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天福
(吉林省大石頭林業(yè)局,吉林延邊 133702)
大石頭林業(yè)局從1964年開始利用人工栽植落葉松進行沼澤地改造,截止到1990年,累計改造沼澤地造林成林面積7 570 hm2。早期營造的落葉松人工林已進入工藝成熟年齡,可以進行主伐利用。但由于目前在國際國內(nèi)尚無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采伐跡地更新技術(shù)可供借鑒,因此一直未對這些落葉松人工林進行主伐利用。為此,筆者對沼澤地落葉松人工林采伐跡地更新技術(shù)進行研究和探討,旨在為沼澤地落葉松人工林主伐利用和采伐跡地更新提供基礎(chǔ)數(shù)據(jù)。
大石頭林業(yè)局地處長白山北麓,是長白山脈的一部分。試驗地位于大石頭林業(yè)局東明林場柳樹河經(jīng)營區(qū)22林班內(nèi),為局屬沙河掌地區(qū)。試驗地距局址18 km,地理位置:43°22'N,128°44'E。平均海拔540 m。平地。水系是沙河水系,源頭在大石頭林業(yè)局沙河源林場之北溝,匯集大小支流于大石頭鎮(zhèn)后,繼續(xù)西流,最終注入牡丹江。沙河掌地區(qū)由于造山運動的影響,處于大黑嶺與哈爾巴嶺兩大山系之間,因而山多坡陡,溝岔密集,土層薄,巖石多,山間溝谷至沙河兩岸多是積水之沼澤地。
該地區(qū)屬中溫帶大陸性季風(fēng)氣候,一年四季寒暑溫差變化較大,春遲秋早,涼爽少雨,夏季短熱而多雨,冬季漫長且酷寒。年平均氣溫1.7℃,最冷為1月,平均氣溫-24℃;最熱為7月,平均氣溫 25.2℃。極端最高氣溫為32.6℃,極端最低氣溫為-36.8℃。全年日照時數(shù)為2 286 h。早霜期9月19日左右,晚霜期5月29日左右,無霜期110 d左右。年平均降水量700 mm左右,多集中于7、8月份;5~9月份降水量500 mm左右,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該地區(qū)植被屬長白山植物區(qū)系,木本植物種類繁多,有24科79種。樹種以云、冷杉為主,間有紅松、落葉松、榆、楊、柞、樺、椴等針闊葉樹。珍貴樹種有東北紅豆杉(紫杉)、水曲柳、胡桃楸、黃波蘿。
大石頭林業(yè)局境內(nèi)山地多,森林覆蓋率亦高,故對土壤的破壞不甚顯著。暗棕壤土是本局的主要土類,遍及各林場的山岳地帶,占總土地面積的80%。山谷臺地多為白漿土;河谷平原分布有沖積土。草甸土面積占總面積的5.1%,沼澤土占6.3%,泥炭土占3.1%。
1991年一季度在柳河22林班1小班采伐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3.0 hm2,采伐方式為皆伐。伐前林分年齡24 a,郁閉度為0.8,樹種組成10落,平均樹高13 m,平均胸徑14 cm,蓄積量125 m3·hm-2。植被有蕨類、羊胡草等,分布均勻。下木為繡線菊、柳毛子,分布群狀。無天然幼苗幼樹。
在土壤營養(yǎng)診斷的基礎(chǔ)上,根據(jù)造林目的,按照立地條件與樹種生物學(xué)特性一致的原則,選擇了適宜該跡地生長的比較耐濕的鄉(xiāng)土樹種水曲柳(△)、云杉(○)、毛赤楊(Χ)、白樺(※)4個樹種。
純林類型:
區(qū)劃為4個小區(qū),每小區(qū)0.32 hm2。以原有開溝壟的走向為栽植行。配置模式:
混交林類型:
區(qū)劃為4個小區(qū),每小區(qū)0.43 hm2。
①行間混交
配置模式:
②帶狀混交
采取4云×2曲和6云×2曲兩種搭配方式混交造林。
配置模式:
根據(jù)立地條件、樹種的生物學(xué)物性,確定合理的初植密度。依據(jù)原排水溝的間距,采用長方形配置形式進行筑臺,臺距3.0 m ×2.0 m,每公頃1 600臺。植生組造林,水曲柳、白樺、毛赤楊每臺2株,云杉每臺3株。純林類型:水曲柳、白樺、毛赤楊造林密度為3 200株·hm-2,云杉為4 800株·hm-2?;旖活愋?白樺、毛赤楊行混密度為3 200株·hm-2,水曲柳、云杉行混及帶混均為4 000株·hm-2。
造林地采用全面清理方式。由于采伐剩余物較多,清理方法為火燒與堆積法相結(jié)合,最大程度地擴大造林面積及提高排水能力。
于1991年7~8月間進行筑臺整地。由于原排水系統(tǒng)大部分被灌叢、雜草、淤泥堵塞,排水功能已大大減弱,故整地與清溝排水同時進行。方法是對跡地內(nèi)原有的網(wǎng)、支、主溝內(nèi)的淤泥進行清理疏通,以便降低林地內(nèi)的地下水位,提高地表溫度;同時將清理出來的淤泥翻扣在種植點上(兩個伐根之間),形成臺面,提高種植點的土壤養(yǎng)分。
臺面規(guī)格:100 cm×60 cm×20 cm。
2.4.1 造林所用云杉、水曲柳為出圃的Ⅰ、Ⅱ級上山苗木,由林業(yè)局苗圃提供;白樺、毛赤楊為本經(jīng)營區(qū)內(nèi)的野生苗木,造林前挖取,苗高70~100 cm。
2.4.2 造林方法為人工植苗。
①季節(jié)為1992年春季,頂漿造林。
②采用植生組植苗法,即每臺栽植2~3株。
③苗木用高效吸水劑浸根處理,以提高成活率。
2.5.1 內(nèi)容
包括松土、除草、培土、割灌、修枝。除草堅持“除早、除小、除了”的原則,以保證苗木正常生長。
2.5.2 撫育年限和次數(shù)
采用2.2.1.1.1 的撫育方式。
2.5.3 病蟲害防治
貫徹“預(yù)防為主”的防治方針,加強預(yù)測預(yù)報,運用綜合防治手段,預(yù)防病蟲鼠害的發(fā)生與蔓延。
經(jīng)過連續(xù)5 a的觀測和2012年秋季的調(diào)查,各項調(diào)查因子見表1。
表1 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更新成效調(diào)查
3.2.1 對照地概況
對照地伐前林分為山地人工落葉松林,伐前樹種組成為10落,林齡25 a,平均樹高12 m,平均直徑15 cm,公頃畜積144 m3。采伐跡地內(nèi)無天然幼苗幼樹,坡度平緩,無水土流失現(xiàn)象。更新年度為1992年春季。
3.2.2 主要技術(shù)措施
造林樹種為水曲柳、云杉。采用穴狀整地方法,規(guī)格為100 cm ×100 cm ×25 cm。采用郭式鍬進行窄逢栽植。幼林撫育采用2.2.1.1.1的撫育方式。
3.2.3 更新成效調(diào)查
更新成效調(diào)查見表2。
表2 山地人工落葉林跡地更新成效調(diào)查
從以上調(diào)查成果對比分析可以看出,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與山地人工落葉林跡地更新的水曲柳、云杉生長量,成活率,保存率無顯著差異。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更新的四個樹種的3 a保存率均大于80%以上,全部達到合格標準,為有成效面積。林齡5 a時,白樺、毛赤楊生長穩(wěn)定,并且郁閉成林。林齡20 a時,白樺平均高達到11.5 m,胸徑達到11.6 cm;毛赤楊平均高達到11.5 m,胸徑達到13.1 cm;水曲柳平均高達到10.5 m,胸徑達到10.5 cm;云杉平均高達到 9.5 m,胸徑達到12.0 cm。
由于白樺、毛赤楊為天然野生苗木,挖取時已經(jīng)萌動,且部分苗木過于高大,造成枯死,影響了正常生長及成活率。
培育費用即森林再生產(chǎn)費用,包括建設(shè)期和經(jīng)營期兩部分,具體見表3。
表3 造林成本
①培育費用合計為4 875元·hm-2。
②以白樺為例,30 a主伐利用時,每公頃出材80 m3,皆伐木材生產(chǎn)成本按130元·m-3計算,則每公頃需主伐費用10 400元。
③銷售收入。木材平均售價以300元·m-3計算,公頃可實現(xiàn)銷售收八24 000元。
④銷售稅金
稅金以5%計算,每公頃實現(xiàn)稅收1 200元。
⑤銷售利潤率
試驗結(jié)果表明,人工落葉松林采伐跡地更新的水曲柳、云杉生長量,成活率,保存率與山地更新的水曲柳、云杉林無顯著差異。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更新的四個樹種的3 a保存率均大于80%以上,全部達到合格標準。林齡5 a時,白樺、毛赤楊生長穩(wěn)定,并且郁閉成林。林齡20 a時,白樺平均高達到11.5 m,胸徑達到11.6 cm;毛赤楊平均高達到11.5 m,胸徑達到13.1 cm;水曲柳平均高達到10.5 m,胸徑達到10.5 cm;云杉平均高達到 9.5 m,胸徑達到12.0 cm。說明沼澤地落葉松人工林可以進行主伐利用,而且主伐后人工更新沒有問題。
①沼澤地人工落葉松林跡地更新,在實施筑臺整地的同時,一定要對原跡地內(nèi)的網(wǎng)、支排水溝的淤泥進行一次徹底清理,使積水暢通,最大限度地降低造林地內(nèi)的地下水位,提高地表溫度。
②造林樹種的選擇以白樺、毛赤楊為最佳,曲柳、云杉次之。白樺、毛赤楊造林后第5年即郁閉成林,30 a就能主伐利用,對加速后備森林資源的培育進程具有重要意義。
③更新成本3 815元·hm-2,比吉林省一般更新預(yù)算價格3 465元·hm-2提高了10%,具有經(jīng)濟上的可操作性。
④筑臺整地結(jié)束后,一定要隔年植苗,以保證栽植點土壤充分熟化,避免土壤疏松透氣影響成活。
⑤白樺、毛赤楊天然苗影響生長及成活率,要選擇在苗圃地內(nèi)培育的造林苗木。
⑥白樺、毛赤楊初植密度每公頃3 200株有些偏大,使撫育間伐開始期提前,間伐出的小徑木利用價值低,造成資源浪費,造林成本提高。
⑦混交林類型以云杉、水曲柳帶狀混交為最佳,既充分利用了邊緣效應(yīng),又緩解了種間矛盾,實現(xiàn)了營造混交林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