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網絡交往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積極意義探析

      2013-08-15 00:47:10繆赤彤
      中共四川省委黨校學報 2013年2期
      關鍵詞:勞動人類發(fā)展

      繆赤彤

      (銅陵學院工商管理系,安徽 銅陵 244000)

      一、引論

      加拿大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于20世紀80年代中期首先使用“賽博空間(Cyberspace)”一詞,他在一本科幻小說中描述了計算機網絡化把全球的人、機器、信息源都聯(lián)結起來的新時代,昭示了一種社會生活和交往的新型空間。吉布森所設想的賽博空間是一種三維的虛擬空間,當人們進入到賽博空間時就會獲得一種新型的社會精神文化生活。賽博空間是以一系列信息技術、網絡技術和虛擬現(xiàn)實技術為基礎的,同時又是這些技術綜合化的外在表現(xiàn)形式,它的產生不但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獲取客觀世界信息的方式,而且改變著人們重構客觀世界模式的方式,并使人類認知方式具有了新的特點。賽博空間的深刻意義遠遠超出了技術層面,它將人類社會和人的發(fā)展推向了一個新的境界。

      隨著科技的發(fā)展,互聯(lián)網的普及,人們對網絡的依賴從未像現(xiàn)在這樣滲入生活的方方面面,網絡技術的發(fā)展日新月異,小說家筆下虛擬的場景正慢慢變成現(xiàn)實。利用網絡,人們的交往已經打破了以前必須在現(xiàn)實時空條件下的限制,拓展了人類交往的領域,交往具有了普遍性和無限性,交往走向了世界,一種新的交往方式——網絡交往迅速崛起。

      網絡交往是主體間為了一定的目的在以電子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為基礎的網絡空間中以數字化符號為媒介在物質、精神上互相約束、互相作用、彼此聯(lián)系、共同發(fā)展的活動及其形成的相互關系的統(tǒng)一。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的網絡交往是當代人類全新的交往方式,實現(xiàn)了人類社會交往史的偉大變革,對人的全面發(fā)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二、人的全面發(fā)展的基本內涵

      世界上萬事萬物是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的,人同樣如此,人是歷史上逐漸生成、不斷發(fā)展的,那么何謂人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認為人的全面發(fā)展就是“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1]。它是“人的本質客觀地展開的豐富性”。[2]馬克思所講的人的全面發(fā)展實際上是人的本質力量的全面發(fā)展,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本質的基本觀點是:自由自覺的勞動是人的類特性;在其現(xiàn)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是自然、社會和精神的統(tǒng)一體。由此,我們不難看出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含義指的是:每個人在勞動、社會關系和個體素質諸方面的全面、自由而充分的發(fā)展,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一)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人的勞動能力是人所具有的表現(xiàn)、實現(xiàn)和確證自己的社會本質的內在力量,是主客體對象性關系得以建立的必要條件。人的勞動能力既包括體力,又包括智力;既包括自然能力,又包括社會能力;既包括現(xiàn)實能力,也包括潛在能力。馬克思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地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3]當然,個人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并不是說每個人都要成為“無所不能”的人,而是指以個人天賦為前提的個體潛能的內在發(fā)展、人的內在本質的充分發(fā)揮。

      (二)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的,人的勞動能力的形成、發(fā)展和表現(xiàn)都離不開一定的社會關系,“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保?]隨著社會的進步,個人越來越多地參與各個領域和層次的交往實踐,同無數其他個人也就意味著同整個世界的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進行普遍的交往,從而使個人擺脫了個體、分工、地域和民族的狹隘性,單個的人轉變?yōu)槭澜鐨v史的人。

      (三)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個性就是人的個體特征,是個人的生理素質、心理素質和社會素質在不同社會生活領域中的集中表現(xiàn)。人的本質力量的發(fā)展集中體現(xiàn)在個性發(fā)展上,個性發(fā)展除了指人的素質的提高外,還表現(xiàn)為人的獨特性和自主性的發(fā)展。人的個性全面發(fā)展是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fā)展觀的題中之義,在一定意義上來說,人的勞動能力和社會關系的發(fā)展都是為形成和發(fā)展“自由個性”服務的,人的全面發(fā)展一定程度上也是“有個性的個人”逐步代替“偶然的個人”的過程。

      三、網絡交往促進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現(xiàn)代社會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推動了交往方式的深刻變革,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為依托的網絡交往方式突破了交往的時空限制,極大地拓展了人類社會交往的范圍,將世界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大大提高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發(fā)展水平。網絡交往還節(jié)約了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增強了人的認識能力,提高了人的創(chuàng)新水平,極大地促進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一)網絡交往促進了生產力水平的極大提高,為實現(xiàn)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物質基礎

      網絡交往活動展開的平臺和依附的空間是電子網絡,網絡能高速、快捷地傳遞信息,以網絡為基礎的經濟交往方式打破了時空障礙,時間被壓縮,空間被拉近。在網絡虛擬空間中,信息以數字的方式組織,過去有形的現(xiàn)金、支票、報告、面對面的會議都變成了數字“0”和“1”,信息傳輸實現(xiàn)了同步、實時的傳輸效應,網絡營銷、電子政務、網上教育等等這些都極大地改變了人類的經濟和社會活動方式。網絡交往革命實現(xiàn)了交往的全球化,極大地加速了商品、資金、信息、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在全世界范圍內的流動,使生產、交換、消費和分配等各種經濟活動在全球范圍內快捷便利地運作,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人類的勞動強度,促進了人類社會財富的巨大增長,為消滅國家、階級和“三大差別”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最終實現(xiàn)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奠定了物質基礎。

      (二)網絡交往的發(fā)展大大地增加人的自由時間,促進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馬克思說“時間實際上是人的積極存在,它不僅是人的生命的尺度,而且是人的發(fā)展的空間。”[5]可見,時間對人的勞動能力的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而人的自由和解放程度是和他們可自由支配的時間緊密相關的,自由時間是在物質生產勞動時間之外可以自由支配的、直接用于發(fā)展個人非直接生存實踐目的的諸種潛在本質力量的時間。從以往的人類歷史發(fā)展來看,限于當時的客觀自然條件和社會條件,人們把大量的時間花費在謀取生存和發(fā)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料生產上。例如,在機器大工業(yè)時代,由于社會生產奉行的是集中化、專業(yè)化、同步化原則,人們的實踐活動很大程度上受到“時鐘時間”的制約,必須遵循嚴格的上下班作息制度,否則社會生產就不能正常運轉。而網絡交往時代,生產工具的智能化、生產方式的信息化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勞動時間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為全體社會成員勞動能力的發(fā)展騰出了大量的自由時間,正像馬克思所指出的那樣:“真正的經濟——節(jié)約——是勞動時間的節(jié)約?!保?]“節(jié)約勞動時間就等于增加自由時間,即增加使個人得到充分發(fā)展的時間,而個人的充分發(fā)展又作為更大的生產力反作用于勞動時間?!保?]另外,由于網絡交往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人們交往的自主選擇性大大加強,人們可以“隨我自己的心愿今天干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獵,下午捕魚,傍晚從事畜牧,晚飯后從事批判”,[8]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合理安排時間,這促進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三)網絡交往豐富了人們獲取知識的途徑,提高了人的受教育水平,推動了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教育是傳送知識和經驗的一種手段,“教育會生產勞動能力”[9],教育將人類已有的科學文化知識、勞動經驗、勞動技能從少數人掌握擴展到多數人掌握,并且一代接一代地傳下去,使得人們不斷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提高了認識能力和勞動能力。馬克思說:“要改變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fā)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訓練”。[10]過去人們獲取知識的渠道非常狹窄,主要依靠直接的傳授,知識的廣度和深度很難保證。網絡交往革命改變了傳統(tǒng)的知識傳播方式,人們通過虛擬的網絡環(huán)境,足不出戶就可以游遍世界一流的圖書館、展覽館、歌劇院,認知和感受傳統(tǒng)現(xiàn)實交往活動中暫不能提供、但已確實存在的“生活世界”,進入網絡空間就像阿里巴巴走進他的藏金寶洞。隨著網絡教育的興起和發(fā)展,學習的社會化趨向將表現(xiàn)得越來越突出,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和享受將在更大的程度上得到滿足,人們學習需求的層次將不斷地得到提升,人們的創(chuàng)造力量被引導出來,生命感、價值感得到充分“喚醒”,創(chuàng)造性得到充分發(fā)揮、創(chuàng)新能力普遍提高。如此一來,網絡交往必將提高人們的知識創(chuàng)新水平,增強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本領,推動人的勞動能力的全面發(fā)展。

      四、網絡交往促進了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

      人總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關系實際上決定著一個人能夠發(fā)展到什么程度”。[11]網絡交往打破了傳統(tǒng)交往過程中物理空間和身份、地位等方面的限制,實現(xiàn)了知識和信息在全世界范圍的共享,擴大了交往主體的活動范圍,實現(xiàn)了人的社會關系的全面發(fā)展。

      (一)網絡交往拓展了人們的交往空間,豐富了人們的社會關系

      傳統(tǒng)現(xiàn)實交往條件下,人與人的主要交往形式是面對面的直接交往,由于受到物理空間的限制,個人之間、集團之間、個人與集團之間以及不同國家和區(qū)域間的交往實踐活動受到極大的阻礙。網絡交往是間接、虛擬和符號化的,突破了傳統(tǒng)現(xiàn)實的面對面交往的局限,取而代之的是一對一、一對多、多對一以及多對多的交往互動。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就任何內容同世界任何地方的任何對象進行互動,這種自由式交往表現(xiàn)的是一種互為主體的狀態(tài),因為主體是多元的、無中心的。多元性同時意味著廣域性,在網絡世界中,既有與人類社會物質生產、精神生產相聯(lián)系的自為的、非日常的交往,又有與個人生活相關聯(lián)的自在的、日常性的交往;既有當前的交往,也有對話歷史人物或預測未來的交往;既有自主的、順利的交往,也有被動的、曲折的交往甚至異化的交往。網絡交往的全面性、深刻性和活躍性都是空前的,它增進了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溝通和往來,交往主體的思想和感情跨時空地延伸到世界的各個角落,人們的社會關系得到極大的豐富。

      (二)網絡交往突破了社會身份和角色的限制,使人的社會性得到空前的延伸和發(fā)展

      網絡空間打破了地位、身份和利益的限制,其高度的隱蔽性和開放性導致了社會交往成員的廣泛參與性。由于傳統(tǒng)的交往一般是基于血緣、地緣、業(yè)緣等關系建立起來的,社會群體的構成和社會關系的形成往往受制于人的社會地位、身份、角色等因素。因此,傳統(tǒng)的社會交往基于限于權力、地位、職業(yè)、利益等相近的階層,常用的交往方式主要是會面、書信、電話交流等。而數字網絡技術通過全方位、多層次的信息傳輸為人類提供了更方便、范圍更大的交往機會,人的社會性得到空前的發(fā)展。由于網絡空間的隱蔽性,人們的交往活動無需考慮自己或對方的社會地位、經濟收入、宗教信仰、個人偏好等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回避的因素,不必顧慮世俗的偏見和等級觀念,避免了現(xiàn)實世界的危機和壓力,緩解了各種矛盾引發(fā)的面對面的沖突,拓展了人們的社會關系。在網絡環(huán)境中,交往的背景是“非熟人社會”,這在一定意義上抹去了“熟人社會”中的約束、強制、他律等因素,人們的交往行為較少地受到他人或集團的干預,這也使得人的社會性得到很大程度的延伸和發(fā)展。

      (三)網絡交往促使“偶然性”的個人為世界歷史的個人所代替

      在數字化空間中,信息通過網絡實現(xiàn)了全球范圍內的自由流動,人類社會的文明成果得到最大范圍上的共享。信息化時代,知識和信息是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而知識和信息的共享也就意味著人的發(fā)展最重要的源泉的共享。網絡不僅將人類“大我”的所有經驗幾乎都集中在網上,而且將個體有限的經驗與“大我”的共同經驗聯(lián)結起來,將個人已有的經驗和未知的世界聯(lián)結起來,這樣個體的發(fā)展不再局限于狹隘的地域性和民族性的資源之中,而是可以從整個人類世界中汲取自我發(fā)展的養(yǎng)分。如此一來,聯(lián)合起來的個人可以實現(xiàn)對全部社會生產力的總占有,每個個體都可以成為包含整個人類的“小宇宙”,獲得世界歷史的規(guī)定性。

      不僅如此,網絡交往還擴大了主體的活動范圍?,F(xiàn)代化網絡技術等交往手段的廣泛應用,使得人類交往的觸角和界域都極大地拓展和延伸了,人們能夠根據自己的意志輕而易舉地構建自己的社會聯(lián)系,個體在網絡世界里的微觀效應可能引起超常性的放大影響,個體的任何創(chuàng)造成就也都可以為整個人類所享有,這就為人的世界性的普遍交往創(chuàng)造了條件。正如尼葛洛龐帝所言:“在廣大浩瀚的宇宙中,數字化生存能使每個人變得更容易接近,讓弱小孤寂者也能發(fā)出他們的心聲?!保?2]網絡交往使得每個個體都能參與推動世界歷史的進程,“偶然性”的個人必然為世界歷史的個人所代替。

      五、網絡交往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在傳統(tǒng)的交往模式下,由于社會環(huán)境和規(guī)范的制約,人們的個性常常受到束縛甚至壓抑。而網絡交往具有平等性和自主性的特點,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網絡交往還實現(xiàn)了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的變革,為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提供了理想的外部環(huán)境,推動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一)網絡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一方面,網絡交往的平等性有利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網絡空間改變了物理空間金字塔式的縱向型管理機構,實現(xiàn)了“去中心化”,在這里,沒有領導和管理階層,沒有等級和特權。因此,網絡交往突破了傳統(tǒng)文化所固有的等級觀念的限制,可以隱去交往主體的真實姓名、性別、職業(yè)、社會地位等在現(xiàn)實社會中難以回避的客觀因素,使得人們之間的交往活動避免了現(xiàn)實世界的危機和壓力。這樣,交往真正達到了“自然之我”的宣泄、心靈的溝通目的,現(xiàn)實生活中難以承受的心理壓力和精神危機在網絡交往中得以緩解,現(xiàn)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情感溝通在網絡交往中得到補償。網絡交往能夠更好地滿足人的精神需求,豐富人的精神世界,有利于人的個性的健康發(fā)展。另一方面,網絡交往的自主性也推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網絡本身是人們基于信息共享原則自覺地連接而成的,交往主體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每個人既是參與者又是管理者,個人真正成為自我主體,完全聽從自我意識的支配,有權自己決定“干什么”、“怎么干”,這種自主性交往使主體真正擺脫了社會關系異己力量對自身的控制,主體的交往行為趨于合理化和多樣化,“我的地盤我做主”,帶上了鮮明的個性化色彩。在網絡空間中人們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和興趣自由地扮演多種角色,塑造自己理想中的各種人格。人們還可以利用多重身份,盡情地釋放心中的快樂與興奮,盡情地吐露心中的煩惱與壓抑。總之,網絡交往的平等性和自主性使得人的聰明才智得到更好地發(fā)揮,人的個性在網絡空間中自由馳騁。

      (二)網絡交往實現(xiàn)了人的思維方式的變革,提升了人的思維能力,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思維方式是人類交往實踐方式的內化,是人對自身以及客觀世界的認識能力,它具有一定的社會歷史性,恩格斯說:“每一時代的理論思維,從而我們時代的理論思維,都是一種歷史的產物,在不同的時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內容?!保?3]網絡交往使得人類思維的手段和對象都發(fā)生了重要變化,從思維手段看,人們不僅僅借助于人腦,還借助于作為人腦延伸的電腦和其他中介因素;從思維對象看,不僅僅是現(xiàn)實世界還有虛擬世界。人類的思維方式實現(xiàn)了從傳統(tǒng)的線性方式向現(xiàn)代的非線性方式的轉變,從過去的片面的、孤立的方式向現(xiàn)在的全面的、聯(lián)系的方式的轉變,思維方式趨向多樣化、整體化、綜合化,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得到極大程度的激發(fā)。此外,人們借助于網絡交往手段迅速地搜集大量備用資料并擬定方案供決策參考,這大大提高了人類思維的實效性。網絡交往極大地提升了人的創(chuàng)新能力、思維能力,凸顯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增強了主體的本質力量,豐富了人的個性發(fā)展的內容。

      (三)網絡交往實現(xiàn)人的生活方式的變革,為人類營造出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生活方式是人類社會生活的總形式或一定的社會生活結構,生活方式是歷史的、發(fā)展的。過去人們的生活方式很大程度上受到個人經濟因素、社會地位、地理環(huán)境等方面的限制,而網絡交往的崛起正在為人類營造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數字化生存,人的生存方式趨向個性化。在網絡空間中,憑借虛擬現(xiàn)實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的支持,一方面,用戶可以向廠家訂制所需的個性化物質產品,可以更多地參與產品的設計和制造,真正地實現(xiàn)“消費即是生產”,消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消費需求更加人性化。廠家也可以及時地根據用戶信息的反饋,調整產品策略和模式,提供針對性的服務。另一方面,網絡交往幫助人們實現(xiàn)所需精神產品的個性化,主體可以自主地選擇所需的信息資源并將其內化為自身的信念和行為準則。例如,通過網絡教育,人們能夠自由地選擇學習的方式和進度,使之符合自身的特點;通過網絡醫(yī)療,人們可以了解更多的醫(yī)學和健康知識,提高自我保健能力;通過網絡旅游,人們在家中即可觀賞到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觀,可以自主地選擇欣賞的角度,諸如此類事例舉不勝舉??偟膩碚f,網絡交往為人類提供了個性化的生存空間,豐富了人的個性化內容,促進了人的個性的全面發(fā)展。

      六、小結

      馬克思說“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14]一切技術的發(fā)展和社會變革都以人的發(fā)展為目的,對于人自身來說,“任何人的職責、使命、任務就是全面發(fā)展自己的一切能力”。[15]人的生存和發(fā)展離不開社會交往,人的本質只有在社會交往中才能彰顯。

      隨著計算機和互聯(lián)網絡技術的迅猛發(fā)展和廣泛應用,人類的交往手段和方式已經實現(xiàn)了信息化,網絡交往方式已經成為信息時代占主導地位的交往方式,網絡交往作為一種全新的人類存在方式和活動方式,其深度和廣度都是以往交往方式所無法比擬的。網絡交往深刻地改變著人與人、人與社會乃至人與自然的關系,為實現(xiàn)人的發(fā)展從“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向“自由個性階段”做出了必要的準備,極大地促進了人的全面發(fā)展。

      [1][2]馬克思: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85.87.

      [3][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295.

      [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532.

      [6]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6卷(下),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225.

      [7]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47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85.

      [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85.

      [9]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6卷(Ⅰ),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10.

      [10]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95.

      [1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295.

      [12](美)尼葛洛龐帝.數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譯.???海南出版社,1997:7.

      [13]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82.

      [1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118—119.

      [15]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330.

      猜你喜歡
      勞動人類發(fā)展
      勞動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人類能否一覺到未來?
      快樂勞動 幸福成長
      邁上十四五發(fā)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未來牌”
      中國核電(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人類第一殺手
      好孩子畫報(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1100億個人類的清明
      熱愛勞動
      砥礪奮進 共享發(fā)展
      華人時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改性瀝青的應用與發(fā)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拍下自己勞動的美(續(xù))
      吴江市| 沾化县| 滨州市| 玉田县| 布拖县| 朝阳区| 广灵县| 蛟河市| 靖安县| 苍山县| 远安县| 徐闻县| 普兰县| 自贡市| 贞丰县| 景洪市| 万源市| 三明市| 永福县| 平果县| 青浦区| 区。| 永川市| 昭平县| 博兴县| 合川市| 乌恰县| 理塘县| 霞浦县| 集贤县| 福泉市| 和林格尔县| 琼中| 淮阳县| 盘锦市| 青河县| 宁国市| 新兴县| 卢龙县| 资阳市| 永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