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曉輝
南京市高淳區(qū)漆橋中心衛(wèi)生院 江蘇南京 211302
目前抗生素仍是臨床應用最廣泛的一類藥物。但隨著細菌的變異,耐藥菌株形成,抗菌效力下降,加之抗生素濫用的問題多年來不但沒有解決,反而日趨嚴重,耐藥菌株越來越多,已構成了對人類健康的嚴重威脅,并引起了全世界醫(yī)藥界的關注[1]。抗生素的種類繁多,隨著這些藥物的廣泛應用,會涉及各種抗生素的有效抗菌譜及其不良反應、適應證、選擇標準、給藥方法等諸多問題。如果不加選擇的應用抗生素,會增加致病菌對藥物的耐藥性,并能引起人體正常菌群的失調,引發(fā)二重感染或真菌感染,也是造成院內感染的主要因素之一。一些藥物具有耳毒性或肝、腎毒性或神經毒性等,如使用不當,會導致造血系統(tǒng)、神經系統(tǒng)、肝腎損害等不良反應;妊娠期和哺乳期抗生素使用還有可能對胎兒或嬰兒產生不良影響;某些抗生素能引起人體變態(tài)的反應;抗生素如應用和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患者的生命。
據(jù)了解,中國目前已經成為世界上不合理應用抗生素藥物較嚴重的國家之一。我國住院患者的抗生素藥物使用率高達80%,其中使用廣譜抗生素和聯(lián)合使用的占到58%,遠遠高于30%的國際平均水平[2]。我國死于藥物不良反應的患者中,約40%死于抗生素濫用。為了控制抗生素的使用,衛(wèi)生部、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解放軍總后衛(wèi)生部曾與2004年10月發(fā)布了《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它就細菌性感染的抗菌治療原則、預防應用抗生素的原則、制定合理用藥方案及管理對臨床醫(yī)生提出了要求[3]??股氐暮侠響檬且粋€復雜的過程,不僅在選擇藥物的品種、劑量、用藥時間、給藥途徑、療程方面要針對性強,而且要與患者的感染狀況及其生理、病理狀態(tài)相適應,既要有效的控制感染,又要防止人體內菌群失調,減少藥物不良反應與細菌耐藥性的產生。
抗生素臨床應用的基本原則:診斷為細菌性感染,方有指征應用抗生素:根據(jù)患者的癥狀、體征及血、尿常規(guī)等實驗室檢查結果以及病原學檢查,證實有細菌或某些病原微生物感染,方有指征應用抗生素。缺乏上述證據(jù),診斷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無指征應用抗生素。
盡早查明感染病原,據(jù)病原種類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生素:抗生素品種的選用原則上應根據(jù)病原菌種類及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而定。危重患者在未獲知病原菌及藥敏結果前,可根據(jù)患者的發(fā)病情況、發(fā)病場所、原發(fā)病灶、基礎疾病等推斷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結合當?shù)丶毦退帬顩r先給予抗生素經驗治療,獲知細菌培養(yǎng)及藥敏結果后,對療效不佳的患者調整給藥方案。
按照藥物的抗菌作用、適應證、體內特點和不良反應選擇用藥:各種抗生素的藥效學和藥動學特點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臨床適應證。臨床醫(yī)師應根據(jù)各種不同病原菌和抗生素的上述特點,按臨床適應證正確選用抗生素。
綜合患者生理、病理狀況制定抗生素治療方案:根據(jù)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嚴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況制定抗生素治療方案,包括抗生素的選用品種、劑量、給藥次數(shù)、給藥途徑、療程和聯(lián)合用藥等。
臨床抗生素應用現(xiàn)狀:隨機抽查了2010年6月-2011年4月間門診、急診患者處方3765張,其中含有抗生素的有2046張,抗生素使用率為54.3%;有不合理用藥的有421張,占11.2%。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的原因:合理應用抗生素工作在醫(yī)院還沒擺到應有的位置,對這些工作尚不夠重視,沒有認識到抓合理應用抗生素類藥是提高醫(yī)療質量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
醫(yī)生的藥學知識和治療經驗有一定的局限性,經驗性和習慣性用藥比較普遍,對一些新藥的藥理、藥效了解不深。
合理應用抗生素知識的宣傳、學習還不夠廣泛和深入,信息系統(tǒng)不健全。使醫(yī)生對藥物治療中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及其他有價值的信息不能及時交流,造成不合理應用抗生素的現(xiàn)象長期得不到糾正。
抗生素藥使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抗生素的預防性應用必須有明確的指征:據(jù)估計,預防應用抗生素約占總用量的半數(shù),事實上,有明確指征者僅限于少數(shù)情況,如青霉素防止風濕病的復發(fā)。不適當?shù)念A防用藥往往徒勞,反易引起耐藥菌感染。
皮膚及黏膜等局部應用抗生素應盡量避免,因易引起過敏反應或耐藥菌產生。應避免將用于重癥感染和多重耐藥菌的全身用藥供局部應用。
聯(lián)合應用抗生素應有明確的指征:①病原菌尚未查明的嚴重感染;②單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③單一抗生素不能有效控制的重癥感染;④較長期用藥細菌有可能產生耐藥性者;⑤聯(lián)合用藥使毒性較大藥物的劑量相應減少。
選用適當?shù)慕o藥方案和療程:口服或肌注用于輕、中度感染;嚴重感染患者常需靜脈給藥,病情好轉后予以口服給藥。應根據(jù)藥效學和藥動學相結合的原則給藥。劑量宜適當,過小不能起治療作用反易導致細菌耐藥性產生;劑量過大不僅浪費嚴重,且宜誘發(fā)不良反應。抗菌藥宜用至體溫正常、癥狀消退后3-4天。如臨床效果不顯著,急性感染在用藥48-72h后應考慮改藥。
在應用抗生素的同時,應采取各種綜合措施,如糾正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失調,改善微循環(huán)、處理原發(fā)病灶和局部病灶等。
1 覃冠武.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的若干問題淺析[J].求醫(yī)問藥,2011,9(10):67-68.
2 毛利東.臨床不合理應用抗生素分析及對策[J].中國實用醫(yī)藥,2010,5(14):152 -153.
3 鄭秀玲.抗生素應用分析[J].中國社區(qū)醫(yī)師,2012,1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