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根照,姜本厚
王富東 (中海石油(中國)有限公司天津分公司勘探開發(fā)研究院,天津 300452)
在渤海灣含油氣盆地中,渤海海域是以新近系油氣藏為主要目標,截止到2012年,在中海油礦區(qū)內已發(fā)現(xiàn)的儲量中,新近系占85%;從油藏類型上看,它們均以構造油氣藏為主。隨著渤海海域油氣勘探的不斷深入,新近系的構造圈閉越來越少,圈閉的規(guī)模也越來越小,所發(fā)現(xiàn)油氣藏的規(guī)模也將越來越小。因此,渤海海域下一步的勘探思路必須從單一構造圈閉轉到巖性圈閉領域,只有這樣才能保持渤海油田儲量的不斷增加。
構造-巖性圈閉屬于巖性圈閉范疇[1],狹義上是指在具有一定構造背景之上的巖性圈閉,該構造背景主要指構造脊、局部構造高點、凸起區(qū)的翼部、斜坡等;由于這種圈閉類型的油氣成藏條件要優(yōu)于一般的巖性圈閉,所以它是油氣勘探中一種重要的圈閉類型。目前,這類油氣藏在周邊陸地油田的勘探程度較高,而海域部分的勘探程度相對較低,因此,渤海海域存在著巨大的勘探潛力,也是下一步儲量增長的重要領域。
近年來,渤海油田在尋找新近系構造油氣藏及油田周邊的滾動勘探中發(fā)現(xiàn)了不少的構造-巖性油氣藏[2],如石臼坨凸起東段發(fā)現(xiàn)的QHD33-1S、QHD33-2等油田,黃河口凹陷發(fā)現(xiàn)的BZ34-3、BZ34-1E等油藏,還有在CFD11-1、CFD11-6/12-1、PL19-3等油田擴邊中發(fā)現(xiàn)的巖性圈閉油氣藏,總計獲地質儲量逾2×108t。渤海海域在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勘探上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該類油氣成藏研究上也總結出“斷-砂耦合”、“脊-圈-砂”、“斷-脊-砂”等多種新近系油氣成藏模式,為今后類似油氣藏的勘探提供了良好的借鑒作用。
結合周邊陸地油田的勘探經驗,通過對渤海海域已發(fā)現(xiàn)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的分析、總結及對其成藏規(guī)律和模式的深入研究,總結出海域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的特征。
海域的新近系地層包括館陶組(N1g)和明化鎮(zhèn)組(N2m)。N1g主要為辮狀河沉積,局部為淺湖沉積,是以厚層塊狀砂巖夾薄層泥巖為主和部分為砂泥互層的一套巖性組合,最大厚度約1500m,砂巖一般在65%以上。N2m 包括上下兩段(N2mu和N2mL),N2mL是曲流河與淺水三角洲沉積,巖性是以泥為主的砂泥巖互層,最大沉積厚度約1200m,含砂量在20%~40%之間;N2mu為曲流河與泛濫平原相的沉積,巖性為砂泥巖互層,最大厚度為1200m,含砂量約50%左右。也正是由于新近系的這套巖性組合特征決定了構造-巖性油氣藏主要存在于N2mL地層。
N1g為大套砂巖,在渤海灣晚期構造運動的油氣成藏過程中它主要起輸導體作用,只在局部砂泥互層區(qū)能形成油氣聚集。N2mL主要是泥包砂特點,具備良好的儲集與封閉油氣的雙重條件,而其下部直接與N1g砂巖輸導層相接,有優(yōu)先獲取油氣的條件;其次,曲流河與淺水三角洲的砂體在平面分布上具有一定的穩(wěn)定性,從而使得N2mL成為巖性油氣藏形成的有利場所(圖1)。
從圖1 可以看出,該區(qū)N2mL的巖性特征為泥包砂,含油砂層呈不連續(xù)狀分布,它們分布在N1g砂巖輸導層的上部,處于渤中和沙南凹陷之間的沙壘田凸起上,是一個具有構造背景條件的巖性油藏。
N2mu盡管是砂泥巖互層,也存在較好的儲蓋組合和一定的巖性圈閉,但由于同下部油氣相距較遠,更重要的是有N2mL的隔層,故油氣成藏的幾率較低。正是由于以上新近系不同層段的這種沉積與巖性組合特征,導致了海域新近系巖性圈閉油氣藏主要存在于N2mL地層。據(jù)統(tǒng)計,N2mL巖性油氣藏的儲量占海域已發(fā)現(xiàn)新近系巖性油氣藏總儲量的82%以上。
圖1 CFD11-6/12-1油田N2mL油藏連井剖面
構造脊是油氣運移的導向區(qū);由于N1g主要為輸導體,根據(jù)油氣運移中的分異與浮力作用,它的頂面是油氣運移的主要通道;因此N1g頂面的構造形態(tài)決定著油氣成藏的部位。換言之,N1g 構造脊的頂點是油氣最終的匯聚點(以構造油藏為主),脊的低部位是油氣向高部位運移的必經通道,若該處存在巖性圈閉和封閉條件,則是形成油氣聚集的良好場所。
圖2是CFD 地區(qū)新近系油氣成藏模式圖,該圖表明,油氣沿輸導體在作平面運移過程中,它是沿構造脊的方向進行移動,因而在該脊上由低到高形成了一系列以N2mL為主的新近系油田(CFD12-1、CFD11-6、CFD11-3/5油田)。石臼坨凸起東段的QHD33-1S、QHD33-2的N2mL油田[3]、黃河口凹陷中的BZ34-3、BZ34-1E的N2mL油藏均位于N1g頂面的構造脊上。也正是由于這種構造背景,故將這類N2mL巖性油藏稱為構造-巖性油藏。
圖2 CFD地區(qū)新近系油氣成藏模式圖
斷層既可作為油氣的遮擋面,更重要的是作為油氣垂向運移的通道。新近系地層不具備烴源巖條件,其油氣藏的形成必須通過晚期油氣運移斷層輸導,它的作用是將油氣從下部地層垂向運移到上部儲集層中。根據(jù)統(tǒng)計的數(shù)據(jù)表明,幾乎所有的N2mL巖性油氣藏均與斷層有關,可以說,沒有晚期活動斷層就難有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4]。
從圖2可以看出,新近系油藏均有斷層相伴。同時它還表現(xiàn)出2個特點:①沿新近系構造脊的展布方向,含油層段也由低到高抬升;②斷層與砂體的接觸線與接觸面越多、砂體越大,則油氣成藏機率與規(guī)模就越大。這種特點在石臼坨和沙壘田凸起區(qū)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因此,尋找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應先研究新近系晚期活動斷層。
烴源是油氣形成的基礎,其量的大小由凹陷的大小、烴源巖的厚度及生烴指標等決定。渤中凹陷有沙河街(E2s)和東營組(E3d)兩套烴源巖,烴源巖的厚度在1200~2300m,面積達800km2,有機質類型以Ⅱ1型為主,有機碳質量分數(shù)平均為1.7%,它是渤海海域最富的生烴凹陷。隨著晚期新構造運動,使得該地區(qū)的油氣最為富集;目前在渤中凹陷及其周圍已發(fā)現(xiàn)地質儲量超過15×108t,基本都是來自該凹陷;其中新近系的儲量占92%以上。從油田分布看,新近系油田主要位于凸起區(qū),而且規(guī)模大、距離凹陷遠;例如PL19-3、QHD32-6、CFD11-1等超億噸級油田,它們距渤中凹陷中心的距離分別為50、60、90km。相反,烴源條件相對較差的埕北、沙南、萊洲灣等凹陷,盡管已鉆探井不少,但仍未發(fā)現(xiàn)如QHD32-6、QHD33-1S等規(guī)模較大的新近系油田,目前只在萊洲灣凹陷中部發(fā)現(xiàn)了中小型的KL10-2油藏。因此尋找規(guī)模性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必須是在富烴凹陷及其周邊。
以上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的4個特點說明,烴源供給優(yōu)越、晚期斷裂發(fā)育及新近系的構造脊部位是尋找N2mL構造-巖性油氣藏的有利場所。
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的研究不同于單純的構造或巖性油氣藏研究,它是兩者的結合。主要包括兩部分:一是選帶;二是巖性體描述。
選帶主要指從油氣成藏條件上分析并確定有利的構造-巖性發(fā)育區(qū)或帶。研究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①分析區(qū)域輸導層頂面和N2mL較大沉積旋回面的構造形態(tài),落實構造脊及其走向;②研究油氣來源及烴源供給條件;③分析油氣的輸導體系及優(yōu)勢運移方向;④確定有利的構造-巖性發(fā)育帶。
巖性體描述是指在選好區(qū)帶的基礎上利用三維地震資料對N2mL各個砂體進行立體追蹤。方法包括提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處理、層位解釋、沿層切片制作、砂體精細刻畫等。描述內容主要包括砂體的平面分布、形態(tài)、邊界條件、與斷層的關系等。在描述中必須以巖性油氣成藏的指導思想貫穿始終,要抓住“三線”(指巖性體的構造等值線、尖滅線和斷層線)描砂方法。
1)構造等值線展示的是巖性體的高低變化形態(tài);高部位是油氣優(yōu)先充注的場所,要求資料可靠、特征清晰。
2)尖滅線反映巖性體的邊界。識別巖性體的邊界線受地震資料分辨率的限制;特別是上傾方向上的尖滅點,它關系到厚度、油柱高度、油藏規(guī)模等,最好要有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予以支持。圖3是一張SL地區(qū)的寬頻處理前后對比圖,可以看出,經寬頻處理后的分辨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井點處的薄砂層與地震反演特征符合程度高,砂層尖滅點清楚;尤其是右上角砂巖漸變?yōu)槟鄮r的過渡區(qū)最為清晰。該寬頻處理的資料利于薄砂泥巖互層的巖性刻畫和邊界追蹤。
3)斷層線是指平面上分布的斷層,它是油氣藏形成中油氣進入巖性體的通道。對于海域新近系N2mL巖性油氣藏的形成而言,斷層是不可缺的。最理想的狀況是:巖性體的高部位為巖性尖滅,低部位有斷層相接,且?guī)r性體面積越大、油氣運移斷層越多則油氣成藏的機率就越高,其油藏規(guī)模也就越大。確定斷層線的方法可通過常規(guī)的地震解釋方法進行,即結合方差切片在地震數(shù)據(jù)體中解釋。
圖3 SL地區(qū)的寬頻處理前后對比圖
總之,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的研究必須在區(qū)域綜合分析的基礎上選定有利的成藏區(qū)帶,然后根據(jù)已有的三維地震資料開展有利砂巖體的描述;描述中要抓住“三線”法,提高構造-巖性圈閉的勘探成功率。
1)渤海海域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主要存在于N2mL地層,局部發(fā)育于N1g和N2mu地層。
2)N1g頂面和N2mL大沉積旋回面的構造脊是N2mL構造-巖性油氣藏形成的主要場所。
3)新構造運動的晚期活動斷層是新近系構造-巖性油氣藏形成不可缺少的條件。
4)烴源供給條件決定著新近系構造及構造-巖性油氣藏的成藏規(guī)模與距離。
5)在巖性體描述中須以油氣成藏理論為指導,重點抓住構造線、尖滅線、斷層線的“三線”研究方法;在薄砂泥巖互層地區(qū)要采用高分辨率的地震資料。
[1]中石油勘探與生產分公司.巖性地層油氣藏勘探理論與實踐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5.386~406.
[2]周心懷,賴維成.渤海海域隱蔽油氣藏勘探關鍵技術及其應用效果 [J].中國海上油氣,2012,24(增1):11~18.
[3]王德英,余宏忠,于海波,等.渤海海域新近系層序地層格架約束下巖性圈閉發(fā)育特征分析及精細刻畫 [J].中國海上油氣,2012,24(增1):23~27.
[4]鄧運華,李建平.淺層油氣藏的形成機理-以渤海油區(qū)為例 [M].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5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