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費聿蓮 費 敏
近一段時間以來,我們翻看報紙、觀看電視節(jié)目時,總會眼前一亮——一個個普通百姓成了新聞主角,很多文章少了匠氣、多了樸實;更多的記者通過基層這個大課堂,更加懂得了如何才能寫出反映基層真實狀況、語言生動鮮活的好作品。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痹鴰缀螘r會議報道、家長里短、缺少靈性的無病呻吟充斥了許多媒體,觀眾也產(chǎn)生了視覺疲勞,整天看一些無關痛癢的新聞,如同每日強行咽下多日不變的飯菜?!叭罕娫谀睦?,基層就在哪里;走近群眾,就是走近基層。”這是《人民日報》2011年9月6日在頭版發(fā)出的呼喊,告訴新聞人基層并不遙遠,如果我們能夠真正走近群眾的生活、真切感知群眾的內(nèi)心,我們也就走到了基層。中央電視臺率先推出了記者走基層專欄,來自基層的最真實的報道帶給了我們深深的震撼。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在《基層中國》專欄中播出《竺大爺?shù)男腋M砟辍?、《“低保戶”周素艷搬家》等報道,反映普通百姓的親身感受,捕捉他們真實的生活片段,增強報道的感染力和說服力。各新聞單位也紛紛加入走轉(zhuǎn)改的洪流中,一時間媒體人活力迸發(fā)。對于時下紅紅火火的走基層活動,筆者想談談自己的看法。
下基層不僅要身入,更要心入。心不入,就聞不到大地的泥土味,也聽不到百姓的心里話。有些記者走基層滿足于走馬觀花,基層給個什么樣的材料抄一抄編一編,萬事大吉,這樣永遠寫不初來真正有價值的新聞。記者要深入采訪,用心靈感受百姓生活,才能寫出接地氣的好作品。實踐證明,那些流傳于世、在社會上產(chǎn)生巨大影響的不朽之作,無不是記者深入基層寫出來的。一棵樹只有把根扎深,才能枝繁葉茂、煥發(fā)活力。中新社記者郭金超在參加“中央新聞單位青年編輯記者延安行”活動后坦言,通過在延安的幾日,使他真正地明白了新聞工作的根在基層。真正的有責任感的記者應該到礦山的普通勞動者身邊去,到汗雨揮灑、暖意撲面的農(nóng)村大棚中去,到喜遷新居的棚改群眾家里去,到充滿歡聲笑語、溫情滿溢的福利院去,到熱火朝天的工作崗位上去……用心,用情,在生活中找尋國家政策與群眾生活的結(jié)合點,找尋新聞宣傳與受眾需求的著力點。
央視記者走基層到寧陜公路段新路道班采訪,與道班班長李德現(xiàn)在同吃同住同勞動中真心交流;央視主播郎永淳下到了下水道里,體驗下水道工人的生活,這些鏡頭都隨時會在我們的腦海里重現(xiàn)。當然了走基層不是簡單地讓記者去吃點苦,更重要的是讓記者了解主人公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存狀況,使記者真正用“心”寫出發(fā)自肺腑的有貼身體會的好新聞,不是主觀臆想而是客觀報道。
已故中國第一代王牌飛行員王延州退役后默默生活在日照一個山區(qū)鄉(xiāng)鎮(zhèn),過著拮據(jù)的生活,后來我們?nèi)照諒V播電視臺的記者在基層采訪中了解到這一信息及時深度挖掘予以報道,讓這位立下赫赫戰(zhàn)功的耄耋老人的英雄事跡重見天日,也讓王老走入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座談會。雖然目前王老已經(jīng)故去,但我想他走得心安,走得毫無遺憾,是我們的記者幫王老圓了自己的夢想。
記者“走基層”,既要“報喜”,也要“報憂”,報道要客觀。由于受社會某些不良風氣的影響,我們一些新聞記者善于搞“正面報道”,不愿意搞”負面報道”。認為多搞點“正面報道”受基層歡迎、領導更開心,還可以多交朋友,擴展“關系戶”;認為搞“負面報道”,難免“得罪人”,費力不討好,讓走基層變了“味”。
要知道,事物都是”一分為二”的。記者“走基層”,在積極抒寫和弘揚“真、善、美”的同時,也要鞭撻和抨擊那些污染人們“精神靈魂”、襲擾社會文明進步的“丑惡現(xiàn)象”和“污泥濁水”。這些雖然不是主流,但也是當今社會的“熱點”和“焦點”。許多基層干部群眾盼望記者“走基層”,常到下邊來,就是便于向記者反映他們的心聲和訴求,期盼得到輿論上的援助。記者就應該客觀真實的把隱藏著的一些深層次問題報道出來,當好人民大眾的“代言人”,當好黨和政府的“好參謀”,真正發(fā)揮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作用。
就是因為本著客觀真實報道的原則,針對貴州羅甸持續(xù)十年之久的小學生自己背柴生火做飯、租住校外民房等問題,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先后四次深入當?shù)靥皆L,實地跟進了當?shù)赝ㄟ^政府財政投入、社會愛心捐助,建起食堂與宿舍樓的過程。針對云南祿勸湯郎箐小學的實際困難,央視記者也是多次展開報道,及時跟進當?shù)匦W生從吃不到肉,到收到全國慈善捐助、建立“慈善賬本”的變化過程。當然了記者不是萬能的,也不是說記者報道過了的群眾生活難題都能解決,至少在輿論上給了群眾無形的援助。這才是當代媒體人應該真正擔當?shù)呢熑嗡凇?/p>
去年,全國蘋果大豐收,日照市河山鎮(zhèn)的果農(nóng)們也迎來了一個豐收年,記者深入基層采訪時發(fā)現(xiàn),要報道的重點不是蘋果大年小年,而是果農(nóng)們正為蘋果銷售愁上心頭,蘋果銷售不出去就會面臨過冬儲藏費用增加的問題,記者冒著凜冽的寒風數(shù)十次現(xiàn)場采訪,呼吁愛心人士購買蘋果,并積極幫助聯(lián)系有關企業(yè)單位獻愛心,銷售蘋果幾十萬斤,消解了部分果農(nóng)的燃眉之急。雖然在記者的采訪中沒有展現(xiàn)豐收的喜悅,但卻為百姓解決了部分實實在在的困難,我們?yōu)檫@樣的記者喝彩。
“腳底板下出新聞”是新聞界的一句老話,到今天,這種精神不能丟。走轉(zhuǎn)改活動開展以來,廣大新聞工作者奔赴基層一線,與廣大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體驗社會改革發(fā)展的生動實踐。“走基層、轉(zhuǎn)作風、改文風”是一次活動,也是對新聞記者的一次歷練和對其職業(yè)素養(yǎng)的提升。但是,“走基層”是一個長期復雜的系統(tǒng)工程,不是蜻蜓點水式的“一哄而起”,不是暴風驟雨式的“群眾運動”,也不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式的被動應付。
我們希望走基層不能有休止符,走基層應該作為一項長效機制,不需要組織、不需要發(fā)動,成為媒體人的自覺行動,并納入媒體人綜合考評體系,比如把下基層的經(jīng)歷作為評先樹優(yōu)的必備條件,當然也不是說提倡下基層就和“上山下鄉(xiāng)”一樣讓記者長期蹲在農(nóng)村、街道和廠礦,記者一撥一撥的輪崗也行,只要不間斷和基層的聯(lián)系和交流,就能不斷為基層帶去新鮮空氣,也為新聞行業(yè)帶來足夠的人氣和地氣,使中國媒體這棵參天大樹的根基越來越旺盛。
(山東日照廣播電視臺,山東日照 276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