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曉芳
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
一條電視新聞,只有陳述事實而沒有必要的細節(jié),好似一幅畫只有遠景而沒有中近景和特寫,內容再好也只像霧里看花,難以吸引、感染、打動觀眾,這就是為什么有的電視新聞如過眼煙云,有的電視新聞歷久彌新。
2012年8月7 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出《奧運會110 米欄預賽劉翔無緣半決賽》的新聞,劉翔在倫敦奧運會比賽現(xiàn)場意外摔倒后忍痛單腿跳過終點的細節(jié)讓人久久難忘,許多網友稱劉翔用單腳撐起奧運精神。
“大凡成功感人的電視作品,無不是通過細節(jié)來激發(fā)觀眾的情緒,使之達到感情的暴捩點——或催人淚下,或促人發(fā)笑,或引人深思。”[1]
電視新聞是以現(xiàn)代電子技術為傳播手段,以聲音、畫面為傳播符號,對新近或正在發(fā)生、發(fā)現(xiàn)的事實的報道。電視新聞中的細節(jié)一般由畫面(包括屏幕字幕)和聲音(現(xiàn)場聲、播音、音響等)等傳播符號來表現(xiàn)。文字是描述細節(jié)的重要手法,在電視新聞中,文字或形成聲音或形成字幕(畫面)來表現(xiàn)細節(jié)。
畫面細節(jié)要有一般事實敘述所沒有的傳神威力。在電視新聞中,無論什么樣景別的畫面可以含有細節(jié)。但是,在造型上,特寫畫面內的形象呈現(xiàn)出一種突破畫框、向外擴張的趨勢,仿佛將畫內情緒向畫外推出,從而創(chuàng)造了視覺張力。[2]特寫是指成年人肩部以上的頭像或某些被攝對象細部的畫面。它從細微之處揭示被攝對象的內部特征及本質內容,有放大形象、強化內容、突出細節(jié)等作用,給觀眾帶來一種預期和探索用意的意味。如,一只握成拳的手的特寫,不只是一只簡單的手,似乎象征著一種力量,寓意著某種權利,代表某個方面,反映出某種情緒等等。因此,貝拉·巴拉茲說特寫鏡頭“不僅是人臉空間上和我們距離縮短了,而且它可以超越空間,進入另一個領域,精神領域,或叫心靈領域”。它“作用于我們的心靈,而不是我們的眼睛”。[3]特寫鏡頭在電視新聞中被比喻為詩歌中的“詩眼”,音樂中的“重音符”,語言文字中的“驚嘆號”,它的空間關系獨立,自然成為畫面語言連接的紐帶和重心。特寫在刻畫人物和表現(xiàn)細節(jié)時,往往能產生意想不到的震撼效果,最富于表情和最有表現(xiàn)力的特寫鏡頭,不但可以長久地作用于人的心靈,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而且可以提升新聞的高度。如,希望工程的大眼睛特寫照片,真實、鮮活、感人,它的威力勝過了無數(shù)次的講話、指示、文件,讓觀眾無法釋懷,需要希望工程去救助“大眼睛”。
聲音細節(jié)以明晰生動的邏輯表述力突破了畫面的視覺空間,建構出畫面無法表達的意境,或發(fā)揮或點綴、或強調或渲染、或銜接或補充,刻畫人物性格、渲染氣氛、深化主題,具有強烈的聽覺沖擊力。“聽聲見景”,新聞人物的話語、新聞現(xiàn)場的音響有著不可更改的佐證性,有著與畫面細節(jié)同樣可靠的真實性?,F(xiàn)實世界存在各種各樣的聲音,這些聲音與特定的環(huán)境、特定的人物緊密相連,不同的聲音傳遞著不同的信息,畫面在聲音細節(jié)的輔助下,完整真實反映客觀事件。如,劉翔受傷后繞著跨欄單腳跳到終點,全場掌聲不息,這掌聲細節(jié)不但是對劉翔的鼓勁,對劉翔堅忍不拔精神的贊許,更是對奧運拼搏精神的贊揚。
電視是聲畫的藝術,聲畫各盡所長又相互融匯。要抓住時間上的“現(xiàn)在時”,拍攝并同步錄下正在發(fā)生的事情的圖像與同期聲;抓住空間中的“動態(tài)”,包括動作、動向、動勢、神態(tài)、環(huán)境、色彩等運用好聲畫結合的細節(jié)。
當然電視新聞的時態(tài)一般是現(xiàn)在進行時,而對于過去或將來發(fā)生的新聞細節(jié)只能靠動畫或語言文字來完成。
細節(jié)最有真實感,最有信息量,最表現(xiàn)特征。對電視節(jié)目來說,細節(jié)最重要的一個特點是在于它的不可替代性。這個細節(jié),只能是彼時彼地特有的,只能在這個特定的場合、特定的環(huán)境下出現(xiàn),它不是隨時隨地都能夠發(fā)生,不是可以出現(xiàn)在許多人身上的。是不可復制,不可復現(xiàn),甚至不可模仿的。[4]典型的細節(jié)是電視新聞的點睛之筆。美國傳媒人物拉瑟說,電視新聞除了讓觀眾了解新聞事件,還應讓觀眾能夠“觸到、聞到、感覺到”[5]。抓準了典型的細節(jié)特征,報道才有感染力,才有深度,才有與眾不同的角度。
細節(jié)善于以小見大。電視新聞的細節(jié)往往是一些能揭示新聞主題、細小而耐人尋味的聲畫信息,這些小事件小畫面能把事實中最能見精神的細微部擴展呈現(xiàn)出來,或突出人物形象,或表現(xiàn)事件發(fā)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和環(huán)境景物的特定氛圍,給觀眾鮮明的印象,有著令人信服的說服力和耐人尋味的表現(xiàn)力,展示事實以外更深層次的問題,使新聞更加濃縮。比如,最突出電視新聞細節(jié)特征的特寫鏡頭,被稱為主觀鏡頭,因為鏡頭里融入了記者的主觀感受和對事物的獨特理解,畫面不但蘊含了豐富的細節(jié)信息,還引導觀眾通過細節(jié)去感受新聞事件深層次的內涵。
細節(jié)善于刻畫人物個性,善于表達情感,善于反映人物內心世界。它可以是一個無聲的動作,可以是一句平淡的語言,可以是一個人在瞬間的表情變化。細節(jié)在表現(xiàn)人物內心世界時,不僅可以見其形,聽其聲,而且可以傳其神。用形象細節(jié)表現(xiàn)人物的心理活動既生動可信,又具有感染力。如:在1997年7月1 日香港回歸祖國政權交接儀式上,眾多電視媒體用全景鏡頭紀錄這一關鍵時刻,而香港地方臺卻慢慢將鏡頭推向肅立的最后一任港督彭定康,當鏡頭推成特寫時,只見彭定康垂首失色、滿臉悲戚,形象地向觀眾傳達了彭定康此刻“無可奈何花落去”的復雜心情。這個歷史性的特寫鏡頭至今還歷歷在目。
在日常的人際傳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大量的非語言符號?!胺钦Z言符號是指語言、文字、圖畫以外的可以通過視覺、聽覺、觸覺、嗅覺感覺到的姿勢、聲容、笑貌、顏色等概念的總稱”。[6]一個人發(fā)出的非語言符號都是情不自禁的,難以控制的,大都來源于內心深處的。在電視新聞中,非語言符號的這些特點正是捕捉到細節(jié)畫面的基本因素。
眼睛是人的心靈的窗戶,手是人的第二張臉。人在情緒激動時,盡管有些人臉不動聲色,但內心激蕩翻滾的情感波濤卻無法避免從手的動作中流露出來。
我曾經拍過一條新聞,一個漳州龍海市80 多歲的老太太在連城找到了她失散50 多年的女兒,第一次在連城相見時,老太太緊緊抱住女兒,布滿青筋的手不停地抖動,我把鏡頭從相擁推向手的特寫,充分反映老人內心復雜的情感,不同文化層次、不同知識修養(yǎng)的觀眾會從這只手的特寫演繹出各自的答案。如:愧疚、激動、高興或50 多年的尋找之苦、思念之苦,等等。
一個感人的細節(jié)能夠調動人們大腦中原有儲存的記憶和感受,令人浮想聯(lián)翩,難以忘懷;一些生動的、有沖擊力的細節(jié)畫面,如人的臉部表情、手勢、聲調等對信息有增值作用,有時這些非語言符號比語言符號傳播的信息還要多。它能使觀眾在不知不覺中產生心理參與感,使記者的所見、所知、所感,通過觀眾的共鳴作用,變成觀眾的共見、共知、共感。《奧運會110 米欄預賽 劉翔無緣半決賽》的電視新聞,除了導語和結尾外,新聞主體沒有解說詞,只有劉翔單腳跳到終點的畫面、觀眾的掌聲、現(xiàn)場解說員解說及現(xiàn)場聲,這些細節(jié)不但傳遞了劉翔受傷無緣進入半決賽的訊息,還傳遞了劉翔頑強拼搏的精神、奧運精神及觀眾對劉翔受傷的反應,信息量不可謂不大。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類對外界的感受60%來源于視覺。電視是視聽結合的媒體,電視的思維方式是蒙太奇思維方式,畫面是構成電視節(jié)目的基礎。在電視新聞的拍攝中要樹立用畫面構成新聞的意識,用蒙太奇進行思維,用電視畫面講故事。
時常會看到一些毫無信息量與感情色彩的推、拉、搖、移等握手、會談、行走的畫面。這是思維錯誤所致。攝像記者習慣運用文字采訪的思維方式指導拍攝,卻不能自覺地進行“視覺思維”。
電視新聞電視化,提高電視新聞的可視性,就要思維電視化,目的在于精心捕捉信息量大、意蘊深刻、內涵豐富的細節(jié)畫面;在于合乎邏輯的前提下有意識打破人們觀賞習慣,另辟蹊徑,在司空見慣的場景中找到異乎尋常的角度,不拘一格,不落俗套,這樣才會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獲得1995年度中國電視獎一等獎的電視新聞《六年冠軍夢,圓夢在津門》獨辟蹊徑,除導語外,主體沒有一句解說詞,只有觀眾雷鳴般的掌聲、歡呼聲和吶喊聲;只有王濤戰(zhàn)勝佩爾森后,中國男隊隊員激動地抱壓在一起相擁而泣;只有主教練蔡振華和運動員擁抱握手,熱淚盈眶地接受記者采訪;只有主力隊員王濤、馬文革情不自禁地哭著回答記者提問;只有蔡振華及其隊員在全場觀眾歡呼聲中親吻斯韋思林杯;只有五星紅旗冉冉升起,男乒向觀眾揮手致意。這些畫面是記者濃烈的視覺思維所致,不可再現(xiàn),不可復制,構成了強烈的電視新聞的現(xiàn)場感和思想內涵的張力。
現(xiàn)場是電視新聞區(qū)別于其他媒體的重要特征。攝像記者要深入到新聞的現(xiàn)場了解事件的來龍去脈與新聞人物的關系特征,早開機遲關機,去捕捉人物或事物在特定環(huán)境中生動感人、含義深厚的典型細節(jié)和形象特征,把它作為所需要表現(xiàn)的內容加以呈現(xiàn)。
現(xiàn)場人多、事雜,記者要準確地從雜亂的現(xiàn)場中拍到真正閃光的畫面細節(jié),“記者必須學會用孩童般的眼睛觀察世界,他把每件事情都看作是新鮮的,各具特點的,同時他必須用聰明長者的眼睛觀察世界,能夠區(qū)分出有意義的東西和無意義的東西?!盵7]就要對視覺材料進行感知、分析、辨別,篩除那些普通的、“似曾相識”的細節(jié),挖掘那些最能表達主題、揭示深刻內涵、具有特色的形象細節(jié),做到別具一格、新穎獨到。
任何新聞現(xiàn)場都有特別的細節(jié),任何新聞事實都有情節(jié)和細節(jié),電視是多符號傳播的,為電視新聞細節(jié)表現(xiàn)手法創(chuàng)新開辟了廣闊的天地,要細心捕捉,精心選擇,緊緊抓住能夠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展現(xiàn)個性的畫面細節(jié)和聲音細節(jié)不放,做到傳真、傳神、傳情,形象地展示主體信息的情節(jié)和細節(jié)。
電視記者要樹立“錄到才是硬道理”的意識,深入新聞現(xiàn)場“等”“抓”“挑”捕捉典型感人的細節(jié)。
首先是“等”。有人說紀錄片是等的藝術,我認為電視新聞細節(jié)的捕捉也是等的學問。這等是預知的等,而不是盲目的等待。2012年8月6 日央視新聞聯(lián)播播出《巔峰之戰(zhàn),林丹成功衛(wèi)冕》新聞,福建龍巖市上杭縣籍選手林丹在倫敦奧運會上最后多拍的較量中,以李宗偉出界收官,林丹以2:1 勝出,成為我國羽毛球歷史上第一個男子單打連續(xù)兩屆獲得金牌的選手。林丹勝出后在運動場狂奔,與教練和隊員緊緊相擁,親吻金牌這些細節(jié)畫面都是攝像早開機等來的。
其次是“抓”。抓拍是攝像記者的基本功。在新聞事件現(xiàn)場,記者要緊盯事件的主體,認真把握事件發(fā)展動態(tài),及時調整拍攝角度,畫面景別及用光等,注意捕捉最能觸動觀眾情感的細節(jié)。好的細節(jié)能以一當十,讓人過目不忘。今年,連城縣蓮峰鎮(zhèn)一個住在破舊木板房的孤寡老人搬進了新建的敬老院居住,看到房間寬敞明亮,里面有洗手間;看到電視機和電風扇等生活設施齊全;看到床鋪被子全部是新的,老人撫摸著電視機,撫摸著柔軟的被褥,熱淚盈眶,直說“真好,真好,這房間真好?!蔽易ヅ牧诉@一細節(jié)的聲音和畫面。老人的情形、動作、表情、話語向觀眾表達了喜悅之情,展示了國家的民生工程暖民心。
再次是“挑”。挑是挑選,要求電視記者在認識和了解報道新聞事件時,既要抓住問題的范圍,進行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又要抓住個別的、具體的細節(jié)反映事件的本質和特性。《巔峰之戰(zhàn),林丹成功衛(wèi)冕》新聞里挑的是,爭奪最后一個球的現(xiàn)場聲、觀眾的歡呼聲、林丹手舞足蹈瘋狂跑完全場、林丹笑著吻金牌、林丹接受采訪的鏡頭、觀眾揮舞國旗等細節(jié),這些都是客觀翔實紀錄林丹巔峰之戰(zhàn)、衛(wèi)冕成功的經典細節(jié)。
一篇電視新聞精品,不可缺少獨具匠心的“細節(jié)”?!扒楣?jié)好編,細節(jié)難找”。雕塑家羅丹說,“生活中不是缺少細節(jié),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敝灰錾畹挠行娜?,那些最能反映人物的思想品格、價值取向、精神本質和事件特性的細節(jié)就會撲面而來,使人產生心靈的碰撞,激發(fā)情感與精神境界的升華。
注釋
[1]高鑫:《電視藝術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第一版,第88頁。
[2]任金州 陳 剛:《電視攝影造型基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37頁。
[3]任金州 陳 剛:《電視攝影造型基礎》,北京廣播學院出版社,2002年,第36頁。
[4]徐舤州:《電視解說詞寫作》,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頁。
[5]郎立斐:《細節(jié)的魅力和危險》,海西聲屏論叢,福建廣播電視協(xié)會編,海峽文藝出版社,第208頁。
[6]葉子 趙淑萍:《電視采訪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99頁。
[7]葉子 趙淑萍:《電視采訪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19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