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迎迎(河南師范大學圖書館)
3G時代讀者的閱讀習慣發(fā)生了很大的改變,移動閱讀已經成為整個國民閱讀的一種重要方式,并且呈現(xiàn)出不斷增長的趨勢。2012年的《地平線報告》提出未來三個不同時間階段中,六項值得關注的、對教育發(fā)展起到重要影響作用的新興技術,移動設備應用程序(Mobile Apps)就是六項技術之一。《地平線報告》主要是對教學、學習和創(chuàng)造性研究等領域具有重大潛能的新興技術進行介紹,自2004年以來已經連續(xù)推出9年,具有較強的權威性。隨著互聯(lián)網和移動技術的發(fā)展,人們對于智能手機、IPad、IPhone以及一對一電腦等移動終端設備已不再陌生,并且在不是很長的時間內,它們成為了很多人不能離開的“必需品”。iPad等移動設備的增加引起了移動應用程序的爆炸式增長。移動應用程序作為網絡內容和社會化入口的連接方式,集平臺、資源、社交等為一體,是各種移動智能終端設備進行移動閱讀的基礎,各種強大的App已成為應用在各種移動智能設備上的主要表現(xiàn)方式。我國是全球App下載增幅最快的國家,APP下載量的增長已經達到870%。簡單實用的App相比傳統(tǒng)瀏覽器擁有更便捷、豐富的用戶體驗,目前企業(yè)、政府、科研機構、博物館等各類文化傳播機構都已經加入到APP服務隊伍中。因此,圖書館行業(yè)開發(fā)相應的移動設備應用程序,開辟全新的服務方式是十分必要的。
App是英文Application的簡稱,起初典型的應用程序單純的是為了娛樂,現(xiàn)在的APP多指第三方智能手機的應用程序,目前比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里面的 App Store,Blackberry用戶的 BlackBerry App World;android的Google Play Store,諾基亞的ovi store。騰訊的微博開發(fā)平臺,百度的百度應用平臺等都是APP思想的具體表現(xiàn)。近年來各種實用的App越來越受廣大用戶的歡迎。移動設備應用程序(Mobile Apps)是指智能手機等手持設備的附加軟件,是開發(fā)者將新服務或新內容提供給移動設備的首選方式。
2011年蘋果在全球引起的浪潮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APP應用,相較于WAP站點的不溫不火,手機APP擁有強勁的發(fā)展勢頭:以Apple的App Store為例,最初只有不到500個APP應用,3年的時間內這個數(shù)字已經增長到500 000,累計下載次數(shù)更是高達15 000 000 000并呈幾何形式增長。在愛爾蘭都柏林圣凱文中學,學生已開始用輕便的平板電腦(iPad)從網上下載課本代替厚重的書本,學校服務器里已包含所有課本,下載后就可使用。功能完備的平板電腦使學習過程變得更有吸引力,互動性更強。在國內諾基亞為中國手機用戶提供了第一個互動在線移動學習服務“行學一族”,它整合了眾多權威教育和出版機構的學習內容,使用戶實現(xiàn)了邊走邊學、隨時學習和交互學習。其他手機廠家也都開始注重“移動學習”功能的嵌入。
適用于圖書館的APP客戶端所提供的服務可以分為以下幾方面:資源檢索、信息公告、信息查詢、參考咨詢、讀者反饋等。APP作為技術工具可以將虛擬與現(xiàn)實世界聯(lián)接起來,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推出的名為“Virtual Tour”的APP,可以為用戶提供虛擬導航和館舍介紹服務;APP也可以成為新的用戶培訓工具,例如澳大利亞格里菲斯大學圖書館推出的Library skills等關于圖書館技能培訓的專題APP;大英圖書館推出iPad新應用程序,該應用程序將提供超過4.5萬部電子版歷史經典名著,iPad用戶下載程序后即可閱讀;新加坡國家圖書館(NationalLibraryBoard,NLB)開發(fā)推出的“MobileRead”免費應用程序,圖書愛好者可以通過手機中的“Mobile Read”免費獲取自己挑選出的短篇小說,閱讀相關的書籍。與國外相比在APP開發(fā)、應用與整合能力方面我國還有些差距。
國內也有類似的移動應用軟件,例如“古詩誦讀”,用戶可以通過android操作系統(tǒng)的手機、平板電腦和基于IOS操作系統(tǒng)的iphone、ipad等多種方式下載、閱讀。該軟件有泛讀、釋讀、錄音、賞析、默寫等多元功能,并在設計中使用一些明快清新的色彩,提供了深入而切身的體驗機會,增強了學習的互動性。對于移動交互設備應用程序的開發(fā)研究,對我國移動互聯(lián)網通訊事業(yè)具有重要的戰(zhàn)略意義。作為傳播知識的機構,國內圖書館嘗試利用APP等新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服務的只有少數(shù),即使有APP服務其內容形式也比較單一,大多是傳統(tǒng)業(yè)務的延伸,或者在交互設計、用戶體驗以及商業(yè)模式上多照搬照抄國外系統(tǒng),模仿、趨同現(xiàn)象明顯,扎堆開發(fā)現(xiàn)象較為明顯,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品質感。因此,對于應用于圖書館的APP的研究是圖書館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泛在化信息服務的基礎。
移動應用程序的開發(fā)流程主要分為市場調研與用戶需求分析、概念產生與草圖表達、設計確定與原型制作、編碼實現(xiàn)、模擬器測試、真機測試、程序打包、分發(fā)部署、用戶體驗與易用性測試等環(huán)節(jié)。對于郵件這一經常使用的工具來說,當它應用在計算機設備中,由于計算機使用的是大屏幕,精確地鼠標操作,所以郵件應用在計算機中就提供了較多功能。然而應用于移動設備的郵件應用僅需要關注用戶使用時最關注的事情:查看、創(chuàng)建和發(fā)送郵件,這就需要對用戶界面進行精簡。移動設備較計算機來說屏幕尺寸較小,由于自身的特點經常處于移動狀態(tài),用戶經常在充滿干擾的環(huán)境中使用,對其沒有特別復雜的操作要求,只需要滿足非常簡單地操作應用,并要求可以隨時切換到移動設備的其他應用程序。通過對美國蘋果公司iPhone與谷歌Android系統(tǒng)世界兩大最炙手可熱的移動交互設備和移動交互系統(tǒng)的研究,在我國進行APP設計需要考慮以下幾項原則。
(1)簡潔易用性
應用程序的生命力取決于軟件的易用性,學習者可以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進行自主學習,但受到周圍環(huán)境的影響,學習者在相對穩(wěn)定環(huán)境的利用時間較短,經常進行的是“片狀式”的學習。另一方面移動設備的屏幕相對較小、鍵盤按鍵數(shù)量有限、網絡傳輸費用高、操作也相對不便,因此在設計APP時內容應盡可能簡化操作,按鈕和操作等用盡可能少的、明確的詞表達,要重視界面按鍵的分布及細節(jié)處理,盡量避免內存占用過大,設計清晰且易于操作的用戶界面導航,保證用戶每次只需要從平級的選項中做出選擇,將主要內容以最醒目的方式展現(xiàn)給用戶,使用戶能夠在比較自然的按鍵條件下實現(xiàn)對程序的操控。
(2)可擴充性
移動應用既應該給予用戶足夠的性能感知,又需要考慮程序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性。進行程序設計開發(fā)的時候在能夠滿足單位目前的業(yè)務需求,同時要預見到今后的發(fā)展趨勢以及可能新增或者變更的業(yè)務需求。系統(tǒng)應提供必要的配置管理手段,為今后的功能擴充預留一定的余地,方便系統(tǒng)管理人員使用。即當需求發(fā)生變化時,應用程序在數(shù)據(jù)、業(yè)務和集成三個級別上能方便地擴充和升級。這就對軟件設計開發(fā)提出了開發(fā)擴展和關閉修改兩個要求。開放擴展可以為軟件添加功能,關閉修改可以保持軟件的穩(wěn)定,能夠在不修改原來已經測試通過的代碼的基礎上擴展模塊的功能。
(3)用戶可控性
糟糕的性能意味著應用程序的設計基本沒有意義,移動設備是性能受限的,因此對于移動應用來說性能是最先要考慮的方面,應該能夠為用戶提供愉悅的使用經歷。系統(tǒng)應滿足包括使用單位現(xiàn)有的絕大部分需求,并允許用戶來開始、控制動作,而不是程序本身。同時對用戶實行嚴格的訪問控制和身份認證以防止非法用戶的侵入,這就需要加強網絡安全性控制。在技術操控性方面,一款優(yōu)秀的移動應用程序必須具備強大的技術支持,未來移動交互設備會向帶投影機模式的“手勢交互”方向發(fā)展,在這種環(huán)境下與之相匹配的移動應用程序將變得更為人性化和智能化,給予用戶更為直觀和親密的互動交流。
(4)可移植性
由于用戶使用的手機型號各異,手機具備的處理能力、屏幕大小、操作系統(tǒng)以及操作方式都各不相同。谷歌Android操作系統(tǒng)有許多應用程序,但由于軟硬件不兼容問題嚴重,導致其盈利能力被大大地削弱。因此,在編寫代碼的過程中,就需要充分考慮屏幕大小、操作系統(tǒng)等因素,以方便移動應用程序的移植。針對世界各國使用語言的不同,開發(fā)時可以盡量使語言和程序相分離,從而符合不同語言類型手機的需要。
相關調查顯示,作為移動設備的應用程序,絕大部分的用戶只會應用到APP的非常有限的功能,只有很少的用戶才會用到所有的功能。因此,在進行移動設備應用程序開發(fā)時應該盡量專注于產品核心需求,即將用戶最需要用的功能加入,舍棄那些少數(shù)人才會用到的功能或者不常用的功能,否則考慮開發(fā)的是適用于電腦等設備的應用程序而不是手機應用程序。
通過對于APP服務進行相關調查研究表明,對于移動終端使用者的高校大學生來說,希望圖書館通過手機提供個性化推薦與定制信息等服務,利用APP將特色資源個性化推送給特定用戶。國內圖書館對于利用APP這種新技術手段為讀者提供服務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對于APP的研究中模仿、趨同現(xiàn)象明顯,缺乏創(chuàng)新性和品質感。國外數(shù)據(jù)庫商的APP開發(fā)已漸成潮流,鑒于國外對于APP使用的成功經驗,我國各高校圖書館應當在借鑒國外領先實踐的基礎上,利用APP更好地為用戶提供泛在化信息服務。圖書館應當在對本館用戶實際和潛在需求充分調研的基礎上,設計服務項目、集成資源類型,關注用戶潛在移動信息需求。
圖書館一方面可以引進一些有比較成功的移動設備應用程序,根據(jù)大學生的特性進行適當?shù)募庸じ脑旆沼谧x者,深入挖掘并集成高校圖書館本館的信息資源以及特色館藏資源。利用APP這種特殊的資源搭載的多類型、集成化技術平臺,與其他先進的移動技術相結合,拓展服務功能,與圖書館信息服務創(chuàng)新相結合,使APP從簡單信息資源檢索到更深入的專業(yè)信息資源提供轉變,提供適合移動設備過程的、更加細化的、更實用的各種資料而不是冗贅全文信息,設計過程中應當注重用戶體驗,內容形式要豐富多彩以增強信息的可讀性。在活動推介、知識素養(yǎng)教育、學科情報服務等領域發(fā)揮高校圖書館的巨大潛力。
另一方面還可以考慮和本地移動供應商、數(shù)據(jù)庫出版商或者擅長移動網站設計的市場營銷公司合作進行適用于圖書館的移動應用程序的開發(fā)設計。例如,我國國家圖書館通過與移動通信集團合作進行了適用于高校圖書館的移動應用程序服務的開發(fā)。數(shù)據(jù)庫商擁有自己的數(shù)據(jù)庫訪問平臺,通過與數(shù)據(jù)庫商的合作,成員圖書館可借助這一有效平臺開展移動服務。采用與第三方技術合作開發(fā)程序的方式可以有針對性地解決移動終端系統(tǒng)、顯示規(guī)格和權限認證等問題。
在蘋果的APP Store中,每款應用都有相應的用戶評論模塊。因此,在進行APP程序開發(fā)使用的過程中同時要做好APP的用戶評價分析工作,較全面地把握用戶對于移動應用程序服務的滿意程度、用戶關注的主要方面、影響用戶使用的主要因素以及所提出的建議等,為APP的維護和升級提供重要信息。
在國外圖書館及諸多其他文化傳播機構的實踐表明,APP在數(shù)字資源推介、信息素養(yǎng)培訓等各項服務上都能很好地滿足用戶的個性化、即時移動需求。在泛在環(huán)境下,APP作為一項值得關注的熱門技術,已經成為圖書館開展移動服務理念的有力工具和手段。相比之下,我國圖書館亟需在借鑒國外領先實踐的基礎上,從需求調研、功能設計、資源開發(fā)、產品推廣等方面不斷把握APP等新媒體技術的優(yōu)勢,特別是要強化APP的個性化推送、知識服務和品牌營銷功能,推進數(shù)字化環(huán)境下圖書館服務模式的轉型。移動應用程序具有的許多特性決定了在高校圖書館將會有很大的發(fā)展空間。本文略述了APP的相關知識以及開發(fā)設計原則,期望能對我國移動交互設備的發(fā)展與應用程序開發(fā)產生一定的借鑒作用。
1 朱雯晶,張磊,等.圖書館手機客戶端的探索實踐[J].現(xiàn)代圖書情報技術,2011(5):13~18
2 周滿英,任樹懷.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的移動數(shù)字圖書館服務現(xiàn)狀研究[J].圖書館學研究,2011(2):16~18
3 Fletcher J.Mobile Web VS Apps:What's Right for Your User[J].Multimedia Information&Technology,2011(37):77~79
4 中國成全球App下載量榜亞軍,增速高達870%[EB/OL].http://www.dianru.com/news-167,2012-02-06.
5 熊思浩.愛爾蘭一中學用iPad取代課本[N].大眾科技報,2011-09-06(03).
6 楊志剛 編譯.大英圖書館與Bibliolabs合作,推出iPad平臺閱讀服務[J].圖書情報工作動態(tài),2011(9):16~16