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邵 華
(重慶廣播電視集團(總臺)廣播新聞頻率,重慶 401147)
在新聞工作者的業(yè)務修養(yǎng)中,新聞寫作能力是一項重要內容。如果說新聞價值是新聞的第一生命,那么新聞寫作則是實現新聞價值的運作過程,二者是一個密不可分的有機整體。1964年,胡喬木在《人人要學會寫新聞》一文中曾提出:“新聞是一種時代的科學,時代的藝術”。新聞寫作就要把新聞學的一般規(guī)律和美學在語言藝術中的運用有機結合起來,那么,如何有效地將二者結合,使新聞能夠以更加鮮明而生動的形式進行傳播,這就需要我們對新聞稿件進行技巧性處理。
在這里,我將就我的一些經驗、看法與大家作一番探討。
我國有句成語——“畫龍點睛”,常用來指文章或講話在關鍵地方雇傭精辟詞語或句子點明主題,使內容更加生動有力。而新聞稿件的“畫龍點睛”之處便在于導語?!皩дZ”一般是一篇新聞的開頭,它要求以最簡練的文字寫出最重要的和完整的敘述,即通常所說的“立片言以居要”??梢?,導語的優(yōu)劣,是一篇新聞稿件成敗的關鍵。為了表達不同的含義,導語可以選用靈活多樣的形式出現:
①警句式導語。這種導語比較少見,偶爾在寫特寫或輕松活潑的報道時采用,可以給受眾耳目一新的感受,激起受眾往下深究的興趣。例如:
“真是智者千慮必有一失。以細心和考慮問題周到而聞名的某某處長今天在某某大會上竟將自己國家的全名念錯了。”
②延緩式導語1。這種寫法故意將新聞的中心內容不在導語中出現,而在后邊說出,從而給受眾造成懸念,激起受眾的好奇心。例如:
“——某日,陽光明媚,人們照常上班,主婦們照常上街買菜,學生們照常上學,生活一如既往地進行著。
在某市政府的會議室里,也像往常一樣舉行著會議,局外人看不出這座市府大樓有什么異常。但是會議正在研究一個重大的議題,考慮如何應對正在威脅著某市的一場大災難。”
③懸念式導語。這種導語形式是首先提出問題或者擺出困惑,引起受眾的關注和興趣,以激起他們繼續(xù)閱讀下文的欲望。例如:
“一架飛機能從寬僅14.62米的巴黎市中心的凱旋門門洞飛過嗎?巴黎的英雄們正在做著他們的試驗?!痹谶@則導語中,讀者首先讀到的是一個未知結果的懸念,讀者只有接著往下讀,才能找到答案。但需要提醒的是:如果這個“懸念”設置太過牽強,或者不足以吸引讀者的話,這種導語有可能適得其反。
除了以上這些寫作形式以外,筆者認為導語最為重要的一點,還在于精煉,用盡量簡短的文字表達出最核心、最吸引讀者的內容,能用一句表述,就絕不用兩句。所以,一位優(yōu)秀的新聞工作者,編寫導語的時間往往占用他們整個新聞稿件寫作一半,甚至一半以上。
(1)作為記者,大家都知道,手里經常會有許多日久天長累積下來的材料,也許粗略地一看,你會覺得這些既沒有時效性、相互之間又沒有什么關聯的東西已經無法再使用了,其實不然,這些舊材料只要與記者在最新的現場采訪中取得的“活材料”靈活、有效的穿插糅合在一起,也許會成就一篇很不錯的新聞作品。
筆者這里所謂的“舊材料”,主要指的是一些新聞背景類資料。這些材料乍一看,似乎與新聞作品“新”的要求背道而馳。其實不然,正是由于有了背景材料的襯托,新聞作品的新聞價值才得以凸顯。例如,內蒙古日報曾刊登過一篇《透過沙塵看北疆——內蒙古自治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札記》的稿件,這篇稿件運用了大量的背景材料,分別從多個方面分析了沙塵暴形成和肆虐的原因,作者還通過對數年來多個數據的對比,使讀者了解到了沙漠化的嚴重性,這些“舊材料”緊扣新聞主題,照應新聞事實,對于提升新聞作品的現實意義具有積極的作用2。
(2)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在黨和人民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向大家講述一段時期以來我國的經濟、社會、文化和建設成就是新聞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這種稿子的采寫中,記者們很容易落入俗套,就事論事或羅列數據或簡單說教,讀者不僅難以記憶,而且整篇稿件會顯得呆板。在這里,就需要我們的記者“尋找平民化視角3,請百姓自己來講述”。
例如,第21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5位一線工人代表“生活壓力賬本”追蹤》系列報道,邀請了從事建筑、環(huán)衛(wèi)、城市公交等工作的5位一線工人代表,講述自己的收入增幅趕不上教育收費、醫(yī)療收費、物價、房價、財政收入的增幅,從而發(fā)出“必須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讓職工收入實現與社會財富的同步增長,過上更幸福和更有尊嚴的生活”的呼吁。這組報道以尋常百姓的故事為報道視角,通過百姓自己的描述,真實反映了一線工人的所思所盼,緊緊配合了黨和政府著力改善民生這一主線。
再如,為迎接黨的十八大勝利召開,重慶廣電集團(總臺)廣播新聞頻率策劃推出了一組系列報道,主題是反映黨的十七大年來重慶在經濟建設、社會發(fā)展等各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和重大突破,從一個側面、一個縮影看出重慶市正在發(fā)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在確定這一主題后,廣播新聞頻率選擇了近年來變化較大、受眾感受較深的幾方面進行報道,如反映公租房建設的《政府為我蓋新房》,反映城市擴綠的《我家門口是公園》,反映重慶推行的微企政策的《我要自己當老板》等十多篇成就報道。由于稿件是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出發(fā),具有極強的貼近性和生動性,在受眾中引發(fā)了強烈的共鳴。
(3)作為一名新聞記者,采寫會議新聞是日常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一項重要的工作內容。但是,會議新聞尤其是一些程序性的會議新聞通常因其內容單調枯燥、大多缺乏新聞性,成為了記者最感棘手的問題。因此,如何寫好會議新聞,是新聞寫作中的一個重要課題。
筆者認為,寫好會議新聞最關鍵的就是要跳出會議本身,抓住會議過程中有特色、引人注目的事件來寫。例如,第20屆“中國新聞獎”獲獎作品——海南日報刊登的《省委書記向官員支招如何與媒體打交道》新聞消息,按照報道計劃,記者對海南省宣傳工作座談會的采訪只寫一篇會議消息。海南省委書記在講話時,突然脫稿講到官員如何與媒體打好交道,記者敏銳地意識到這是一個好新聞,因為輿論意識已是現代政治文化的重要構成和基本支撐。但如果把這一內容揉進會議消息,可能會被淹沒在大量的工作部署和要求中,無法取得良好的傳播效果,因此記者決定單獨成文,寫成了一篇不足600字的短消息。稿件見報后被多家網站轉載,并且成為很多單位的學習讀本。
如何寫好新聞稿,讓受眾都喜歡聽、喜歡看是我們新聞工作者長期需要面對的一個課題,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從幾個角度簡略地談了一些我的意見和看法,這些顯然不足以代表全部。不過,我認為,作為一名新聞工作者,在清楚地明白“要用短句”,“用活的語言”,“用動詞”等等新聞的基本規(guī)則外,樹立自己的新聞寫作風格也是尤其重要的。如果能清楚并掌握這一寫作規(guī)律,那么他的新聞寫作就會進入自由的王國。
[1]摘自《新聞與寫作》1993年第6期《寫活直接式導語 》
[2]摘自《新聞寫作》2011年第3期《變陳舊成新穎 化腐朽為神奇——新聞背景材料的運用》
[3]摘自《新聞戰(zhàn)線》2002年第九期《淺論成就報道“創(chuàng)新點”的建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