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我國新聞侵權的現狀及其規(guī)制

      2013-08-15 00:53:41祁全明
      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 2013年1期
      關鍵詞:原則法律

      祁全明

      (西北民族大學,甘肅蘭州730030)

      2009年通過并于2010年實施的《侵權責任法》是我國法治事業(yè)的一大進步?!肚謾嘭熑畏ā凡粌H規(guī)定了侵權責任構成的一般規(guī)則,而且也規(guī)定了諸如產品責任、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醫(yī)療損害責任、環(huán)境污染責任、高度危險責任、飼養(yǎng)動物責任和物件損害責任等具體的侵權類型,該法將進一步對保護民事權利、制裁民事侵權、保障社會和諧穩(wěn)定起到重大的作用。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持續(xù)穩(wěn)定地往前發(fā)展,新聞傳媒業(yè)也得到了迅速發(fā)展,其在社會生活中的影響力更是不斷增強。新聞業(yè)在發(fā)揮新聞輿論監(jiān)督作用推動我國社會民主進步的同時,也在傳播信息的過程中與社會的矛盾沖突日漸增多,出現了一些不真實、不客觀,過分涉及他人隱私的報道,損害了相關主體的合法權益,從而導致了新聞侵權現象的出現。該類特殊的民事侵權不僅損害了受害者的合法權益,也影響了新聞業(yè)的權威性和降低了新聞業(yè)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但我國的《侵權責任法》并沒有將新聞侵權作為一種單獨的侵權類型予以規(guī)定,實屬遺憾。本文將結合新聞侵權的相關理論,探討我國新聞侵權的現狀及其應對的辦法,以期有利于將來的民事立法的完善。

      一、新聞侵權的界定及其歸責原則

      (一)新聞侵權的定義及其特征

      關于新聞侵權的定義,不管是在法學界還是新聞界至今都還沒有達成一個共識。有學者認為:“所謂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媒體和新聞作者利用新聞傳播媒體對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造成不法侵害的行為?!保?](P42)還有學者認為:“新聞侵權是發(fā)生在新聞傳播活動中的侵害公民、法人的合法權益的行為?!保?](P18)王利明先生在其主編的《新聞侵權與法律詞典》中認為:所謂新聞侵權是“指新聞單位和新聞從業(yè)人員以及其他組織和個人違犯新聞法規(guī)和其他法律法規(guī),在新聞采訪、寫作、編輯、發(fā)表過程之中侵犯公民和社會組織的人格權和其他權利,造成他人損害的行為?!保?](P12)從以上新聞侵權的定義可見,新聞侵權行為也屬于民事侵權行為,因而它也應具備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基本構成要件:行為主體具備民事責任能力,損害事實存在,行為與損害之間存在有因果關系,行為主體在主觀存在有故意或者過失。但與其他的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相比,新聞侵權行為又具有其特性:

      第一,侵權主體的特殊性。新聞侵權的主體主要是從事新聞工作的機構和個人。新聞機構包括廣播、電視、報紙、雜志、最近幾年出現的新聞網站及手機新聞網等,個人包括在新聞機構從事新聞采寫、編輯、發(fā)布、出版等活動的相關人員。另外根據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名譽侵權案件若干問題的解釋》的規(guī)定,還包括自發(fā)地向新聞媒體投稿的作者以及向新聞媒體提供資料和線索相關人員。這些主體除了具備基本的民事責任能力之外,還必須具有從事新聞工作的資質或條件。而一般民事侵權的主體可以是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其在主體資格上沒有特殊的要求,只要具備民事責任能力就有可能成為侵權主體。

      第二,侵權客體范圍的擴大化。新聞侵權從侵害最初人格權中的名譽權擴展到了現今的肖像權、姓名權、隱私權、財產權等。此外,新聞侵權的客體還包括商業(yè)秘密、著作權等。而隨著新聞業(yè)的持續(xù)發(fā)展,還有可能會出現更多更復雜的客體。

      第三,侵權后果的不可估量性。這是新聞侵權行為有別于其它民事侵權的又一重要特點。由于新聞傳播具有時效性、廣泛性、公開性、連續(xù)性等特性。[4](P36)因此,一旦出現一些不實失實的報道或過分涉及他人隱私的文章就會在短時間內通過廣泛而迅速的傳媒讓不特定的多數人所知曉。而這樣的傳播效果對受害者造成的損害是不可估量的,也是難以彌補和恢復的。

      第四,侵權途徑較為狹窄。主要是在新聞媒體中通過傳播具有侵權內容的作品來實現,而且侵權的作品還必須公開發(fā)表,不然就只有可能構成一般民事侵權。當然也還存在有其他途徑,比如通過抄襲,剽竊,及篡改他人的作品后通過新聞媒體進行發(fā)表造成的新聞侵權,但這在實踐中并不常見。

      第五,新聞傳播載體越來越多樣化。從最初的報紙、雜志等紙質載體發(fā)展到現在的廣播、電視、互聯網、手機上網終端等傳媒載體。其從有形、紙質逐步跨越到了現如今電子化的有線傳媒和無線傳媒。新型傳媒的速度更快,信息更及時,內容更全面,而且交互性更強。比如說最新流行起手機上網服務,它使我們閱覽時事新聞不再受時間地域等條件的限制,隨時隨地都能夠掌握時事動態(tài),而且還能在網上發(fā)表自己的新聞評論。而這種變化也將使新聞侵權造成的損害影響傳遞得更為廣泛,對受害者的影響更為深遠。

      (二)新聞侵權歸責原則

      新聞侵權歸責原則,是新聞侵權損害賠償責任的基本準則。它是在損害事實已經發(fā)生的情況下,確定新聞侵權行為人對自己的行為所造成的損害是否需要承擔民事賠償責任及其范圍的原則。

      目前,我國尚未出臺《新聞法》,但是依據相關的立法精神和司法實踐,新聞侵權的歸責原則是按照一般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適用。2009年12月26日通過的《侵權責任法》中第6條規(guī)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應當承擔侵權責任。根據法律規(guī)定推定行為人有過錯,行為人不能證明自己沒有過錯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第7條規(guī)定:“行為人損害他人民事權益,不論行為人有無過錯,法律規(guī)定應當承擔侵權責任的,依照其規(guī)定”。從其規(guī)定中可以看出,我國侵權責任法的歸責體系是由三個歸責原則構成:過錯責任原則、過錯推定原則和無過錯責任原則。而新聞侵權也是屬于民事侵權行為,因而其歸責原則也應適用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但由于新聞侵權行為的特殊性,因此不能將一般民事侵權行為的歸責原則完全套用在新聞侵權行為之上。新聞侵權歸責原則的效力僅限于新聞侵權事件。

      在新聞侵權理論之中,對于新聞侵權的歸責原則存在有不同的觀點:“一是主張過錯責任原則,是指以新聞侵權行為人主觀上的過錯為構成民事責任的必要條件的歸責原則。在此觀點指導下的司法實踐,表現為有過錯有責任無過錯無責任。二是主張無過錯原則。在此觀點指導下的司法實踐,表現為有損害有責任,無損害無責任,它是以損害后果決定侵權責任。三是以過錯責任原則為主,以公平原則為輔。在此觀點指導下的司法實踐,也表現為有損害有責任,無損害無責任。四是根據新聞侵害對象的不同,采取不同的歸責原則。當新聞作品侵害了普通公民的人格權時,適用過錯責任原則;當新聞侵害了公眾人物的人格權時,適用惡意原則?!保?]筆者比較贊同上述觀點中的第四種,因為新聞侵權的客體在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斷擴大,在不同時候往往會有不同的客體。因此要根據具體的侵權情況來選擇適用適合的歸責原則。

      二、我國新聞侵權的類型及其救濟方式

      (一)新聞侵權的主要類型

      新聞侵權的類型以其侵害的客體為標準劃分,主要有:

      1.侵犯人格權。具體包括侵犯名譽權、侵犯隱私權、侵犯姓名權、侵犯肖像權等:

      (1)侵犯名譽權。所謂名譽權,是指自然人或法人依法享有的維護自己所獲得的社會公正評價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權利,是民事主體的一項重要的人身權利。我國《民法通則》第101條在確認公民、法人享有名譽權的同時,又以禁止性法律規(guī)范規(guī)定了禁止用侮辱、誹謗等方式損害公民、法人的名譽,除此之外我國憲法、刑法和一些行政法規(guī)也很重視這項權利的保護。新聞侵犯名譽權是最為常見的一種,也是法律規(guī)定的最為明確的一種。在新聞活動之中其主要表現為:一是新聞機構或從業(yè)人員故意或過失的不實、失實性報道,二是新聞機構或新聞從業(yè)人員利用新聞媒體進行的侮辱、誹謗。

      (2)侵犯隱私權。隱私權是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一種人格權。[6]其主要包括個人獨特的生理特點、心理活動、日記、電話、信件以及在自己住宅里從事的個人活動等。如果這些信息一旦未經當事人同意而通過新聞媒介向不特定的多數人發(fā)布,這不僅會給當事人的工作生活帶來侵擾,嚴重時還會波及到身邊的親人和朋友。比如一篇報道在未經某人或其家屬同意的情況下公開了其具有雙性的生理特征,而且還由于該報道在社會上引起了關于雙性人的熱議。這種情形勢必會給他(她)的身心造成嚴重損害,嚴重時還會導致公眾對其本人及家屬的社會評價降低。

      (3)侵犯姓名權。姓名權是自然人依法享有的決定、變更和使用自己的姓名并得排除他人干涉或非法使用的權利。[7]姓名權保護的客體是權利人的姓名。姓名并不限于公民在戶籍機關正式登記的本名,還包括筆名、藝名、曾用名等。在新聞侵權領域,往往是通過冒用、頂替別人的名字來發(fā)表有關的新聞報道或者從事其他新聞工作而構成對權利人姓名權的侵犯。

      (4)侵犯肖像權。主要是指新聞媒體以營利為目的,未經當事人的許可就對其肖像進行使用并公開傳播。此類“圖文并茂”的侵權與其他類型的侵權行為相比,對受害者的侵害更為直觀,更為深遠。

      2.侵犯財產權。此類侵權在現實中一般很少直接出現。而是由于新聞傳媒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組織的人格權導致其社會評價降低,從而損害到與其人格權聯系緊密的其他財產或財產性利益。通過這種間接的途徑致使相關主體的財產受損。法人或組織受侵害表現為因侵權行為造成產品滯銷、形象受損而造成先期廣告費白花等。在公民方面主要表現為因侵權行為引起的誤工損失或為了治療侵權行為所造成的傷害而支出的各種醫(yī)藥費用等。

      (二)我國新聞侵權現行的救濟方式

      新聞侵權救濟,主要是指新聞侵權受害者在被侵權過程中或者之后采用何種方式來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制度。因為我國專門的《新聞法》尚未出臺,所以在司法實踐之中發(fā)生新聞侵權主要通過以下幾種途徑解決:

      1.各方當事人協商解決。該主要是針對雙方在自愿的情況下通過協商談判的方式來達成彌補協議。也是社會上俗稱的“私了”。這種方法簡單快捷,但新聞侵權主體是強勢群體,而受害者一方卻是弱勢個體。在尋求此法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勢必會出現受害者一方委曲求全,卻不能從根本上消除受害者內心的痛楚,只會在心中增加更多的不滿。

      2.第三方調解。在中立的第三方主持當事雙方參與的情況下,由雙方陳述事實與理由,第三方居中調停。此法相對第一種方法有可取之處。至少在調解過程中保證了一定的公平性。但是在現實中卻很難找到這樣一個中立的第三方。

      3.訴訟解決。但由于沒有專門新聞侵權的法律法規(guī)出臺,所以此類案件通常參照一般民事侵權案件來進行審理。而在實踐之中由于新聞侵權的特殊性,比如取證困難、影響范圍廣等,往往導致案件審理費時費力卻不見成效。

      當然解決問題的方式并不僅僅限于上述幾種常見類型,還會有其他的方法存在。在幾種方法的選擇上并沒有一個順序的限制,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而定。新聞侵權雖然有救濟途徑可尋,但是在現實中它并不能有效地解決問題。

      三、新聞侵權的成因

      新聞侵權的成因,主要有法律層面和非法律層面兩方面。

      (一)法律層面的成因

      1.新聞侵權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散亂且不成體系?,F今在我國的法律體系之中,關于新聞侵權的規(guī)定散見于憲法、民法通則、司法解釋、行政法規(guī)和部門規(guī)章之中而并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典。雖然我國最近頒布了《侵權責任法》,但是其中對于新聞侵權的提及僅限于網絡侵權且對網絡侵權是否屬于新聞侵權也沒有界定。而其他類型的新聞侵權的認定還是要依據一般民事侵權的歸責原則來處理。而這些情形也是造成我國新聞侵權現象層出不窮的主要原因之一。

      2.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識有待于提高。主要表現為:法律意識不高和法律知識淡薄。雖然我國已進行普法教育宣傳很多年,但是工作中往往都是走過場、擺樣子,并未起到實質性的作用。新聞從業(yè)人員依舊我行我素,理論上一套而實踐上又一套。據有關部門的統計,我國新聞官司的案件數成上升趨勢,而且新聞主體的敗訴率極高。其不僅反映出我國新聞侵權的嚴重性,從中還反映出兩方面的問題,一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識欠缺,自身在從事新聞活動之中缺乏證據意識保存、收集意識;二是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新聞活動中并未嚴格在法律限定的框架之內進行,沒有確保新聞活動的真實合法。

      3.法學界關于新聞侵權的相關理論缺乏統一的認識,而且理論研究滯后。比如在侵權主體方面,主要是從事新聞工作的機構和個人。但現今的司法實踐中卻出現了并不一定是從事新聞工作的機構和個人,可以是一般的公民,而他的行為卻又是構成新聞侵權的。在新聞侵權的類型方面,隨著新聞傳播載體的迅速發(fā)展新聞侵權發(fā)展出了很多新的類型,而理論在此方面的研究滯后。很多學者關于這方面的研究僅停留在一些常見類型,比如侵犯名譽權、隱私權、肖像權等。而對于有些研究人員提出的侵害信用權、侵害商譽權等新興類型研究較少。在歸責原則體系方面,也存在有很多的爭議。一部法律的出臺往往是要建立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理論基礎之上,而現今理論研究的淺層次也造成了新聞侵權的立法進度緩慢。更是造成了我國對新聞侵權在法律上的缺乏強有力的規(guī)制。

      4.新聞法的立法進程緩慢。1980年全國五屆人大會議、五屆政協會議期間,就有代表和委員提交新聞立法的提案。1989年2月,當時主持《新聞法》起草的國家新聞出版署署長正式向新聞界宣布,萬眾矚目的新聞法的“正式草案”將提交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但是至今都還沒有將《新聞法》的“正式草案”審議通過。

      (二)非法律層面的成因

      1.新聞媒體轉企改制后自負盈虧,為求生存而出現違背客觀事實的報道。我國在處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轉型時期,各行各業(yè)也都面臨著改制以適應未來的發(fā)展。新聞行業(yè)也不例外,現今的新聞媒體從計劃經濟時期政府職能部門轉變?yōu)楣嫘允聵I(yè)單位,為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新聞行業(yè)中生存發(fā)展,不可避免地出現各種不擇手段謀私利求發(fā)展的行為。

      2.新聞機構內部缺乏有效監(jiān)督機制。在新聞活動之中一些新聞機構或個人為了滿足大眾的獵奇心理或者小團體私利,放松采寫、編審的監(jiān)督力度,從而導致了一些報道不實、過分涉及他人隱私的行為出現。2007年6月間,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的臨時人員某為了謀取業(yè)績而自己通過虛構“紙餡包子”事件的內容與經過,拍攝并編輯制作了虛假電視專題片《紙做的包子》播出,在對北京電視臺隱瞞了事實真相的情況下,使該虛假新聞得以于2007年7月8日在北京電視臺生活頻道《透明度》欄目播出,造成了惡劣影響,嚴重損害了相關行業(yè)商品的聲譽。該事件不僅讓我們看到了新聞從業(yè)人員的素質問題,更暴露出傳媒單位內部缺乏有效監(jiān)督機制的問題,僅此一事就引發(fā)公眾對傳媒業(yè)的權威性和真實性的質疑。像北京電視臺這樣大型的傳媒單位都有如此的制度問題存在,不敢想象中國還有其他成百上千的中小媒體會是什么樣?

      3.新聞從業(yè)者素質不高。新聞的生命在于真實。這不僅是新聞道德的要求,也應該是從業(yè)者自身良知的體現。然而在這個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大環(huán)境中很多新聞從業(yè)者職業(yè)素質低,缺乏新聞道德感,踐踏著新聞職業(yè)道德和自身良知去謀私利謀發(fā)展。

      四、我國新聞侵權的規(guī)制建議

      針對新聞侵權現象,可從法律角度及其他角度提出應對新聞侵權的方法。

      (一)從法律的角度,可以通過以下措施完善

      1.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識

      法律意識的提高并不能通過短時間內培訓速成,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因此,我們應該將法律宣傳教育貫穿于新聞從業(yè)人員從事新聞活動始終。首先,我們應該在新聞從業(yè)者進入該個行業(yè)之始就對其組織進行一系列專門的法律知識專題培訓,比如進行與新聞侵權聯系緊密的民法、刑法基礎理論知識培訓;其次,在其從事具體的新聞工作之中,經常組織法律知識的專門測試并將其納入員工的平時工作考核之中;再次,定期聘請法律專家學者對員工進行法律知識講座,讓其了解新聞侵權理論研究的最新進展和法律法規(guī)的更新情況。通過這一系列的法律宣傳教育工作才能提高新聞從業(yè)人員的法律意識,認識到自己行為是否屬于法律保護的框架之內,增強新聞工作者對新聞侵權的鑒別能力,從而有效的降低因新聞從業(yè)人員法律意識淡薄出現的新聞侵權。

      2.完善新聞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

      (1)盡快出臺一些規(guī)制新聞侵權的司法解釋或者行政法規(guī)。制定一部新聞法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是需要在理論有一定成熟度的基礎上進行的。因此,我們可以出臺一些司法解釋和行政法規(guī)來起到緩沖過渡的作用。當時機成熟之時就可以將其上升到法律的層面予以規(guī)定。

      (2)清理、整合和提升關于新聞侵權的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從清理來說,主要是將現行法律法規(guī)司法解釋和行政規(guī)章中關于新聞侵權的規(guī)定整理出來,對適應現階段的予以保留,對于不符合的予以清除,解決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之中存在有相互矛盾之處,比如最近頒布的《侵權責任法》對隱私權予以確認,而現行的法律及司法解釋仍將侵犯隱私權的行為仍按照侵犯名譽權處理。從整合來說,將規(guī)定于各個部門法之中的內容,予以整理合并,編訂成冊。從提升來說,具體而言就是將一些層次較低而又具有現實作用的規(guī)范提升一定的層次。比如將國務院作出的關于規(guī)制新聞侵權的通知和決定納入行政法規(guī)和行政規(guī)章之中。對其清理、整合和提升工作有利于我國新聞侵權訴訟順利高效的進行,有利于維護新聞媒體的輿論監(jiān)督和受害者的合法利益。

      (3)制定《新聞法》。從前面關于新聞侵權的闡述之中可以看出,由于缺乏專門的法律規(guī)定,造成了新聞機構和從業(yè)人員對自己的法律地位沒有明確的認識,造成新聞侵權層出不窮,因此制定《新聞法》已迫不及待。首先,從法律上明確新聞侵權的概念和內涵;其次,在法律上明確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的權利和義務;其三,在法律上明確新聞侵權的主體和客體,將其與一般的民事侵權相區(qū)別開來。對于主體的界定,司法實踐中新聞侵權的主體一般包括新聞機構和從業(yè)人員,但是并不全面,有必要從立法中予以明確的界定。在客體方面,理論界和司法實踐之中,大多只是承認新聞侵權侵犯人格權,如其完全起到維護受害者的合法利益,有必要將其他的客體入法增強其保護。其四,在立法中要確立利于規(guī)制新聞侵權的歸責原則。

      (二)非法律角度的對策

      1.通過貫徹執(zhí)行《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等行業(yè)準則來加強新聞傳媒業(yè)的自律。目前,由于我國新聞領域的法律法規(guī)不健全而不能充分地發(fā)揮其規(guī)制作用。因此,更多地要通過行業(yè)自律來規(guī)范新聞業(yè)。為了適應我國新聞事業(yè)面臨的新形勢新變化,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第七屆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于2009年11月9日修訂通過了《中國新聞工作者職業(yè)道德準則》。在其規(guī)定的7條28款的內容之中,其不僅從體例和內容上都發(fā)生了顯著改變,新的準則具有較強的操作性,更便于新聞工作者學習和遵守。也體現了我國新聞界對職業(yè)道德認識的不斷深化。該《準則》強化了新聞媒體和新聞工作者需要貫徹執(zhí)行的具體義務,通過貫徹執(zhí)行新的準則有利于我國新聞行業(yè)的自我建設和自我約束。

      2.提高新聞工作者的職業(yè)素質,增強其新聞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新聞媒體的作用在于客觀、真實、迅速而及時地傳達消息。因此,要不斷要求新聞工作者提高自身素質和時刻銘記責任感。從接到新聞線索起就應該立即著手調查核實工作。要想做到新聞的客觀真實就應該發(fā)揚不怕吃苦、不偷懶的精神,深入實地調查研究,用自己的行動來發(fā)現新聞的價值。而不可先入為主,主觀臆斷,對采訪對象和陳述斷章取義,歪曲本意。

      綜上,針對實踐中日益增多的新聞侵權案件,雖然我國的《侵權責任法》沒有能規(guī)定新聞侵權的規(guī)則,但是我們應該正視這樣的現實,并通過法律的和其他的手段和措施合理地解決這樣的糾紛。這不僅有利于新聞業(yè)的規(guī)范發(fā)展,也有利于保護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社會和諧發(fā)展。

      [1]顧理平.新聞侵權與法律責任[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1.

      [2]董炳和.新聞侵權與賠償[M].青島:中國海洋大學出版社,1998.

      [3]王利明.新聞侵權和法律辭典[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1994.

      [4]李元授,陳揚明.新聞傳播學[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1.

      [5]曹瑞林,劉瑩,谷峰.淺談新聞侵權的歸責原則[J].新聞戰(zhàn)線,2005,(9).

      [6]王利明.人格權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7]王利明.民法[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

      猜你喜歡
      原則法律
      法律推理與法律一體化
      法律方法(2022年1期)2022-07-21 09:17:10
      法律解釋與自然法
      法律方法(2021年3期)2021-03-16 05:57:02
      法律適用中的邏輯思維
      法律方法(2019年3期)2019-09-11 06:27:06
      堅守原則,逐浪前行
      三角函數的化簡要遵循“三看”原則
      超越傷害原則
      讓人死亡的法律
      山東青年(2016年1期)2016-02-28 14:25:30
      無罪推定原則的理解與完善
      “互助獻血”質疑聲背后的法律困惑
      讓法律做主
      浙江人大(2014年5期)2014-03-20 16:20:27
      平塘县| 曲阜市| 浦城县| 哈尔滨市| 崇明县| 商都县| 双江| 丹阳市| 遂平县| 宜丰县| 宜川县| 唐山市| 中山市| 铅山县| 神农架林区| 喀喇沁旗| 区。| 思茅市| 东阿县| 吕梁市| 西华县| 兴安盟| 元阳县| 敦煌市| 丹寨县| 黄陵县| 桑植县| 绍兴县| 阜南县| 西乌珠穆沁旗| 通化市| 曲靖市| 阿拉善左旗| 百色市| 云安县| 特克斯县| 股票| 抚松县| 衡东县| 武平县| 珠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