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海英
(黃淮學院 外國語言文學系,河南 駐馬店 463000)
文藝作品標題,也即小說、影視作品、散文、隨筆、詩歌等文藝語體中語言作品的名稱或題目。它獨立于正文之外,對外代表整個作品,是作品的名稱、代號或標志,對內簡潔反映與作品主題相關的人物、場所、氛圍、情景或文化,為正文創(chuàng)設語境。尹世超把標題分為報道性標題與稱名性標題[1]。據此,我們認為文藝作品的標題大部分都屬于稱名性標題。作為整個作品的“標引”,標題也會帶給不同對象不同的感受,通過閱讀標題,讀者可以根據文化語境來推測、把握作品在說什么。因此,文藝作品的標題不僅在審美方面擔負著吸引、取悅受眾的職責,在語言結構上也必須具備自身特點以區(qū)別于其他語體類型的標題。
文藝作品標題的獨詞形式主要是指由名詞、動詞、代詞構成標題。如《詩》《氓》《家》《春》《秋》《跋涉》《他們》等。這類標題結構短小,詞形獨立,無附加的形式變化,且音義結合緊密,不能分離。這些單音單字的標題,讀來簡潔上口,便于讀者記憶和流傳。同時,由于這些單音字具有較多的基本詞義和具體詞義,常會給讀者帶來豐富的語義聯想。它們只是提供某種意象和情節(jié)的框架,或是營造某種情緒或氛圍,從而留給讀者大量的想象空間。從單音詞的語義來看,其本身也是殘缺的,它不像復合詞那樣清晰、明確和單純,它需要具體的環(huán)境去填補,它給人以無限的想象[2]。
短語常被用作文藝作品標題,它們形式短小精悍,但在表意上卻比較完整。用作標題的短語包括復合詞、詞組及各種結構的短語,如定中結構《天使的目光》《小姑娘的夢想》、并列結構《傲慢與偏見》《理智與情感》《我與地壇》等。
有些文藝作品的標題是一些小句,在正文文本中,這些小句通常不會單獨出現,它們往往充當完整復句的從句部分。然而,一旦這些小句獨立充當標題,則會引發(fā)作者對主句語義的猜想。一種是介賓結構小句,它在句子中經常充當狀語,依附于主句,把它用作標題獨立于正文時,讀者會很自然地通過閱讀全文來尋找中心成分,這樣無疑增強了受眾的好奇心,如《關于愛情》《歌德在中國》《穿越之后》。還有一種是連賓結構的小句,如《假如我有三天光明》《當愛已成往事》《當火車開走之后》《當童真的眼光與人類苦難相遇》等,還包括“因為……”“如果……”“即使……”等類型格式。從語義角度分析,這些格式的共同特征是靜態(tài)表述,不含有實質的動詞,主要表示條件、假設、讓步、因果和時間等邏輯關系。此類標題,用簡單的形式表示復雜的內涵,極具表現張力與吸引力。
用句子做標題的文藝作品并不多,在我們統(tǒng)計的數據中,用句子做標題的文藝作品僅占12.5%,而且多集中在散文或小說作品的標題中。這些句子標題有些是對作者觀點的概括,如《不要過度規(guī)劃你的未來》;有的提出要探討的問題,如《中國人為什么不買中國品牌》;有的是對作品內容的簡短概括,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愛人》;有的則是一則隱喻,期待讀者自己的理解,如《小鳥每天唱的歌都不一樣》。做標題的句子一般都具有較強的概括性,語法完備,使讀者讀題猶如看文。
我們選取國內知名文藝雜志的文藝作品、歷年茅盾文學獎和魯迅文學獎的獲獎作品及一些有影響的影視作品名稱為資料,自建了2000條的文藝標題語料庫,從中隨機抽取1200條標題(散文、小說、影視各400條),統(tǒng)計結果(見表1和表2)表明,文藝標題的字數以2~5個最為常見,占76%;文藝標題在語法形式上以獨詞形式和偏正結構最為普遍,占87%;小句結構的標題有152個,占12.5%。由此可以得出文藝作品標題在結構上以名詞短語為主的結論。
表1 各類文藝標題字數統(tǒng)計
表2 各類文藝標題語言結構統(tǒng)計
文藝標題的體詞性結構包括單音詞形式、復合詞形式、定中結構和名詞并列結構。
作為標題的單音詞在表義上多是指具體的客觀對象或個別的主觀認識。由于單音詞是音與義的直接結合,在詞的內部沒有復合詞那樣的由語素與語素結合必定帶來的理據性,對利用語境來區(qū)別意義的依賴性就特別大。如標題《門》中的單音詞“門”有基本詞義:建筑物的入口,或安在出入口上能開關的裝置。在這個具體意義的基礎上,可以引申出它的社會意義,即途徑,方法,或者由一種狀態(tài)通向另一種狀態(tài)的結合點。這個標題僅僅提供了一個門的意象,意味著門這一事物會頻繁出現在敘事中,但是文本具體要表述的意義對于讀者來說仍然不清楚,只有進入正文閱讀才可以完全體會“門”這個標題的豐富含義。隨著后現代小說的興起,單音詞標題的含義趨向抽象化,標題越來越退化為一個符號,一個所指,如歌詞《的》就選用一個虛詞作為標題,而作品要表達的東西完全與標題無關。
復合詞形式如《亮劍》《奮斗》《紅處方》《少林寺》等,可以進一步分為抽象的復合詞和具體的復合詞。具體復合詞涵義明確清晰,直接和作品主題相關,受眾不必進行進一步聯想;而抽象復合詞,提供給受眾的僅僅是一個符號,由這個符號來激發(fā)人們的欣賞興趣,并且在具體欣賞中驗證先前對文本內容的推測。
定中結構的短語由于語義焦點總是在后面的中心詞上,所以也可以將其看成名詞性結構。名名并列式結構因其具有名詞性質,這里我們也把它歸為名詞性結構。名名并列式具有語法關系簡單而語義關系復雜的特點,標題中的名詞性并列與言語片斷中的名詞性并列雖然在形式上是相同的,但是在交際中的地位、功能、作用卻截然不同。言語片斷中的名詞并列是不可以獨立存在的,而標題中的名詞并列可以獨立存在,并且并列成分之間蘊含了無比豐富的語義關系。
有的標題看上去缺乏完整性,而缺失的又往往是中心成分,不讀完全文,讀者并無法把握文本的真正意圖,這樣的附著結構主要是介賓結構,表示假設條件、假設讓步、原因和目的關系等。小句附著類標題在句法和語義上與眾不同,從句法上看,缺乏做為句子的完整獨立性,從語義上看,意義不完整。但也正因為如此,才使得這類標題與正文關系密切。如果把標題和整個文本看成一個宏觀的語篇結構的話,標題是從句,那么主句則是整個文本內容;標題是主位,正文則是述位內容。這就如同說書人在結束一回時往往會給聽眾設置一個懸念一樣,這類標題就是篇章的由頭,在標題中讀者無法把握文本主旨,自然會順著這個由頭去閱讀,去思索。這類在一般語句中只擔任某一句法成分的格式,一旦運用到標題結構里,則角色得到豐富,不僅充當句子成分,而且在篇章解讀中發(fā)揮引領作用。
由于句子是最小的語篇單位,我們可以用系統(tǒng)功能語法對這些句子標題的結構進行分析,來探明小句標題的語義特點。標題小句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框架結構如表3。
表3 標題小句的系統(tǒng)功能語法分析框架
同英語一樣,一個漢語句子可以同時體現來自概念功能、人際功能和語篇功能的意義潛勢?;诖耍覀兛蓪σ陨暇渥幼龆喾揭饬x上的分析(見表4,有些句子既是肯定陳述語氣又含情態(tài)/意態(tài),故其中的人際元功能有重復統(tǒng)計)。
表4 標題小句分析統(tǒng)計結果
系統(tǒng)功能理論認為,語言應用的過程同時也是文體選擇的過程,文體選擇又受情景語境的制約[3]53。標題作為語篇雖然短小,但同樣是在一定的語境中使用,因此也同樣受制于情景語境。從表中我們發(fā)現這些標題在基調和語式上是一致的,其基調是作者向讀者或提供某種信息或傳達某種理念或講述一個故事,其語式為書面語。在基調和語式相同的情況下,標題的語場就成為其獨特性所在,這一點從概念功能及物性系統(tǒng)的分析可以體現出來。
這些用作標題的句子大部分是物質過程,表現在人際功能上是肯定語氣的頻繁使用,約占68.4%,大部分句子采用的是無標記主位,說明小句形式的文藝標題以陳述句為主。在這些句子中均未發(fā)現體現情態(tài)或意態(tài)的句子,說明作為標題的句子,旨在表達具體的事物動作,有參與者、過程和目標。參與者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有時則采取省略參與者的形式,如《在天上種玉米》。小句復合體表現的是動態(tài),給讀者留下想象的空間。系統(tǒng)功能語法認為,每個小句都有一個“過程”,特定的“過程”要求特定的參與者角色[4]?!斑^程”主要由小句的主要動詞來體現,參與者的角色通常由句子的主語或補語來充當,由于漢語是意合的語言,句子的重心通常在謂語動詞上,所以,漢語小句中用來描述事件的“過程”也由動詞來承擔。
體現關系過程的小句標題僅次于物質過程,且基本上是認同關系小句,如《青春是冰做的風鈴》《父愛如山》,關系過程認同型小句多用于對事物的定性、描述。認同型小句有兩種結構:一種是小句中兩個參與者分別為需要被確定或辨明身份的“被認同者”和起確定或辨明身份作用的“認同者”;另一種結構把表示意義、實質、身份、職能的參與者稱為“價值”,把表示外表、符號、形式、名稱的參與者稱為“標示”[5]。《青春是冰做的風鈴》這個散文標題,通過把被認同者“青春”與認同者“冰做的風鈴”放在一起,使在讀者心目中雖然并不陌生但難以獲得感性認識的被認同者“青春”通過具體的認同者也即標示“冰做的風鈴”得以理性的再現:既有風鈴的美好,但又有冰的短暫這樣一個理性的認識。小句標題中的物質過程和關系過程都是事物性的,體現了文藝標題名物化和形式簡短的特點。
標題猶如言語產品的商標,為了吸引讀者,作者通常會讓標題盡可能地表現作品的深度思想信息,或者給讀者一個先導,這要依靠正文內容作為自己賴以指稱的基礎,而在文本內容很長的情況下,這樣做的難度無疑會加大。因此標題只能采用較為抽象的方式僅僅為讀者呈現事件碎片,或是僅僅交代事件發(fā)生的地點,同時采用具有標記性質的詞語如“演義”“傳”“記”等來豐富標題語義內涵。實際上,標題就是整個作品的“敘事標記”或“敘事索引”,引導受眾在欣賞中獲得審美享受。無論是字、詞、短語還是小句做標題,均從語言結構層面體現了文藝作品標題的這一特殊性質。
[1]尹世超.報道性標題與稱名性標題[J].語言教學與研究,1995(2).
[2]崔梅.探索當代小說標題語言形式的陌生化[J].當代文壇,2006(3).
[3]張德祿.功能文體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0.
[4]黃國文.形式是意義的體現——功能句法的特點之一[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8(9).
[5]戴凡.書名的文體意義[J].中山大學學報,20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