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平
摘 要:在行刑社會化以及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的背景下,適用緩刑即可避免短期自由刑的缺陷,有利于犯罪分子改造和再社會化,減少國家財政支出,又符合刑罰輕緩化的人本主義司法理念,因此緩刑制度被認為是“當代刑罰制度的寵兒”隨著刑法修正案(八)和刑事訴訟法修正案的相繼出臺,緩刑的適用條件進一步明確,執(zhí)行方式也發(fā)生顯著的改變。但緩刑的適用條件規(guī)定的仍然比較原則、抽象,法官判決犯罪行為人是否適用緩刑是最關鍵的一環(huán),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權。社區(qū)矯正制度雖然進行多年有益的探索,但第一次上升至法律層面,相關配套措施及程序也亟待完善。因此本文擬對以上問題進行研究,以期拋磚引玉,進一步完善緩刑制度。
關鍵詞:緩刑制度;恢復性司法;行刑社會化;非監(jiān)禁刑;社區(qū)矯正
1 緩刑制度司法運行基本態(tài)勢
1.1 緩刑從謹慎適用演進為適度放開
中國自商鞅、韓非變法以來,重刑主義歷經2000多年而不衰。 “重刑主義”思想構筑了我國以自用刑為中心的刑罰體系。由于法治傳統(tǒng)和人文基礎的缺失,加之實踐中緩刑執(zhí)行往往流于形式,造成民眾對緩刑制度適用的誤解,法官在適用緩刑過程中存在一定顧慮,也致使法院適用緩刑比例無法有效提升。
最近幾年,隨著寬嚴相濟的刑事政策的推出,追求法律效果與社會效果的統(tǒng)一,便于罪犯重新回歸社會以及監(jiān)禁刑帶來的交叉感染等問題的影響,量刑呈現(xiàn)輕緩化趨勢。全國各個法院緩刑適用比例也呈逐年增長趨勢,已達相對較高水平,但比“國外緩刑法制發(fā)達國家緩刑適用率一般都超過50%”仍低的多。而且適用緩刑不均衡,各個法院適用緩刑情況相差甚大。
1.2 適用條件規(guī)定過于原則,法官自由裁量居多
刑法修正案(八)規(guī)定的適用緩刑條件仍然比較抽象,法官適用緩刑存在較大的自由裁量空間。實踐中尤其在判斷有沒有再犯罪危險時爭議最大,由于缺乏客觀的評判標準,此時主要靠法官的主觀判斷,造成同類案件是否適用緩刑出現(xiàn)矛盾,適用標準總是隨著政策、民意的風向球轉變,不符合法的安定性要求,嚴重影響司法權威。
1.3 執(zhí)行效果不佳,社會認同感不高
緩刑犯由當地公安機關進行監(jiān)督考察,所在單位或基層組織予以配合的體制存在警力不足、脫管漏管現(xiàn)象嚴重等諸多弊端,宣告緩刑經常成了“準無罪釋放”,從而影響了緩刑的執(zhí)行效果?!缎谭ㄐ拚福ò耍穼ⅰ吧鐓^(qū)矯正”首次寫入刑法,明確規(guī)定了依法實行社區(qū)矯正,表明立法者已經關注到緩刑執(zhí)行中存在的問題,緩刑犯面臨著執(zhí)行的失衡。雖然社區(qū)矯正制度在我國仍處于摸索階段,但這一制度的構建具有承上啟下、繼往開來的重大理論和現(xiàn)實意義。
2 緩刑適用實質條件剖析
《刑法修正案( 八) 》第11 條將緩刑適用的實質條件進一步明確,即犯罪情節(jié)較輕、有悔罪表現(xiàn)、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qū)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四項條件在審判實踐中如何運用,需要進一步分析。
2.1 “犯罪情節(jié)較輕”的考量與認定
犯罪情節(jié)主要包括反映被告人人身危險性大小的犯罪動機、罪過形態(tài)、犯罪目的、犯罪手段、危害結果等內容。審判實踐中,考量某一犯罪是否屬于情節(jié)較輕,主要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1)犯罪動機。對那些因婚姻家庭、鄰里、勞資、山林、水利、土地等民間糾紛激化引起的犯罪,以及防衛(wèi)過當構成的犯罪,可認定為情節(jié)較輕。(2)犯罪手段。如果犯罪手段較為平和,兼具其他可寬恕情節(jié),可認為屬于情節(jié)較輕。(3)罪過形態(tài)。對于已遂犯以外的罪過形態(tài),在不具有其他嚴重情節(jié)的情況下,一般可認為屬于情節(jié)較輕。(4)犯罪結果。對于危害結果輕微或未造成實際危害結果的犯罪,一般宜認定為情節(jié)較輕。綜上,考量“情節(jié)較輕”時應綜合以上幾個方面進行判斷并結合個案的特性。
2.2 “有悔罪表現(xiàn)”的理解與適用
判定有沒有悔罪表現(xiàn),應堅持主客觀相統(tǒng)一原則?;谧锸紫确磻缸锶说囊环N內心狀態(tài),要判定犯罪人有沒有認識到自已所犯罪行,并真心悔過。對毫無悔改之心的罪犯,即使他具備適用緩刑的其他條件,也絕不能宣告緩刑。其次,還要看被告人是否具有自首、立功等法定情節(jié)以及犯罪后積極救治被害人、如實供述犯罪事實、協(xié)助司法機關偵破案件、主動賠禮道歉、賠償損失、積極退贓、繳納罰金等自我譴責和真誠反省的行為。但要注意甄別,結合犯罪情節(jié)要件等諸方面事實綜合評判犯罪人的“悔罪表現(xiàn)”,確定犯罪人是否真心悔罪。
2.3 “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理解與適用
《刑法修正案( 八) 》將“確實不致再危害社會”改為“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并作為是否適用緩刑的一個獨立的考察條件。確認犯罪人“沒有再犯罪的危險”,容易受法官專業(yè)素養(yǎng)、生活經驗、道德觀念影響,主觀臆斷性很強,容易造成緩刑適用上的偏差。筆者認為,應由司法解釋設置量化標準,減小隨意性;對“沒有再犯罪的危險”的判斷可交由審前調查程序,由專門的調查機構進行調查。調查內容應當包含犯罪人的年齡、性別、職業(yè)、生活經歷等可能影響人身危險性的相關因素。這在國外的緩刑制度中是較為普遍的做法。在德國,為保證再犯預測的準確性,法院必須對于一切可導致罪犯將來行為的情況,做一個整體性的觀察與評價。
2.4 “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qū)沒有重大不良影響”的理解與適用
刑法修正案(八)增加了這一要件,主要是考慮到普通民眾的法律認同感。在司法實踐中,“宣告緩刑對所居住社區(qū)沒有重大不良影響”這一條件應從以下幾方面進行考量: 首先,宣告緩刑是否會影響到社區(qū)居民的正常生活;其次,社區(qū)居民的法律認同感,如果適用緩刑與當地居民的生活觀念、信仰、風俗習慣相違背,對當地居民的法律認同感造成重大破壞,則應當慎用緩刑;最后,被害人及其親屬方面的反應也是考慮因素,如果被告人與被害人同住于一個社區(qū),則對被告人宣告緩刑必須考慮被害人及其親屬可能的反應。
3 緩刑執(zhí)行的實踐路徑---社區(qū)矯正
社區(qū)矯正是與傳統(tǒng)的監(jiān)獄矯正相對而言的一個概念。由于社區(qū)矯正是一個全新的矯正模式,需要我們不斷總結社區(qū)矯正的成功經驗,改進制度。
3.1 我國社區(qū)矯正制度的初期實踐
在社區(qū)矯正進入刑法以前,已經開始了對這種全新的執(zhí)行方式進行了有益探索。社區(qū)矯正工作開展以來,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以A省某市為例,截至2011年7月底,該市共累計接收社區(qū)矯正對象1455名,累計期滿解除社區(qū)矯正對象204名,重新犯罪1名,死亡2名,其他原因解矯57名,開展技能培訓和指導就業(yè)95人次,建立教育基地32個,公益勞動基地33個,就業(yè)基地16個,社區(qū)矯正工作取得顯著成效。
3.2 社區(qū)矯正工作困境
社區(qū)矯正試點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同時,也面臨如下困境:(1)矯正機構設置、人員、編制等存在問題。司法所是基層從事社區(qū)矯正的工作主體,但部分鄉(xiāng)鎮(zhèn)(街道)沒有司法所,有些司法所人手不足。(2)各部門配合不力。由于各個部門之間的銜接和配合不夠,造成了司法行政機關社區(qū)對矯正對象的管理難度加大。(3)群眾認知度不高。社區(qū)矯正是一個新生事物,群眾大多對社區(qū)矯正認識不清。
4 緩刑適用和社區(qū)矯正完善的幾點思考
4.1 建立可靠的緩刑宣告前調查制度
緩刑適用時考量是否“沒有再犯罪危險”時主觀判斷居多,缺少相應事實方面的依據,從而導致緩刑的濫用,社會公眾對判決的公正性產生不必要的懷疑。另緩刑對于特定的犯罪人是否是安全的、有益的、可行的,不是立法標準化規(guī)定所能解決的,必須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因此有必要建立緩刑宣告前的調查制度。調查制度可以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1)調查機構確定為承擔社區(qū)矯正任務的司法行政機關;(2)調查時間---作為一種法庭服務項目,應在案件開始審理之后宣判以前,實施各項相關的調查;(3)調查內容應包含以下內容:被告人受到刑事調查記錄或前科記錄、家庭及生活背景資料,對被告人做心理和行為測查,分析評價其自我約束能力、人際交流傾向和重新適應社會生活的可能性;社區(qū)居民對被告人的評價等;(4)調查結果評估:根據調查的材料,,控辯雙方可以發(fā)表質證意見并展開辯論。
4.2 完善緩刑適用程序
(1)庭前舉證。對于可能適用緩刑的案件, 開庭前應在舉證通知書中告知,由檢控方和辯護人對是否屬于“沒有再犯罪危險”調查收集證據,庭審中控辯雙方圍繞被告人是否應該適用緩刑進行舉證。沒有辯護人的案件,可依被告人的申請或依職權進行調查取證。舉證內容為上文提到的調查制度中的內容,主要包括被告人的家庭背景、教育經歷、職業(yè)、道德品質以及社區(qū)評價等方面,證據材料應當來源于能夠證明上述情況的社會團體和個人。比如未成年人犯罪的調查對象應是所在學校的領導、師生以及所在社區(qū)的鄰居。
(2)庭審質證與辯論。庭審過程中,對于上述是否對被告人適用緩刑的證據,控辯雙方應進行質證,由控辯雙方圍繞被告人的犯罪情節(jié)、悔罪表現(xiàn)、對所居住社區(qū)有無重大不良影響、能否切實履行緩刑考察期間的義務等方面發(fā)表質證意見。如有必要, 還可以申請相關的人員出庭作證。被告人對于是否適用緩刑也應發(fā)表意見。
4.3 法院積極參與社區(qū)矯正
雖然社區(qū)矯正由基層司法所負責執(zhí)行,但法院也可以有所作為。法院參與社區(qū)矯正工作使教育改造工作更具針對性,有利于提高司法公信度,促使社會力量對矯正對象關心和支持。從法院參與社區(qū)矯正的角度, 我想提以下幾點建議: 一、履行好審判職能,做到公正裁決,依法充分適用非監(jiān)禁刑罰;二、安排專職人員負責及時將相關裁判文書交付社區(qū)矯正機構,告知罪犯要到社區(qū)矯正組織報告,以保證矯正對象及時接受矯正,做到無縫對接,防止出現(xiàn)脫管漏管現(xiàn)象;三、做好延伸教育工作,特別是對青少年的延伸教育,定期開展回訪,定期慰問幫教,幫助矯正對象解決實際困難。并應及時總結經驗,以保證進一步準確適用非監(jiān)禁刑;四、加大緩刑考察力度,推動社區(qū)矯正工作的發(fā)展。法院要準確適用緩刑等非監(jiān)禁刑,依法對適用緩刑的罪犯進行減刑并縮短考驗期限,對具有違法違規(guī)行為的緩刑犯,依法裁定撤銷緩刑。
參考文獻
[1]侯艷芳:《刑罰輕緩化趨勢及其價值基礎研究》,載《河南大學學報》2008第4期,第80頁。
[2]王宏玉:《非監(jiān)禁刑問題研究》,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8年版,第113頁。
[3]吳聲:《緩刑制度研究——以立法完善為重點》,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70頁。
[4]郭英漢、張金浪:《危險的美德:城鄉(xiāng)二元機構下未成年犯緩刑適用之透析》,載http://www.gdzf.org.cn/gdsgzdt/gz/201102/t20110228_143539.htm,于2012年4月15日訪問。
[5]馬克昌:《刑罰通論》,武漢大學出版社1999版,第450頁。
[6]高銘暄:《刑法學原理》,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第461頁。
[7]陳興良:《寬嚴相濟刑事政策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53頁。
[8]敦寧、張靜:《緩刑制度新探—以〈刑法修正案八〉為視角》,載《鐵道警官高等??茖W校學報》2011年第3期,第79頁。
[9]楊功除:《溫州市社區(qū)矯正工作調查報告》,載 http://www.wzfxh.com/event_show.asp?url=NTA5LDU5,于2012年4月20日訪問。
[10]郭建安、鄭霞澤:《社區(qū)矯正通論》,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381頁。
[11]田甜:《人民法院參與社區(qū)矯正存在的問題及對策》,載《福建警察學院學報》2011年第2期,第5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