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崇偉, 莊卉, 郭隨平, 賈本凱
(1.解放軍理工大學氣象海洋學院,南京 211101;2.92538部隊氣象臺,遼寧大連 116041;3.海軍航空兵學院,河北 邢臺 054100)
目前,陸上風力發(fā)電技術已較成熟,海上風力發(fā)電只是在少數(shù)歐洲國家較為成熟,我國的海上風能開發(fā)尚屬初級階段[1-2]。美國1980年采用國內(nèi)975個氣象站的地面測風資料,繪制了美國風能資源分布圖,1986年又增加了270多個氣象站觀測資料,得到美國的陸上風能資源分布圖[1]。中國氣象局分別在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開展了兩次風能資源普查,均是對氣象站歷史測風資料的統(tǒng)計分析,最后給出了中國陸上風能資源分布圖。王曉亮等[3]利用上海沿海5個站點風要素資料,對上海海域可開發(fā)的風能儲量進行了計算,結果表明東海大橋附近海域、崇明島以東海域、南匯和橫沙東灘以東海域、遠海風電場為豐富區(qū),風能資源儲量約為3 373.1×104kW;杭州灣北岸奉賢海域為較豐富區(qū),風能儲量約為38.3×104kW,長江口水域為可利用區(qū)。但由于受各種因素限制,以往多是基于非常有限的觀測資料,在陸上或近岸展開的,較少對海上的風能資源展開分析[4],而深遠海、邊遠海島的風能資源開發(fā)利用具有更為迫切的需要和實用價值。本文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期間的QN (QuikSCAT/NCEP)混合風場資料,計算了東中國海的風能密度,并就其特征進行分析,以期為我國的海上風能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
QN混合風場是對全球天氣中心 (NCEP,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分析數(shù)據(jù)和衛(wèi)星散射計 (QuikSCAT)觀測數(shù)據(jù)進行時空混合分析的結果,其空間分辨率為0.5°×0.5°,時間分辨率為 6 h, 其空間范圍為: 88°S~88°N, 180°W~180°E,時間范圍從1999年8月~2009年7月。QN風場具有很高的精度和時空分辨率[5-6],常被用作模擬海浪過程的驅(qū)動場,且效果明顯好于NCEP風場[7-9]。本文選擇QN混合風場用以東中國海的風能資源分析。
風能密度定義為垂直于氣流的單位截面上風的功率,計算方法[10-13]為:
式中,W為風能密度;V為風速;ρ為空氣密度。
利用1999年8月1日00:00~2009年7月31日18:00逐6 h的QN混合風場資料,對海表風速、風能密度分別進行多年平均,分析年平均海表風速、風能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如圖1所示。
東中國海的海表風速和風能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均表現(xiàn)出離岸大近岸小、南部大北部小的特點。
(1)海表風速。由北往南,風速逐漸遞增,渤海的年平均風速最小,基本在5.0 m/s以內(nèi),黃海北部海域在4.0~5.0 m/s,黃海中部的年平均風速為5.5 m/s左右,黃海南部在6.0 m/s左右,東海為6.5~7.5 m/s左右。
(2)風能密度。渤海中部的風能密度在150 W/m2左右,渤海近岸則在100 W/m2以內(nèi),黃海北部為100~200 W/m2,黃海中部在200~250 W/m2,黃海南部為250~300 W/m2,到了東海,風能密度明顯增大,大部分海域在300 W/m2以上,琉球群島附近海域在400 W/m2以上,臺灣海峽中部高達450 W/m2以上,風能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與海表風速的空間分布特征大體一致。
圖1 東中國海年平均海表風速、風能密度
圖2 渤海、渤海海峽、黃海、東海風能密度的月變化特征
分別將渤海、渤海海峽、黃海、東海的風能密度進行多年月平均,分析幾個重點海域風能密度的月變化特征,如圖2所示。由圖2可見,幾個海域中,東海的風能密度最大,黃海的風能密度次之,渤海海峽的風能密度再次,渤海的風能密度最低,與圖1b相符。幾個海域的風能密度均表現(xiàn)出 “V”形月變化特征,波峰處出現(xiàn)在11月至來年2月,這期間東海的風能密度基本在460 W/m2以上,黃海在310 W/m2以上,渤海海峽在240 W/m2以上,渤海在100 W/m2以上,即這個季節(jié)東中國海的風能資源較為豐富;6月~7月為風能密度的波谷,這期間渤海的風能密度在30~40 W/m2,渤海海峽和黃海的風能密度在70 W/m2左右,東海在180 W/m2左右。
大風往往會對海洋工程、航海等造成嚴重影響,甚至災害,本文利用1999年8月~2009年7月的逐6 h的QN風場資料,統(tǒng)計了東中國海的6級以上大風頻率 (圖3a),為防災減災、海上風能資源開發(fā)利用提供參考。通常將風速在3~25 m/s之間定義為風能資源開發(fā)有效風速[6],簡稱有效風速。本文利用近10年逐6 h的QN風場資料,統(tǒng)計了東中國海風能資源開發(fā)有效風速出現(xiàn)頻率 (圖3b)。
由圖3a可見,整個東中國海6級以上大風出現(xiàn)的頻率比較低,大部分海域在16%以內(nèi)。渤海的6級以上大風頻率在4%以內(nèi);黃海北部海域出現(xiàn)頻率略高于渤海,但也都在8%以內(nèi),黃海中南部在8%~14%;到了東海,6級以上大風出現(xiàn)頻率明顯增加,達到16%左右,尤其是對馬海峽至長江口一帶,這應該是由于黃渤海的海域較為狹小,而東海海域則較為寬廣,具有廣闊的光滑下墊面所致;臺灣海峽為大風頻率的高值中心,在16%~18%。由圖3b可見,除了部分近岸,整個東中國海有效風速出現(xiàn)的頻率整體較高,渤海大部分海域在50%~70%,黃海北部和黃海中部在60%~80%,黃海南部海域和東海則基本在80%以上,由此可見,東中國海全年至少有半數(shù)以上時間的風速是有可用于風能資源開發(fā)的,這對于海上風能資源開發(fā)是極為有利的。
通常認為風能密度低于50 W/m2時為貧乏區(qū),在50 W/m2以上時為可用區(qū),100 W/m2以上屬于較豐富區(qū),200 W/m2以上屬于豐富區(qū)[1]。利用近10 a逐6 h的風能密度資料,統(tǒng)計了東中國海風能密度大于50 W/m2、 大于 100 W/m2、 大于 150 W/m2、 大于200 W/m2出現(xiàn)的頻率,見圖4。
5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各海域出現(xiàn)頻率整體較高,有利于海上風能資源開發(fā),渤海出現(xiàn)頻率明顯低于東海和黃海,約20%~50%,黃海北部海域較渤海有所增加,為30%~70%,黃海中南部則基本在50%以上,東海出現(xiàn)頻率最高,基本在80%以上。
圖3 東中國海6級以上大風頻率、風能資源開發(fā)有效風速出現(xiàn)頻率 (單位:%)
10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較50 W/m2以上略有降低,渤海為10%~35%,黃海北部為20%-45%,黃海中南部為50%~60%,東?;径荚?0%以上。
15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比10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約降低5%~10%。
20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渤海在20%以內(nèi),黃海北部在30%以內(nèi),黃海中南部為30%~40%,東海在40%以上。
(1)東中國海的海表風速和風能密度的空間分布特征具有較好的一致性,均表現(xiàn)出離岸大近岸小、南部大北部小的特點。渤海的年平均風速在5.0 m/s以內(nèi),黃海北部海域在4.0~5.0 m/s,黃海中部為5.5 m/s左右,黃海南部在6.0 m/s左右,東海為6.5~7.5 m/s左右;渤海中部的風能密度在150 W/m2左右,渤海近岸則在100 W/m2以內(nèi),黃海北部為100~200 W/m2,黃海中部在 200~250 W/m2,黃海南部為250~300 W/m2,東海大部分海域在300 W/m2以上。風速和風能密度的高值中心分布于琉球群島附近海域和臺灣海峽,年平均風速在7.0 m/s以上,年平均風能密度在400 W/m2以上。
(2)整個東中國海6級以上大風出現(xiàn)頻率比較低,基本都在16%以內(nèi),出現(xiàn)頻率由北往南逐漸遞增,臺灣海峽為大風頻率的高值中心,在16%~18%。除了部分近岸,整個東中國海有效風速出現(xiàn)的頻率整體較高,渤海大部分海域在50%~70%,黃海北部和黃海中部在60%~80%,黃海南部海域和東海則基本在80%以上。
(3)各海域50 W/m2以上風能密度出現(xiàn)頻率整體較高,渤海約20%~50%,黃海北部海域為30%~70%,黃海中南部則基本在50%以上,東海出現(xiàn)頻率最高,基本在80%以上。渤海200 W/m2以上出現(xiàn)頻率在20%以內(nèi),黃海北部在30%以內(nèi),黃海中南部為30%~40%,東海在40%以上。
綜上所述,我國的渤海風能資源相對黃海和東海較貧乏,但仍處于可開發(fā)范圍,東海和黃海屬于風能資源的較富集區(qū),在我國大力開展海上風力發(fā)電、風力提水、制熱等風能資源開發(fā)工作將具有廣闊前景。
[1]ZHENG Chongwei,ZHUANG Hui,LI Xi,et al.Wind Energy and Wave Energy Resources Assessment in the East China Sea and South China Sea[J].SCI CHINA TECH SCI,2012,55(1):163-173.
[2]李曉燕,余志.海上風力發(fā)電進展[J].太陽能學報,2004,25(1):78-84.
[3]王曉亮,孫同美,徐晶晶,等.上海沿海風能資源評估[J].海洋技術, 2012(1):10-12.
[4]陳飛,班欣,祈欣,等.連云港沿海地區(qū)及近海風能資源評估[J].氣象科學, 2008, 28(增刊):101-106.
[5]張德天,鄭崇偉,石嶺琳,等.基于QN風場的1999-2009年中國海表風場研究[J].海洋預報, 2011, 28(4):58-64.
[6]鄭崇偉,周林.近10年南海波浪特征分析及波浪能研究[J].太陽能學報, 2012, 33(8):1349-1356.
[7]徐艷清,尹寶樹,楊德周,等.東中國海海浪數(shù)值模式研究[J].2005, 29(6):42-47.
[8]鄭崇偉,潘靜,田妍妍,等.全球海域風浪、涌浪、混合浪波候圖集[M].北京:海洋出版社,2012.
[9]李明悝,候一筠.利用QuikSCAT/NCEP混合風場及WAVEWATCH 模擬東中國海風浪場[J].海洋科學, 2005, 29(6):9-12.
[10]鄭崇偉.全球海域風能資源儲量分析[J].中外能源,2011,16(7):43-47.
[11]黃世成,姜愛軍,劉聰,等.江蘇省風能資源重新估算與分布研究[J].氣象科學, 2007, 27(4):407-412.
[12]ZHENG Chongwei,PAN Jing.Assessing the China Sea Wind Energy and Wave Energy Resources from 1988 to 2009[J].Ocean Engineering,2013(65):39-48.
[13]韓春福.風能資源評估方法的分析及應用[J].節(jié)能,2009(5):1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