩頭大”。蕭氏小益臣25歲,為他生下8男3女。8男之名次第為:文敏、文德、文安、文海、文淵、文恩、文鴻、文忠。老二文德,學名雁書,有幸娶得瑞金名宦——清光緒朝戶部及刑部郎中、軍機處章京陳熾愛女為妻。陳熾乃中國近代愛國思想家、維新志士,戊戌變法的重要謀士與推手。他的言行著述(包括各式條陳、奏章、專著《庸書》及《續(xù)富國策》等),或許對張鐵震產(chǎn)生過一定影響。例如,陳熾看重辦報興學,以通耳目,以啟民智;張鐵震也有“流傳最廣而振蒙最易者,莫若報紙”的認識,以及創(chuàng)辦《砭群報》的實踐。他還舉辦了各式學校(學堂),以興教育而使民眾明大義。
光緒年間,張益臣在瑞金南門外 (河背)橫街新建三進大廈,帶橫屋共30余間。陳熾親筆為其兩道大門題額: “富平門第”和 “大夫第”。張鐵震置身于錦衣玉食中,卻毫無紈绔習氣。他自幼聰明機警,而又慷慨有大志。少從邑中明經(jīng)歐陽鴻 (柳村)在家課讀,聞談國事,便傾耳而聽,慨然以澄清斯世為己任。因此,鄉(xiāng)里耆碩都很器重他,其父也就益發(fā)疼愛他。到十六七歲時,他已成為縣學生了。然而,眼見國事日非,民氣湮郁,強鄰虎視,而居廟堂者唯知諂君媚外以固榮寵,朝廷茍安樂其粉飾;處江湖者乃結眉飲泣,敢怒不敢言。鐵震于是憤然說道: “腥羶之流毒中國久矣,夫何為使我國民至于此極也?然豈獨犬羊之罪,實吾國民不自任責階之厲耳!顧救時莫如儲才,儲才莫如求學?!闭f走就走,不久鐵震便遠赴日本,進入早稻田成城學校攻讀。據(jù)說他此行隨身帶有大量錢款及用物,為安全計,其父專派兩個保鏢跟隨。到校后,遣返一人,留一人隨侍左右。在日期間,他與中土豪杰志士惺惺相識,尤其跟姚次之、鐘滌源、萬福華、張華飛等交厚。閑暇時彼此詩酒往還,筑劍悲歌;每論及國事,則潸然淚下,舉座皆欷歔嘆息。為救國救民于水火中,張鐵震毅然加入了孫中山領導的同盟會,致力于革命。
張鐵震的革命情懷,我們從他的幾首遺詩中可以得見一二。1905年暮春三月,鐵震偕好友黎棐才、盧燾游慶遠府白龍洞,見洞壁上刻著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的詩 (石達開詩為:挺身登峻嶺,舉目照遙空;毀佛崇天帝,移民復古風;臨軍稱將勇,玩洞羨詩雄;劍氣沖星斗,文光射日虹),遂步其韻和詩一首。詩曰:
怒氣滿天沖,頭顱擲半空!
同胞濺血雨,民賊長蠻風;
革命靈應顯,吞胡志愈雄;
壁留千古恨,余怨隱長虹!
張詩中,憤激、悲愴、慷慨、沉雄之情力透紙背,革命之志、救民之心洋溢字里行間。
1906年除夕,張鐵震在象州粵東會館作了一首七言古風,凡32行、224字。全詩以中日兩國對比,抒發(fā)了“我有國民稱四億,被他奪去太平洋”和“百叱難回祖國魂,滿腔熱血暗中吞”的悲苦心情,以及“腹囊貯積文明水,擬向同胞著力噴”的勇于擔當?shù)乃枷搿?/p>
1907年初夏四月,鐵震有詩寄身在日本的好友姚次之。詩曰:
誓恢漢業(yè)叩洪鐘,
世界光明競化工;
馳騁中原搏虎豹,
縱橫大陸斬蛇龍!
百年黑白分文野,
一戰(zhàn)玄黃定罪功;
公自镕心我鑄膽,
同流熱血洗蒼穹!
詩中表露的革命之情十分熾烈,與好友相約為社稷蒼生的新生,同流熱血的報國襟懷令人動容。
鐵震矢志革命的行動,得到他父母的理解與支持。他每每遣卒攜函來瑞金,向他父親 (父親于1904年謝世后,則向母親)乞款,以籌措革命經(jīng)費。他父親總是如數(shù)給予。后來因生意慘淡,家境日窘,其母竟變賣田產(chǎn),出典房屋,資助兒子,希望他所為之事早日成功。鐵震受父母如此深恩,卻無以為報,連慈父過世,他都沒能返鄉(xiāng)為其送終。
數(shù)年后,張鐵震結束在日本的學業(yè)回國。為結交革命同志,他奔走于燕趙及武漢三鎮(zhèn)等地。1900年,英、美、法、德、俄、日、意、奧八國聯(lián)軍入侵中國,先后攻陷天津、北京,清廷慈禧太后挾持光緒皇帝狼狽西奔。陸亞發(fā)、梁桂才等趁機發(fā)兵廣西,攻陷柳州。張鐵震聞訊即前往柳州,欲策動陸、梁為革命所用。豈料人未到柳州,而陸、梁已兵敗。此時,張鐵震資盡困于途,只得暫入廣西統(tǒng)領龍濟光幕中。龍濟光與將校龔捷三等,均對鐵震優(yōu)禮有加。鐵震利用各種機會及關系,對其部曲曉以革命大義,感動了不少人。為加快培養(yǎng)革命人才,他又設半夜學校于懷遠,競化學堂于龍岸,并創(chuàng)辦隨營學堂。所有辦學費用,都是他捐薪自備。助教者為黨內(nèi)同志易麥秋、王威洋、陳曉峰等。他們向?qū)W員灌輸民族思想,宣傳革命道理。鐵震在其居室內(nèi)懸掛寫著“舍身誓救眾生苦,流血翻染舊地圖”的聯(lián)語,以抒胸懷。右江一帶,薰沐其德而濡化者,竟有幾千人。
張鐵震曾計劃策動紹字叛軍及滇籍濟軍發(fā)難,但都或因部卒散漫或因軍官頑固而未能如愿。此時,適逢兩廣總督岑西林告平桂亂,改督營屯田。黨人錢權 (即后文之錢逸塵)奉命自香港回柳州組織革命,找到鐵震商議后,同往高嶺塘會見黨人黃岱,決議由黃岱將所部忠字營千余人請改屯田,組織阜成墾務公司。鐵震則離開濟軍,在柳州河南十字街(即谷埠街)蔣宅,倡辦巨亨樟腦有限公司。一則以興實業(yè),籌集革命經(jīng)費;二則吸納人才,以壯大革命力量。由此革命黨人趨附日眾。于是鐵震又于柳州城內(nèi)中心榕樹腳柯宅,增設富貴升旅館,招攬各路英豪。所有興業(yè)開店用費,大都仰給于鐵震老家的資助。一時之間,群英畢至,相與密謀。他們中有柳州本地的劉古香、王冠三、李德山、鄧先仿、鄧士瞻,各地的黨人盧笙伯、胡俊仙、晏國香及易麥秋、王威洋、陳曉峰等。柳州革命時機遂日漸成熟。
正當張鐵震他們準備擴大運動、急策邁進之際,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六月二十四日,因裝運樟腦赴港出售的船返回時藏了槍彈于洋沙包內(nèi),被武宣厘局查獲。押運員張品三在嚴究之下招認實供。清廣西巡撫張鳴岐電飭柳州知府楊道霖,緝究捉拿張鐵震等。楊道霖素重鐵震,事先囑令營務處幫辦胡俊仙到富貴升旅館,通知鐵震趕快逃遁。鐵震當機立斷,銷毀文件,疏散同志后,買舟東下,直赴奉天營口暫避。
宣統(tǒng)元年(1909年),張鐵震回到廣州,得到水師提督李準資助,開設砭群報館,出版《震旦報》,鼓吹革命。不久報紙被封,乃入燕塘炮標任壽國標統(tǒng)之幕。宣統(tǒng)三年(1911年)三月二十九日,廣州之役爆發(fā),鐵震親身參加。李德山在是役中壯烈殉身。同年10月10日,武昌首義,鐵震以廣東輜重隊管帶領軍助戰(zhàn)。廣州繼起,胡漢民被推為都督。此時統(tǒng)制龍濟光擁滇桂重兵駐廣州,仍在觀望。胡漢民調(diào)集民軍數(shù)萬進逼,龍濟光不為所動,勢將反抗。全城為之震驚。胡漢民騎虎難下之際,忽然想起張鐵震與滇桂軍一向交厚,乃任命他為宣撫使去安撫龍部。鐵震不負眾望,以利害說服龍濟光,平息了瞬即爆發(fā)的兵爭。
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第一任臨時大總統(tǒng)。張鐵震很快就被召去南京,參議大計。其時,桂軍已受編于粵督,龍濟光假出巡外地之名撒手不管。眼看南北和議阻滯,桂軍群龍無首,擬議中的北伐難以成行。團長王冠英等代表全體將士,乞請鐵震回粵主持桂軍大計,并接連電呈孫大總統(tǒng)暨陸軍部總長黃克強。軍部遂委任張鐵震為廣東北伐桂軍司令部長。鐵震因念桂軍多系龍濟光舊部,遂推辭再三而不得脫,才銜命南下。到達廣州之日,桂軍將士已在郊外恭迎。鐵震經(jīng)過一番考察,決定編桂軍9營為3團,易其名曰“南軍”,準備北伐。不久,南北和議成功,清帝退位,軍部下令停止北伐。此前,廣東都督胡漢民已離職去南京,由陳炯明代理粵督。張鐵震既奉命回寧另就,便將南軍交陳接統(tǒng)。
豈料外間忽傳南京方面有擢升鐵震為廣東都督的消息,令陳炯明由忌恨而驚恐,以致萌生殺心。然而,陳之忌張并非自此事起。原來,陳炯明曾想收編桂軍,以制民軍。如今眼見張鐵震統(tǒng)領“南軍”,深得軍心,于是便想籠絡張鐵震,既而收服“南軍”。但張不為利動,陳也只有暗生恨意的份。然而,他卻利用職權,在經(jīng)費糧糈的發(fā)放上刁難 “南軍”,在人事安排上任私排異,妒賢害能?!澳宪姟睂⑹扛遗桓已?。鐵震從大局出發(fā),居中斡旋。而陳炯明卻懷疑張是反對自己的主謀,意欲除之而后快。張鐵震將升任粵督的傳聞,嚴重威脅到陳炯明的地位,陳便迫不及待地伸出了魔掌。就在張鐵震將“南軍”的指揮權交出次日,陳炯明假意要張到某軍營閱操,卻在路上突然將張逮捕。“南軍”將領陳南波等急電鐵震好友錢逸塵,自上海前往南京軍部請命。無奈營救不及,陳炯明竟于1912年3月3日將張鐵震處決于廣州。此時鐵震年僅39歲,正是為國擔當?shù)拇蠛媚耆A??蓢@他未死于推翻滿清封建王朝的戰(zhàn)斗中,卻死在民國初建正當用人時。鐵震的死訊過了很久才傳到瑞金,但他的家人怕年近花甲的其母經(jīng)受不住失去愛子的傷痛,遂一直瞞著老人家。
在張家一門中,和鐵震一樣殉國的,還有他一個名叫本訓的侄子。本訓民國初年投身江西都督李烈鈞部下任連長。參加北伐時率部隊過長江,在江面上中彈犧牲。
陳炯明誘殺張鐵震后,遭到許多黨人的質(zhì)問。陳炯明便文致周納,捏造鐵震五大罪名,張榜于鬧市,企圖以此欺蒙世人。久識深知鐵震的黨人錢逸塵、陳璋、曾傳范、王林拔、王旭甫等冒死仗義主持公道,為之刊印“辯誣通告”,四處散發(fā)、張貼。其中錢氏辯誣最有力,慷慨陳言,歷數(shù)千百句猶不止。黔、滇、川、湘、桂諸省同志,也交章申憤。正是人欺天不欺,公道在人心,鐵震的冤案終于大白于天下。
張鐵震策動兩廣諸軍反正,響應武昌起義,其功至偉;而廣西革命之提倡灌輸,其功尤不可沒。正待更多貢獻于民國,卻遭奸人暗算。雖然冤情已洗,但未得明令褒揚。為此,鐵震生前至交盧燾、張任民、闞德軒等,在烈士犧牲30周年之際,聯(lián)名向廣西省政府呈文,請下令為鐵震褒揚、建祠立傳。呈文歷數(shù)鐵震革命事跡和貢獻之后,認為如不及早明令褒揚,恐怕其事日久湮滅,那就無以對先烈。呈文擬援劉古香先烈例,請廣西省政府察核,將鐵震革命事實轉呈國民政府明令褒揚,宣付國史館立傳;并核定準發(fā)之款項及經(jīng)常費用,在柳州河南十字街蔣宅,為鐵震建立專祠,而以同志易麥秋、陳曉峰配享。如此用慰忠魂,而資景仰。
1944年1月11日,時在重慶的國民政府終于下令褒揚張鐵震烈士。令曰:“國民政府令,張魚書(鐵震易名前之學名)早隸同盟,參加革命;武昌光復,實資臂助。旋奉命督師北伐,為權奸所忌,橫被戕害。追懷曩績,軫悼良深。應以明令褒揚,以彰忠烈而慰英靈。此令?!?/p>
此前,張鐵震侄子,其八弟鶴書次子本烈,利用他在國民黨瑞金縣黨部及縣政府服務的便利,搜集鐵震生前事跡,以及各方所寫烈士傳記、哀悼之詩文聯(lián)語,編次成書。衡陽人士梁棟為之題名曰 “張烈士鐵震死難實錄”。這為人們了解和研究張鐵震以及相關民國歷史,留下了一份難得的資料。鐵震無子,鶴書以長子本熙過繼其名下為嗣。
辛亥革命已逾百年,共和政制亦歷百年。鐵震為之獻身的振興中華的偉業(yè),歷經(jīng)百年而至今日益發(fā)蓬勃有成。鐵震地下有知,當含笑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