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穿越甲骨文銜接文明史的空白——劉鳳君發(fā)現(xiàn)與解碼骨刻文紀實

      2013-09-11 09:45:44
      商場現(xiàn)代化 2013年22期
      關鍵詞:甲骨文教授文字

      人們常說中華文明五千年。倘以文字的出現(xiàn)作為文明起源的標志,可甲骨文的歷史只能追溯到商代,亦即三千多年前而已。再往前的夏代,乃至“三皇五帝”時期,中華祖先們使用的是怎樣的文字?軒轅黃帝時期的史官倉頡造字,“天雨粟鬼夜哭”,他所造的字,難道只存在于神話之中?3300年前的安陽商殷甲骨文已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它的發(fā)展演變起碼經過了1000多年,那么它的源頭又是什么?如何銜接倉頡造字時代到甲骨文字時期一千多年間的歷史空白?……一連串的疑問始終困擾著古文字學家們。

      與之相對應的是,目前世界上公認最早的文字是出現(xiàn)在古代中東和北非地區(qū),蘇美爾文明的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距今約5000年。甲骨文與之相比,只能是“小弟弟”。找到可與楔形文字和古埃及象形文字媲美的中華文字,是諸多中國古文字專家的夙愿……

      劉鳳君教授自2005年以來發(fā)現(xiàn)并深入研究的距今亦有5000年左右的中華骨刻文,已引起海內外學術界和社會上極大關注和高度重視,可望彌補這一曠世空白與遺憾……

      散落組合型(壽骨60)

      經過刻鑿、燒灼占卜和刻字記事的骨刻文(龍骨1)

      2013年7月12日,浙江省平湖博物館二樓的辦公室里,隨著兩個不起眼的錦盒被緩緩打開,在場的人發(fā)出一陣輕輕的驚呼。

      首先進入眼簾的,是一件殘缺的石鉞。它的正面,看似紛亂的直線和折線,組成了一個酷似木舟的形狀。更令人驚訝的是,其反面竟然整齊排列著6個“文字”,雖然字形略有不同,但從字體結構、刻劃方法看,系2個字重復出現(xiàn)3次,連字成句,有兩個還頗像現(xiàn)在的“人”字。

      另一件石鉞,一側保留打制痕跡,另一邊則有殘缺。正面也有刻畫,筆順和筆劃組合布局似乎可分成3個字,筆畫繁復,多直線,少弧線,這3個字也可拆分成多個單元的“字節(jié)”,自上而下或自下而上似乎都可釋讀。反面上端的2個并列的單體字,則可能表達了一個相對完整的意義。

      從濟南應邀專程趕來的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中華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者劉鳳君,細細端詳后興奮不已:“這刻的就是字!這是兩件良渚文化時期的罕見的寶貝!”

      根據(jù)劉鳳君教授和考古界權威、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李伯謙;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主任劉釗;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浙江大學文化遺產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古文字專家曹錦炎,以及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師梅亞龍等專家學者現(xiàn)場考察鑒定,浙江省文物考古所對外宣布:在平湖良渚文化莊橋墳遺址發(fā)現(xiàn)的這兩塊石鉞上所刻畫的,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中國最古老的原始文字之一。被歷史塵埃和時間泥土掩埋的距今約5000年前左右的良渚文化祖先的未知故事,或許將從此向人們揭開神秘的面紗......

      劉鳳君,男,字龍朋,號神通居士,1952年出生于山東省蒙陰縣。1978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畢業(yè)后分配山東大學任教。主要從事考古學、美術史和古文字教學研究與書法創(chuàng)作研究。劉鳳君教授現(xiàn)任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所長、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書法文化研究所所長、骨刻文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藝術博士點通訊評委、中國書畫名家研究會名譽會長、中國古陶瓷學會常務理事。

      劉鳳君教授是學界公認的美術考古學理論體系創(chuàng)建第一人,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者和骨刻文文字學理論框架的奠基者,崇山石祖林的發(fā)現(xiàn)者和研究者,濟南四門塔佛頭像回歸的文化使者,“青州風格”佛像提出者。他于1995年出版的專著《美術考古學導論》,被學術界公認為奠定了創(chuàng)建美術考古新學科理論體系的開山之作,2001年,該書被《中國文物報》全國讀者投票評選為“20世紀文博考古十佳論著”之一(與郭沫若、夏鼐等大師的相關著作同時當選);2002年,劉鳳君教授被中國文物報社評為中國文博考古百位名家之一;2004年,劉鳳君被國務院機關事務管理局西山服務局聘為中國當代書畫名家。他發(fā)現(xiàn)的骨刻文,被認為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以來,對中國文字發(fā)展的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他已獨立出版《中國古代陶瓷藝術》、《考古學與雕塑藝術史研究》、《美術考古學導論》、《山東佛像藝術》、《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考古中的雕塑藝術》、《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和《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龍山骨刻文》,與人合著《黃河三角洲佛教造像研究》,主編《四門塔阿·佛與山東佛像藝術研究》和《美術考古學100問》等學術專著。發(fā)表學術論文百余篇,部分學術論文已被翻譯成英、日、韓等文字發(fā)表。

      龍骨1線描圖

      壽骨60線描圖

      發(fā)現(xiàn)骨刻文:超越甲骨文一千年

      自上世紀80年代開始,山東省境內濰坊至濟南一帶和關中地區(qū)、河南鄭州地區(qū)以及內蒙古赤峰地區(qū)等古文化遺址,經常出土刻劃文字的骨頭和刻字的石器、玉器、陶器和陶片等。以骨頭為多,約占99%以上。大多數(shù)是當?shù)剞r民翻土時挖出的。自上世紀末開始,一些文物愛好者開始收藏這些文物??脊殴ぷ髡咴谔镆翱脊虐l(fā)掘和調查時也有所遇,但都沒引起學術界重視。

      2002年,山東濟南四門塔佛頭像回歸后,劉鳳君開始從事“中國早期文字與書法藝術”的專題研究,齊魯書社賀偉編輯約他在2007年出版有關大型圖書。劉鳳君的研究生宋丙玲等幫他搜集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時期的陶器符號和甲骨文及金文資料。在搜集整理這些資料的過程中,有兩個問題經常令劉鳳君沉入思考:第一個問題是雙墩文化、仰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等陶器符號都距今約7000—4500年,而甲骨文最早距今約3300年左右,在它們相距這一千多年時間里,雖然也有零星報道考古發(fā)現(xiàn)的龍山文化、夏文化和岳石文化等遺址出土的陶器、陶片和骨頭上刻劃的符號,有人也認為是字,但基本上還是一個空白期。劉鳳君相信這個時期肯定不是空白,應該有一種文字或者一種符號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就是甲骨文的源頭。第二個問題是大家談起甲骨文和金文都認為是六書具備的成熟文字,應該有一個較長時間的產生和演變過程,多數(shù)學者都在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等陶器符號中尋找源頭。劉鳳君認為這些陶器符號還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而應在陶器符號和甲骨文之間一千多年時間里尋找到某種符號或文字,這種符號或文字才是陶器符號的直接傳承,才是甲骨文的直接源頭。

      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在濟南看到一塊上面刻著花紋的小骨頭,當時他經過認真研析后肯定地作出判斷:“這是史前的一塊骨頭,上面刻劃的應該是字,這是一件很重要的文物,是中國早期的文字?!眲⒔淌诘陌l(fā)現(xiàn)和認定在社會上產生了一些影響。2007年他又發(fā)現(xiàn)和鑒定了昌樂縣收藏的一批骨刻文,當時他進一步認定并公開宣布這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500—40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它和安陽殷墟占卜甲骨文不同,沒有占卜痕跡,是一批記事文字?!痹S多媒體公開報道了劉教授的發(fā)現(xiàn)和認定結論。

      劉鳳君教授之所以肯定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他的主要根據(jù)是:一、這批刻劃的字符很多,應該是一種文字記事現(xiàn)象;二、這些刻劃多數(shù)象人物、動物和植物的圖象形符號,“書畫同源”在這里得到了很好的印證;三、這些刻劃符號的布局和結構有規(guī)律可尋,有些偏旁多次出現(xiàn);四、有許多骨刻文成行刻字,有的幾個字,有的十幾個字,也有的甚至達到幾十個字,已經出現(xiàn)辭章;五、近些年在山東省的鄒平、桓臺等縣市,以及江蘇高郵龍虬莊和西安花樓子等地都已發(fā)現(xiàn)過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時期的文字,只是沒有引起應有的重視。

      劉鳳君教授經過進一步野外調查和綜合深入研究,他又相繼發(fā)現(xiàn)了關中地區(qū)、鄭州地區(qū)和赤峰地區(qū)的骨刻文。他逐漸認為這種早期文字是甲骨文之前北方地區(qū)華夏族和東夷族共同創(chuàng)造和使用的一種文字,應直接稱“骨刻文”更科學。出版《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叢書中的每本書名“骨刻文”前冠以出土地名或更醒目的文字標志,如《壽光骨刻文》、《鄭州骨刻文》和《赤峰骨刻文》等。這樣可以使讀者知道出土地點,進行分區(qū)研究,探討各地區(qū)之間早期文字產生和發(fā)展的相互關系。許多專家同意劉教授的意見。

      2009年10月,劉鳳君教授在壽光圣城遺址龍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文

      2008年7月30日,山東大學美術考古研究所邀請北京和山東的數(shù)位教授舉辦“昌樂骨刻文座談會”。2010年2月25日,山東大學歷史文化學院邀請數(shù)位專家舉辦“骨刻文座談會”。兩次座談會的專家都充分肯定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的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

      2010年2月24日《中國文物報》發(fā)表劉鳳君《“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出版的前生與后世》,文中詳細介紹了定名“骨刻文”的過程和意義。

      研骨刻文:成果香飄海內外

      2008年12月,劉鳳君教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學術界評價該書“是一部融文字學、考古學和藝術學于一體的力作,是一部昌樂骨刻文文字學的奠基之作,也是第一部研究中國文字產生和早期文字的開啟之作?!?010年5月,劉教授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壽光骨刻文》。學界給予很高評價:認為劉教授的兩部骨刻文專著,“已初步奠定了骨刻文文字學的理論框架基礎?!?012年1月,他又編著出版《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龍山骨刻文》。此外,他還分別在《中國美術研究》、《山東大學學報》、《山東社會科學》和《文史哲》以及韓國的學術雜志上發(fā)表近10篇骨刻文學術論文。

      數(shù)年來,他除了大部分時間在黃河流域和遼河流域古文化遺址調查外,他一方面抓緊時間編著出版各地的骨刻文書,把更多的實物資料公諸海內外學界和社會;另一方面集中精力研究論證為什么說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文字?它的造字規(guī)律是怎樣的?以及骨刻文與甲骨文的關系、如何釋讀骨刻文等有關骨刻文文字學學的一系列理論問題。

      劉鳳君教授有關骨刻文的研究成果主要可歸納為以下六個方面:

      1.對骨刻文造字規(guī)律和字體造型分類的探討

      2008年,劉鳳君教授在出版的《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一書中就明確指出:經過對骨刻文的長期觀察和研究,“物象的審美再創(chuàng)作性、指事的組合象征性、龍鳳文化與鳳字多樣性,應是骨刻文的三個基本造字規(guī)律。我們只有認識這些規(guī)律,才能很好解讀它?!?/p>

      目前劉教授已詳細分析和掌握了2000多塊骨刻文和屬于骨刻文時期的8件刻字玉石器、7件刻字陶片,約計共3000多個字符。他說:“其字體造型大體可分為寫實物象型、主干分枝型和中心圓型或近似圓型三大類?!眲ⅧP君教授對骨刻文造型的分類和造字規(guī)律的探討,對今后骨刻文的研究有著理論上的指導意義。

      2.對骨刻文布局和辭章出現(xiàn)的考察分析

      劉鳳君教授認為:骨刻文多數(shù)一塊骨頭上僅刻1-5字,刻6-10字的也占一定數(shù)量,10字以上至幾十個字的骨頭也有一部分。其章法布局應是一種順其自然又有初步形成共識的自由舒展型。大約有三種布局類型:

      一種是在一塊骨頭上只刻一個較大的字,或有的雖在一塊骨頭上發(fā)現(xiàn)數(shù)個字,但其中有的字單獨刻在一個空位上,與周圍其它字缺少密切聯(lián)系,這是一字一局型。

      2010年7月29日劉鳳君(右)應邀參加首爾東北亞國際文明論壇并作骨刻文演講

      2011年8月67日劉鳳君教授(右)應邀參加“首屆云南玉溪撫仙湖與世界文明學術研討會”并作骨刻文重點演講

      劉鳳君教授和他的博士生座談骨刻文

      2011年12月25日劉鳳君(左前)和他的學生在任家河遺址龍山文化灰坑采集骨刻文

      另一種是在一定空位上,中間刻一至幾個字符,周圍再刻劃一些字符,這是一種組合字群的布局,可稱為散落組合型。

      再一種就是自上而下或橫向成行的布局,可稱之成行辭章型。目前所見已有幾十件骨刻文是這種布局,這種布局發(fā)展成今后書法藝術的主要布局形式。劉鳳君教授特別強調:成行的布局,更能說明骨刻文已經是具有辭章意義的文字。

      3.發(fā)現(xiàn)石祖林,佐證骨刻文,否定自然說

      近幾十年,考古工作者在田野工作時經常遇到骨刻文,當?shù)厝罕娚罘習r也挖出很多。不但沒有引起重視,而且多被誤認為是草根腐蝕或蟲蛀的,還有人認為是自然形成的骨花。

      劉鳳君教授為了說明骨刻文與蟲蛀和草根腐蝕以及骨花等骨頭的根本差別,近些年他在田野調查時尋找各種實物標本。經過幾年的田野調查和對許多骨頭的觀察比對,進一步搞清楚了它們之間的區(qū)別:骨刻文很明顯是人工刻劃的,造型講究而完美,多數(shù)都是弧線構成,刻劃有深有淺,刻劃底部不在一個水平線上,線條流暢均勻,凹線底部都有明顯的硬劃痕。并對蟲蛀和草根腐蝕等自然現(xiàn)象作過詳細說明,澄清了許多人的模糊認識。

      機緣有時就是天道酬勤。2008年7月22日,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了崇山石祖林,它是龍山文化時期的產物,距今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和骨刻文的年代大體接近。在距今4000年前沒有金屬工具的前提下,能精雕細琢這樣大的石祖造型,技術之高超,令今天觀賞者嘆絕。相比之下在骨頭上刻字就是件容易事了。同年12月20日,劉教授又在昌樂縣鑒定和研究了首陽山巖書,進一步印證了他對骨刻文的研究結論是科學的。任何一種時代奇跡和偉大發(fā)現(xiàn)都不是偶然出現(xiàn)的,骨刻文與石祖林和巖書互為佐證,它們都是遠古文明社會發(fā)展的產物。

      4.對骨刻文年代的科學推斷

      科學斷定骨刻文年代有一個逐漸認識過程。2005年春天,劉鳳君教授鑒定濟南文物愛好者手里所藏刻字骨頭時,認定是史前的中國早期文字。2007年7月,劉教授又發(fā)現(xiàn)認定昌樂收藏的一批刻字骨頭是骨刻文時,曾根據(jù)考古類型學器物類比法和出土骨刻文遺址的具體情況,提出了推斷骨刻文年代的7個根據(jù),“認為這批刻字是山東龍山文化時期的遺物,距今約4500—4000年,屬東夷文字,是中國早期的圖畫象形文字?!焙髞韯⒔淌谠谥攸c調查濟南至濰坊一帶古文化遺址時發(fā)現(xiàn)三種情況值得重視:一是調查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及商代遺址時才會發(fā)現(xiàn)這種骨刻文;二是一般小遺址不見,多發(fā)現(xiàn)在幾十萬平方米以上的大遺址中;三是發(fā)現(xiàn)骨刻文的遺址并不是全部遺址上都發(fā)現(xiàn)骨刻文,而是只在其中邊長一百米或二百米的范圍內才發(fā)現(xiàn)。這說明骨刻文的年代雖說主要流行在龍山文化時期,可能大汶口文化晚期已經產生并開始使用,并延續(xù)到岳石文化和商代,也可以看出,當時骨刻文的創(chuàng)作主要在生活區(qū)的某一部位,流通和使用范圍也有一定的規(guī)范。劉教授逐漸認識到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時間是在大汶口文化晚期至商代早中期。

      2010年1月7日,劉鳳君教授將在壽光市城東北角圣城古文化遺址龍山文化晚期灰坑出土的“壽骨60”骨刻文,送交中科院考古研究所碳十四實驗室進行年代測定,檢測結果經樹輪校正年代為1690BC(68.2%)1625BC。根據(jù)田野考古調查和器物類型排隊以及科學測試結果綜合分析,劉鳳君教授推斷:骨刻文年代距今約4600-3300年。

      5.提出并實證: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劉鳳君教授早在2008年出版的《骨刻文發(fā)現(xiàn)與研究叢書·昌樂骨刻文》中就指出: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劉鳳君教授以壽骨60測試的年代距今3700年為界線,將骨刻文存在1000多年的時間初步分為前后兩個發(fā)展時期:

      前期大約距今4600-3700年。對山東遠古文化而言,這時期的骨刻文處在大汶口文化晚期和龍山文化時期。前期骨刻文的特點是:骨片上的字數(shù)少,難有超過10個字的骨片,字的造型圖畫性很強,有的字很復雜接近繪畫。如果按照文字六書劃分,應該是指事字和象形字,處于文字產生的初始階段。

      后期骨刻文大約距今3700-3300年,處在岳石文化時期和商代早中期。后期骨刻文逐漸增多,一片骨上十幾個字常見,多的有50-60個字,形成一篇篇文章。這時期可能出現(xiàn)了會意字,字體的圖畫性逐漸減弱,符號性增強,有的與甲骨文造型相似。劉教授還強調:后期骨刻文已經初步發(fā)展成較成熟的文字。

      劉教授認為:骨刻文和甲骨文具有密切的淵源關系,一是骨刻文產生和使用距今約4600—3300年,甲骨文始起年代距今約3300年,兩者銜接密切;二是兩者都主要以骨頭為載體,甲骨文發(fā)展為成熟文字,載體只用龜腹甲板和牛肩胛骨;三是骨刻文發(fā)展到后期,幾十字成行的辭章布局大量出現(xiàn),為甲骨文的章法布局奠定了基礎;四是兩者字體造型都是在象形和指事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骨刻文后期的字變化較大,字體的圖畫性逐漸減弱,符號性增強,有的與甲骨文造型基本相似。劉教授認為他已釋讀的堯、舜、龍、鳳、豕、犬、鹿、人、鳥等字,都與甲骨文有一脈相承關系;五是后期用于宗教祭祀的骨刻文逐漸增多,也出現(xiàn)了在肩胛骨上鉆鑿、燒灼占卜和刻字記事現(xiàn)象,這種做法和目的直接為甲骨文所繼承。

      6.引領骨刻文釋讀法的研究

      劉鳳君教授非常重視骨刻文的釋讀工作。他說:“發(fā)現(xiàn)一種古文字很重要,把它釋讀出來同樣重要。因為只有釋讀出來,才能得知古人傳達給我們的信息?!苯鼛啄晁麑Α褒垺?、“鳳”、“人”、“鳥”、“鹿”、“堯”、“舜”以及“豕”和“犬”等字的釋讀,已得到許多專家學者關注和贊同,對目前許多人釋讀骨刻文的工作起著指導作用。劉鳳君教授總結前人的釋讀經驗,“認為釋讀骨刻文的方法主要有以下五種,即考古類比直讀圖像解型法、歷史考據(jù)法、指事組合破譯法、與甲骨文金文比較順讀法和彝文比較釋讀法?!?劉鳳君說:“釋讀骨刻文應該科學地、嚴格地按照三個步驟進行:首先要仔細觀察一塊骨頭上保存下來的文字組合情況,按組合釋讀較科學,盡量避免單獨釋讀;其次是如果把骨刻文描成書寫字,必須一絲不茍,嚴格按照原造型、原筆劃、字與字之間的原布局描寫成書寫體;最后是釋讀,釋讀要和古人思維接軌,要追尋古人的原始的認識境界,而不是按現(xiàn)代人的認識去釋讀?!眲⒔淌谶€進一步指出:“以上五種方法在運用的時候,很少單獨運用,經常是以某一種方法為主,配合其它一種或幾種方法共同釋讀一個字或一個詞組,這是科學的釋讀法?!?/p>

      一字一局型骨刻文“龍”

      自上而下豎行型骨刻文 (昌骨4)

      骨刻文意義:改寫歷史實證遠古傳說

      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的骨刻文被稱為是“本世紀初的重大發(fā)現(xiàn)”。許多媒體和國內外的許多著名專家都給予了多方報道和高度評價:

      2008年12月12日,《光明日報》發(fā)表《昌樂骨刻文破譯出哪些信息》,文中說:“骨刻文比殷墟甲骨文要早1000年左右。這意味著中國古文字出現(xiàn)時間將大大向前推進,甚至已知的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也有可能發(fā)生改變?!?/p>

      山東大學在2010年2月25日舉辦了一次“骨刻文座談會”,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基地山東師范大學齊魯文化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志民教授、山東省考古研究所原所長張學海研究員等與會專家認為:“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這是具有國際意義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p>

      2011年5月31日大眾網發(fā)表丁再獻《東夷骨刻文——中國文字的主要源頭》,文中說:“關于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一般認為是100多年前的王懿榮老先生,但也有一些爭議,因為在王懿榮發(fā)現(xiàn)之前就已經有了一些關于甲骨文的記載了。筆者認為,幾百年前就有農民在殷墟遺址上挖出甲骨到藥鋪賣錢的,也有拿到京城去賣錢的,但是他們都沒有發(fā)現(xiàn)甲骨文的真正價值,因而他們都不是甲骨文的真正發(fā)現(xiàn)者。就如同人人都知道蘋果熟了就要落地,而萬有引力定律的發(fā)現(xiàn)者卻只能歸功于牛頓一樣。骨刻文也有類似的經歷,其發(fā)現(xiàn)者是劉鳳君教授,這是繼100多年前王懿榮發(fā)現(xiàn)甲骨文以來,中國文字發(fā)展史上的又一次重大發(fā)現(xiàn),是中國文字研究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是對我國歷史文化研究的重大貢獻。”

      2011年8月6日,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原所長劉慶柱教授見到劉鳳君教授,并得知山東大學110周年校慶期間已將“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與研究”列為“百年山大第一”之一,他高興地說:“你發(fā)現(xiàn)和正在研究的骨刻文何止山大第一,應是人類從野蠻走向文明的第一?!?/p>

      劉鳳君教授分別在2010年7月15日和2011年8月18日連續(xù)兩次應韓國國學院邀請,前往韓國首爾國立博物館參加東北亞國際文明研討會,兩次皆作重點發(fā)言。首次演講“骨刻文是中國早期的一種文字”,次年演講“骨刻文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入會專家都給予極大關注和高度評價。韓國國學院院長蔣永柱教授說:“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和正在研究的骨刻文意義重大,是東北亞的重大文化事件,是東亞地區(qū)早期文明的標志。歡迎你明年再來演講!”

      總之,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骨刻文的意義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1.用事實證明了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國之一,中華文明5000年不容置疑。上世紀初,安陽甲骨文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把人們對中國文字的認識提前到了商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自尊心。但大家同時疾呼:我們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為什么我們文字產生的歷史比古埃及晚那么多年?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為這一歷史問題找到了答案。它就是甲骨文的主要源頭。

      2.把遠古的傳說歷史實證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銜接了倉頡造字時代到甲骨文字時期一千多年間的空白。骨刻文產生和流行使用的時間距今約4600—3300年,文獻記載中的黃帝、炎帝、蚩尤和他們的繼承人堯、舜、禹等都大體活動在這一時期。他們分屬于華夏和東夷兩大文化集團。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把長期以來關于東夷華夏高度發(fā)展文明的研究和爭論引向了深入,也把長期以來關于中國文明起源和產生的爭論問題,從文明起源的時間和產生文明的主要內容作了實實在在的詮釋。把這段遠古傳說的歷史,實現(xiàn)為有文字記載的歷史。

      3.證實了中國文字是人類文化發(fā)展史上唯一的一套歷史最長、一脈相承、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字。骨刻文和兩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同為世界上最古老的三大文字體系。但后兩種文字早在公元三世紀前就消失了。而中國文字自骨刻文起,甲骨文、金文、篆體、……楷書,一脈相承,是研究人類思想文化發(fā)展的唯一的一套歷史最長、發(fā)展序列最完善、傳承至今生生不息的文字。

      正如王懿榮在中藥里可以發(fā)現(xiàn)甲骨文、蘋果砸到牛頓頭上發(fā)現(xiàn)了萬有引力定律一樣,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骨刻文并奠基骨刻文文字學理論框架,這都根源于他孜孜不倦的學術追求、強烈的學術自信、關注國家民族的使命感,與他的考古學、歷史學、美術學、文字學的多學科貫通的知識水平和他多年積累起來的文物鑒定研究水平密不可分。偉大的發(fā)現(xiàn)都是為有知識儲備、有責任心和使命感、有敏銳洞察力的人準備的。這也正是劉鳳君教授與一般文物工作者和收藏者的區(qū)別所在。他們發(fā)現(xiàn)的僅僅是遠古的骨頭,而劉鳳君發(fā)現(xiàn)的是中華早期的文字。這就是劉鳳君教授發(fā)現(xiàn)并認定骨刻文的真諦。

      民族復興,文化先行。人們期盼:隨著劉鳳君教授對骨刻文的發(fā)現(xiàn)及其研究不斷深化,即將迎來一個甲骨文發(fā)現(xiàn)百年之后的又一次古文字研究熱潮,它將雄辯地證明我們中華文明五千年不容置疑!隨著劉鳳君教授穿越甲骨文、撥開歷史的塵埃、銜接文明史的空白,將引發(fā)更多的中華文明的尋根與傳承者,在這填補了的和尚待填補的歷史空白處探究、演繹出更新更美的圖畫,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開辟文化復興的歷史通道!

      劉鳳君崇山石祖林(局部)

      劉鳳君:穿越甲骨文尋找更早文字的人

      (扉頁故事詳見本期第30頁)

      猜你喜歡
      甲骨文教授文字
      田教授種“田”為啥這么甜
      文字的前世今生
      劉排教授簡介
      熱愛與堅持
      當我在文字中投宿
      文苑(2020年12期)2020-04-13 00:55:10
      甲骨文“禍”字新證
      三千年甲骨文
      遵義(2017年24期)2017-12-22 06:10:48
      最“萌”甲骨文——心
      甲骨文“ね”字應釋為“書”字
      種出來的“逍遙居”
      三台县| 兴仁县| 射阳县| 无极县| 宾川县| 瑞丽市| 海晏县| 喀什市| 临安市| 凭祥市| 伊春市| 正阳县| 柳州市| 呈贡县| 阳原县| 延川县| 玉环县| 西林县| 新乡市| 于都县| 城口县| 株洲县| 应城市| 遵化市| 正宁县| 金昌市| 大姚县| 赫章县| 虞城县| 修武县| 巴中市| 伊川县| 微博| 博野县| 杭锦旗| 贺兰县| 定西市| 石棉县| 乐都县| 兴义市| 长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