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小芬
(廣西科技大學圖書館,廣西 柳州 545006)
羅小芬 女,1978年生,館員。研究方向:信息服務。
信息查詢行為(information seeking behavior)在學術界的含義界定各不相同,Wilson是這方面富有成就的研究者,他將信息查詢行為定義為:用戶進行的有目的的查詢信息的活動,這種活動是為了滿足一定的目標需求的結果[1]。在情報學領域的信息查詢行為,一般是指信息用戶為了滿足自身信息需求,對信息源和信息查詢方式、渠道、手段等做出評價、選擇、查找、篩選和綜合分析等行為的過程。
廣西科技大學是一所以理、工為主,文、醫(yī)、經、管等多學科協調發(fā)展的綜合性大學。筆者主要采用問卷調查法,輔以訪談法,以廣西科技大學各學院為單位,對大部分教師信息查詢和利用行為進行實證研究,內容涉及信息查詢目的、信息查詢途徑、數據庫資源利用、信息檢索手段4個方面。采用發(fā)放紙質問卷的形式開展問卷調查,發(fā)放問卷600份,有效問卷518份,回收率為86.3%,符合預期。采用Excel統(tǒng)計軟件對有效問卷進行數據分析,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方法對本校教師的信息查詢和利用行為進行研究,為更好地幫助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中提供個性化信息服務,幫助教師提高信息獲取和利用能力;為高校圖書館加強信息資源建設和提升信息資源效用提供決策參考。
圖1 教師利用信息目的分析
用戶的信息查詢是指為了滿足用戶某方面目標的需要而產生的有目的、有意識的信息行為??蒲腥藛T可獲取的信息數量成倍增長,但是科研人員的本質需求不是獲取大量的信息,而是獲取能夠解決問題的知識信息。在基于知識信息組織和服務的圖書情報發(fā)展中,必須強調服務的知識性等特征[2]。意識決定行為,教師的信息需求意識或目的決定其信息行為。因此,要了解教師的信息行為,首先要了解其信息需求的動機或目的。從圖1我們可以看到,教師利用信息資源的主要目的是支持研究課題和教學需要。這說明教師的信息查詢行為大都是圍繞項目和教學而進行的。教師獲取信息的目的是有效地利用信息,使其面臨的問題最終得到解決。調查發(fā)現,教師往往為了完成特定研究項目或教學任務而查詢相關信息資源,這是教師查詢信息的目的所在。信息內容帶有明顯的專業(yè)性,所涉及的信息范圍具有指向性。
在科研和教學的各個環(huán)節(jié)中,教師的信息查詢途徑、數據庫資源的易用性和檢索手段的可靠性等方面因素均會影響以項目為中心的信息查詢與選擇。
圖2 教師信息查詢渠道
隨著網絡和數字資源的發(fā)展,信息資源的類型呈現多樣化,教師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變得多樣化。從圖2我們可以看到,教師獲取信息的主要途徑和渠道是圖書館數據庫和網絡免費資源,分別占65%和62.5%。另外有36%的教師自行購買專業(yè)書籍;還有19.5%的教師從學院資料室借閱書刊;只有26%的教師定期到圖書館查找文獻。
以上數據表明:①超過60%的教師通過圖書館數據庫和免費網絡資源查詢信息,說明圖書館資源在教師信息查詢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圖書館提供的數據庫憑借其專業(yè)性和準確性,深受教師的歡迎。網絡資源信息量大、內容豐富、檢索方便,也深受教師的青睞。②數字資源已成為當今占主導地位的一類信息資源,但紙質資源也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數字資源雖具有信息量大、時效性強、檢索方便等優(yōu)點,更受教師的歡迎,但目前仍無法取代紙本資源。通過訪談了解到:人文社科領域的教師更偏好于紙本資源,即更重視一次文獻,他們認為電子資源的功能在于發(fā)現資源,主要是協助他們進一步找到相關的紙本資源,而無法取代原件。自然科學領域的教師更偏好于電子資源,他們認同網絡資源的方便性,但也強調其仍有很多錯誤,因此尚無法取代傳統(tǒng)的印刷型資源[3]。③教師的到館率低。調查發(fā)現,只有26%的教師定期到圖書館查找文獻。由于電子資源的查找具有方便、快捷等優(yōu)勢,大部分教師利用網絡在家里或辦公室查找資料,而不必到圖書館查找,因此到圖書館查找資料的教師越來越少。
圖3 無館藏時教師文獻獲取途徑
當前由于網絡的發(fā)展,信息呈爆炸式增長,人們對信息的需求也日益增加。作為高校信息中心的圖書館,不可能滿足教師對各類信息的需求。當本館資源不能滿足教師信息需求時,由圖3可知,53%的教師委托他人獲取文獻;38%的教師利用開放獲取資源;28.5%教師通過付費方式獲取文獻;而僅有21.5%的教師是委托本校圖書館申請文獻傳遞。
以上數據表明:當本館資源無法滿足需求時,教師獲取文獻的主要渠道是通過個人人脈尋求信息,多數受訪者表示會通過朋友、同行、學生等獲取信息,有時他們向其詢問相關問題。只有21.5%的教師委托本校圖書館申請文獻傳遞。本校對教師的文獻傳遞費是全額補貼的,即教師不用自己出錢。遵循最小努力和可近性原則,當本館資源無法滿足其需求時,首先是通過網絡免費資源查找,如果查找不到,理應是委托本校圖書館申請文獻傳遞,但事與愿違,超過50%的教師委托他人獲取,還有一小部分教師通過付費方式獲取。這也反映了大部分教師的信息獲取與利用能力較低,同時也反映了圖書館的信息服務還存在許多不足。
針對教師查詢信息的數據庫資源類型,我們分別對中外文數據庫資源利用情況進行了調研和分析。
中文數據庫資源調查數據顯示:使用重慶維普數據庫的教師比例最大,為78%;其次為中國期刊網,有71%的用戶使用其獲取中文資源;再次為萬方數據庫。三大數據庫是教師獲取學術信息最常用的中文資源。超星電子圖書作為獲取電子圖書內容的主要途徑,教師的使用率也較高;使用書生之家數字圖書的教師較少,僅為7%,見圖4。
圖4 教師查詢中文數據庫資源分布
外文數據庫資源是高校教師獲取學術信息的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由圖5可知,40%的教師使用Springer和Elsevier獲取外文學術資源;使用Swetswise期刊平臺的教師僅為19%;使用IEEE的老師僅為10%。外文學位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較低,僅有15%的教師使用PQDT。這些數據庫的使用反映了教師對所獲取信息的高水平的要求,同時也反映了教師的求新信息選擇行為,但從總體上看,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并不高。
圖5 教師查詢外文數據庫資源分布
以上數據表明,中文期刊數據庫是教師最常用的數據庫;電子圖書數據庫使用率較低。外文期刊數據庫是教師常用的外文數據庫,但總體來說,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不高。在高質量的國外相關研究成果基礎上,只有獲取最新最快的信息才能保證項目研究的高起點,從而有利于項目研究的開展。本校教師較低的外文數據庫的使用率,說明教師求新意識不強。
要提高信息檢索的效率和質量,提高信息的查準率和查全率,就必須要掌握信息檢索技巧。了解教師的信息檢索能力,可以幫助我們有針對性地開展信息服務。因此,筆者對關于“在網上查詢的信息多而雜亂時,教師所采用的檢索手段”進行調查,調查顯示,近60%的教師會使用一些技巧,提高檢索精確度,這令我們很欣慰,說明有大部分教師懂得運用檢索技巧。但是還有20.5%的教師花很多時間逐個篩選;10%的教師不會使用技巧,只看結果的前兩頁,見圖6。
圖6 教師信息檢索手段分析
以上數據表明:①多數教師沒有接受過信息管理專業(yè)知識的學習和培訓,完全靠自己摸索,信息能力欠缺,因而對于信息資源的利用,大多數習慣于被動模式,只是在教學急需或課題研究時才去查詢信息;查詢過程中,求快求易現象普遍,對查詢途徑與技巧缺乏總結;提高查詢技巧的意識比較淡薄。②信息過剩是目前網絡時代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隨著網絡信息類型的增多、數量的龐大,大量有價值的信息與冗余的信息同時存在,使得用戶不得不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去閱讀,還要對此進行艱苦的分析、過濾、去偽存真,這無疑增加了信息查詢的難度,降低了信息查詢的效率和準確性,同時需要教師具備更高的查詢技巧和判斷能力。圖書館也面臨著對信息資源進行整合,為用戶提供高質量、個性化信息服務的重任。
通過對本校教師信息查詢與利用行為的調查分析得出:教師信息查詢行為多是圍繞教學和科研進行的;信息尋求渠道主要是圖書館、網絡、個人人脈、自購資料;期刊論文數據庫是教師最常用的數據類型,且中文期刊數據為最大宗;教師的信息意識不夠強烈,信息獲取能力低,到館率低。根據本校教師的信息行為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從信息獲取能力、信息資源建設、信息服務水平等方面提出幾點建議。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數字資源海量增長,掌握快速準確獲取有價值信息的檢索技巧,是當代科技人員必須具備的重要能力之一。信息意識是信息行為的先導,人的信息意識水平決定其獲取和利用信息的程度。因此,要提高教師的信息獲取能力,首先要提高其信息意識,應加強與教師的交流與互動,引導教師自覺利用圖書館資源,激發(fā)他們分析與創(chuàng)新信息的欲求,培養(yǎng)其對信息的敏銳感,逐步提高其信息能力[4]。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因此,有必要加強對教師檢索技能的培訓,幫助其提高檢索、獲取、利用數據庫和網絡信息的能力。另外,開設信息檢索課是快速提高教師檢索技能的最有效的途徑,我國很多高校都開設了信息檢索課,但對象大都是在校學生,而面對教師的信息檢索課教學有待進一步完善。教師檢索能力的培養(yǎng)是一項長期而繁重的工作,需要堅持不懈地探索和逐步提高。
教師良好的信息素養(yǎng)需要良好的信息環(huán)境作基礎,豐富的館藏資源是圖書館構建良好信息環(huán)境的保障。學校要加大投資力度,增加館藏資源的數量和質量。對此,圖書館要根據學校辦學特色和規(guī)模,圍繞教學和科研需求,充分利用教師的學科優(yōu)勢,鼓勵教師參與館藏文獻資源建設,不斷優(yōu)化館藏資源結構,使其更加趨于合理。
圖書館還應加大電子信息資源的建設,尤其要加強網絡資源導航功能,按易理解、易使用的原則對信息資源作進一步科學的規(guī)劃和分類,最大限度地提高信息服務質量。了解、跟蹤科研動態(tài),建立學科專業(yè)導航庫,以用戶需求為導向進行信息資源建設[5]。同時還要根據教師的信息需求及信息查詢行為的規(guī)律、個性偏好、獲取渠道趨向等在新環(huán)境下的變化,不斷加強和優(yōu)化信息資源建設,科學合理配置傳統(tǒng)文獻資源與電子文獻信息資源的比例,通過資源共享來提高文獻信息保障能力。
圖書館應該更新觀念,從傳統(tǒng)的服務模式中走出來,從以館藏信息為中心轉向以用戶為中心的服務模式,樹立個性化信息服務理念。根據不同教師的不同信息查詢習慣、興趣、愛好及特定任務,提供有針對性的信息服務。應嵌入教學和科研一線,進行定題服務和跟蹤服務,尤其是對重點課題應進行全程跟蹤服務,根據課題立項、開題、結題不同階段的特點和需求,有針對性地跟蹤服務。
圖書館的服務人才隊伍是做好教師信息服務的重要軟件因素。因此,圖書館要加強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更好地提供深層次、個性化的信息服務。在服務人才隊伍建設方面,應該對館員進行有層次性和針對性的崗位培訓,將短期培訓、學術交流和學歷教育有機結合,逐步建立起一支創(chuàng)造型、復合型的人才隊伍。
只有掌握了教師的信息查詢和利用行為特點,才能更好地提供深層次、個性化的信息服務,進而不斷滿足教師在教學和科研上對高層次信息的需求,充分體現高校圖書館信息服務的職能。
[1] Wilson T D.Human information behavior[J].Information Science,2000(2):49-55.
[2]胡昌平.基于知識信息組織與服務的信息管理技術推進戰(zhàn)略[J].中國圖書館學報,2005(4):15-18,37.
[3] 邱子恒.中文系教師信息行為之研究:以輔仁大學為例[J].中國圖書館學報,2011(2):61-74.
[4] 武燕.基于知識管理的高校教師信息能力培養(yǎng)研究[D].蘭州:西北師范大學,2006.
[5] 郭韞麗,孔令保,程新.高校教師信息需求和信息行為相關性研究——以江西農業(yè)大學為例[J].情報理論與實踐,2012(4):8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