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家宏 ,徐小潔 ,符靜 ,范忠義 ,呂朝暉 ,陸菊明 ,肖文華 ,葉棋濃 ,朱建華
1.解放軍總醫(yī)院 a.第一附屬醫(yī)院腫瘤科,北京 100037;b.內(nèi)分泌科,北京 100853;
2.軍事醫(yī)學科學院 生物工程研究所,北京 100850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加速及生存環(huán)境、生活方式的改變,惡性腫瘤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漸升高,成為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腫瘤抑制因子p53是迄今發(fā)現(xiàn)的與腫瘤發(fā)生、發(fā)展關系最為密切的抑癌基因[1]。研究表明[2],50%以上的惡性腫瘤病人發(fā)生了p53基因突變。由于點突變、基因片段缺失和p53蛋白失活等導致的p53功能缺陷,可通過多種分子機制引起細胞過度增殖和遺傳物質(zhì)的改變,逃避機體對癌變細胞的免疫監(jiān)控作用,最終導致腫瘤的發(fā)生[3]。p53與機體免疫系統(tǒng)的功能和免疫反應關系密切,表現(xiàn)在:一方面,p53,尤其是突變型p53可以作為腫瘤相關抗原激發(fā)機體免疫反應;另一方面,p53可以直接啟動免疫細胞中一些基因的表達,從而對這些細胞的增殖和功能發(fā)揮調(diào)節(jié)作用,以達到殺傷腫瘤細胞的目的[4]。因此,尋求增加內(nèi)源性p53蛋白的表達,可以成為治療腫瘤的一個突破點。
基因表達可以在不同水平上進行調(diào)控,其中轉錄水平的調(diào)控是調(diào)控表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轉錄因子是廣泛存在于機體各種組織、細胞中能夠結合靶序列的蛋白質(zhì),這些蛋白質(zhì)能夠調(diào)控特定基因的轉錄,在腫瘤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浸潤、轉移中起重要作用。為了研究p53在轉錄水平上的調(diào)控,篩選出新的調(diào)控p53的轉錄因子,我們從人HepG2細胞基因組中擴增出p53基因約3 kb的啟動子,將其克隆至螢光素酶報告基因載體pGL4.0-empty中,為研究p53的轉錄調(diào)控和尋找治療腫瘤的新靶點奠定了基礎。
SV40病毒轉化的人胚胎腎293T細胞、乳腺癌ZR75-1細胞、肝癌HepG2細胞、肺癌A549細胞由本室傳代培養(yǎng);pGL4.0-empty載體及螢光素酶底物購自Promega公司;限制性內(nèi)切酶、DNA連接酶、Prim?erStar酶購自TaKaRa公司;DNA純化試劑盒購自申能博彩公司;DMEM培養(yǎng)基及小牛血清均購自Gibco公司;Vigofect轉染試劑購自Vigorous公司。引物由北京賽百盛基因技術有限公司合成,測序由北京奧科生物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完成。
以人肝癌細胞HepG2的基因組為模板,在NCBI網(wǎng)站搜索并合成p53啟動子序列。上游引物為5'-GGGGTACCAGCCTTCACATGACTGATCCCTTAT CCTC-3',下游引物為5'-CCGCTCGAGGAAAACCC CAATCCCATCAACCCCT-3'。上下游引物5'端分別攜帶KpnⅠ和XhoⅠ酶切位點。PCR反應條件:95℃ 5 min;94℃ 1 min,62℃ 30 s,72℃ 3 min,30個循環(huán);72℃ 7 min。
在37℃下,用KpnⅠ/XhoⅠ雙酶切pGL4.0-empty載體4 h,經(jīng)瓊脂糖凝膠電泳后,膠回收載體大片段;將PCR產(chǎn)物回收后再用KpnⅠ/XhoⅠ雙酶切,用T4DNA連接酶連接入pGL4.0-empty載體。轉化大腸桿菌DH5α,挑選克隆,振蕩培養(yǎng)并提質(zhì)粒,KpnⅠ/XhoⅠ雙酶切鑒定,將酶切鑒定正確的克隆送北京奧科生物公司測序。
按常規(guī)方法進行轉染[5],用不含雙抗、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養(yǎng)基將人胚腎293T細胞接種于24孔板中,接種量以轉染時細胞密度達到80%為宜,培養(yǎng)24 h后進行轉染。將總量為1.0 μg的質(zhì)粒與25 μL 生理鹽水混合,再將 0.5 μL Vigofect與 25 μL生理鹽水混合,然后將上述2種溶液輕輕混合,室溫放置15 min,加入24孔板中,37℃、50 mL/L CO2條件下培養(yǎng)。
螢光素酶活性測定基本按Promega公司的試劑盒說明書進行。轉染細胞后,吸掉培養(yǎng)基,用PBS洗1次,加入100 μL裂解緩沖液,室溫輕搖15 min,刮下細胞,收集到1.5 mL的離心管中,振蕩5 min,4℃、12 000 r/min離心3 min,收集上清液,用熒光劑測量熒光值。
用ONPG測定β-半乳糖苷酶活性。將30 μL上述上清液與100 μL預先以9∶2混勻的Z緩沖液/β-巰基乙醇∶ONPG溶液混合,37℃溫育,直到出現(xiàn)淺黃色為止;加入250 μL濃度為1 mol/L的Na2CO3終止顏色反應,測定樣品的D420nm值。取熒光值平均值與對應的β-半乳糖苷酶活性值相除,將未加重組質(zhì)粒的數(shù)值歸一,與此相比所得倍數(shù)為最終結果。
以人肝癌細胞系HepG2細胞的基因組為模板,PCR擴增p53的啟動子序列,PCR產(chǎn)物約3000 bp,與預期片段大小一致(圖1)。
用KpnⅠ/XhoⅠ雙酶切PCR產(chǎn)物后,克隆到經(jīng)同樣雙酶切的pGL4.0-empty載體中,轉化大腸桿菌DH5α,挑選的陽性克隆提質(zhì)粒經(jīng)酶切鑒定,得到與預期長度一致的插入片段,而空載體酶切只見一條載體帶(圖2),表明p53啟動子已插入pGL4.0-empty上游的多克隆位點中。測序結果證實與已知序列一致(數(shù)據(jù)略)。
圖1 目的基因的PCR擴增
圖2 重組質(zhì)粒的酶切鑒定
在293T細胞中,分別轉染pGL4.0-empty和不同濃度梯度的pGL4.0-pp53,螢光素酶活性測定結果見圖3。與空載體相比,轉染重組質(zhì)粒后螢光素酶活性明顯提高,且螢光素酶活性隨轉染劑量的升高逐漸增高,說明pGL4.0-pp53在293T細胞中具有轉錄活性,且轉錄活性呈現(xiàn)一定的劑量效應。
為了驗證p53啟動子的活性是細胞特異性還是在多種細胞中有廣泛效應,將pGL4.0-pp53重組質(zhì)粒分別轉染人乳腺癌ZR75-1細胞、肝癌HepG2細胞及肺癌A549細胞,24 h后收集細胞測定螢光素酶活性。結果見圖4,與空載體相比,轉染重組質(zhì)粒后ZR75-1、HepG2、A549細胞中的螢光素酶活性提高了幾倍至數(shù)十倍,表現(xiàn)了重組質(zhì)粒中的p53啟動子活性,說明p53啟動子在多種細胞中具有轉錄活性。
轉錄因子USF是一種已知的能升高p53轉錄水平的轉錄因子[6],我們通過檢測轉錄因子USF對p53啟動子轉錄活性的影響,驗證了pGL4.0-pp53的活性及功能,結果見圖5。在293T細胞中,將不同劑量的USF和pGL4.0-pp53共轉,螢光素酶活性檢測結果顯示,隨著轉錄因子USF劑量的增加,p53啟動子的轉錄活性也逐步增加,說明USF對p53的活性調(diào)節(jié)呈劑量依賴效應,也進一步表明我們所構建的pGL4.0-pp53具有與文獻報道一致的活性及功能。
惡性腫瘤是嚴重威脅人類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目前全球約有1000萬人患有惡性腫瘤,每年有800余萬人死于惡性腫瘤,而且這一數(shù)字呈不斷增長的趨勢。由于p53能有效抑制腫瘤細胞增殖,并能參與機體細胞、體液免疫應答,誘導凋亡,因此p53表達的精細調(diào)節(jié)顯得尤為重要?;虮磉_是遺傳信息的轉錄和翻譯過程,可以在不同水平上進行調(diào)控,其中轉錄水平的調(diào)控是調(diào)控表達的關鍵環(huán)節(jié)。轉錄水平的調(diào)控主要依靠轉錄因子的調(diào)節(jié),轉錄因子之所以能誘導基因轉錄,主要是與目的基因的啟動子相互作用。Damell等[7]也認為,選擇轉錄因子作為抗腫瘤靶點是合理的。野生型p53蛋白的活性形式為四聚體,自N端起依次為轉錄活化區(qū)、DNA結合區(qū)、四聚體化區(qū)和C端調(diào)節(jié)區(qū),其啟動子區(qū)域不含TATA盒,也沒有富含GC區(qū)域,而后兩者均為促進轉錄開始的重要應答元件。雖然它在互補鏈-80位上含有CAAT盒,但是否有轉錄因子與之結合目前還不甚清楚。p53的轉錄調(diào)節(jié)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其中包括許多已證實和未證實的轉錄調(diào)節(jié)因子。對p53轉錄因子的篩選,可能有助于發(fā)現(xiàn)新的腫瘤治療的靶標。因此,我們構建的p53啟動子調(diào)控的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將在p53轉錄調(diào)節(jié)的研究及篩選新的調(diào)控p53的轉錄因子中發(fā)揮重要作用。
轉錄因子USF是一種細胞編碼的轉錄因子,能夠調(diào)節(jié)某些病毒及基因的轉錄。該因子以位點特異性方式結合CACGTG[8],在腺病毒中使腺病毒后期啟動子轉錄活性增加3~25倍。USF通過靠近蛋白N端的2個轉錄激活區(qū)域激活靶基因轉錄活性,而起始蛋白TFⅡ-Ⅰ也參與這一過程?;钚詼y定結果顯示,轉錄因子USF能明顯增高p53的活性,與文獻報道相符,證明我們所構建的p53啟動子的螢光素酶報告基因是可靠并具有活性的。
另外,本實驗構建的p53啟動子調(diào)控的螢光素酶報告基因序列已知,且是天然存在的。螢光素酶報告基因系統(tǒng)操作簡便,檢測靈敏,可以一次篩選多個轉錄因子,這為發(fā)現(xiàn)新的p53轉錄因子奠定了扎實的實驗基礎。
圖3 不同劑量p53啟動子活性的測定
圖4 不同細胞中p53啟動子活性的測定
圖5 不同劑量USF對p53啟動子報告基因的影響
[1]Levine A J,Momand J,Finlay C A.The p53 tumour suppres?sor gene[J].Nature,1991,351(6326):453-456.
[2]Royds J A,Iacopetta B.p53 and disease:when the guardian angel fails[J].Cell Death Differ,2006,13(6):1017-1026.
[3]Bargonetti J,Manfredi J J.Multiple roles of the tumor sup?pressor p53[J].Curr Opin Oncol,2002,14(1):86-91.
[4]賈曉.p53與抗腫瘤免疫[J].細胞與分子免疫學雜志,2008,12:1214-1215.
[5]Datta R,Rubin E,Sukhatme V,et al.Ionizing radiation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of the EGR1 gene via CArG elements[J].Proc Natl Acad Sci USA,1992,89(21):10149-10153.
[6]Pognonec P,Roeder R G.Recombinant 43-kDa USF binds to DNA and activates transcription in a manner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at of natural 43/44-kDa USF[J].Mol Cell Biol,1991,11(10):5125-5136.
[7]Damell J E Jr.Transcription factors as targets for cancer ther?apy[J].Nat Rev Cancer,2002,2(10):740-749.
[8]Reisman D,Rotter V.The helix-loop-helix containing tran?scription factor USF binds to and transactivates the promoter ofthe p53 tumorsuppressorgene[J].Nucleic AcidsRes,1993,21(2):345-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