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康生,李 英,李秋紅
(中國地震局蘭州地震研究所,甘肅 蘭州 730000 )
地震波攜帶著豐富的震源信息和路徑介質信息,人們希望通過對地震信號的分析獲取所關注的信息。對地震信號處理最經(jīng)典的方法是傅里葉變換,但傅里葉變換是純頻域的分析方法,處理時丟失了時間信息。又因為傅里葉變換嚴格要求系統(tǒng)的線性、信號的平穩(wěn)性,對于非平穩(wěn)信號表現(xiàn)出很大局限性。后來發(fā)展的短時傅里葉變換(STFT),受窗函數(shù)的制約,不能在時間域和頻率域同事得到很好的分辨率。小波變換由于具有多分辨率的特征,其時間窗和頻率窗隨信號的具體形態(tài)可以動態(tài)調(diào)整,在時域和頻域表征局部信息的能力得到加強。本文期望通過對地震信號的多分辨率分解,展現(xiàn)地震波在頻域和時域的動態(tài)特征和規(guī)律。對近地震的相對能量分布特征的分析就是其中的問題之一。
信號的小波多分辨率分解可表達為
式中S(t)為信號;Cj(k)為小波系數(shù);ψj,k(t)是小波母函數(shù)。由于小波簇{ψj,k(t)}對L2(R)是 正交的,小波系數(shù)由Cj(k)=<S,ψj,k> 給出,每層的能量就是細節(jié)信號的能量:
總能量有下式給出:
我們定義一個歸一化參數(shù)ρj表示相對小波能量:
這個時間窗口的總能量為
相對能量分布為
構建信號的采樣率為100sps.構建的正弦信號分為3段:第一段頻率為0.5Hz,第二段頻率為5 Hz,第三段頻率為15Hz。
在信號分析時小波基的選擇也很重要。我們在此選擇了Daubechies小波。其特點是有較好的緊支撐性、光滑性和近似對稱性。小波系數(shù)按正整數(shù)N分為不同序列(dbN),考慮到地震儀記錄地震波的頻帶范圍,在此我們選用db8。
在Matlab2009a環(huán)境下,自編程序實現(xiàn)信號的小波多分辨率分解。圖1展示了原始理論信號和信號重構的對比,可見信號沒有因分解和重構的處理而發(fā)生失真。通過對原始信號和重構信號的偏差統(tǒng)計分析,得到二者的方差(SSE)為1.554 2e-019,均方根差為(RMSE)為7.351 2e-012??梢詽M足計算分析的要求。
根據(jù)前述信號的相對能量分布的數(shù)學表征,對構建信號進行了小波相對能量分布的計算。采用db8小波基將信號分解為8個子帶,每個子帶對應的頻段如表1所示。
結果表明,信號的能量集中在子帶2、4、7,對應信號的15Hz、5Hz和0.5Hz,與信號頻率一致。從理論信號的處理及測試結果表明,這種方法是有效的、可靠的。
我們選取了9例2010年甘肅地震臺網(wǎng)記錄ML3.3~4.2,震源深度5.9~9.2km的地震,進行小波多分辨率的分解及相對小波能量分布計算。所選地震的有關參數(shù)來自中國地震臺網(wǎng)(表2)。
表1 子帶與頻段對應表Table 1 Corresponding table for frequency band and sub-band
表2 選取的地震參數(shù)Table 2 Seismic parameters of selected earthquake
對選取的9例地震記錄進行了小波多分辨率分解(db8),并進行信號重建。對重建信號和原始信號的統(tǒng)計檢驗結果表明,方差(SSE)量級達到10-19,均方根差(RMSE)的量級達到10-12,與理論信號的誤差量級一致。圖2展示了2010年3月3日武都地震,甘肅文縣臺垂直向記錄的小波多分辨率分解的各層細節(jié)和信號重建的波形,可見分解后的細節(jié)更清晰的表達了信號的頻率特征和在時序上的變化過程,重建信號與原始信號之間偏差極小。
圖2 文縣臺垂直向地震記錄的小波多分辨率分解和信號重建(2010-03-03武都地震)Fig.2 Multiresolution decomposition and signal rebuild of Wudu earthquake in 2010recorded by Wenxian seismic station).
表3 地震波峰值子帶Table 3 The sub-band of seismic wave peak
采用同樣的計算方法,計算了這9例地震一些近臺記錄垂直向的相對能量分布(表3)。
從表3可見近地震的能量主要集中在3,4,5這3個頻率子帶,估算的頻率范圍在1~15Hz,其中,子帶4能量峰值最為集中,頻率范圍為在3~6Hz,同一地震不同臺站記錄的相對能量分布存在差異。
對不同震中距段內(nèi),能量峰值子帶的出現(xiàn)概率作了初步統(tǒng)計,結果如表4??梢钥闯鲭S震中距增大,峰值能量的頻率由低向高的走勢,這種現(xiàn)象的解釋或許是一個需要進一步探求的問題。
表4 地震峰值能量頻帶的概率統(tǒng)計Table 4 The probability on sub-band of seismic wave peak
圖3 文縣臺垂直向記錄的相對能量分布(2010.03.03武都地震)Fig.3 Distribution of relative energy of Wudu earthquake in 2010recorded by Wenxian seismic sation.
圖3給出了2010年3月3日武都地震甘肅文縣臺垂直向記錄的相對能量分布。
(1)基于小波多分辨率分解的后的重建信號與原始信號之間的偏差很小(在10e-12量級上),可以滿足信號分析的要求;
(2)將地震信號分解在不同頻率的子帶上,仍然保留了信號的時間信息,并在一定程度壓制了其它雜噪干擾信號,更利于研究地震波在不同頻段的時程變化規(guī)律,更利于研究震源過程、能量輻射規(guī)律和路徑介質的各向異性;
(3)近地震的峰值能量頻率集中在3~6Hz之間;
(4)地震波相對能量的計算方法可以很好的揭示近地震能量分布在頻率域的特征;
(5)由于小波窗長的影響,計算過程會有一些能量泄露,在計算處理時要給予注意和考慮。
[1] 李英,張淑貞,許康生.小波降噪方法在地震信號處理中的應用[J].西北地震學報,2006,28(2):159-162.
LI Ying,ZHANG Shu-zhen,XU Kang-sheng.Application of Wavelet Transfer in Seismic Signal Denoise[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06,28(2):159-162.
[2] 劉希強,沈萍,山長侖,等.數(shù)字化地震波形資料的時頻分析方法及應用[J].西北地震學報,2004,26(2):118-124.
LIU Xi-qiang,SHEN Ping,SHAN Chang-lun,et al.Time-frequency Method and Its Application in Digital Seismic Wave Data Processing[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04,26(2):118-124.
[3] 姚家駿,楊立明,馮建剛.常用時頻分析方法在數(shù)字地震波特征量分析中的應用[J].西北地震學報,2011,33(2):105-109.
YAO Jia-jun,YANG Li-ming,F(xiàn)ENG Jian-gang.Application of Common Time-Frequency Analysis Methods in Analyzing Characteristic Quantity of Digital Seismic Wave[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11,33(2):105-109.
[4] 王燕,劉俊民,王曉明,等.地震閾值監(jiān)測技術中的震級校正[J],西北地震學報,2011,33(4):319-321.
WANG Yan,LIU Jun-min,WANG Xiao-ming,et al.Magnitude Calibration of Seismic Threshold Monitoring[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11,33(4):319-321.
[5] 楊福生.小波變換的工程分析與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42-68.
YANG Fu-sheng.Application and Engineering analysis of Wavelet Transfer[M].BeiJing:Science Press,2000:42-68.
[6] 胡昌華,張軍波,夏軍,等.基于 MATLAB的系統(tǒng)分析與統(tǒng)計[M].西安:西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1999:210-232.
HU Chang-h(huán)ua,ZHANG Jun-bo,XIA Jun,et al.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System Based on MATLAB[M].Xi′an:Xi′an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ess,1999:210-232.
[7] 許康生,李秋紅,李英.大地震前近臺背景噪聲的頻譜分析[J].西北地震學報,2012,34(2):150-153.
XU Kang-sheng,LI Qiu-h(huán)ong,LI Ying.Analysis on the Spectrum of Background Noise in Stations Near by Epicenters of Two Great Earthquakes[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12,34(2):150-153.
[8] 劉希強,孫亞強,趙冰,等.地震震中實時動態(tài)定位的方法研究[J].西北地震學報,2012,34(4):342-348.
LIU Xi-qiang,SUN Ya-qiang,ZHAO Bing,et al.Research on Real-time Evolutionary Earthquake Epicentral location[J].Northwestern Seismological Journal,2012,34(4):342-348.
[9] Daubechies I.Orthonormal Bases of Compactly Supported Wavelet[J].Communication Pure and Applied Mathematics,1988,41(7):909-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