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敦煌城市文化的發(fā)生及其嬗變

      2013-08-15 00:44:15張興龍
      泰山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敦煌文化

      張興龍

      (淮海工學院 文學院,江蘇 連云港 222005)

      作為中國古代絲綢之路上的標志性城市之一,敦煌的城市形象、文化內涵與絲綢之路有著血脈紐帶關系。一方面,古代敦煌城市的發(fā)生、發(fā)展與繁榮離不開絲綢之路的開辟和發(fā)展,并由此導致了敦煌城市被綿長的絲綢之路文化纏繞交織千年之久。這固然有利于敦煌城市文化品牌形象的塑造和內蘊的積淀,但是,另一方面,當人們習慣于用絲綢之路文化的“宏大話語”來概括敦煌城市文化的時候,往往忽視了絲綢之路城市群的內部差異性,換言之,敦煌城市文化的發(fā)生既非“先驗”地生成,發(fā)展過程也并非鐵板一塊,在不同的“歷史區(qū)間”上往往凸顯不同的文化個性。在都市化浪潮席卷中西部城市的現實背景下,追溯敦煌城市文化的歷史發(fā)生源頭,厘清發(fā)展、嬗變的過程,對于真切了解敦煌城市文化的深層結構,以及當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開發(fā)和再生產,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敦煌城市文化發(fā)生的歷史源流

      任何一個城市都是物理性的建筑實體和人文性的文化歷史的雙重建構。前者包括了經過長期經營建設而形成的城市格局、宮殿、寺觀、府第、園林、街道、民居等物質環(huán)境或體形環(huán)境,這些是城市存在的物質現實基礎和空間結構,是人們對城市得以感官化、形象化的邏輯前提。后者包括了城市物質環(huán)境負載的社會結構、組織制度、價值觀念、思維方式、文學藝術等內部蘊涵,它們是城市存在的非物質性的人文基礎和歷史結構,是為建筑物灌注“生氣”和“理念”的“城市的靈魂”。在這個意義上,對敦煌城市文化發(fā)生的歷史追溯,就可以而且應該關注敦煌城市發(fā)生時期的物質載體和人文積淀。而按照意大利維柯在《新科學》一書中的著名觀點,事物的起源決定了本質。城市的出現既然是人類文明形態(tài)發(fā)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那么,對城市物質、非物質文化歷史源流的追溯,就有必要對城市發(fā)生之前綿長而廣闊的區(qū)域地理自然環(huán)境和種族人口結構狀況等方面加以考證、梳理和廓清,這既是敦煌城市文化發(fā)生的歷史背景,也具有追根溯源的學理性意義。

      首先,從種族人口的人文維度上說,敦煌地區(qū)長期生活的土著少數民族的社會結構,是后來敦煌城市文化民族形態(tài)發(fā)生的歷史源頭。

      “敦煌”一詞最早見于《史記·大宛列傳》,據東漢應劭解釋,“敦,大也;煌,盛也”,意為盛大輝煌之意??脊艑W研究表明,在距今約4000年前,相當于舜禹時的上古時期,敦煌地區(qū)就有人類的先民在這里繁衍生息。《尚書》曾記載,舜“竄三苗于三危”(敦煌古稱“三?!?。這是對敦煌歷史上土著居民的最早記載??脊虐l(fā)現,在我國夏、商、周時期,這里就有屬于玉門火燒溝文化類型的羌戎居住。也就是說,在敦煌城市發(fā)生之前,這一地區(qū)的種族結構狀況與絲綢之路東部城市有著本質的不同。

      春秋時期,敦煌一度被稱為“瓜州”,其得名源自本地盛產美瓜。此時的敦煌,居住的民族有月氏、烏孫等游牧民族。戰(zhàn)國時期,隨著月氏勢力逐漸強大,不僅吞并了居住在敦煌的羌人,而且擊敗驅趕走了烏孫民族,由此成為統(tǒng)治敦煌的新民族。秦漢之際,北方的匈奴民族日益崛起,開始向周圍廣大地區(qū)擴張侵略,他們很快席卷了草原來到了敦煌地區(qū),打敗了長期生活于此的月氏民族,此后,敦煌便為匈奴人占據。但是,匈奴人對敦煌的統(tǒng)治時間并不長。西漢時期,漢武帝為了徹底解除西北匈奴民族對漢族政權的長期威脅,發(fā)動了一系列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經過一番慘烈的戰(zhàn)爭,最終成功迫使匈奴北撤,漢武帝設置了武威、張掖、酒泉和敦煌河西四郡,河西地區(qū)歸入漢朝版圖。為了加強對河西地區(qū)的控制,漢武帝時期開始了對這些地區(qū)大規(guī)模的移民墾田,由此導致了敦煌地區(qū)民族結構、生產方式從最初從事游牧生產的少數民族,到從事耕種的漢族移民的前所未有的轉變。據學者葛劍雄研究指出,西漢時期,河西四郡的人口基本都是內地移民這一點是確定無疑的?!耙泼袷加谠魉哪?,以后續(xù)有增加。部分移民并非一次定居,而是隨著漢朝勢力的擴張和鞏固逐步由內向外緣移居。”[1]由此可以斷定,至少在漢代之前,敦煌地區(qū)民族人口結構依然是游牧少數民族居于主導地位,漢族文化的影響力尚無法對敦煌區(qū)域文化產生根本的影響,直到大量漢族移民來到敦煌,才有了敦煌城市文化的發(fā)生,而受到當地游牧少數民族社會結構的影響,后來敦煌城市文化中異域民族形態(tài)的發(fā)生、滲透和交織,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其次,從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物質維度上說,敦煌地區(qū)險峻的地形,奠定了敦煌城市文化原始形態(tài)中的軍事堡壘性質。

      自然地理環(huán)境是一切城市文化發(fā)生的最基本元素。世界上早期城市的發(fā)生大多與軍事防御相關,而軍事功能的凸顯往往受到自然地理環(huán)境因素的影響。在地理環(huán)境上,敦煌屬于被高山、戈壁、荒漠包圍起來的盆地。它的東面是茫茫的戈壁灘,南邊是阿爾金山延伸的綿長山脈,西面是浩瀚的庫姆塔格沙漠和南湖戈壁灘,北面則是馬鬃山山系的余脈北塞山。在地理位置上,敦煌地處河西走廊最西端,甘肅、青海、新疆三省區(qū)的交界地帶,是區(qū)域交通的樞紐和中心,由此導致了敦煌成為絲綢之路河西道、青海道和西域南、北交匯處的一大邊關要塞。從敦煌東北經過安西,是通向中原的河西大道;西出陽關,沿絲路西域南道與新疆的若羌縣相交;西北經由玉門關,順西域北道可通往哈密和羅布泊;南行穿越阿克塞哈薩克族自治縣,翻越阿爾金山,可以直達青海省的格爾木。敦煌坐中四連,實為絲綢之路上最大的交通樞紐。從這里西行,經過中亞,可以和南亞、西亞乃至整個歐洲聯系起來,如此險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重要的交通位置,從一開始就奠定了敦煌軍事堡壘的戰(zhàn)略意義,軍事防御成為敦煌城市文化原始形態(tài)中最基本的功能。

      至此,我們可以說,漢代以前的敦煌,在正式開啟絲綢之路之前,其文化深層結構受到土著少數民族的影響,再加上險峻的自然地理環(huán)境和重要的地理位置,城市的軍事防御功能是敦煌城市文化原始形態(tài)發(fā)生的精神基因。

      二、敦煌城市功能從軍事重鎮(zhèn)到商貿中心的嬗變

      敦煌城市文化的嬗變可以從多向度加以闡釋。從城市功能的層面上說,世界早期城市文化發(fā)生的一個普遍特征在于單一的軍事功能凸顯。隨著城市文明形態(tài)的發(fā)展和成熟,軍事堡壘性質的城市功能逐漸弱化,政治性、經濟性和文化娛樂性的功能日益增強。這種城市功能嬗變的過程,既是社會生產力水平整體進步的標志,也是個體城市文化擺脫粗糙的原始形態(tài),城市功能更趨完備的證明。從最初的單一軍事功能發(fā)展到以經濟貿易功能為主的區(qū)域性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是敦煌城市文化嬗變的第一個表征。

      張謇出使西域的“鑿空”之行,在正式拉開漢帝國絲綢之路文化序幕的同時,也開啟了敦煌城市文化功能嬗變的歷程。漢武帝元鼎六年,西漢政府正式設置敦煌郡,這表明西漢政府把敦煌作為維護西部邊疆政治穩(wěn)定、軍事安全的重要城市,對敦煌的控制也不再僅僅停留于駐扎軍隊的層面,而是以鞏固統(tǒng)治、充實經濟、維護穩(wěn)定作為要務。這種變化雖然并沒有從根本上改變敦煌軍事要塞的城市性質,但是,區(qū)域性的政治中心地位的提升,還是為經濟貿易的商業(yè)文化、娛樂文化形態(tài)的增強奠定了基礎。西漢末年到東晉初期這段時期的歷史,尤其鮮明地體現了敦煌城市文化的這種轉型。一方面,敦煌城市經濟獲得了快速發(fā)展,戰(zhàn)略地位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中央主管西域事務的護西域副尉長駐守敦煌,此時的敦煌成為統(tǒng)轄西域的軍事和政治中心城市。而且,自西漢政府開創(chuàng)的對敦煌城市政治、經濟和軍事綜合功能發(fā)展的思路和控制力量,歷經整個三國、兩晉歷代封建政府并無明顯改變。三國時期,敦煌仍置敦煌郡,屬曹魏政權管轄。西晉時期承襲不變。東晉隆安四年李暠建立西涼國,定都敦煌。雖然西涼國建都敦煌的時間非常短暫,但是,這一事件表明敦煌已經從一個單純的西北軍事堡壘發(fā)展成為全國性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北魏初置敦煌鎮(zhèn),公元526年置瓜州,敦煌均為治所。整個漢魏之際,雖多有戰(zhàn)亂,但敦煌的經濟和商業(yè)日漸繁榮,中原文化廣為傳播,佛教東漸興盛,敦煌一度成為西域地區(qū)的文化中心。而且,在東晉時期,敦煌誕生了城市建筑雕塑文化的杰出代表莫高窟。另一方面,研究表明,漢代設置張掖、酒泉、武威、敦煌四郡,進一步從軍事和設施上保障了這條橫跨亞歐的貿易通道的暢通,從此,外國使團和商旅頻繁地出現在絲綢之路上,這時的敦煌已經是“華戎所交一都會”。換言之,商品經貿的文化功能已經成為這座軍事要塞的重要表征??脊刨Y料表明,敦煌故城范圍南北長1132 米,東西寬718 米。就地取土,層層夯筑,夯層厚12 厘米,垣基寬6-8米,殘高4 米許。四角筑高大的角墩,今仍存高16米許,高出城墻一倍,下部夯筑,上部多土坯壘砌。該城為漢代故城,經西涼、唐代兩次加固維修,由此可以推測當時敦煌城市具備了相當的規(guī)模。

      在荒涼的西北戈壁,敦煌能夠從一個軍事要塞發(fā)展成為令人矚目的文化中心,一方面源自該地區(qū)獨特的地域文化對外來文化的吸附力,另一方面,還在于這個城市對周圍廣大地區(qū)形成的輻射力、影響力。這種強大的文化吸附功能絕非一般軍事要塞所能達到的。這正是芒福德所說的城市具備“容器”一樣的容納、吸附文化功能的體現,“這種容器通過自身那種封閉形式將各種新興力量聚攏到一起,強化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從而使總的成就提高到新水平”[2]。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絲綢之路上每一座城市都具有重要的軍事價值,但是,能夠像敦煌這樣聚集、吸附強大的文化資源,凝聚成為名震國內的文化中心,顯然超出了一般軍事重鎮(zhèn)偏于防御的文化形態(tài),它標志著敦煌城市文化軍事功能的淡化和經濟、文化功能的凸顯。

      隋唐以后,敦煌城市文化的主流形態(tài)徹底被經濟貿易的商業(yè)文化功能所取代。隋朝大業(yè)三年,政府再一次置郡敦煌郡,由此穩(wěn)定了敦煌的政治地位,更重要的是,在大業(yè)年間,隋煬帝在張掖召開盛會,宴請西域27 國首領,這一史無前例的“國際招商”活動,促進了“絲綢之路”商業(yè)貿易的繁榮,凸顯了敦煌城市文化中的商業(yè)經濟色彩。隋朝滅亡之后,唐朝政府在此駐扎囤積重兵,加強對西北地區(qū)邊塞的守衛(wèi),保障絲綢之路的商貿往來,敦煌城市經濟文化全面繁榮,成為絲綢之路乃至整個西北地區(qū)最著名的城市。這一時期,敦煌城市經濟貿易的商業(yè)文化,以及充滿異域風情的文化藝術,已經成為敦煌城市文化最具有影響力的符號。

      宋代以降,敦煌一度被西夏王朝占領。絲綢之路日益衰敗,元代曾設置敦煌為沙州路總管府,隨著元代的覆滅,明朝永樂三年,改為沙州衛(wèi),嘉靖七年,明朝政府關閉嘉峪關,從此以后,瓜州、沙州均再無建置長達200年,敦煌城市文明輝煌不再。到了清朝雍正年間,清政府為了維護西北邊疆政治穩(wěn)定重新設置了沙州所,并采取移民墾荒政策,從甘肅的州縣移民數千戶到沙州屯墾。至此,敦煌的商貿文化再次被單一的軍事防御功能所取代,曾經輝煌一時的古代敦煌城市商業(yè)文化終于被湮沒在民族戰(zhàn)爭的硝煙和黃沙之中。

      三、敦煌城市發(fā)展邏輯環(huán)節(jié)從區(qū)域性中心城市向“國際都市”的升級

      敦煌城市文化的嬗變不僅體現為城市功能的轉型,還表現為城市文明形態(tài)發(fā)展邏輯環(huán)節(jié)上的從城市到都市、從區(qū)域中心城市到國際化大都市的“升級”。這是敦煌城市文化嬗變的第二個表征。

      蘭州大學鄭炳林教授研究指出,歷史上的敦煌貿易已經不是一個單純的區(qū)域性經濟交流,而是具有了國際性,許多外來使團、商人在這里常年定居或從事貿易活動,使“地不產珍,獻無奇玩”的敦煌變得商品琳瑯滿目,各類生產、生活物資應有盡有。從散見文書的記載來看,當時與敦煌發(fā)生貿易關系的地區(qū)范圍非常廣泛,除來自中國中原、新疆及西藏地區(qū)的物品之外,還有來自高麗、波斯、印度、東羅馬等東亞、西亞、南亞及歐洲等地的貨物,商品種類多達20 多種,貿易之興盛可見一斑。在敦煌和絲綢之路沿線,除了往來不斷的朝貢、外交使團在從事官方貿易之外,當時已經有一批職業(yè)商人在從事長途販運貿易,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來自中亞地區(qū)的粟特人,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在敦煌定居,除了從事經常性商業(yè)活動之外,還在敦煌開辦了酒店、旅館等。一般而言,一個城市的商品貿易具有國際性,必須要具備三個條件:一是市場上用于交換的商品具有國際性;二是從事商業(yè)貿易的商人具有國際性;三是貿易市場上使用的貨幣具有國際性。從文獻資料和考古發(fā)現來看,這些條件在當時的敦煌都已經具備,隨著外來商人、物資的不斷涌入,中國自產的銅錢退出了敦煌市場,來自西域、中亞的金錢、銀錢和金銀器皿成了晚唐五代敦煌對外貿易的主要硬通貨,它們同絲織品一道,被當地人認可和普遍接受。其實,除了商業(yè)貿易的國際性之外,當時敦煌的城市規(guī)模和語言種類也能反映出它“國際都市”的一面。據有關學者推算,當時敦煌的人口有3 萬之多,這一數字對于千年之前中國西部邊陲的小縣來說,已經足以反映其城市規(guī)模之大。另外,在敦煌文書保存了一大批民族文獻,從中可以看出,除了漢人之外,當時還有回鶻、粟特等多個民族在敦煌活動,為了交流需要,當時已經有了一批職業(yè)翻譯,這些,都反映出敦煌國際化的痕跡。[3]

      敦煌“國際都市”文明形態(tài)的生成,是城市文化發(fā)展到更高邏輯環(huán)節(jié)的重要體現。由于“商業(yè)貿易的國際性”產生的前提是交通運輸的暢通,而按照西方城市學家芒福德的觀點,交通運輸能以實現互通有無,平均所余物資,交流不同地區(qū)特有的物資:這些職能便促進了一種新的城市體制,即市場,市場本身也就是城市生活的安定性及規(guī)律性的產物。[2]這恰恰是敦煌城市文明形態(tài)嬗變歷程中的重要新生元素,由此直接導致了敦煌都市文化形態(tài)與一般城市的差異?!耙哉沃行臑槭椎摹汲切统鞘小缣拼L安、洛陽等,文人會聚,中外使節(jié)商賈云集,酒肆林立,其‘都城型民俗’表現為重禮儀和門第,食不厭精,建筑和服飾上‘競相侈麗之風’。以交通、商業(yè)發(fā)達的‘商埠型城市’,如揚州、泉州等,市民‘性輕揚’、‘尚鬼好祀’……形成了喜藝文儒術和吟詠之事,耽于逸樂,善于消費的‘商埠民俗’?!保?]隋唐時期的敦煌是否可以劃歸“商埠型城市”,固然還需要學界進一步商榷,但是,當時敦煌城市的商業(yè)、交通功能占據主導地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由此不難推斷敦煌城市文化消費形態(tài)當不會過于單一僵化。

      敦煌在走向“國際都市”的過程中,城市文化藝術創(chuàng)造力也隨之空前提升,其中,以敦煌莫高窟的雕塑繪畫藝術為代表,敦煌城市文化也具有了國際都市特色。

      莫高窟又名“千佛洞”,位于敦煌東南鳴沙山的斷崖上,南北長約1600 多米,上下排列五層、高低錯落有致、鱗次櫛比,形如蜂房鴿舍。據傳前秦符堅時期,有個僧人路過鳴沙山,發(fā)現山上金光閃耀,如同千佛降臨,于是便在巖壁上開鑿了第一個洞窟,后經歷代開鑿,尤其是隨著絲綢之路的繁榮,莫高窟的藝術創(chuàng)造更加興盛,到了武則天時期,莫高窟已經擁有洞窟一千多個,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融建筑、彩塑、壁畫為一體的綜合藝術寶庫,是世界上現存規(guī)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窟,被人稱為“東方的盧浮宮”。莫高窟的壁畫內容大多以佛教為主題,內容關涉因果報應、苦修行善等佛教故事,從十六國時期到隋唐,隨著時代的變遷,壁畫中的佛教主題也體現出時代的特點。在這個意義上,與其說敦煌壁畫是一門偉大的繪畫藝術,不如說是一卷真切反映中國民族不同時代佛教觀點的畫軸。而把敦煌壁畫藝術推向最高境界的則是極富傳奇色彩的飛天。據統(tǒng)計,在莫高窟近500 個洞窟中,幾乎每個洞窟壁畫中都有飛天。今天,敦煌飛天已經是莫高窟的名片,是敦煌藝術的最重要的標志符號,更是敦煌城市文化的標志。研究者指出,敦煌飛天,經歷了千余年的歲月,展示了不同的時代特色和民族風格,其永恒的藝術生命力至今仍然吸引著人們。從藝術形象上說,敦煌飛天不是一種文化的藝術形象,而是多種文化的復合體。飛天的故鄉(xiāng)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具有中國文化特色。它不長翅膀,不生羽毛,沒有頭光,借助彩云而不依靠彩云,主要憑借飄曳的衣裙、飛舞的彩帶而凌空翱翔。[5]其實,這種不同民族藝術融合的結果,正好折射了當時的敦煌城市具有芒福德所說的城市“磁石”一樣的吸收,以及“容器”一樣的融合功能。如果沒有對其他民族文化藝術的廣泛吸附,那么,我們無法想象敦煌城市能夠集中不同民族藝術的成就,而最終創(chuàng)造出如此燦爛的飛天藝術。

      在都市全球化時代的歷史趨勢下,在我國已經把發(fā)展中西部城市提升為國家戰(zhàn)略的現實背景下,敦煌城市的發(fā)展、振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城市文化資源的保護、開發(fā)和再生產,而無論發(fā)展城市文化產業(yè),還是樹立城市文化品牌形象,都需要首先摸清城市文化資源的“家底”,這就需要厘清城市文化發(fā)生的歷史源流及其嬗變過程,而不是被類似絲綢之路文化這樣的“宏大話語”始終遮蔽其個性化的金屬般的光澤。

      [1]葛劍雄.西漢人口地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美]劉易斯·芒福德.城市發(fā)展史——起源、演變和前景[M].宋俊嶺,倪文彥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5.

      [3]王艷明.曾經輝煌今何在 研究表明千年前敦煌是國際大都市[Z].新華網:2004-03-20.

      [4]陶思炎.中國都市民俗學[M].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4.

      [5]謝生保,謝靜.漫談敦煌壁畫中的飛天[J].尋根,2007,(2).

      猜你喜歡
      敦煌文化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古代敦煌人吃什么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敦煌之行
      學生天地(2020年35期)2020-06-09 03:01:06
      亮麗的敦煌
      當代陜西(2019年16期)2019-09-25 07:28:32
      敦煌,跨越千年的美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22
      絕世敦煌
      金橋(2019年12期)2019-08-13 07:16:18
      江门市| 淮北市| 特克斯县| 赣州市| 府谷县| 高州市| 温泉县| 慈溪市| 平安县| 定襄县| 集安市| 县级市| 纳雍县| 上栗县| 景东| 文山县| 桐庐县| 达州市| 辽中县| 巩义市| 门头沟区| 呼玛县| 弥勒县| 岳阳县| 灵宝市| 名山县| 黑龙江省| 西华县| 桦南县| 龙口市| 乌拉特中旗| 修武县| 宜丰县| 台南县| 大英县| 台北市| 湘乡市| 香港| 永宁县| 施秉县| 渑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