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此幸福宣言有中國幸福研究院院長徐景安發(fā)起,數(shù)以千計的網民簽名響應。編輯:成巖)
追求幸福是人與動物的本質區(qū)別,是人的終極目標,是人的共同追求。
人有性別、階層、民族、國籍的差別,對幸福的理解也各不相同,但追求幸福的動機、愿望、目的是一致的。
人類的歷史就是追求幸福的歷史。但迄今為止,人類并不幸福,全世界有4.5億人患有各類精神和腦部疾病,每年有100萬人自殺,抑郁癥成為世界第4大疾病。
人類的知識就是追求幸福的知識。但迄今為止,人的知識中最不完備的依然是關于幸福的知識。什么是幸福?怎么獲得幸福?多數(shù)人不愿思考,不重視學習,陷入認知的誤區(qū)。
當今世界的現(xiàn)代化就是在資源有限條件下追求財富最大化。人類的共同困惑是財富的增加沒有帶來幸福的相應增加;人類的共同痛苦是人與自然、人與他人、人與自我的關系日趨惡化;
人類的共同難題是物欲膨脹、資源枯竭、氣候變暖、物種減少、貧富拉大、犯罪嚴重、人情冷漠、精神郁悶;
人類的共同困境是人的物質欲求超過了地球資源與環(huán)境的承載力,威脅到人類持續(xù)安全健康生存,全球現(xiàn)代化之日就是人類文明崩潰之時。
21世紀的人類需要反思、覺悟、自救。為此,制訂本宣言。
一
資源有限條件下幸福最大化,應成為人類的共同理念。
對一個人、一個家庭、一個國家來說,在一定的時間里擁有的資源和財富是一個定量,但幸福是一個變量,可以很幸福,也可以不幸福。
幸福是人的重要需求獲得滿足而產生的愉悅感,是需求客觀性與感受主觀性的統(tǒng)一。幸福知識是人對自我需求的調節(jié)與滿足需求路徑的選擇,體現(xiàn)了一個人的價值取向、心胸修養(yǎng)和思維方式。幸福知識是人生最重要的學問。
人要重視技能的訓練與培養(yǎng)。技能是一個人在社會分工中擁有的能力,是獲取報酬和服務社會的手段。但是技能的應用與發(fā)揮取決于一個人的人生態(tài)度。不懂得幸福知識,技能高也未必幸福。
權力、財富、名譽,使人在社會分工中處于優(yōu)勢地位,可以掌握更多的資源,是人幸福的源泉之一。但是,能否獲得真正的幸福,取決一個人的價值理念。不懂得幸福知識,權大、錢多、名響,也可能帶來不幸。
幸福知識需要啟蒙、普及、傳播。
二
幸福的來源是:
物質幸福。食常飽而求美,衣常暖而求麗,居常安而求樂,是人的正當欲求。資源的有限與稀缺,決定了物質分配的主要途徑是交換。敬業(yè)誠信是取財之道,弄虛造假必害人害己。競爭與算計是物質交換的必然,疲憊與挫折是物質交換的代價。物質帶來的幸福是短暫的,過度的物質追求是有害的。將物質幸福當做人的唯一幸福,是認知的誤區(qū),是不幸的根源。
情感幸福。人和人真摯的情感是幸福的重要來源。親情、友情、愛情,信任、真誠、寬容,會給人帶來幸福。情感的幸福不會破壞環(huán)境、不用消耗資源。不要忽視、舍棄情感的幸福,去爭奪物質的幸福。一顆柔軟的心、一個純凈的笑、一個尊敬的禮、一個親切的問,都可以給人帶來幸福。人最需要的還是人。
精神幸福。超越生命的有限而實現(xiàn)永恒是人的精神追求。人的生命存在能給他人和社會帶來幸福,就是實現(xiàn)了生命的延續(xù),就是永恒。思想家的智慧、科學家的發(fā)現(xiàn)、藝術家的作品、企業(yè)家的成就、勞動者的服務都可以實現(xiàn)永恒。權、財、名,只有用來造福大眾才具有永恒的意義。精神的偉大、崇高、無限可滿足人世的追求、實現(xiàn)人生的意義、填補人間的不平。
每一個人對幸福的理解而作出的選擇,決定個人的命運、民族的前途、人類的未來。
三
幸福的途徑是:
愛自己。珍惜自己的生命,擁有追求幸福的權利。身心要健康:心態(tài)平和,睡眠充足,營養(yǎng)均衡,運動適度。活得有意義:人不僅以滿足自我為目的,還以滿足他人與社會的需要為追求。自我要升華:從本能的愛自己——利己而不惜損害他人,提升為理性的愛自己——利已而不損害他人,再提升為感悟的愛自己——利己也利他。社會要承認愛自己,保障愛自己,引導愛自己。
愛他人。珍惜他人的生命,愛他人與被他人愛是幸福的源泉。要感恩一切有恩于自己的人,從孝敬父母做起。要根據(jù)自己的角色承擔責任,從親近周圍做起,關愛配偶、孩子、兄弟、姐妹、同學、朋友、同事、鄰里、顧客。人要有憐憫心與同情心,從幫助需要幫助的人做起,博愛他人。
愛大家。珍惜人類的生命,維護社會公共利益。遵守公德,做一個遵紀守法的公民。保護環(huán)境,每天做一件有利于環(huán)境的事。節(jié)約資源,不浪費每一張紙、每一滴水、每一粒糧。愛集體、愛國家、愛人類、愛社會、愛地球。
愛自己、愛他人、愛大家是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提煉,是完整的人性追求。
四
善從自己做起。
人世間的不平不應成為行惡的借口。人類的過去、現(xiàn)在與將來都存在惡,但并不妨礙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大家。善,是智慧、藝術、氣度、心境、胸懷。善從自己做起、從當下做起。
尊重為上帝而善的基督教倫理;尊重為真主而善的伊斯蘭教倫理;尊重為來世而善的佛教倫理;尊重為無道而善的道家倫理;尊重為祖宗而善的儒學倫理。尊重一切向善的倫理。倡導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倫理。
幸福與道德同在。為了自己的幸福,要自覺約束自己。對他人不道德,會遭報應。對自然不道德,會受懲罰。離開道德越遠,人就越不幸。
追求自由與約束自己,擁有權利與承擔責任,勇于獲取與慷慨付出,外求開拓與內省修行,是東西方道德文明的結晶,是完整的道德追求。
五
要為幸福創(chuàng)造條件。
是否為民眾謀幸福是檢驗一切政黨、政府、團體好壞的唯一標準。經濟殷實、政治民主、社會和諧、環(huán)境清潔、物質低耗、精神愉悅,應成為社會發(fā)展的目標。幸福指數(shù)應替代GDP作為社會發(fā)展指標。
傳播幸福知識,鼓勵人追求物質幸福的同時,重視情感幸福與精神幸福的追求,激勵人既愛自己也愛他人、愛大家,宣傳所有向善的倫理與為自己的幸福而善的新倫理,停止對暴力、色情、惡行、奢華的渲染,是教育與傳媒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