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還記得第一次注意到云的變化是在什么時候嗎?
肉眼看云
早在殷商時期,古人就愛看云,還將觀測結(jié)果用甲骨文記錄下來。
然而我們用肉眼觀察了數(shù)千年的云,對它真的很了解嗎?別急,科學帷幕才剛剛拉開。兩百多年前,英國的氣象愛好者霍華德根據(jù)云外形和成因的不同,將它們歸為積云、層云和卷云三大類,從此正式開啟了對云進行系統(tǒng)研究的大門。
人們不光愛看云,還不免好奇云到底是什么東西。17世紀,一位名叫蓋里克的德國物理學家提出,云是由水泡組成的。奇妙的水泡假說第一次將人們對云的認識拉進了微觀世界,盡管這是個錯誤的假說,直到19世紀中葉才被推翻。我們現(xiàn)在都知道,云中并沒有什么泡泡,而是由水滴或者冰晶小顆粒構(gòu)成的。
然而云和雨到底是怎么變出來的呢?
1946年的一個夏日,天氣熱得厲害。在美國通用電氣實驗室,研究員舍費爾發(fā)現(xiàn),用于低溫實驗的冷箱不像平日那么冷了,所以他決定找辦法讓它降溫。他往冷箱里投了一塊干冰。干冰讓箱子里的溫度迅速下降。這時候,他不經(jīng)意間向冷箱中呼了一口氣,吐出的氣瞬間化成了一團“云”,在短短幾秒鐘內(nèi),云霧中的小液滴繼續(xù)快速降溫,轉(zhuǎn)變成了小冰晶顆粒,在燈光下閃爍著。這個偶然發(fā)現(xiàn)讓他非常震驚,他立馬重復了多次實驗,沒過多久便設(shè)計出了一套“種云得雨”的方法。
這年11月,一個戲劇性故事在斯卡奈塔第上空發(fā)生了:舍費爾在飛機上向云中撒了3千克干冰,數(shù)分鐘后,云底開始飄出雪花,降落在地面。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次人工降水實驗成功!當時底下誰也不知道,這場雪竟然是人“種”出來的。這場雪同時也下來了云物理研究與實驗氣象的摩登時代。
你認識嗎?
積云遠看長得像棉花糖。塊狀的云包頂部是一個個小突起,而底部則比較平整。
層云像一條毛毯,平整均勻地鋪在天空中。
卷云分布在比較高的天空,主要由小冰晶組成,一絲一縷像卷曲的動物毛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