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娟
根據(jù) “05方案”要求,高職院校都必須開設《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兩門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兩課”)。通過“兩課”教學,一方面宣傳和灌輸黨和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另一方面,培養(yǎng)和提高大學生思想道德素質、明辨是非能力,砥礪情操,促進人的全面發(fā)展。從實際效果來看,受課程性質等因素的影響,高職“兩課”課堂教學普遍存在針對性不強、有效性不夠的問題,使高職“兩課”課堂教學的主要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fā)揮,對高職院校既定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沒能產生應有的積極作用[1]。
筆者認為高職院?!皟烧n”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有待增強,必須從策略的角度來研究高職院校“兩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從教學策略上而言,主要是指教學方法的可操作性,在實踐中的可行性,產生良好結果的可靠性。教學實踐中,我們可以從效率、效果、效益三個維度來考察、提高 “兩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教學效率主要解決教學的投入與產出問題,簡言之即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以最少的時間獲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從而達成教學目標?!皟烧n”教學理論性強、教學知識點多、教材內容單調枯燥,要提高“兩課”課堂教學效率,須從內容與方法兩個方向同時入手。
厘清框架,明確教學重點,是提高“兩課”課堂教學效率的前提?!皟烧n”課堂教學內容政治性、理論性強且枯燥乏味,平鋪直述式的講解會讓學生不知所云。因此,“兩課”課堂教學中老師的第一個工作就是厘清框架,明確重點,在有明確目標的情況下帶領學生各個突破,提高教學效率。以《概論課》為例,仔細鉆研教材就會發(fā)現(xiàn)現(xiàn)行《概論課》教材中每個教學內容的編寫幾乎都分別回答了 “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個邏輯關聯(lián)密切的問題。對此,在教學實踐中,老師可以先把這三個問題明確并將相關教學內容規(guī)范到問題之下并進一步明確本堂課的教學重點,使學生學習起來一目了然。
掌控全面,分散教學難點,是提高“兩課”課堂教學效率的關鍵。教學難點是指學生理解有困難的學習內容。高職院校的學生底子較差、社會閱歷較淺,對“兩課”教學難點的突破存在一定困難。對此,“兩課”老師應全面掌控任教課程內容,將教學難點適當予以分散,帶領學生一步一步循序漸進予以突破。以《概論課》為例,概論課教材采用總分結構,從第三章到第十五章的內容在第一章、第二章里面都做了簡單的介紹。對此,概論課老師在講解第一章 和第二章總論部分時可以對后面章節(jié)的教學難點預先控制,為今后教學做好鋪墊。像在講解第二章“解放思想是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大法寶”這一知識點時可以要求學生查閱資料了解我國的三次思想大解放。通過資料查閱,學生就會了解以1992年鄧小平同志南巡講話發(fā)表為標志的第二次思想大解放主要突破了“姓資姓社”的爭論。這一了解對幫助學生突破第八章第一節(jié)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教學難點“社會主義是否也可以實行市場經濟”將發(fā)揮重要作用,課堂教學效率將明顯提高。
形象描述,巧妙類比,是提高“兩課”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保障。兩課教學政治性、理論性強,《概論課》尤其突出。要提高“兩課”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老師在課堂上講解時應盡量避免枯燥的政治報告式的表述方式,而應充分結合學生的語言特點和理解能力對知識點做生活的、生動的形象描述,當然這種描述還應是科學的、合理的。此外,還可借助教學輔助設備對教學內容展開形象描述,例如現(xiàn)在已基本普及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設備,就可以很好地彌補單純語言描述的不足,通過圖片、視頻等給學生立體呈現(xiàn)知識要點,增強課堂教學的直接觀感。
國家有關部門明確要求思政教育要“三進”,即進課堂、進教材、進頭腦。其中進課堂、進教材容易,但如何讓理論真正走進學生的頭腦,提高思政教學的教學效果,是一個很現(xiàn)實的難題?!皟烧n”教學的內在效果強調學生能否把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內化為自己的道德行為準則,主要解決學而不用、學而不信的問題。在高職“兩課”教學過程中,思政老師可以結合高職學生的身心特點與思政課的教學要求,從以下三個方面提高“兩課”教學效果。
作為一名思政老師,要想上出一堂精彩的思政課,設問尤其重要。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設問首先在發(fā)問內容上要避免“高而空”的設問,很多人主張問題要宏觀大氣涵蓋整個教學知識點。但殊不知思政教學本來就是很宏觀的東西,老師講課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化宏觀為微觀,讓學生在點滴中掌握理論知識要點,因此思政課堂上的設問首先就要避免“高大全”。一個有效的設問應該從細微處入手,應該針對明確的理論知識點,能夠引導學生掌握相關要點。其次思政課教學的有效設問在形式上可以多樣化,避免一味的師問生答模式,可以是生問師答,生問生答等多種形式,加深學生對相關問題的印象。
有效的課堂討論,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fā)揮其在教學中的主體作用有著巨大的作用。就“兩課”而言,怎樣的課堂討論才是有效的?第一,討論主題要有效。“兩課”課堂教學中討論主題的選定應堅持以教學內容為中心,以學生實際為出發(fā)點,問題設計簡單明了為總原則。對于那些還未形成定論、社會爭議聲音較大的選題盡量不要選用,而對一些趨向未來的問題則可以組織學生多予以討論。例如:對臺灣問題的解決看法,國際形勢部分對中美關系的走向等等。第二,討論過程要有效。思政老師要確保自己能夠駕馭整個討論過程,并對學生的各種討論結果有充分的預案準備,能夠引導學生向教學所需要的方向發(fā)展。
課堂討論解決了學生的課堂參與度的問題,而教學情境的設計則可解決學生對教學內容的認同度問題。思政理論課既是高深的但也是生活常態(tài)的,通過積極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投射生活實際,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教學內容。在“兩課”課堂教學中,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以生活化為最高準則,靈活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活動情境,吸引學生的關注,活躍課堂氣氛。
教學魅力,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由于其教學的功力而引發(fā)的一種內在的、持久的、強大的教學吸引力。教學魅力對達成教學目標具有積極作用。思政老師教學魅力的養(yǎng)成除要注重提升自己的性格魅力,讓教學具有親和力、感召力外還應注重提升自身的學識魅力。讓淵博的學識成為提升教學魅力的基礎。筆者認為,思政課課堂教學是否有效不僅僅在于學生熟記了多少理論知識點,還在于學生通過課堂45分鐘的學習其知識面向外延展了多少。不論高職學生的知識功底如何,其內心深處還是渴望學到更多更好的知識的。而學生知識的延展則依賴于廣大思政老師的廣博學識,一位極具教學魅力的思政老師不會停留在讓學生背與記,而會更注重讓學生掌握與課本理論知識緊密相關的外在知識,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開闊學生眼界,讓學生超常思考、深層領悟。
“兩課”教學的外在效益,即教育客體能否把內化了的思想道德準則外化為自己的行為,從而促進社會的和諧發(fā)展,解決課堂教學的社會功能問題。它強調經過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進展。比較于其它學科,思想政治課的教學效果具有二元性,即顯性效果與隱性效果。 其中比較難以控制的是隱性效果,即思政理論課對學生的長遠影響[2]。對此,我們可以從以下兩個方面努力。
思政老師在講授理論知識的過程中,要以聯(lián)系學生實際為基礎,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活動。思政課雖然是理論課,但不能從理論到理論,更不能為理論而理論。無論什么理論,最終都要用來指導實踐,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教學亦不例外。因此,要提高思政理論課教學的有效性,就要把理論知識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起來,把理論知識融入到學生的內在經驗。只有這樣,在課堂內高職思政理論課才能擺脫以往枯燥乏味的境況;而在課堂外,理論知識也能內在轉化為學生的行為準則,指導學生行為。例如:《概論課》第二章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的精髓中強調:實事求是就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理論聯(lián)系實際,實事求是,在實踐中檢驗真理和發(fā)展真理。在講授這部分內容時,思政老師可以結合學生實際和高職教育的特點,針對部分高職學生輕慢對待實習實訓的情況開展教育,告誡學生高職學習就是實踐教育,在校期間一定要重視實習實訓、重視實踐,要在實習實訓中檢驗自己所學的專業(yè)知識,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讓學生對照自身,反思自己的實際行為,引起學生共鳴。
課堂教學使學生對原理和概念有了基本的認識和理解,但畢竟教學課時有限、教學手段有限,教學效果有限,若要完全達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人、塑造人的目的則需要充分發(fā)揮課外實踐的作用,將思政課與學生的專業(yè)學習、在校活動乃至日常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使思政教學真正走出課堂,走進學生頭腦。從一般意義上理解思政課的實踐環(huán)節(jié)是以參觀、討論等形式為主的,活動形式缺乏新意,且職業(yè)教育特點不夠突出,也不大受學生歡迎。那么如何簡便有效地開展思政課課外活動,使思政課課堂教學落到實處,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充分利用班團活動平臺,將教學內容與班團活動主題充分結合,將課堂理論知識轉化為學生的實踐活動。例如:緊密貼合教學內容的毛澤東詩詞朗誦會、改革開放大家談等等,緊密貼合時代主題的辨析與反思——小悅悅事件、藥家鑫的罪與罰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既可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豐富教學形式,也可促進“兩課”課堂教學內容不斷向外拓展,提高教學效果。
[1]王鵬.關于高職院校兩課教學的思考[J].教學研究,2007(02).
[2]曲建武,張雪飛.增強思政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