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俊
(鄖陽師范高等??茖W校 政法與旅游系,湖北 十堰 442000)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而又十分重要的,所以古代就有“孟母三遷”的故事。作為一種環(huán)境教育力量,高校校園文化對大學生的健康成長有著巨大的影響。它凝聚在高校的辦學傳統(tǒng)、辦學特色、校規(guī)校紀、校風、校訓、校歌等精神品格之中,存在于校園環(huán)境、基礎設施、文化景觀等物質載體之上,并集中體現(xiàn)為高校師生、校友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1]。鑒于校園文化對廣大師生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具有潛移默化的導向作用,近年來,各大高校都十分注重校園文化建設,以營造良好的育人環(huán)境,發(fā)揮校園文化的育人功能。
作為法治文化在大學校園這一特定區(qū)域的表達形式,高校法治文化是高校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法治建設的核心內容、文化基礎和精神動力。建設高校法治文化,對培養(yǎng)師生員工的法律思想、法律意識、法律信仰,對提高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能力,對推動依法治校工作和促進高校法治管理,都有著重要意義。值得一提的是,當前隨著市場經濟的全面發(fā)展和改革開放的深入推進,我國已處于社會轉型期和矛盾凸顯期,受社會上各種消極因素的影響,大學生群體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價值取向扭曲、誠信意識缺失、社會責任感缺乏、法律觀念淡薄等問題,有的甚至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2004年轟動全國的馬加爵兇殺案,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使大學生犯罪繼青少年犯罪之后,成為全社會關注的又一焦點。因此,為創(chuàng)建“平安校園”和有效預防大學生違法犯罪現(xiàn)象的發(fā)生,必須積極營造高校法治文化氛圍,使廣大學生懂得理性面對和解決各類糾紛、正確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進而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校園風尚。而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最重要的途徑是加強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學生法律素養(yǎng)。在這方面,一些高校積極探索實踐,積累了很多寶貴的經驗。筆者在此略陳己見,以期拋磚引玉。
“法律必須被信仰,否則它形同虛設”[2]。高校法治文化氛圍的形成,有賴于大學生們法律信仰的確立。為此,應通過《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這門公共必修課程和與法律有關的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積極對大學生進行法律信仰教育。當然,《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法律基礎部分所占課時相對較少,公共選修課程的教學一般每周也就兩個課時,如何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達到上述目標,對任課教師來說極具挑戰(zhàn)性。這就要求任課教師善于創(chuàng)新,以生動活潑的方式進行教學和考核。
實踐證明,融啟發(fā)式、互動式為一體的案例教學法,能克服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方法之弊端,極大地調動大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創(chuàng)造性。不過,要在課堂教學中成功運用案例教學法,案例的正確選擇十分重要,并非所有經典的法學案例都適合于公共課程的課堂教學。同時,考慮到法學知識的枯燥乏味,案例在內容上還應最大限度地激發(fā)大學生的參與熱情和學習興趣。具體來講,可采取以下方法使案例內容變得生動形象。一是通過灰色幽默、俗語諺語等增強案例教學的趣味性;二是通過新穎奇特的內容增強案例教學的知識性;三是通過虛構故事情節(jié)增強案例教學的生動性;四是通過多媒體手段增強案例教學的娛樂性。當找不到合適的教學案例時,任課教師應學會巧妙編輯案例,即把收集的各種案例,根據教學需要進行加工整理,或創(chuàng)設一定的情境,編輯組合成一個表述清晰、簡潔明確、邏輯嚴密、針對性強的典型案例[3]。此外,將法學案例制作成DV短片、卡通動畫乃至相聲小品等,以大家喜聞樂見的形式來學習法律知識,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成效。
例如,在講解《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法律基礎》中刑法相關知識點時,筆者曾選擇這樣一個案例:1990年9月4日,四川蘆山縣人民檢察院以“涉嫌拐賣人口罪”批準逮捕張仕林、竹子剛。在追繳贓款過程中張仕林脫逃,蘆山縣人民法院以“拐賣人口罪”判處同案犯竹子剛有期徒刑一年。1999年6月30日,張仕林從外地潛逃回家時落入法網。1999年10月13日上午,蘆山縣人民法院首次開庭公開審理張仕林拐賣婦女案,被告人在法庭上辯稱他拐賣的王愛瓊不是婦女,故自己的行為不構成拐賣婦女罪。其理由是舊《刑法》規(guī)定拐賣人口有罪,而新《刑法》規(guī)定拐賣婦女才有罪。根據蘆山縣人民醫(yī)院的鑒定:“王愛瓊是以男性為主的兩性人”,雖然被告人張仕林的行為符合“拐賣婦女罪”的特征,但犯罪客體要件欠缺,在新《刑法》對拐賣兩性人行為沒有規(guī)定的情況下,按照“從舊兼從輕”的原則,應將被告人無罪釋放?!肮召u無罪”說令座無虛席的審判廳頓時嘩然,在社會上也引起了較大反響。1999年11月5日,蘆山縣人民法院最終以“拐賣婦女罪”判處張仕林有期徒刑一年零六個月[4]。筆者在表述完案例后提出了以下幾個問題:(1)新《刑法》何時頒布實施?(2)何為犯罪客體要件?(3)“從舊兼從輕”原則是什么意思?(4)縣法院的有罪判決是否正確?對此,學生們議論紛紛、積極參與討論,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長期以來,各大高校在團委等政工部門指導下成立的學生社團組織,在大學生中具有相當的影響力,借助它們開展形式多樣的校園普法活動,能夠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具體來說,學生社團除了通過校園廣播、校園網絡和法制宣傳欄、法制宣傳冊等途徑對大學生進行普法教育外,還應貼近實際,精心組織一系列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吸引力強、健康有益的校園文娛活動(如法律知識競賽、演講辯論比賽、禁毒日文藝晚會等),把法制教育滲透到校園文化建設之中,使大學生們在活動參與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法律意識得到強化、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實、道德境界得到升華。當然,上述目標的實現(xiàn),離不開學生社團的自身建設。為此,要堅持品學兼優(yōu)、精明強干的用人標準來選拔學生社團干部,并通過各種方式定期或不定期地對他們進行培訓,提高其法律素養(yǎng)和組織能力;同時,要重視學生社團工作的穩(wěn)定性和連續(xù)性,在全面鍛煉、培養(yǎng)“老骨干”之際,注意選拔和培養(yǎng)新干部,以保證學生社團工作生機蓬勃、后繼有人。此外,要通過學生社團的努力,逐漸塑造一批以“模擬法庭”、“3.15消費者權益日”、“12.4法制宣傳日”等為代表的,有質量、有內涵、有影響的品牌普法活動。這樣一來,便能營造出良好的校園法治文化氛圍。
例如,近年來不少高校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轉發(fā)的“五五”和“六五”普法規(guī)劃確定的目標任務,以及深化法律進機關、進鄉(xiāng)村、進社區(qū)、進學校、進企業(yè)、進單位的“法律六進”主題法制宣傳活動的要求,指導學生社團組織圍繞“弘揚法治精神,推進依法治國”、“弘揚法治精神,促進社會和諧”等“12.4”年份宣傳主題,通過懸掛橫幅、張貼海報、發(fā)放傳單、問卷調查、設置法律咨詢點等多種形式,深入宣傳憲法,廣泛傳播法律知識,使得高校師生憲法和法律意識明顯增強,為推動人人學法遵法守法用法的社會風尚的形成,發(fā)揮了積極作用。再如,筆者所在單位也依托法學社這一學生社團組織(法學社隸屬于鄖陽師專政法與旅游系團委,面向全校招募普法志愿者),塑造了“周末影院”這一普法品牌。所謂“周末影院”,是法學社利用周末晚間組織的法制教育片放映活動,主要選用20集紀實電視劇《刑檔內幕》和《中國法庭》等系列電教片幫助大學生普法?!缎虣n內幕》收錄了“一個處女九個婚戒”、“假中假奇案”、“女歌星之死”、“女市長家的槍聲”等國內轟動一時的大案、懸案放映,在給大學生們帶來強烈感官震撼的同時,也進行了一次次深刻的法制教育?!吨袊ㄍァ废盗须娊唐瑒t直擊庭審現(xiàn)場,深入探討法律精神和立法宗旨,集背景介紹、庭審焦點、專家點評于一體,融知識性與娛樂性于一體,使人看后受益匪淺。
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在“以政府法律援助機構為主導,以民間公益組織為補充的中國法律援助模式”的指導下[5],我國一些高校的法學院系充分利用人才優(yōu)勢,先后組建了法律援助機構。如1992年5月,武漢大學就成立了“社會弱者權利保護中心”——我國第一個由法學教授、律師和大學生組成的提供法律援助的社會公益性服務機構?!吨腥A人民共和國法律援助條例》施行以后,全國各大高校的法律援助機構更是如雨后春筍般紛紛建立。這些法律援助機構立足校園、服務社會,既為法學院系嘗試“診所式”法學教育和學生實習實訓提供了實踐平臺,又為高校投身社會公益事業(yè)開啟了一扇新的窗口。雖然由于各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高校法律援助機構在提供法律援助時代理的案件相當有限,難為求助者解決實質問題,但通過提供法律咨詢、代寫文書等力所能及的法律志愿服務,卻起到了弘揚公平正義、傳播法治理念、倡導依法辦事的法制宣傳作用。因此,依托高校法律援助機構來加強大學法制宣傳教育、提高大學生法律素養(yǎng),是一條切實可行的有效途徑。為此,高校應重視對下屬法律援助機構的管理、指導和監(jiān)督,為其提供必要的活動經費,并建立相應的工作激勵機制。
例如2007年初,筆者所在單位通過《校長會議紀要》的形式,同意以政法系師生為主體組建“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法律援助中心”。隨后,學校為中心配備了專門的辦公室,并撥款1萬元作為活動經費,同時批準了《法律援助中心章程》、《法律援助中心人員名單及崗位責任制度》、《法律援助中心獎懲規(guī)定》等規(guī)章制度。值得一提的是,學校對于從事法律援助和法制宣傳工作表現(xiàn)突出的學生,專門頒發(fā)榮譽證書并在獎學金評定、各種先進評選中予以優(yōu)待,從而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志愿者們的積極性。在學校相關部門的幫助、支持和指導下,五年來,中心的師生志愿者們一方面本著“厚德正法”的崇高理念,秉承“盡已所能,不計報酬,幫助他人,服務社會”的志愿精神,滿懷時代激情和社會責任,積極為包括本校師生在內的社會弱勢群體排憂解難,努力讓法治的陽光溫暖每一個角落,贏得了廣泛的社會贊譽;另一方面則通過策劃或參與學校有關部門組織的法制宣傳教育活動,積極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和有關法律法規(guī),引導廣大學生遵紀守法、依法止爭,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修身性、明法理、濟天下”的美好訴求,為構建和諧校園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綜上所述,充分利用課堂教學、學生社團和法律援助機構等現(xiàn)實依托,加強對大學生的法制宣傳教育,是推動高校法治文化建設最為重要而行之有效的途徑。
[1]劉德才.高校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問題與對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1(8):93.
[2](美)伯爾曼.法律與宗教[M].梁治平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14.
[3]鐘 俊,申 偉.論法學案例教學法的改進[J].湖南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0(1):122-123.
[4]高 堯,陳 過.拐賣兩性人罪否起爭議[N].江南時報,2000-05-15(01).
[5]張 耕,宮曉冰.中國法律援助制度誕生的前前后后[M].北京:中國方正出版社,199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