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建駿,朱順兵
(南京工業(yè)大學 城市建設與安全工程學院,江蘇 南京 211816)
新媒體是報刊、戶外、廣播、電視四大媒體之外一種新型媒體,被譽為當代的第五媒體[1]。新媒體主要利用數字技術、網絡技術、移動技術,在這三大技術的基礎上通過互聯(lián)網、無線通信網絡、有線網絡等多種媒介(也包含電腦、手機、數字電視等終端系統(tǒng)),向目標群體提供信息及娛樂的媒體形態(tài)和傳播形態(tài)[2]。新媒體具有即時性特點、交互性特點、共享性特點和個性化特點,另外海量性和社群化也是其特點之一。
新媒體背景下的開放式實驗具有其獨特的特性,這種特性與傳統(tǒng)的開放式實驗相比截然不同。首先是開放性的特點。學生學習的空間、課題研究的途徑、實驗結論、實驗評價都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在這種特性下學生擺脫了教學班的約束,他們可以完全根據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選擇自己合適的時間進行實驗操作,也可以在認識問題和深入了解問題之后再進行實驗操作。其次是主動性的特點,從選題到設計、實施、解決、課題結題報告這一系列的過程中,學生都是自主完成的,為學生自主選擇學習內容創(chuàng)造了機會。
新媒體背景下的開放性實驗能使學生處于“主動、開放、較自由的狀態(tài)”。這種主動、開放、自由的狀態(tài)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實驗,積極性將得到很大提升[3],在實驗中遇到問題、困難和挫折時,他們不會輕易氣餒、放棄,相反,他們會千方百計、想方設法地去克服困難。在這種挫折、喜悅、成功的心境中循環(huán)往復,學生的創(chuàng)造能力和創(chuàng)新精神將會得到很大的提升[4]。
在過去傳統(tǒng)的開放式實驗模式下進行學習和實驗,學生缺乏思考的過程,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無法得到提升,他們只是一味地按照教材上的要求或教師的要求去完成實驗。這樣既不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能培養(yǎng)學生抗挫折的能力[5]。而將新媒體引入當前的開放式實驗可以突破上述缺點。
首先,新媒體的應用可以實現(xiàn)網上預約,使學生分時間、分批次去實驗室進行實驗,大大提高了實驗室使用的效率。在實驗以前,學生可以利用新媒體提前搜索和查找與實驗相關的知識,而不是僅僅局限于課本之上,有效地擴充了學生的信息量,為實驗做好準備。
其次,實驗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技術進行相互交流,不僅可以與本校學生和教師交流,還可以與全國同專業(yè)的學生和教師交流,甚至是全世界的學生和教師交流。通過交流,可以相互學習,避免實驗過程中多走彎路。
最后,實驗結果出來后,可以通過QQ群、論壇等進行討論,讓不同的思想和觀點交匯,進一步驗證實驗的有效性,并為下一次實驗奠定良好的基礎。
新媒體背景下開放式實驗所具有的交互性、即時性、共享性、社群化等特點是傳統(tǒng)開放式實驗所不具備的。將當前的新媒體技術引入高校的開放式實驗勢在必行。
有序地把新媒體技術引入到開放式實驗過程中,將會為發(fā)揮學生自主性、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新媒體背景下的開放式實驗是一種高層次的自主合作實踐活動。在這種開放式的實驗過程中,從一開始的選題,到后面資料的收集整理,再到后面研究方案的確定、實驗過程的實施,到最后的形成實驗成果,這一系列的過程始終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的主動參與為基點。在新媒體背景下進行開放式實驗研究,學生不僅僅是學到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科研的方法[6]。
學校可以借助現(xiàn)代信息技術所具有的交互性、增值性等特點,建立實驗教學資源網絡平臺,努力為學生提供幫助。
首先,可以借助網絡化的平臺快速地了解學生進行開放性實驗的預約情況,根據學生的預約情況,因地制宜、隨機應變,有序地安排好學生的實驗時間,通過這種形式提高開放式實驗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通過時間和效率上的改變來為開放式實驗的發(fā)展奠定基礎。
其次,根據開放式實驗教學中開放時間不確定的特點,可以開發(fā)一套完整的開放式實驗的管理軟件,通過模式化的管理提高從預約到共享的效率。
再次,建立一個完整的實驗教學資源網絡平臺,這個實驗教學資源網絡平臺,應該包括各種模塊庫、資料庫,以便于學生在實驗過程中遇到困難時進行有效的查詢和學習,為學生輕松解決問題奠定基礎。
最后,應構建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即基于虛擬儀器的網上實驗模式,在這種模式下學生可以輕松地訪問各種鏈接網站,在網絡上輕松地完成各種虛擬實驗,從而促進高校開放式實驗的科學化和信息化進程[7]。
在當前形勢下,各個高校應認識到建設和開放多元化實驗室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多元化實驗室應以加強學生的研究性實驗為主要內容,通過開放多元化實驗室為學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好的空間,才能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社會適應能力。
這種以實驗研究為主要內容的多元化實驗室的開放,首先應該是時間上的開放,無論是早上、中午、晚上以及節(jié)假日都應開放,保證學生隨時隨刻能進行實驗;其次應該是實驗內容的開放,學生的不同需求和不同個性決定了開放式實驗室實驗內容的開放化,在這種狀態(tài)下,學生才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有選擇地進行實驗。
通過上述多元化實驗室的開放和建設,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大大提升,在實驗的過程中他們會感到興奮,在他們相互的研究和操作中,自身的創(chuàng)新能力會不自覺地得到提升。
美國許多理工科大學成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把學生放在學科集成度較高的實驗室中學習和鍛煉,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更強[8]。多年的實踐經驗也早就證明了這一點,即各學科的相互滲透是新技術開發(fā)的基石。因此,在開放式實驗的過程中,必須借鑒好這一經驗,促使其發(fā)揮到極致,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和各個學科之間特點的不同進行優(yōu)化整合,建立一個集多學科、多專業(yè)的集成實驗基地[9],通過多學科之間的縱橫交錯加強學科之間的聯(lián)系和交流,并通過優(yōu)勢學科的帶頭作用提升開放式實驗室的整體實力,為能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創(chuàng)造條件[10]。
高校實驗室建設和管理必須走向制度化、規(guī)范化,這是確保開放式實驗質量的重要前提[11-12]。因此,高校實驗室應借助新媒體的優(yōu)勢并根據自身情況,通過學生之間頭腦風暴的方法,制定自己的可行性強的實驗室管理辦法及責任制度,這些辦法和制度一旦建立,就應該嚴格遵守。另外,要定期地對實驗室進行考察和打分,從而保證開放式實驗的良好運行??傊瑹o規(guī)矩不成方圓,只有通過制度對學生行為加以約束,才能為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發(fā)展做好制度上的保證。
新媒體作為第五大媒體,具有開放性和主動性的特點,與傳統(tǒng)的開放式實驗相比,基于新媒體背景下的開放式實驗有其獨特的優(yōu)勢,體現(xiàn)在實驗過程的各個方面,尤其在培養(yǎng)學生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方面效果明顯。在新媒體背景下進行開放式實驗研究,學生不僅僅是學到了知識,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學會了科研的方法。因此,高校應通過信息資源與自主探究性學習的有效整合,開放多元化實驗室,建立集成實訓基地并制定相關規(guī)章制度等,促進新媒體形式下開放式實驗的進一步落實和發(fā)展,從而為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奠定基礎。
(References)
[1]程天飛.淺談新媒體與傳統(tǒng)媒體的融合發(fā)展[J].新聞傳播,2009(11):65.
[2]鄭健.淺析新媒體語境下的傳播倫理困境及其對策[J].今傳媒,2011(4):148-149.
[3]楊威.實驗室開放與管理[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2,29(1):186-187.
[4]周曉輝,何漢武.地方工科院?!?+1”本科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教學體系、實施機制改革與實踐[J].高教探索,2011(3):106-109.
[5]殷勤勇.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 優(yōu)化物理實驗教學[J].物理通報,2006(5):39-41.
[6]張志芹.開放式創(chuàng)新實驗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廊坊師范學院學報,2011,11(1):117-119.
[7]宋傳忠.電化教學在化學實驗教學中的作用[J].教育技術,2005(4):56.
[8]葉四橋,陳洪凱,唐紅梅.麻省理工學院土力學課程教學及其創(chuàng)新性人才培養(yǎng)[J].高等教育研究,2011,28(3):69-72.
[9]陳善國,黃先德.改變高校實踐教學困境的措施[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10,29(6):149-151.
[10]梁小婉.基于高職院校實驗教學的創(chuàng)新教育探討[J].實驗技術與管理,2007(6):128-130.
[11]隋繼學,史曙光.高校實驗室信息化管理初探[J].實驗室科學,2008(5):150-152.
[12]李威,杜文彬.運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進行實驗教學[J].科技咨詢導報,2007(4):205-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