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軍 李久民 宮春明
火針加中藥治療帶狀皰疹65例
李久軍1李久民2宮春明2
(1河北鋼鐵公司黑山鐵礦職工醫(yī)院,黑山067412;2河北省承德縣中醫(yī)院,承德067400)
目的 觀察火針加中藥治療帶狀皰疹的臨床療效。方法65例患者用火針加中藥治療。結果65例中治愈53例 (81.53%),好轉9例(13.84%),未愈3例(4.61%),總有效率為95.39%。結論火針外治及中藥內服的治療方法,治療帶狀皰疹療效滿意。
帶狀皰疹;火針;中藥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種以沿周圍神經(jīng)分布群集皰疹和神經(jīng)痛為特征的病毒性皮膚病。中醫(yī)學稱之為 “纏腰火丹”、“火帶瘡”、“蛇丹”等,是臨床上一種多發(fā)性疾病。筆者自2008年以來采用火針加中藥內服治療帶狀皰疹65例,效果滿意,現(xiàn)報告如下。
1.1一般資料65例中男39例,女26例;年齡19~78歲;病程5~26d;皮損部位在胸背部28例,腰肋部33例,頭頸部3例,上肢1例。
1.2診斷標準①基本損害,皮損多為綠豆大小水皰,簇集成群,皰壁較緊張,基地色紅,常單側分布,排列成帶狀。嚴重者,皮損可表現(xiàn)為出血性,或可見壞疽性損害。②皮疹好發(fā)胸、脅部,頸部次之。③皮疹出現(xiàn)前,常有局部皮膚刺痛或灼熱感,可伴周身輕度不適、發(fā)熱,自覺疼痛明顯,可有難以忍受的劇痛或皮疹消退后疼痛。
1.3治療方法①火針療法:采用圍刺和點刺兩種方法。操作時要求患者根據(jù)皮損部位選擇坐位或臥位,術者先對需針刺的部位進行常規(guī)消毒,然后將火針在酒精燈上燒至白亮。圍刺法:根據(jù)皰疹的發(fā)展方向,將燒白亮的細型火針 (直徑0.5mm)對皰疹較密集的局部周緣進行平刺、圍刺。點刺法:將燒白亮的中號平頭火針(1.0mm)對初起的皰疹中心進行點刺,點中時??陕牭健芭?、啪”聲。治療時術者手法要熟練、輕巧,做到速刺疾出,不留針,并嚴格掌握針刺適應癥。一般四肢、腰髖部刺入0.5寸,胸背部不超過0.2寸。囑患者施術當日避免洗浴,如出現(xiàn)針孔灼熱,微腫或瘙癢等現(xiàn)象切勿搔抓,以防感染。此法一般施術2~3次即可。②中藥內服:當用分利濕熱,涼血解毒法。藥用水牛角粉30g(先煎1小時),青黛10g(包煎),牡丹皮15g,玄參15g,生地黃15g,黃連12g,玳瑁6g,黃芩15g,滑石30g,土茯苓30g,苦參15g。便秘者加大黃;疼痛甚者加延胡索,乳香;瘙癢明顯者加白鮮皮,地膚子?;疳槸煼ǜ羧?次,治療2~3次即可;中藥內服每日1劑,5d為1療程,酌情治療2~3療程。
2.1療效標準治愈:皮疹消退,臨床體征消失,無疼痛后遺癥;好轉:皮疹消退約30%,疼痛明顯減輕;未愈:皮疹消退不足30%,仍有疼痛。
2.2臨床療效65例中治愈53例(81.53%),好轉9例(13.84%),未愈3例(4.61%),總有效率95.39%。
帶狀皰疹與水痘為同一種水痘-帶狀皰疹病毒所引起,在無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 (多數(shù)為兒童)初次感染此病毒后,在臨床上表現(xiàn)為水痘或呈隱性感染,以后此病毒進入皮膚的感覺神經(jīng)末梢,且沿著脊髓后跟或三叉神經(jīng)節(jié)的神經(jīng)纖維向中心移動,持久地潛伏于脊髓后跟神經(jīng)節(jié)的神經(jīng)元中。在各種誘發(fā)刺激的作用下,可使之再活動、生長繁殖,使受侵犯的神經(jīng)節(jié)發(fā)炎及壞死,產生神經(jīng)痛。同時,在活動的病毒可沿著周圍神經(jīng)纖維而移動到皮膚,在皮膚上產生的帶狀皰疹所持有的階段性水皰疹。偶爾病毒散布到脊髓前角細胞及運動神經(jīng)根,引起肌無力或相應地區(qū)的皮膚發(fā)生麻疹。
激發(fā)帶狀皰疹的原因,目前尚未完全弄清。潛伏期特異抗體長時間持續(xù)低水平,隨著帶狀皰疹的出現(xiàn),正常肌體的特異性IgG,IgM、和IgAs水平迅速增高;在播散期,50%病人的血清中找到抗原抗體復合物,提示組織損傷可能由免疫復合物所引起。在細胞免疫應答方面,特異性免疫抑制可能是病毒再激活和發(fā)生播散的主要原因。據(jù)報道,一般非腫瘤住院病人中,帶狀皰疹發(fā)病率0.22%,而惡性淋巴瘤的住院病人中,其發(fā)病率為9%,在白血病中為2%,在其他惡性腫瘤中為0.46%,接受大劑量放療和化療的骨髓移植患者帶狀皰疹發(fā)病率高達50%以上,約1/3發(fā)生播散。使用細胞毒藥物及接受大劑量的皮質類固醇治療的患者,皆有增加V-Z感染的危險性。此外,帶狀皰疹亦可因外傷、過勞、各種感染及應用砷、銻等重金屬藥物而誘發(fā)。
本癥多好發(fā)于春秋季節(jié),成人多見。一般先有輕度發(fā)熱,疲倦無力,全身不適,食欲不振以及患部皮膚灼熱感或神經(jīng)痛等前驅癥狀。但亦有無前驅癥狀即發(fā)疹者。經(jīng)1~3d后,在一定神經(jīng)分布區(qū)域發(fā)生不規(guī)則的紅斑,繼而出現(xiàn)多水或群集的粟粒至綠豆大的丘皰疹,迅速變?yōu)樗?,內容透明澄清,皰壁緊張發(fā)亮。一般在發(fā)病后2~5d內不斷有新的皮疹出現(xiàn)。數(shù)日后水泡內容可混濁化膿,或部分破裂,形成糜爛面,最后干燥結痂,痂脫而愈,可留有暫時性淡紅色斑或色素沉著,不留瘢痕。皮疹多沿同一周圍神經(jīng)分布,排列成帶狀,發(fā)生于身體的一側,不超過中線,有時在中線的對側,可有少數(shù)皮疹,此是由于橫過對側的神經(jīng)小分支受累所致。好發(fā)部位為肋間神經(jīng)(占53%)、頸神經(jīng)(常為第2、3、4頸椎,占20%)、三叉神經(jīng)(包括眼,占15%)及腰骶部神經(jīng)(占11%)。
中醫(yī)學稱之為 “蛇串丹”、“纏腰火丹”、“火帶瘡”等。本病帶狀皰疹的主要病機為毒邪與肝火、濕熱搏結,阻于經(jīng)絡,氣血不通所致。實踐證明,采用火針對患部進行圍刺和點刺,不僅可達到通絡止痛、疏散凝滯和瀉熱利濕之功效,而且應用火針對皰疹較密集的患部周緣進行圍刺,可使皰疹的發(fā)展得到有效的控制。為更好地提高療效,在火針治療的基礎上,筆者辨證予中藥內服,以分利濕熱,涼血解毒為大法。結果表明,采用火針外治及中藥內服的治療方法,收效較為滿意。
葶藶子——瀉肺之王
【歌訣】
瀉肺稱王葶藶子,
專治陽水煩面赤。
肺壅喘咳痰飲除,
瀉肺消痰平喘速。
【釋義】中藥瀉肺中水飲首選葶藶子。其可瀉肺中之水氣,消肺中之痰涎水飲,亦有平喘之功,專治陽水暴腫,面赤煩渴,亦治肺壅咳嗽膿血,痰涎喘急。
【藥解】葶藶子為十字花科植物獨行菜Lepidium apetalum Willd.或播娘蒿Descurinia sophia(L.)Webb ex Prantl的成熟種子。前者稱 “北葶藶”,后者稱 “南葶藶”。
性味歸經(jīng):味苦、辛,性大寒。歸肺、膀胱經(jīng)。
功效: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主治:①痰涎壅盛,喘息不得平臥。②水腫,懸飲,胸腹積水,小便不利。
用法用量:煎服,5~10g;研末服3~6g。
各家論述:
1.《神農本草經(jīng)》:“主癥瘕積聚結氣,飲食寒熱,破堅逐邪,通利水道?!?/p>
2.《名醫(yī)別錄》:“下膀胱水,伏留熱氣,皮間邪水上出,面目浮腫。身暴中風熱痱癢,利小腹?!?/p>
3.《開寶本草》:“療肺癰上氣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飲?!?/p>
【常用藥類】桑白皮甘寒,藥性較緩,長于清肺熱,降肺火,多用于肺熱咳嗽、痰黃及皮膚水腫;葶藶子力量峻猛,重在瀉肺中之水氣、痰涎,利水力量強,亦可兼治胸腹積水之證。
【臨證應用】南葶藶子又稱甜葶藶,味淡而下泄之性較緩,功偏泄肺平喘,雖泄肺而不傷胃,多用于痰飲咳喘等;北葶藶子又叫苦葶藶,味苦而下泄之性較急,偏行水,泄肺而易傷胃,用于胸腹積水重癥。
——摘編自人民軍醫(yī)出版社 《臨證藥王歌訣》
10.3969/j.issn.1672-2779.2013.18.068
1672-2779(2013)-18-0087-02
蘇 玲
2013-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